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老年咳喘病经验
邱志楠
邱志楠,男,生于1938年,广东南海人,主任医师。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广州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主任、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广东省中医呼吸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广州市“1357工程”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呼吸专科学科带头人、广州医学院学报编委。擅长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小儿呼吸疾病、肺纤维化及肺癌等各种呼吸道疾病的诊治。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临床常见的老年呼吸道疾病,属中医咳喘范畴,临床以病情复杂、经久不愈、容易复发为特点,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现将几点心得归纳整理,以飨同人。
一、治疗原则:注重扶正祛邪并举
老年咳喘病人由于长期咳喘不愈,正气虚损,加之年事已高,攻伐太过,患者难以耐受;而病邪内蕴,久伏不出,单纯补益,又恐助邪气焰。针对本病虚实夹杂的病机,治疗老年咳喘病人必须扶正祛邪并举,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临床治疗一贯坚持并行之有效的治疗原则。具体使用时有两点需要详细阐明。
1.攻补兼施宜分主次缓急 攻补是针对不同病情所采用的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看似对立,但若能合理应用,两者便会组成有机的统一体,发挥出单一疗法所不具备的作用。咳喘初起,邪气方盛,正气尚充,此时应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病情迁延,邪正相持,则宜扶正祛邪并重;拖延日久,正气虚损较甚,则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或咳喘初起,但患者正气已衰,抗邪无力,扶正为急,则宜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患病虽久,病人体质尚健,扶正为缓,仍可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总之,无论病情如何复杂,追根溯源,总由邪盛正衰引起,所以根椐病人具体的病情和体质,权衡利弊,以确立扶正、祛邪的度量,从而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治疗目的。
2.扶正固本以补脾肾为要 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老年咳喘患者,以脾肾虚损为本,所以扶正固本以补脾肾为要。脾属土,肺为金,两者为母子关系,培补脾土则肺金健旺。且脾主运化水湿,为生痰之源,健旺脾土,则水湿运化通调,痰饮无由生成。对肾与肺脏的关系,认为久病入肾,久咳而肾必虚。《内经》曰“肾主纳气”,长期咳喘者,肾气渐衰,日久失于摄纳,故临床常见呼多吸少。看似肺病,实与肾虚不摄有关。脾肾虚损为咳喘正虚的根本,通过补益脾肾,使肺金健旺,气机通畅,痰饮无犯,而咳喘自平。临床中,善用四君子汤以补脾土;而补肾则喜用制附子、仙灵脾,通过温补肾阳以补肾气,临床使用取得良好疗效。
二、临床验方:善用五子利水平喘
五子汤是临床治疗老年咳喘病极具心得的验方,由白芥子、苏子、莱菔子、葶苈子、车前子5味药组成。该方由三子养亲汤演化发展而来,但比较三子养亲汤治疗范围更宽,临床疗效更高。方中白芥子温肺行气,快膈消食;苏子降气行痰;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此三药为化痰消食而设,医者亦多识此法。而葶苈子、车前子利水平喘是该方画龙点睛之笔。
长期咳喘者,尤其老年患者,水饮犯肺是致病的重要一端。《素问·示从容论》曰:“咳喘者,是水气并阳明也,又颈脉动喘疾咳,曰水。”均指出水饮为患是致咳喘的重要病因,所以喻嘉言《医门法律》指出:“咳嗽必因之痰饮……不去支饮,其咳永无宁宇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并治》“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提出应用利水平喘的方法治疗咳喘病。受此启发,结合多年临床用药经验,选用葶苈子、车前子二味,于化痰消食外兼具利水平喘之功。《本草纲目》“葶苈子:……肺中水气满急者,非此不能除……”《本经》“车前子:……利水道小便……”临床使用此二者利水平喘力佳。临床使用该方加减治疗老年咳喘病每获良效,尤其是应用于慢性咳喘之急性发作时,效果尤佳。
三、用药特色:药量偏重灵活变通
1.药量偏重 用药如用兵,欲达良效,使药力深及病所,药量须大。尤其是陈年痼疾,用药若轻,如隔靴搔痒,非大剂不能见效,故常用白芥子、淫羊藿、乌梢蛇30g,细辛用到10~15g,一般1~3剂即见效。
2.灵活变通 强调用药应因人因证制宜。具体体现在:体质虚弱者药量宜轻,体格壮实者药量宜重,男性患者药量大于女性患者,疾病新起药量宜重,以达速战速决之效;迁延不愈,病势缠绵,宜缓缓图之,药量宜减。
附:秘验方介绍
五子汤
【组成】白芥子15g 苏子15g 莱菔子15g 葶苈子15g 车前子30g
【功效】清肺化痰、健脾利水。
【主治】老年咳喘。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中白芥子温肺行气,快膈消食;苏子降气行痰;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葶苈子、车前子利水平喘。
【点评】本方为三子养亲汤加葶苈子、车前子而成。三子养亲汤原为老人气实痰盛而设,具有降气快膈,化痰消食的功效。加葶苈子以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加车前子镇咳祛痰利尿而成五子汤,用于治疗老年咳喘有效。
【验案】于某,女,77岁。
主诉:反复咳喘30年,水肿3年,加重4周。诊见:神疲乏力,咳嗽咳痰,痰黄白黏稠,量少难咳,时有心悸,喘促,呼多吸少,纳差,腹胀不舒,下肢水肿,按之凹陷难复,大便干硬难排,小便色黄量少,舌红苔黄,脉滑数,无咳粉红色泡沫痰,无发热恶寒。X射线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右下肺感染。心电图示:心房纤颤,心肌劳损。中医诊断:喘证(痰热蕴肺,肺脾肾虚)。西医诊断: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2.支气管哮喘;3.慢性阻塞性肺气肿;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方案:患者痰热蕴肺为标,肺脾肾三脏虚损为本。咳喘初起,痰热蕴肺为急、为重,故治疗原则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治法:清肺化痰,健脾利水。处方: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法半夏、黄芩、神曲各15g,蒲公英、车前子各30g,陈皮、青天葵、炙甘草各10g。3剂。
二诊:患者症状改善咳痰比较爽利,痰黄白量中,仍疲倦乏力,气促,活动后加重,胃纳转佳,肢体水肿减轻,小便量增多,大便较干硬,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治疗方案: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应守方治疗,但利水平喘之品考虑适当减量,以免过伤正气;同时酌加补益脾肾药物,扶正固本。处方: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车前子、黄芩、仙灵脾、陈皮、茯苓各15g,蒲公英30g,青天葵、葶苈子、炙甘草各10g。3剂。
三诊: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呼吸平顺,活动后仍可见气促,时有咳嗽咳痰,痰白量少易咳,胃纳睡眠正常,二便调,肢体无水肿,无心慌心悸,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X射线示:肺气肿,右下肺炎症大部分吸收好转。治疗方案:目前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和好转,患者由急性期转入缓解期,通过应用大量清热化痰、利水平喘药物,邪气转衰,扶正成为当务之急,通过补益脾肾,使正气来复,肺金健旺,而咳喘自平。处方:制附子、仙灵脾、党参、茯苓、白术、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百部各15g,陈皮10g,法半夏12g,炙甘草6g。6剂。
随访: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无咳嗽、喘促,生活已基本能够自理。
(王 峰 潘俊辉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