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疯牛酿大灾
1985年的一天,英国医生惠特克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一个奶农打来的电话。十万火急!惠特克被呼唤到一个叫普伦顿的庄园里……
一年以后的1986年10月25日,同样是英国奶农的呼唤——这次是在英国东南风光绮丽的阿福什德小镇上……
这些英国小镇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当然,是关于奶农的。
我们先把日历翻到1995年。这一年,英国发生了疯牛病灾难,成批的牛死于非命,牛肉不能食用。1996年4月3日,欧盟决定暂时禁止英国向欧盟或其他国家销售活牛、牛肉和其他牛制品,还要求英国将出生30个月以上的所有肉牛全部宰杀并安全销毁。由于这一禁销,英国每年出口牛肉所赚的40亿英镑全部“泡汤”,政府还在这一年向牛农支付8.5亿英镑的养牛赔偿。到1997年1月,全英国1200万头牛因疯牛病死于非命的就有16.5万头。1999年,虽然欧盟已对英国牛肉解禁,但每年进口2.4亿英镑牛肉的欧盟成员法国,直到2002年10月2日才宣布解禁。由此可见,这场疯牛病灾,不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经济,而且导致严重的政治后果——英国与一些国家因此关系紧张。
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12月22日说,1986年以来英国共确认了18万例疯牛病,欧洲其他国家有1300~1400例,以至2000年的圣诞节一些西方人依然“谈牛色变”,不敢让牛肉成为桌上美餐。其后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加拿大、阿根廷相继发现了零星几例疯牛病,且与进口英国牛肉有关;从2001年8月6日日本千叶县发现疯牛病开始,其他许多国家都相继发现了疯牛病:2005年7月10日西班牙马德里的一个疯牛病患者死亡,2006年3月初、3月14日、4月16日和11月初,瑞典、日本、加拿大和奥地利都分别发现疯牛病……这场威胁全球的“疯牛灾”,使中国在2003年12月25日起禁止从美国进口牛肉和相关制品(牛奶、牛皮除外);直到2006年1月,日本还在头一年解禁后再次对美国牛肉说“不”。
那么,这场疯牛灾是怎么爆发的呢?
1995年5月,英国一个名叫史蒂芬的19岁小伙子,因为吃了患疯牛病的牛肉而突然死亡。这场疯牛病灾就是从此开始的。当然,在此前的1993年和1994年,英国也各有一个15岁女孩和一个16岁女孩患疯牛病而死。
为什么人吃了病牛肉会遭殃呢?人们认为,人吃了这种肉、内脏、牛奶会染上疯牛病,而疯牛病可以引起人的“克—雅氏病”。
那什么是克—雅氏病呢?
1913年,德国的布列斯劳。一个修道院23岁的女仆突然神经病发作,神情呆滞、浑身抽搐地时而大声尖叫“鬼魂缠身”,时而自我狂笑不止……最终,她在两个月后死于癫痫病。此外,在德国的汉堡,也发生过类似的病例。德国医学家克洛伊菲尔德解剖了她的尸体,发现她的脑部没有发炎,但却严重受损——有不知道的物质杀死了数以百万计的脑细胞。他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疾病,于是在1920年发表了相关论文。这篇论文引起了另一位德国医学家雅科布的共鸣——此前他也遇到过类似的病人。从此,这个新的脑疾病,就用他们的姓氏命名为克-雅氏病。
克-雅氏病名称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1957年,克洛伊菲尔德和雅科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原始部落里,发现土著居民流行着一种不知名的传染病,病人可在发病后很快死亡。由于其病因不明,也没有找到相应的病菌或病毒,于是就以他们的姓氏简称为克—雅氏病。
此外,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现过类似克—雅氏病的疾病,但发病率低至1/10000,且仅局限于老人,所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1995年这次不同了,到1997年3月,英国就确认了17例克—雅氏病人。到2000年底,全世界共发现87例病人,其中法国和爱尔兰各为3例和1例。临床上将这种病称为“新克—雅氏病”(CJD)。CJD可导致脑损害、人变得痴呆、迟钝、震颤,并最终因大脑严重破坏而死。对CJD病死者的尸检发现,其脑组织充满像海绵一样细小的空洞,因此CJD又称为“海绵状脑病”。人们还发现,患疯牛病的牛脑组织中也广泛存在着类似的细小空洞,因而疯牛病也叫海绵状脑病(BSE);这样,人们认为吃疯牛肉可引起克—雅氏病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各国禁止进口英国牛肉的原因。不过,据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2001年10月13日“早新闻”报道,一个英国科学家撰文认为,CJD与食用疯牛肉无关。
英国是一个养牛大国。从20世纪开始,农场或牛农就在生物遗传研究者的指导下,进行牛的改良育种。他们期望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遗传、优生,培养精肉多、肉质好、含氨基酸种类多、体大、产奶多的优良牛种。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优生改良,闻名于世的优良英国牛种形成了,英国牛以肉嫩、奶美且富于营养畅销国内外。
但是,到了前面所说的1985年和1986年10月25日,就发生了令人不愉快的事:奶牛无精打采、站立不稳、走路时步履艰难、踉跄欲倒,最后竟病得倒地不起、口吐白沫。最后,经英国最权威的兽医威塔克确诊为疯牛病,这是英国最早发现的疯牛病例。
那么,疯牛病从何而来的呢?研究人员通过调查认为,其起因是饲料。1981年,英国制定的牛饲料加工工艺规定,可以使用牛羊等动物的内脏,这就使得这些内脏中的称为朊病毒的蛋白质随饲料进入牛体内。人们认为,这种毒蛋白正是引起疯牛病的元凶。
本来,这一发现和随之进行的研究应该成为英国防治疯牛病的新起点,但遗憾的是,其后大约9年的时间内,并没有引起英国政府足够的重视,以致引出1995年起持续至今的疯牛病及后遗症。
疯牛病还可以在羊与羊之间传播,这是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这个研究成果,发表在2005年一期《兽医学报告》上。
从英国政府在疯牛病问题上的失误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宝贵的教训。
首先,应牢固树立“人无完人”、“物无完物”的思想,以便正确对待各种人、事、物。“人无完人”的思想,人们并不陌生,道理也极其明了。“物无完物”的例子是,就在疯牛病肆虐英伦三岛之时,却从英国一个偏僻农场里传来了好消息。这里,一对老夫妇养的一群未经遗传优生改良的、又瘦又小的土牛却一个也没得疯牛病。这时,人们才如梦方醒:没有改良的牛保留了超强的抗病毒能力,而改良的牛种在被改良时抗病毒能力也被“改”掉了。于是人们终于明白“牛无完牛”:要么抗病力强,其他方面差;要么正好相反。那么,“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吗?我们拭目以待。
其次,“物无完物”的思想还告诉我们,在进行动植物品种改良时,切不可片面追求某些指标而将优点弄丢以致得不偿失。在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克隆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你仍然不要指望得到十全十美的生物。在进行科学发明时,不要指望你的发明总是有益的,否则就会像英国著名作家赫胥黎在1932年的小说《精彩世界》中所说的那样,“世界将因人类科技的进步而陷入噩梦般的境地”,最终自食其苦果。
最后,英国人没能将“物无完物”的思想应用在当初发现第一头“疯牛”之后,还与他们过于钟爱自己的优良牛种有关:大半个世纪都这样平平安安过去了,吃喝着良种牛的嫩肉鲜奶,有谁还会去重视它的抗病能力或像疯牛病这样的病情呢?盲目乐观、不愿正视不利的现实,这是许多人的通病,往往此时,离灾难的降临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