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面前辟蹊径

“紧急情报!”

以色列内阁的军事助理匆匆走进会场。在以色列总理拉宾的耳边轻轻地说了这么一句,接着就把一份紧急情报递给拉宾。

这是1976年6月27日,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正在主持例行的内阁会议。

内阁部长们面面相觑——他们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就在半小时以前,从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飞往巴黎的法航139次航班“空中客车”,被劫持到了4 000千米以外非洲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其中有103名乘客和机组人员。

1976年7月3日午后,在“鬼怪式”飞机的掩护下,4架经过伪装的“大力神”运输机呼啸升空——满载着150名头戴红色贝雷帽的以色列特种部队的士兵。

接着,全世界被震动了。当天夜晚10点30分,以色列机群超低空抵达恩德培机场。在激战30分钟以后,消灭了机场大楼的劫机者,除3名人质遇难以外,其余人员被解救。

精彩的传奇故事往往在开始的时候离题万里——解救人质和多媒体有什么关系呢?而且,解救人质为什么又这么顺利呢?

真是无巧不成书——“恩德培机场?真是天助我也!”拉宾喜形于色。原来,恩德培机场就是以色列设计建造的,所以他们有机场的全套图纸。第二天,执行“大力神计划”的特种部队就到达沙漠中一处废弃的空军基地,在那里的模拟机场进行解救人质的模拟训练……

以色列千里“虎口拔牙”的“大力神计划”,给美国军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军方官员认为,模拟恩德培机场的训练是这次行动成功的关键,但美国不可能建立世界上每一个机场的模拟模型,而且也说不准劫机者以后将把人质劫持到何处。于是,军方要求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学习以色列的经验,研究如何用电子的方法,来实现这种对现实的模拟。ARPA感觉这个问题棘手,就求助于麻省理工学院。

1978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阿斯彭市(Aspen)来了一辆摄影车,在用几个星期拍摄了当地街道等的大量照片之后,悄然离去……

所有胶片都送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电脑专家把拍摄到的影像合成在若干张影碟上,经过电脑处理之后,这些影像成了奇妙的电影。从电脑屏幕上看,就像是通过汽车的玻璃窗看到了真实的阿斯彭市街道;更奇妙的是,操作者可以自由选择前进方向——进入自己选择的商店、和路人交谈、从天上的直升飞机中俯瞰街景……

美国军方对“阿斯彭计划”兴奋不已,而此时,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说:“——由此产生的,就是多媒体。”

1990年2月,美国著名的电脑杂志《Byte》为“多媒体”下了一个不太严格的定义:“多媒体技术就是电脑能够交互式地处理诸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

因此,说多媒体源于阿斯彭计划,也恐怕是一家之言,因为布什内尔在1972年首创的“乒乓”电脑游戏机就可以这样交互式地处理信息了——它被看作多媒体的鼻祖之一。

1991~1993年,被称为电脑的“多媒体年”。此时,我们这个故事的主角沈望博(1955~)早已上阵了。

沈望博出生在新加坡的武吉镇,他在11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10。父亲是工人,母亲是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在这个贫困的家庭里,幼年的沈望博曾和母亲一起养鸡鸭补贴家庭,经历了生活的苦难,得到了磨练。

儿时的沈望博酷爱音乐,而且音乐天赋在学校时就小有名气,他多么希望得到一架钢琴啊!进学校读书期间,又喜欢上了电脑。但是,他觉得电脑只能处理数据和文字,太单调、枯燥了。当时他就“异想天开”:电脑能发出美音妙乐,而且能和人对话,那该多好啊!

20世纪70年代末,沈望博在义安工艺学院电子系毕业以后,就和两个要好的同学——吴启华、谢广成进了一家民办小厂。他对自己能幸运地在这里接触电脑——在微机室打字,感到满意。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电脑热让沈望博心驰神往。所以在这个小厂倒闭以后,他们三个人就筹集了1万新加坡元,创办了“新加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此时,日历翻在1981年7月1日上——他刚满26岁。

成立公司之前,沈望博就胸有成竹地说:“钱,我们自己凑。场地,我们租。市场,我们去找。开发什么产品,我已经想好了。”

那么,沈望博“想好了”的产品是什么呢?是他们推出的既能处理中英文文字,又能发出声音和显示图像的CT电脑——一种多媒体电脑。

但是。当时IBM公司的PC电脑刚刚问世。这样,三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研制的毛病百出的“多媒体”相形见绌——售出的电脑遭到退货的厄运。

可喜的是,首战失利的年轻人并没有裹足不前。

沈望博想,以前的电脑都不会“说”华语,而新加坡华人办的公司很多,十分需要汉字处理。于是他决定开发一种会“说”较标准华语的电脑。

当时,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进入创新公司工作。沈望博牵头组织了5人小组专门从事这一研究开发。不知付出多少艰辛,最后终于在1984年10月推出了会“说”华语的新产品——CUBIC99。同时,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安排技术骨干组成推销组,开展售后服务。这一招果然获得成功。

接着,1986年3月,创新公司又推出能使用多种语言的多媒体电脑CUBIC CT。

从1987年2月起,沈望博就开始圆他儿时的“音乐系统梦”。他发挥既懂音乐、又懂技术的特长,亲自承担课题。在奋战了6个月之后,终于推出了“创新音乐系统(C/MS)”——一张12复音的立体声音乐合成卡,它特别适合音乐创作者的需求;又成功地开发出一系列音乐软件:C/MS作曲软件、C/MS智能电子琴——不仅适用于一般家庭,而且容易激发青少年喜爱音乐的热情,并把学习与娱乐融为一体。此外还有C/MS多媒体展示软件。

1988年8月,沈望博带着他的创新游戏音乐卡(Game Blast-er,即今日声霸卡的前身),只身来到美国,在美国的旧金山创立了“创新实验室”。一些游戏开发商开始看上了沈望博的音乐卡,因为它可以使PC机上的游戏卡不仅有美妙的音乐,还能开口说话。例如,美国电脑界巨人Tandy公司就大量采用,在它的8 000家连锁店里销售。

沈望博终于敲开了通向美国电脑市场的大门。

1989年,创新实验室在美国Comdex展览会上首次推出自行研发的、适用于PC机的音效卡——Sound Blaster(声霸卡,直译为“声音起爆器”)。由于它的声音有惊心动魄的感觉,所以引起轰动,销路畅通。

声霸卡的红火,证明沈望博当初开发多媒体电脑的决定非常正确。

如今,声霸卡已成为电脑上不可缺少的音效配件,它支持着成千上万个音乐、教育、游戏、商业、多媒体等软件,使电脑伴随人们愉快地工作、学习、通讯交流和游戏。

1992年4月,创新公司推出了与声霸卡齐名的产品Video Blaster TM(视霸卡),它高质量地为个人电脑提供了全活动视频。

声霸卡和视霸卡的结合,突破了电脑只处理文字、数字的局限,使电脑成为像电视一样实用方便的家电。

在沈望博的领导下,创新公司的声霸卡、视霸卡蜚声全球,IT业的巨人英特尔、微软也和他合作,把电脑的多媒体功能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由于沈望博对多媒体的重大贡献,所以有的传记作家称他为“多媒体之父”。

如果你的多媒体电脑的声卡不是“声霸”,但说明书上必定明确无误地写明“和SB兼容”——“SB声霸卡”就是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对此,创新CEO沈望博在接受采访时不无得意地说:“创新是被声卡宠坏的孩子。”

现在,创新,已经不是一个只有声卡的公司了——不但有数码产品,还有音箱、鼠标、键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