辨治支气管哮喘经验
武维屏
武维屏,女,生于194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主任,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术秘书长、副主任委员及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5年,对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胸内结节病、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等病的诊治具有特色,临床疗效显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参加编写著作十余部,主编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呼吸病学》。
哮喘发作是正邪交争,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强调风、痰、气、瘀、虚为哮喘发作的基本病机特点。治疗上擅以病机特点辨证施治,参以西医辨病治疗,疗效显著。现将其辨治支气管哮喘经验介绍如下。
一、风哮
哮喘发作之诱因首推外感六淫,而风为六淫之长,故以风邪外袭诱发者最为多见。临床上哮喘多发病迅速,骤发骤止,反复发作,与风邪“善行而数变”特点极相吻合。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始受于肺,内风肇始于肝。外风多挟寒、热、暑、湿等袭肺而致哮喘,此肺之自病,固然多见。但因肝之阴血亏虚,血燥生风,阴虚风动而致内风上扰,摇钟而鸣者也不乏见。若本为虚风内伏之体,肺又感受外邪,非但金不能平木,反由外风引动内风上冲于肺,荡金而鸣者则更为多见。其临床特点为哮喘时发时止,或时轻时重,多可寻及明显诱因(过敏原),胁肋隐痛,胸憋干哮无痰,鼻塞流涕,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弦细。常用过敏煎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桂枝、白芍、厚朴、杏仁、炙甘草),既祛外风,又熄内风,主治一切风邪为患。若由外感风寒引起者,酌加炙麻黄、苏叶;外感风热引动者,酌加蝉蜕、桑叶;若肝阳上亢明显者,酌加钩藤、地龙;阴虚血燥明显者,酌加生地、山茱萸。另外,还常结合哮喘病人过敏原皮肤试验结果进行辨治,特别对霉菌过敏者更有其独到的经验,认为病发于冬季者,多为风寒挟湿袭肺所致,常选用麻杏苡甘汤加味,药如炙麻黄、杏仁、炒薏苡仁、苍白术、白芥子、厚朴、炙甘草;病发于夏暑季节者,多为风、湿、热相合犯肺所致,常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药如炙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石韦、苦参、白鲜皮等。此法应用于临床,屡试屡验。
二、痰哮
痰为哮喘发病之夙根,痰的产生责之于肺脾肾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失常所致,但更重视肝的作用。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津液失布,凝而成痰;肝郁化火,郁火灼津,炼液成痰;肝气郁滞,横克脾土,脾失健运,酿液为痰。此皆因肝郁而生之痰,谓之“郁痰”。郁痰内阻,枢机不利或郁痰上贮于肺,壅滞肺气,均可导致肺气不利,上逆作喘。痰有寒、热之别,临床表现虽有不同,但哮鸣喘息,胸胁脘腹胀满或疼痛,苔腻是其共有见证。寒痰多伴有咳痰稀白,纳呆便溏,苔白腻,脉濡滑或沉滑;热痰多伴有咳痰黄黏,口渴欲饮,便秘,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痰必先理气,郁痰更应如此。在辨治痰哮时喜参伍运用柴胡剂(大、小柴胡汤,四逆散等)加减以通利枢机,调畅气血从而使痰祛瘀除,气机升降自如,枢机开阖有序而哮喘得愈。对于寒哮,常用经验方柴朴二三汤:柴胡、厚朴、橘红、法半夏、茯苓、苏子梗、白芥子、炒莱菔子;对于热哮,常选用柴胡陷胸汤(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柴胡、黄芩、清半夏、全栝楼、枳实、赤芍、生大黄、胆南星。实践证明,辨治痰哮时调理枢机法的运用对于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大有裨益。
三、气郁哮
气郁、气逆是哮喘发病的中心环节,在哮喘发作过程中始终存在。气郁不解,气逆不除,哮喘难平。因此,理气降逆当为治疗哮喘的重要法则之一。此类患者,哮喘发病或加重常与情志因素有关,女子又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症见呛咳少痰,胁肋胀痛,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常选用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减,药如柴胡、黄芩、清半夏、枳壳、赤白芍、苏子梗、炙甘草。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者,加山栀子、桑叶皮、黛蛤散。阴伤明显者,加南沙参、知贝母。临床上有些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反流有关,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呛咳不已,易于夜间发作,咳甚喘起,夜寐不安,呕恶泛酸,两胁不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此类病症原发于胃,涉及于肝,最后累及于肺。辨证为肝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司,肺胃之气上逆。因此,治疗上当以肺为标,肝胃为本;止咳为标,降逆为本。法宜调肝理肺,和胃降逆。方选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药如柴胡、赤白芍、枳壳、厚朴、旋覆花、代赭石、煅瓦楞、郁金、炙枇杷叶、炙甘草。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气郁哮若见大便干结、腑实明显者,急当通腑降逆,常以大柴胡汤化裁。
四、血瘀哮
血瘀导致哮喘临床上并不少见,古代文献亦早有论述。如《素问·经脉别论》曰:“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跌仆损伤,瘀血阻络或肝气郁滞,血行不畅皆可导致枢机不利,肺气出纳受阻,清肃失司,气逆于上而作哮喘。另外,痰瘀同源,痰可酿瘀,瘀能生痰,痰瘀胶结,阻滞气机,升降失常,升多降少亦发哮喘。若临床症见哮发日久,反复不愈,胸闷胁痛,唇甲青紫,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治当活血化瘀,降逆平喘。常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柴胡、枳壳、苏子梗、桃杏仁、桔梗、川牛膝。如兼有痰浊壅盛,痰瘀互阻者,加全栝楼、石菖蒲。若见有肝郁脾虚,痰瘀内阴之临床征象者,常以当归芍药散合逍遥散化裁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痰。药如当归、赤白芍、川芎、柴胡、茯苓、白术、枳实、泽兰泻、桃杏仁、苏子梗。
五、虚哮
支气管哮喘无论发作期或缓解期均可表现为本虚标实,临证当详辨虚实主次,标本缓急以明确治疗法则。对于虚哮而言,重在辨别本虚之病位及性质,分清虚在何脏,损在气、血、阴、阳。一般临床医家比较重视气虚(肺脾气虚或肺肾气虚)、阳虚(脾肾阳虚)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相关报道层出不穷。气虚、阳虚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阴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因为阴虚则更易阳亢、火升、风动、气逆、痰凝,故而风、火、痰、瘀内伏,遇感引触之时,哮喘聚发则在所难免。若临床症见咳嗽气短,胸满喘促,痰白量多,头晕乏力,手足心热,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滑细者,证属肺肾两虚,痰湿上泛。治疗上常选用《景岳全书》金水六君煎加味以滋肾益肺,化痰渗湿。药如当归、熟地、陈皮、法半夏、茯苓、海浮石、金沸草、白芥子、知贝母、苏子梗。若症见咳喘夜甚,时发时止,痰少而黏,不易咳出,伴眩晕耳鸣,胁肋不舒,舌暗红少苔或苔薄黄,脉弦细数等肝阴亏虚,痰凝血瘀证候者,常选用一贯煎加减以养阴熄风,化痰活瘀。药如生地、南北沙参、麦冬、当归、赤白芍、金沸草、乌梅、川楝子、海蛤壳。若见咳痰黄稠而黏,口苦咽干等阴虚火旺明显者,上方加知贝母、炙枇杷叶。若为哮病日久,迁延不愈,停减激素即反复者(激素依赖型哮喘),患者素有哮喘病史,肺气已伤;加之应用激素等纯阳之品,更易耗气伤阴。肝肾阴虚,虚风内伏;肺卫不固,外邪易侵。内个相合,挟痰上扰,摇钟而鸣。证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寒热互结,以本虚为主。治疗予以乌梅丸调补阴阳气血,祛风活血化痰。药如乌梅、当归、赤白芍、太子参、细辛、桂枝、椒目、炙麻黄、制附片、黄芩、黄柏等。临证可根据阴阳之偏损,寒热之轻重灵活化裁。
附:秘验方介绍
1.过敏煎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
【组成】柴胡10g 防风6g 乌梅10g 五味子6g 桂枝6g 白芍10g 厚朴10g 杏仁10g 炙甘草6g
【功效】祛风熄风、降逆止咳。
【主治】风哮。哮喘时发时止,或时轻时重,多可寻及明显诱因(过敏原),胁肋隐痛,胸憋干哮无痰,鼻塞流涕,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弦细。
【用法】水煎服。
【方解】过敏煎疏邪透表,养阴柔肝,既祛外风,又熄内风,主治一切风邪为患;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调和营卫,祛风达邪,降逆止咳;芍药合甘草,柔肝解痉。诸药合用,调肝理肺,除风降逆。药证相合,效如桴鼓。
【点评】所谓风哮,多为过敏性哮喘,外风引动内邪是哮喘发作的始动环节。外风始受于肺,内风肇始于肝,内外相合,直冲华盖,摇钟而鸣故哮喘发作。治当疏邪透表,柔肝解痉,降逆止喘,恰合本方组方之宗旨。
【验案】孙某,女,23岁。于1998年3月23日就诊。
患者自幼患过敏性鼻炎,2年前出现阵发性胸闷、咳嗽,冬春季节加重,夏天缓解。外院做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对冷空气、春季花粉等过敏,曾在某医院行脱敏治疗,效差。此次因受凉后出现胸憋气短,干咳无痰,鼻塞流涕,咽干口渴,胁肋胀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两肺偶可闻及呼气相哮鸣音,未闻及湿啰音。自服感冒清热冲剂,急支糖浆,先锋Ⅳ号等无效。认为,此患者为过敏素质,极易招风引邪。现正处春季风胜之令,又感风寒外袭,内外风俱备,辨证当属风哮,内外相合,风摇钟鸣。治宜祛外风,熄内风,降逆止喘。方选过敏煎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方进5剂,药到病除。
2.金水六君煎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组成】当归15g 熟地20g 陈皮10g 法半夏10g 茯苓15g 金沸草10g 炙麻黄6g 连翘10g 赤小豆20g 知贝母各10g 苏藿梗各10g
【功效】滋肾宣肺、清热化痰。
【主治】痰哮。哮喘,咳痰黄黏,口渴欲饮,便秘,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用法】水煎服。
【方解】金水六君煎加金沸草、知贝母滋肾益肺,化痰渗湿;以炙麻黄、连翘、赤小豆、苏藿梗宣肺理气、清热利尿。
【点评】本方所主之证为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本虚涉及肺脾肾虚,标实则为痰湿内停。痰为哮喘发病之夙根,痰的产生责之于肺脾肾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失常所致。其治疗初发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待症状缓解,则当以扶正为主,以图根治。
【验案】马某,男,51岁。因喘息反复发作10年,加重伴咳痰1周于2000年10月12日就诊。
患者10年前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曾间断服用喘乐宁、必可酮等西药对症治疗,未曾坚持规律用药。10年来哮喘症状逐渐加剧,此次发作缘于1周前感冒后喘息加重,咳黄稠黏痰,外院给予安灭菌、沐舒坦、氨茶碱等药抗菌化痰解痉平喘,经治1周,喘息略有缓解,但仍咳嗽气短,咳大量白色泡沫痰。诊时见咳嗽气短,略有喘息,晨起大量白色泡沫痰,午后白黄相间,伴头晕乏力,手足心热,小便不利,舌质淡暗,苔白腻微黄,脉沉细略滑。此患者亟需解决的主要矛盾集中在“痰”上,这也是其寻求中医药治疗的关键问题。依据舌脉证表现,中医应诊为“痰哮”,证属肺肾两虚,痰湿上泛。治疗上选用《景岳全书》金水六君煎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当归15g、熟地20g,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5g,金沸草10g,炙麻黄6g,连翘10g,赤小豆20g,知贝母各10g,苏藿梗各10g。
7剂后复诊,诉咳嗽明显减轻,痰量明显减少,手足心热、小便不利诸症亦均有改善,唯觉纳呆便溏如故。遂停用当归、炙麻黄、连翘、知贝母,加用党参10g,苍白术各10g,砂仁3g,炒薏苡仁20g,调理2周而愈。
3.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组成】柴胡10g 赤白芍各10g 枳壳10g 厚朴6g 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15g 煅瓦楞12g 郁金10g 桑白皮各10g 炙枇杷叶10g 炙甘草6g
【功效】调肝理肺、和胃降逆。
【主治】气郁哮。哮喘,呛咳少痰,胁肋胀痛,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用法】水煎服。
【方解】四逆散疏肝解郁,条达枢机;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佐以桑白皮泻肺平喘;厚朴、炙枇杷叶肺胃同治,下气和胃,降逆止呕。全方谨守病机,标本同治,使气机升降自如,枢机开阖有序,哮喘霍然而愈。
【点评】气郁、气逆是哮喘发病的中心环节,在哮喘发作过程中始终存在。气郁不解,气逆不除,哮喘难平。因此,理气降逆当为治疗哮喘的重要法则之一,其中尤以调肝理肺法最为重要。
【病例1】郑某,男,30岁。于1998年5月10日就诊。
患者于1年前因反复发作咳嗽在外院诊断为咳嗽变异型哮喘,食管24小时pH值监测阳性,提示存在有胃—食管返流。经常规应用喘乐宁、必可酮、吗丁啉等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刻下症:干咳少痰,呛咳不已,易于夜间发作,咳甚喘起,夜寐不安。伴呕恶泛酸,两胁不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此病原发于胃,涉及于肝,最后累及于肺。辨证为肝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司,肺胃之气上逆。治疗上当以肺为标,肝胃为本;止咳为标,降逆为本。法宜调肝理肺,和胃降逆。方选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柴胡10g、赤白芍各10g、枳壳10g、厚朴6g、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15g、煅瓦楞12g、郁金10g、桑白皮各10g、炙枇杷叶10g、炙甘草6g。
4.当归芍药散合逍遥散加减
【组成】当归15g 赤白芍各10g 川芎10g 柴胡10g 茯苓15g 白术10g 泽兰泻各10g 桃杏仁各10g 苏子梗各10g
【功效】疏肝健脾、活血化痰。
【主治】支气管哮喘属肝郁脾虚,痰瘀内阻证之血瘀哮者,症见哮喘,喘咳,胸憋气短,咳痰不爽,抑郁不舒,纳呆懒言。舌质黯,脉弦细。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中白芍泻肝木而安脾土,柴胡疏肝解郁,合以当归、川芎调肝养血,白术补脾燥湿,配合茯苓、泽泻渗湿泄浊,共奏肝脾两调之功效。加赤芍、桃仁、泽兰以活血化瘀,杏仁、苏子、苏梗化痰降气,平喘止咳。
【点评】《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跌仆损伤,瘀血阻络或肝气郁滞、血行不畅皆可导致枢机不利,升降不和,肺气出纳受阻,清肃失司,气逆于上而作哮喘。这可作为瘀哮的病因病机。血瘀哮而有肝郁脾虚,痰瘀内阻之临床征象者,用当归芍药合逍遥散加减方多可奏效。
【验案】李某,女,23岁。因间断咳嗽3月余,加重伴喘息1周于2000年5月15日入院。
患者于3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自服急支糖浆、百服宁等药物治疗,症状减轻。3个月来咳嗽呈间断发作,时轻时重,未予重视。1周前无明显诱因发作喘息,咳嗽加剧,昼轻夜重。入院后肺功能测试,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经服多种药物,效果一直不佳,随请武教授会诊。诊时见面色晦暗,胸憋气短,咳痰不爽,色白质黏,夜寐不安,抑郁不舒,纳呆懒言,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询问月经情况,诉正值经期,量多有瘀块,且每次月经来潮之时咳喘加剧,经期过后则有缓解。此病人为肝郁脾虚,血行不畅,痰浊内阻,枢机不利,升降失常。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化痰。方选当归芍药散合逍遥散加减:当归15g,赤白芍各10g,川芎10g,柴胡10g,炒枳壳10g,茯苓15g,白术10g,泽兰泻各10g,桃、杏仁各10g,桂枝5g,苏子梗各10g。
3剂后随诊,主诉咳喘明显减轻,睡眠改善,情绪略有好转,但仍咳痰不利,晨起较多,黄白相间,大便3日未解,舌苔薄黄。守上方去桂枝、苏子梗、炒枳壳,加全栝楼15g,枳实10g,川牛膝10g。再进4剂,诸症大减,唯觉纳食不馨,乏力懒言,继以上方易川牛膝为怀牛膝15g、去全栝楼加焦四仙各10g。调治1周,患者痊愈出院,欣然返校。
5.乌梅丸加减
【组成】乌梅15g 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人参15g 细辛3g 桂枝6g 椒目10g 炙麻黄6g 制附片6g 黄芩10g 黄柏6g 枳实10g
【功效】调补阴阳气血,祛风活血化痰。
【主治】虚哮。咳嗽气短,胸满喘促,痰白量多,头晕乏力,手足心热,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滑细。
【用法】水煎服。
【方解】乌梅丸标本兼顾,寒热同施,阴阳并治,气血双调。加炙麻黄与附子、细辛为伍,表里同治,温肾散寒,助阳解表。加赤白芍、枳实等以柔肝活血,理气降逆。诸药合用,使外邪得解,内风得熄,卫表得固,痰浊得化,肺络得通,枢机得利,肺复清虚,则呼吸自如,哮喘得愈。
【点评】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厥阴病的一张名方。阴阳错杂与风气内动是厥阴主证的统一病机。下述患者素有哮喘病史多年,肺气已伤;加之应用激素等纯阳之品,更易耗气伤阴。肝肾阴虚,虚风内伏;肺卫不固,外邪易侵,内外相合,挟痰上扰,摇钟而鸣。虚实错杂,寒热互结是本病的突出表现,其病机特点与厥阴主证正相吻合。故用乌梅丸加减方有效。
【验案】王某,女,36岁。于1998年12月10日就诊。
患者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8年,每逢气候变化或情绪波动诱发,皮肤过敏原试验阴性。现每日口服泼尼松20mg已半年,减量即复发。其间曾间断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此次因受凉感冒后哮喘加剧。症见喘憋,不能平卧,咳痰黄白相间,气短,动则汗出,心烦口苦,口唇紫绀,腰膝酸软,四肢厥冷,大便干结,二日未行,小便调,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略数。认为,此病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虚实错杂,寒热互结。辨证属于虚哮(激素依赖型哮喘),肝肾阴虚,肺卫不固,外风引动内邪,内外相合,风痰上扰,痰瘀互阻。治疗予以乌梅丸加减调补阴阳气血,祛风活血化痰。
方药如下:乌梅15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太子参15g,细辛3g,桂枝6g,椒目10g,炙麻黄6g,制附片6g,黄芩10g,黄柏6g,枳实10g。服药6剂后,喘憋减轻,痰色变白易咳出,大便已通畅,守上方减去黄芩、枳实,加用黄芪15g、苏子梗各10g,同时减强的松5mg。7剂后,诸症均明显减轻,继以上方进退约3个月后,泼尼松全部撤掉,病情稳定,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崔红生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