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
潘智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属祖国医学咳嗽、喘证、肺胀等范畴。临床主症以咳、喘为表现。发病年龄多见于中老年人。中医虽无相对应病名,但历代文献论述却有甚多相似之处:《灵枢·经脉》有“肺手太阴之脉……是则肺胀满膨膨而喘咳”。《丹溪心法·咳嗽》谓:“有嗽而肺胀壅遏不得眠者,难治。”其病因甚多,病初起时与六淫、情志、饮食、劳欲等关系较密切;病至中后期痰浊、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可使病情缠绵难愈,同时又是发生各种变证的重要病因。病机上常因屡患肺疾,正虚邪恋,痰浊潴留于肺,肺气宣降失司,发为咳、喘等;因肺朝百脉,助心气以行血脉,及心则血脉瘀阻,况且津血同源,痰瘀同源,病久亦可由痰夹瘀而加重病情;若复感外邪也可诱使病情发作加剧出现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可伴发热及其他变证等。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发病时多为本虚标实之候,有邪者为实,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无邪者为虚,肺不主气,肾失摄纳。病位在肺,继则及心、脾、肾、脑。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当慢性支气管炎或(和)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诊断为COPD。病因上与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诸多病因相关,如吸烟、职业性烟尘、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整个过程为多痰多瘀。相关论述如《丹溪心法·咳嗽》谓:“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说明了痰瘀互结的关系。而痰、瘀又易致肺部感染和气道阻塞,故治疗中应加强祛痰和活血化瘀的作用。在祛痰时则支持“痰因热成”的观点,重视痰与热之间的关系,痰热关系前人亦多有论述如《医统》言:“痰则一因热而已,加之寒字不得”,《儒医精要》谓:“痰能生火,火能生痰。”因此治疗上强调无论白痰、黄痰皆以清热化痰为要,如其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外寒内饮,肺络痰瘀型时,虽用三子养亲汤温肺化痰,但常弃温燥之白芥子不用,而加蒲公英、桑白皮等以清热化痰。在应用活血化瘀法时则以“气为血帅”、“久病入络”为指导,方中多加郁金、陈皮等行气及桃仁、虎杖根之属以活血化瘀。根据中医分型具体遣方用药如下:
一、外寒内饮型
证候:咳喘,气短,痰多色白,面色暗滞,可有恶风(但持续时间多较短),舌质黯淡,苔多白腻,脉浮紧。治法为温肺化痰、降气平喘。予三子养亲汤、苏子降气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
二、痰热壅肺型
证候:咳嗽、喘促不能平卧,痰黄黏稠,不易咳出,或身热口渴,大便干燥,舌紫黯,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治法为清肺化痰、通腑泄热。自拟清肺八味汤(鱼腥草,黄芩、野荞麦根、桔梗、前胡、浙贝母、杏仁、姜半夏)随症加减。若有腹胀者,加莱菔子、大腹皮;若大便秘结者,则以清肺八味汤合厚朴三物汤化裁。
三、肺气虚型
证候:喘促短气,咳声低弱,自汗畏风怕冷,易感冒,舌淡,脉软弱。治法为补肺固卫,以玉屏风散化裁,以防治疗期间反复感邪。
四、肺脾两虚型
证候:除具有肺气虚型症状外,尚有纳差,便溏,食后腹胀等脾虚表现,舌脉常见舌质淡、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细弱。治法为补肺固卫、健脾益气,以金水六君煎化裁。
五、心肾两虚型
证候:喘咳不能平卧,心悸,咳痰清稀,面浮,下肢肿,尿少,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舌下青筋怒张,苔白滑,脉沉或结代。本型虽见心肾两虚表现,然主要表现实为血瘀于心、肝、肾等各脏器而致,细察舌脉可得之。因临床见症以瘀血症为主要表现,故常用活血化瘀药合五苓散或真武汤化裁。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也要注重应用现代医学的各种治疗手段,在急性加重期治疗上要给予控制性吸氧;并发感染者及时应用抗生素;病情需要者短期给予糖皮质激素,而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长时间服用糖皮质激素。稳定期治疗:对吸烟者要教育和劝导患者戒烟;因职业性烟尘和化学物质所致,应告知脱离污染环境;气喘发作时予支气管舒张药吸入;痰多者予口服或吸入祛痰药;并坚持长期家庭氧疗。
附:秘验方介绍
自拟清肺八味汤
【组成】鱼腥草30g 黄芩30g 野荞麦根30g 桔梗9g 前胡9g 浙贝母15g 杏仁9g 姜半夏12g
【功效】清肺化痰、通腑泄热。
【主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痰热壅肺型。证候:咳嗽、喘促不能平卧,痰黄黏稠,不易咳出,或身热口渴,大便干燥,舌紫黯,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用法】上药温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沸后以文火再煎15分钟,取液200ml,饭后服,每天1剂煎3次,连服5日为1疗程。多为1~2个疗程即可,必要时可连服3个疗程。
【方解】鱼腥草、黄芩、野荞麦根剂量大,各为30g,三者共奏清热解毒、清肺化痰之功,是清肺的君药;浙贝母、杏仁清肺化痰、降气止咳为臣药;桔梗、前胡一升一降,宣肃肺气,止咳化痰,半夏下气化痰,同时有和胃降逆之功,共为佐药。
【加减】如外感发热、咽痛者,加薄荷、苏叶、牛蒡子、板蓝根以疏风解表、清热利咽;痰黄、舌红脉数、热象重者,加银花、连翘、七叶一枝花、桑白皮,以加强清涤肺热之力;舌红少津者,加鲜芦根、鲜石斛以清热化津;苔白腻、头身重、湿困者,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湿;伴胸脘胀闷者,加栝楼、郁金、枳壳、厚朴、莱菔子以宽中活血,祛痰下气;对痰哮气喘者,则加麻黄、射干、地龙以平喘解痉;而对久咳气逆、痰色始终呈白色者,加苏子、紫菀、款冬花,凉温并下,用以消痰下气,定喘止咳;若有腹胀者,加莱菔子、大腹皮;若大便秘结者,则以清肺八味汤合厚朴三物汤化裁。
【点评】本方清肺化痰、通腑泄热之功效显著,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之痰热壅肺型,其他证型不宜。潘氏指出,应用本方时,痰热较盛者可用竹沥半夏以助清热化痰,热痰胶结较轻者可用姜半夏以承胃气,避免清凉之药攻伐过度。
【验案】彭某,女,56岁。初诊时间:2005年12月20日。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20余年,加重伴发热4天。病史:反复咳嗽、咳痰20余年,每于入冬或气候变化时易诱发或加重。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史。诊查示:咳嗽气急,痰多白黏难咳,咳剧时左侧胸痛,神疲纳呆,口干不欲饮,下肢轻度水肿,舌质边红紫,苔黄燥,舌下瘀筋明显,脉弦而数。听诊示:两肺呼吸音较低,左下肺可及湿性啰音。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X射线示:肺气肿伴左下肺炎性改变;肺功能试验示(2005年10月):轻、中度肺通气功能障碍;心电图示(2005年10月):低电压,电轴顺时针向转位,肺型P波。中医诊断:肺胀、咳嗽(痰热壅肺)。西医诊断: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感染。②肺心病。治则:清肺泄热,化痰解毒,佐以活血化瘀。处方:鱼腥草30g,炒黄芩30g,野荞麦根30g,金银花30g,浙贝母12g,紫丹参30g,车前草30g,竹沥半夏12g,炙桑白皮12g,桔梗12g,炒枇杷叶(包)12g,桃仁泥9g,杏仁9g,炒陈皮9g,鲜芦根30g,共5剂。1个疗程后体温降至正常,咳嗽、气急缓解,痰少易咳。左下肺仍可及少许湿性啰音。X射线示左下肺炎性明显吸收。
(唐黎群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