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经验
邢月朋
邢月朋,男,河北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石家庄市中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内科病的中医治疗,在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肺脏疾患的治疗与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一、病因病机
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咳痰或伴喘息及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属中医学咳嗽、痰饮、喘息范畴。慢支的主症为咳嗽、咳痰、喘息,这些症状为肺之本病,张景岳曰“咳症虽多,无非肺病”,也就是必须病起于肺或他脏之病累及于肺才能出现,故认为其病机包括两个方面。
1.邪犯本脏 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司呼吸,外合皮毛,一旦外邪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肺卫受感,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功能失常,则致咳嗽。由于外邪侵袭,肺失宣肃,气不化津,反生痰浊,肺气壅闭,患者即表现憋满喘息,为邪实气壅之证。由于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所区别。因而临床上也会出现风寒、风热及燥热等不同证型。
2.他脏病累及肺脏 人机体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其他脏腑的病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影响到肺。《内经》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说法,如脾虚生湿,聚为痰浊,湿痰上渍于肺,影响气机出入,遂为咳痰喘逆,此即古人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又如肾气衰弱,既可影响津液之输化,也能影响肺气之肃降,当气化功能失常,则水气不能循常道,而渍溢为患,上逆犯肺,而为咳逆,这就是肾病及肺的缘故。他脏病累及于肺,为内伤所致。
总之,不论外感、内伤均导致肺系受邪而发病,外感病起于肺,而内因则系他脏先病累及于肺。
二、辨治特点
针对慢支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采用分期辨证治疗。
1.急性发作期 指在2~3日内出现脓性或黏液性痰,痰量明显增加,可伴有体温升高等其他炎症表现,或在2~3日内咳、痰、喘症状任何一项加剧至重度或重度患者明显加重者。
(1)外感型
①外感风寒 主症:咳嗽痰稀,喉痒声重,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兼症:头痛,恶寒发热,无汗等。病机:风寒外束,肺失宣降。治宜疏风解表,宣肺止咳。方选杏苏散加减。药物组成:紫苏叶、前胡、杏仁、桔梗、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风寒外束,兼见肺热内郁,治宜麻杏石甘汤加银翘散;夹水气方选小青龙汤加减;兼见体痛可加海风藤、地枫皮,既可散风止痛又可定喘逆。
②外感风热 主症:咳痰不爽,口渴咽痛,苔薄白而燥,脉多浮数。兼症:头痛,恶风汗出等。病机:风热犯表,肺失宣畅。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选桑菊饮加减。药物组成: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若咳黄痰,芦根用至30~60g,加黄芩15g;夏热夹暑湿见咳嗽胸闷、心烦口渴、溺赤,加香薷、金银花、黄连、六一散以疏风解暑。
③外感燥热 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鼻、咽喉干燥,大便或干,咳甚则胸痛,小便黄少,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或数大。病机:燥热伤津,肺失清润。治宜清热生津,润燥救肺。方选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物组成:桑叶、生石膏、阿胶、麦门冬、党参、甘草、杏仁、枇杷叶。
(2)痰热型 主症:痰多稠黏,胸痛气粗,口渴喜冷饮,苔白或黄,脉弦滑。若是黄痰,治宜解毒化痰,利肺止咳。方选千金苇茎汤加减。药物组成:芦根、冬瓜子、薏苡仁、杏仁、桔梗、黄芩、板蓝根、连翘、金银花。
若是白痰,治宜清热泻肺,平喘止咳。方选泻白散加减。药物组成:桑白皮、地骨皮、浙贝母、杏仁、桔梗、黄芩、甘草、板蓝根、连翘、金银花。口渴甚加生石膏;发热加柴胡、黄芩;胸满喘促甚加前胡;两胁胀满加青皮;胸痛郁闷加栝楼、枳实;大便干加决明子,甚者加白矾、栝楼仁或大黄;小便不利加石韦、车前子;咳痰艰难加沙参或远志;痰成块加天花粉、沙参;恶心、呕吐加竹茹、枇杷叶;咽喉痛加薄荷、牛蒡子或射干、山豆根、锦灯笼;身体素虚,行动乏力加沙参、玄参、党参等。 2.慢性迁延期 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咳喘,经常波动,迁延不愈,或急性发作期咳嗽、咳痰、咳喘,1个月后仍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
(1)痰湿型 主症:痰多色白,或稀或稠,咳痰爽利,脘闷气短,肢体困重,口淡发黏,食少腹胀,大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病机:脾虚不运,痰湿壅肺。治宜健脾燥湿,化痰理肺。方选苍白二陈汤加减。药物组成:苍术、白术、半夏、陈皮、厚朴、杏仁、茯苓、甘草。如胃脘发凉可加干姜。湿去则痰消,气顺则痰降,痰消气降则肺安咳止。
本型最易和痰热型吐白痰者相混淆,必须详加鉴别。
痰湿型与痰热型都见白色痰,痰湿型痰不黏,咳吐爽利,痰热型黏性痰,咳吐不利;痰湿型的白色痰,可用健脾燥湿药,痰热型的白色痰不可用燥湿药,否则伤阴,治宜清肺化痰。
(2)肺肾阴虚型(肺燥型) 主症:干咳无痰或少痰,喉痒咽干,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数。病机:肺肾阴亏,虚火上炎。治宜甘寒养阴,滋肾润肺。方选百合固金汤加减。药物组成:百合、生地黄、熟地黄、麦门冬、玄参、浙贝母、当归、白芍药、甘草、桔梗。如咳久日深,可酌加罂粟壳、乌梅、诃子、五味子之类以收敛肺气。燥热型、肺燥型之咳嗽均是干咳少痰。但燥热型表现为口、眼、鼻干燥感,发病季节为秋季,病机为实中夹虚,病因由外感而起,属燥邪病实;肺燥型表现为喉痒咽干,可一年四季发病,病机为肺肾阴虚,由素体阴虚而发,属阴损病虚。方中重用甘寒类的药物,肺肾双补,使真阴受益,虚火自平,因而虚火灼津造成的肺燥、咳嗽自止。
(3)虚寒型 主症:喘咳气逆,痰白而稀,口淡纳减,便溏溲频,甚则肢背冷感,舌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①肺脏虚寒 主症:除虚寒型诸症外兼见气逆而短,痰稀带泡沫。病机:肺寒气虚,涎沫射肺。治宜温肺益气,健脾保肺(培土生金)。方选干姜甘草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茯苓、半夏、陈皮、五味子。
②脾肾虚寒 主症:除虚寒型主症外兼见喘满心悸,咳吐咸痰、咸水或不能吃咸菜,或小便不利,甚则肢体水肿,舌质淡胖,脉沉细。病机:阳虚水泛,上凌心肺。治宜温阳化水,补脾安肺。方选真武汤加减。药物组成:茯苓、白术、制附子、生姜、细辛、熟地黄、肉桂、五味子、胡桃仁、白芍药。如本脏虚寒又复加外感,症见咳吐咸痰,而又发热咽痛,为本寒标热之证,以真武汤合银翘散治之。
附:秘验方介绍
泻白散加减
【组成】桑白皮10g 地骨皮15g 浙贝母15g 杏仁10g 桔梗10g 黄芩10g 甘草6g 板蓝根15g 连翘15g 金银花15g
【功效】清热泻肺、平喘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咳白痰者。症见痰多稠黏,胸痛气粗,口渴喜冷饮,苔白或黄,脉弦滑。
【用法】水煎服。
【方解】桑白皮,有滋润的特点,既能降肺气,止咳平喘,又能清肺热而不燥;地骨皮,可以养阴,既针对肺热,又能补充肺热伤津的正虚;浙贝、桔梗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杏仁镇咳平喘;黄芩清热燥湿解毒;板蓝根、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利咽;甘草,调和诸药,且可以培土生津来养肺。
【加减】口渴甚加生石膏;发热加柴胡、黄芩;胸满喘促甚加前胡;两胁胀满加青皮;胸痛郁闷加栝楼、枳实;大便干加决明子,甚者加白矾、栝楼仁或大黄;小便不利加石韦、车前子;吐痰艰难加沙参或远志;痰成块加天花粉、沙参;恶心、呕吐加竹茹、枇杷叶;咽喉痛加薄荷、牛蒡子或射干、山豆根、锦灯笼;身体素虚,行动乏力加沙参、玄参、党参。
【点评】治疗慢支在初起阶段尤其在急性阶段治疗必须彻底,不留病根。古人有“喘时治上,平时治下”之说,意即咳喘发作治肺为主,咳喘止以补养正气为主,正气足则邪无所干,咳喘自不发。即《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意。若因循失治,必致由实变虚,愈治愈重,咳喘则无止日矣。所以治疗慢支首先以增强体质为主,以预防为先。邢老师在中医辨证基础上分期治疗,用药切中病机,疗效满意。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之基本方,可根据症状酌情合理加减,以求良效。
(李武卫 郭秋红 于慧卿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