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诚引来成果埋没

16世纪末,显微镜诞生了。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这种光学显微镜的性能已经达到极限:分辨率不会优于约200纳米,放大倍数不会大于约2000倍。这给探索微观世界带来了许多不便。于是另辟蹊径,改进显微镜性能的任务就历史性地摆到科学家的面前。

显微镜革命性的发展,来自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在1927年被美国的戴维森(1881~1958)和革末(1896~1971)两位物理学家证实以后。此前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1892~1987)提出用6万伏高压加速电子,有效波长为5皮米,这是电子显微镜和电子光学的缘起。而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布施(1884~1973)有关电磁聚焦的论文和制成的第一个电子透镜,则奠定了电子显微镜和电子光学的基础。

1930~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鲁斯卡(1906~1988)、曼弗雷德·冯·阿登内(1907~?)、马克思·克诺尔(1897~1969)终于发明了电子显微镜。它的放大倍数在1933年已达到1.2万倍,1936年达到实用水平,1939年成批生产。现在,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已达到几亿倍。

但是,这“本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却因鲁斯卡的坦诚而导致保密失误,被埋没了半个世纪。

1931年,年仅25岁为人坦诚的鲁斯卡初涉人世。发明了电子显微镜之后,他就在一次学术会上公布了自己的发明。接着,一位狡黠的“拜访者”登门“求教”,他就将技术秘密告诉了这位“拜访者”。“拜访者”窃得秘密后,就背着他抢先登记了发明专利。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战乱后这一专利又被美国没收。这样,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权就成了一桩“剪不断,理还乱”的公案。

不过,事实胜于雄辩,加之科学界也主持公道,饱经半个世纪沧桑、有幸活到80高龄的鲁斯卡,终于在1986年和瑞士物理学家罗雷尔(1933~)、德国物理学家宾尼(1947~)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对恍如隔世的鲁斯卡当年发明电子显微镜的表彰,但他的合作者阿登内和克诺尔,却没能等到这一天而含恨九泉。瑞士物理学家罗雷尔和德国物理学家宾尼,是鲁斯卡的“同行”——因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方面的开拓性工作而获奖。

面对鲁斯卡这位成果被埋没半个世纪、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当时许多人都感慨万端:感慨他的坦诚带来的失误,感慨他有幸活到被科学界承认并授予最高科学奖的这一天!这时,我们自然联想起法国作家大仲马(1802~1870)在《基督山伯爵》中的话:“要在这个世界上求生存,光做一个诚实的人是不够的。”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否则自己的合法权益将受到侵害。

不过,像鲁斯卡这样因坦诚引来保密失误,并最终使自己的成果被他人窃取,而自己却被埋没的例子并非绝无仅有,在19世纪的英国也有一次。

这一次是发生在地质学界。“生物地层学之父”史密斯(1769~1839)经过多年的精心努力,终于取得了许多地质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史密斯不仅在科学上勤奋努力,而且在学术上也“大公无私”。

18世纪初的一天,史密斯和朋友在加咖啡店里闲聊,无意间谈起他最喜爱的地层如何划分的话题,就将他多年的成果和盘托出。邻座的牧师约瑟夫·泰乌谢德听到了这段精彩的谈话后,意识到大有文章可做,就假惺惺地走到史密斯面前向他“请教”,笑容可掬地请史密斯把刚才讲的内容重述一遍。当时的史密斯当然缺乏现在的产权保护意识,也没能识破狡猾牧师的居心叵测,就同往常一样把自己的成果详详细细地全部告诉了牧师。

不久,泰乌谢德居然以自己的名义,把史密斯发现的成果向英国地质界公布——缄口不提史密斯的名字。结果,泰乌谢德轰动了学术界,并由此骗得了1807年创立的英国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的桂冠,而史密斯则因自己的失误而被埋没了,连名誉会员中也没有他的名字。

不过,淡泊名利的史密斯,继续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奋探索,终于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1831年2月11日,伦敦地质学会隆重集会,终于肯定了史密斯的成就。

刁钻狡猾的骗子终究会原形毕露,而保护好自己的发明发现知识产权,也应该引起科学家的注意,以免重复鲁斯卡和史密斯那样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