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慢性支气管炎的证治
洪广祥
咳、痰、喘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就大多数患者来说,痰是一个主要矛盾。从病机来讲,以虚为本,以痰为标,本虚标实是本病的主要特点。在治疗上,如何处理整体(肺脾肾虚)与局部(炎症)、本虚(正气虚弱)与标实(痰浊雍盛)的关系,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科研初步认为:治咳治喘以治痰为先,治虚治本勿忘标和实。并应贯彻“防治感冒,控制感染,辨证施治,扶正固本”的治疗原则。临床实施这一原则时,既要全面考虑,又要突出重点,不要一下子全抓全治,主次不分。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多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各有其主要矛盾,临床应针对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急性发作期辨证分寒热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因受凉、感冒或其他因素引起咳、痰、喘任何一项症状比平素增重一成以上者,称为急性发作期。临床表现以炎症征象较为突出,病情较急而重,属邪实阶段。此期的关键必须迅速控制感染,防止病势加重。针对这期病情的表现特点,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治疗重在祛邪,并应区分寒、热的不同而辨证用药。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寒证者,见咳嗽或气喘、痰稀白而量多,伴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滑。其病机为风寒或寒痰遏肺,肺失宣降。治应辛散肺寒,化痰利气。常用药如生麻黄、桂枝或苏叶、干姜、细辛、紫菀、杏仁、陈皮、牡荆子、甘草等。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为常用方。切忌寒凉、敛肺之药,以免邪遏肺气,迁延不愈。发作期表现为热证者,症见咳嗽或气喘、痰黄黏稠,且不易咳出,伴见发热或微恶风寒、口渴,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滑数。其病机为风热或兼痰热犯肺,肺失宣肃。治宜辛凉清肺化痰。常用药如桑叶、杏仁、桔梗、连翘、薄荷、鱼腥草、黄芩、浙贝母、生甘草等。桑菊饮、麻杏甘石汤为常用方。肺热重者,可酌加金荞麦根、七叶一枝花、天葵子等;咳甚痰多者,还可加用矮地茶、瓜子金等,以加强祛痰镇咳之效果。
二、慢性迁延期辨证分虚实
此期患者以病邪缠绵、症状反复、迁延不愈、功能紊乱、抗病力差为特点。证候表现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针对这些特点,应按“标本兼顾”的原则,治疗重在扶正祛邪。同时,还应根据肺、脾、肾的临床不同见证,进行辨证施治。
1.肺虚咳痰证 咳声清朗,多为单声咳或间歇咳,白天多于夜晚,咳痰稀白,痰量20~50ml/d,或伴见胸部憋闷,畏寒背冷,舌质淡红或偏淡,苔薄白,脉多见弦象。其病机为肺气不足,寒痰伏肺。治宜益气温肺,祛痰止咳。常用药如黄芪、百部、紫菀、款冬花、杏仁、法半夏、陈皮、天浆壳、矮地茶、牡荆子等。玉屏风散、温肺煎(自拟经验方)为常用方。
2.脾虚湿痰证 咳声重浊,多为连声咳,夜重日轻,咳黏液痰,痰量>50ml/d,兼见畏寒肢冷,大便稀软,舌质偏淡或胖,有齿印,舌苔白或白腻,脉多弦滑。体检可见有轻度或中度肺气肿征象,肺功能轻度或中度减损。其病机为脾气虚弱,湿痰犯肺。治宜健脾燥湿,祛痰止咳。常用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法半夏、陈皮、白芥子、矮地茶、牡荆子、天浆壳等:补中益气汤、菩桂术甘汤、二陈汤为常用方、阳虚寒象明显者,加干姜或熟附子。
3.肾虚痰喘证 咳声喘沉或咳声嘎涩,多为阵咳,夜多于日,咳黏液痰,痰量>80~100ml/d,常伴有胸部憋闷,喉间痰鸣,喘息气促,动则加重,畏寒背冷,或兼见腰酸乏力,夜尿频或咳而遗尿,或尿后余沥、舌质淡或胖嫩,或舌质黯,舌边有疲斑,舌苔白滑润,脉象多沉细,或弦滑,两尺弱体检有较明显的肺气肿征象,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或干湿啰音,肺功能明显减退,实验室检查肾上腺皮质功能多低下。本证型多见于喘息型支气管炎,或合并中重度肺气肿的患者,其病机为肾不纳气,痰浊壅肺,气血痕阻治宜补肾纳气,化痰平喘,活血祛疲。常用药如补骨脂、五味子、仙灵脾、沉香、苏子、礞石、椒目、葶苈子、牡荆子、小牙皂、青皮、桃仁、红花等,参蛤散、苏子降气汤、千络汤为常用方。
本证患者不仅痰浊雍盛,而且排痰不畅,极易痰郁化热(或称为继发感染)而兼见痰热证候,在用药时可酌情选用黄芩、鱼腥草、桑白皮、鹅管石、十大功劳叶、野荞麦根、七叶一枝花、天葵子等。大便不畅者,可适当加用大黄,达到腑气通肺气降,以提高平喘效果。临床治疗中,对肾虚痰喘的患者,采取纯攻纯补的方法都不适宜,纯攻则正气易伤,纯补则气壅更甚,只有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举,虚实同治,方能取得疗效。
三、临床缓解期突出扶正固本
此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病情暂时稳定,但机体抗病力差,病根未消除,容易复感外邪,而使病症复发或加重。因此,必须重视缓解期的治疗。朱丹溪说:“久病之症,未发宜扶正为主,已发以攻邪为主。”可见中医很早就注意到了缓解期治疗的重要意义。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标症不突出,按“缓则治本”的原则,治疗的重点在于扶正固本,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巩固疗效,减少或控制复发。
缓解期扶正固本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如戒烟、体育锻炼、气功、针灸、药物等。“冬病夏治”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冬病夏治”,可以减少或控制复发,甚至可望治愈。药物治疗,同样要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常规治疗一般可分为3种情况,如偏于肺脾气虚者,以益气补脾为主,常用方剂如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加减;偏于脾肾阳虚者,以健脾益气,补肾壮阳为主,方以右归丸、桂附八味丸、补中益气汤加减;偏于肺肾阴虚者,以滋养肺肾为主,方以七味都气丸、金水六君煎、六味地黄丸加减。
必须指出,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虽然以本虚为主,但病有“宿根”,余邪不尽,稍遇气候骤变,极易引起病情反复。因此,服用扶正固本方药时,要适当配合祛痰利气和防治感冒的有效方药,以减少反复,保证缓解期治疗方法的正常进行,有利于提高扶正固本的预期效果。
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扶正应以扶脾为先,脾气健则肺气充,卫气固则抗御外邪能力增强;脾主运化,脾虚则湿从内生,聚为痰浊,上渍于肺,故实脾又是杜绝生痰之源的关键。未发时强调扶脾,当然不排斥补肾的重要作用,如患者肾虚证候明显,在治疗上又应注意补肾,通过补肾以实脾益肺。从个人经验来看,若长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合并肺气肿者居多。其缓解期亦多为虚中有实,则既有肾失摄纳,又有痰瘀伏肺等肾虚肺实证候。因此,在扶正过程中,要注意补虚不忘实,扶正不碍邪;力求补而不壅,滋而不腻,寒温适当,药源方便,易于坚持。
附:秘验方介绍
1.自拟咳喘固本煎
【组成】生黄芪15~30g 白术10~15g 防风15~30g 怀山药15~30g胡颓子叶15~30g 牡荆子10~15g 鬼箭羽10~15g
【功效】扶正固本、止咳平喘。
【主治】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缓解后的患者,尤其对中、老年体虚气衰,反复易感者尤为适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6个月。
【方解】本方为玉屏风散的变通方剂。针对本病患者体虚气弱、易感外邪而设。方中用黄芪补气固表;白术健脾,补中焦以助肺气;防风助黄芪益气御风;怀山药益气补中,滋养肺肾,且有定喘宁嗽之功,与白术相配,增强实脾之力。缓解期,虽虚多实少,但毕竟虚中夹实,痰疲余邪未尽,遇气候骤变,极易引起病情反复。故伍牡荆子、鬼箭羽、胡颓子叶利气祛痰行癖,补中兼疏,以防气机壅滞,有利于提高扶正固本方药的效果。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药;如肾气虚者加菟丝子、山萸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胡桃肉;肾阳虚者加巴戟天、补骨脂。
【点评】胡颓子,别名潘桑,潘桑树药用部分干燥的叶、根、果。胡颓子叶微苦,止咳平喘。用于支气管炎、咳嗽、哮喘。临床经验证明,本方有较好的扶正固本效果。尤其在增强呼吸道免疫调节能力、减少感冒、控制急性发作方面效果显著。
2.自拟益气护卫汤
【组成】生黄芪15~30g 防风10~15g 白术10~15g 仙茅10g 仙灵脾10~15g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0g 大枣6枚 炙甘草10g 路路通15g 鬼箭羽10~15g
【功效】祛风活络、扶正固本。
【主治】不仅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也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扶正固本。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6个月。坚持用药,疗程愈长,效果愈佳。
【方解】黄芪、防风、白术以益气护卫,增强肺卫御邪能力,改善上呼吸道免疫调节功能;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重在调和营卫,提高对气候和致敏因子的适应性;肺脾之气根源于肾气,故用仙茅、仙灵脾益肾气、壮元气,以助肺脾生化之源;路路通改善鼻腔敏感症状。鬼箭羽又名卫矛,系卫矛科植物。味苦,性寒,有散风邪、破癖通经之功效。洪广祥老师根据其功效移植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尤其在改善鼻腔通气和鼻痒流涕症状更为突出。全方共奏益气护卫,调和营卫,扶正固本之功。
【点评】路路通,又名枫果、九空子,为金楼梅科植物枫香树的果实,性平、味苦,有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之功。民间常用于风疹疹痒症,可能与其“祛风活络”和抗过敏作用有关。慢性支气管炎,尤其是喘息型支气管炎,合并过敏性鼻炎者较多,故方中加路路通以“祛风活络”,改善鼻腔敏感症状。
(王 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