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肺结节病经验

刘国安

刘国安,男,生于1940年,河南淮阳人,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为甘肃省中医院老年病科科主任,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在治疗冠心病、肺心病、脑血管病、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胆囊炎、慢性结肠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前列腺疾病等内科疑难顽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编《中医老年养生与保健》等专著五部,以第一作者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结节病是一种多系统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临床上90%以上有肺的改变,其次为皮肤和眼的病变,浅表淋巴结、肝、脾、骨髓、神经系统、心脏等几乎全身每个器官均可受累。本病病因病机尚不清楚,与特殊病原体的感染(如病毒、支原体、真菌等)、自身免疫、吸入有机物或特殊金属有关,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参与了结节病的发病过程。炎症反应的始动、类上皮结节的形成和肺纤维化的过程,与多种炎症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活化与释放有关。

本病发病隐匿,20~40岁女性多见。结节病的临床表现和自然病程均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因起病的缓急和累及器官的多少而不同。90%以上的病例累及肺和胸内淋巴结。约50%的病例无症状,只是在胸部X射线检查时被发现。肺结节病的特点是临床症状较轻而胸部X射线异常明显,后期主要是肺纤维化导致的呼吸困难。早期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和体征有咳嗽、无痰或少痰,偶有少量血丝痰;可有乏力、低热、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病变广泛时可出现胸闷、气急,甚至发绀。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有少量湿啰音或捻发音。如结节病累及其他器官,可发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中医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为“瘿病”,其病因为痰气凝滞,日久血行受阻而产生瘀滞,使其聚结之物渐成结节状,为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阻于肺络而发病。本病治疗首选泼尼松,但应严格控制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虽然有效,但也有复发,而且长期服用亦有不良反应。其病因多为素体虚弱,卫外不固,反复感染,病情迁延不愈,耗伤机体正气,脏腑功能严重虚弱,气机阻滞,脏腑失和,致痰聚、血瘀、毒结,与气血相互搏结,闭阻肺络,日久而成结节。肺结节病无纯虚纯实之证,多见虚实夹杂,正虚与邪实并见证候,治疗应根据肺虚失降,痰瘀阻肺,阴阳两虚之不同而灵活运用攻补之法。单祛其邪,则有伤正之弊,纯用补法,势必助其邪,必须在补虚的同时,兼以祛邪,以益气、活血、解毒而收功。临证应用自拟肺结节病方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自拟肺结节病方

【组成】党参30g 茯苓15g 陈皮10g 白术15g 葶苈子25g 大枣6枚 款冬花15g 杏仁10g 丹参20g 僵蚕15g 白矾10g 鸡内金25g 土贝母15g 丝瓜络30g 穿山甲15g 王不留行15g 甘草5g

【功效】化痰去浊、益气活血。

【主治】肺结节病。

【用法】水煎服。

【方解】茯苓、陈皮、白术化湿健脾;党参甘平,补气健脾,遵李东垣的《脾胃论》理气必谈土,治损取其中,培补中气以资生化之源之旨。葶苈子苦寒而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大枣甘温而益脾和胃、顾护中气,二者伍用,补泻兼施,以大枣甘缓之性制葶苈子之竣猛,防其泻利太过,共奏泻肺利水、下气平喘之功效;款冬花、杏仁、桔梗止咳化痰平喘。诸药相合,攻补兼施,补气活血,解毒散结;加入丹参活血化瘀,行瘀血而新血不伤,养新血而瘀血不滞;僵蚕、白矾、鸡内金、土贝母等软坚化痰,散结消肿,使肿大淋巴结得以软化。另一方面还选用了丝瓜络、穿山甲、王不留行等活血化瘀药物,使血行之道宣通,癖积得散,以此促进肿物吸收,抑制肉芽肿的增生达到消肿散结之目的。

【点评】在治疗肺结节病过程中,从整体出发,辨病辨证相结合,本方诸药相合,攻补兼施,补气活血,化痰散结,故能获得佳效。

【验案】张某,女,45岁。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5月余,疲乏,初时按气管炎、肺部感染给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给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月余,症状无明显改善。于2009年3月就诊于刘老。症见:咳嗽,痰黄,口微苦不渴,纳可,舌质暗红有瘀斑,夜寐可,二便可,舌苔薄黄,质紫黯,脉弦滑。辨证为气滞血瘀,痰浊阻肺。治宜化痰去浊,益气活血。处方:党参30g,茯苓15g,陈皮10g,白术15g,葶苈子25g,大枣6枚,款冬花15g,杏仁10g,丹参20g,僵蚕15g,白矾10g,鸡内金25g,土贝母15g,丝瓜络30g,穿山甲15g,王不留行15g,甘草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后咳嗽、气短减轻,痰少易咳出,饮食好转,以上方为基本方加入疏肝理气,化痰软坚散结药物,共服药20余剂,并减激素量至每日半片。患者咳嗽、气短症状转好,随访病情平稳。

(郭 军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