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肺汤加减治疗咳喘

高忠英

高忠英,男,生于1938年,河北滦县人,毕业于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内科学、中药方剂学教研室主任,现任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兼任北京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五十余年,创立“五脏补益法”,突破了传统的理论概念,延伸与拓展了补法的寓义,在临证时形成了独特的辨证思路与用药特色,处方精当,疗效显著,特别是将五脏补益法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方面,从补益肺、脾、肾角度出发,攻补兼施,收散并用,采用补肺汤加减治疗咳喘,临床疗效显著。

补肺汤本出自《永类钤方》,由人参、黄芪、熟地、桑白皮、五味子、紫菀等组成,功能为补益肺气,治短气、喘咳、少气不足以息。《医方集解》记载补肺汤“治肺虚咳嗽……此为肺虚不能生肾水,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而咳嗽也”。临证运用补肺汤加减治疗无论是慢性支气管炎引发的咳喘还是虚人新发咳喘均见效果神奇。据初步统计,补肺汤加减,除主要用于治疗咳喘外,还可用于治疗鼻鼽、喉痹等病证,即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过敏性哮喘,肺心病、肺气肿、急性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疾病。

附:秘验方介绍

补肺汤加减

【组成】黄芪25g 太子参30g 熟地20g 五味子10g 紫菀12g 桑白皮10g

【功效】清疏上焦、化痰止咳。

【主治】以咳喘为主症的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过敏性哮喘,肺心病、肺气肿、急性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疾病。 【用法】水煎服。

【方解】补肺汤中既有补肺脾之气的参芪,又有补肾的熟地、五味子,符合咳喘形成的病机。原方中人参能大补元气,善于补益肺脾,是治疗肺虚咳喘的要药,但人参温燥,以清补之品太子参代替,既避免了人参的温燥,又能发挥出参类药物的补气作用。黄芪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之要药,故黄芪于方中有培土生金之效,亦有虚则补其母之意。参芪合用,甘温益气实卫固表,直补脾肺已虚之气。熟地质润入肾,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为补肾阴之要药。肺虚应益肾,用肾药先滋其水,兼以壮水润肺,济上源之虚燥。诸药合用,可补肺金、健脾土、滋肾水、润肺燥、敛肺气,土旺生金,金水相濡,宜其所利;又能泻肺中水火之气,且祛邪而不伤正,故曰补肺。正虚是久咳的关键,余邪是标,治疗上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多以涩敛肺气、祛散余邪并用治之。如《内经》所云:“肺欲收,急食酸以敛之。”桑白皮甘寒,主入肺经,功善清泻肺火兼泻肺之水气而止咳平喘。紫菀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五味子微酸能敛肺气。对咳喘之证,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以上3味皆可用之,三者敛散并用,无敛邪之弊端。

【加减】在加减用药时,应注重润燥药物的应用,如麦冬、沙参等,还应注意切勿温燥太过复伐其阴。痰多加桔梗,湿痰加半夏,痰热加黄芩、栝楼。肺阴虚津亏麦冬、沙参等。

【点评】咳喘的发生,无论是新咳或久喘均与肺、脾、肾的关系密切,之所以与这三脏关系均密切,是因为咳喘的发生与宗气的形成相关。因肺居上焦,禀受宗气的充贯,宗气是由水谷之气上抵胸中与呼吸之清气相合而成,故宗气实为肺气的本源,即脾为肺气之母;肺肾同主呼吸,吸入之气下抵丹田,以实真元之气,由于肾之纳气保障了自然之气的摄入,故肾实为肺气之基,即肾为肺气之根,脾肾充实是肺气充足的根本条件。正如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所言:“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咳不甚。”由于咳喘日久,耗伤肺气,渐及脾肾,这是久咳久喘在治疗上要顾及脾肾的原因。临床上新发生的部分咳嗽病证,虽然只是短期的咳嗽,但由于素体脾肾亏虚而使肺气生化无源均可见肺气不足而致咳,故而治疗时也应从肺脾肾三脏入手,补肺而充卫气,补脾而土生金,补肾而固根本。本方即据此而设。

【验案1】患者,女,50岁。2010年3月27日就诊。

因外感后咳嗽10天就诊。咳嗽有痰,色黄,口渴纳可,眠因咳嗽而不安,抗生素已用多日,效果不显、大便干燥、舌淡红,苔黄,脉弦滑。中医诊断为咳嗽,证属上焦风热、肺失清肃,治以清疏上焦、化痰止咳。以补肺汤加减,处方:黄芪25g,太子参30g,熟地20g,五味子10g,紫菀12g,牛蒡子10g,桑白皮10g,栝楼20g,半夏10g,枳实10g,黄芩10g,桔梗10g。7剂水煎服,每日2次。后随访,患者服药5剂后病症大为好转,继服2剂,痊愈。

【验案2】患者,男,81岁。2009年4月16日。

反复咳喘6年,近日加重。患者曾因吸入性肺炎(双肺)住院治疗。就诊时患者坐轮椅由家属推入诊室,目微睁,口不能自主张开,不能言,鼻饲、吸氧。家属代诉,夜间咳喘重,痰量少,难以咳出,动则喘甚,喉中痰鸣有声,无力大便。舌淡润,脉弦沉取无力。中医诊断为咳嗽,证属肺脾气虚、肾不纳气、痰饮不化,治以补益肺脾肾、化痰止咳。以补肺汤加减,处方:黄芪25g,太子参30g,熟地20g,五味子10g,紫菀12g,百部10g,桑白皮10g,栝楼20g,肉苁蓉30g,玉蝴蝶10g,射干10g,桔梗10g。7剂,水煎服,每日2次。

复诊:药后体力增加,精神转好,痰易咯出,现仍咳嗽,夜甚,憋气,痰稀泡沫状,午后始咳,大便不爽,原方去射干、桔梗加枳壳行气化滞,加款冬花化痰止咳,加干姜温肺化饮。14剂,水煎服,每日2次。药后咳喘大减,精神很好,痰可自主咳出,大便通畅。

(赵宇昊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