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龙写真
在恐龙世界,种类繁多,有成千上百种。恐龙家族分蜥臀目和鸟臀目两类。因为恐龙的骨盆形态有两种:一种很像蜥蜴的骨盆,另一种很像鸟类的骨盆。每种恐龙都有独特的故事,例如霸王龙、异特龙、独角龙等,先是长相各异,再就是身手不凡。有的恐龙有四五层楼那么高,也有小巧玲珑的,像母鸡一般大小。
始盗龙
到目前为止,始盗龙是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恐龙。它是兽脚类恐龙的祖先,个头很小。不过呢,与同时期的其他陆生动物相比,始盗龙要厉害得多,这也是它独特的生存优势。
发现始盗龙
1993年,始盗龙发现于南美洲阿根廷西北部一处不毛之地,有一个神秘的名字——月谷。在这里,古生物学家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恐龙化石,其中,始盗龙的骨骼化石最为久远。
爱吃肉的家伙
从始盗龙那锯齿状的牙齿来看,它属于肉食恐龙。它拥有善于捕抓猎物的双手,有能力捕捉体型差不多大小的猎物。
小知识
始盗龙的发现,把恐龙的出现年代向前推了1000万年。

始盗龙骨架
急速猎杀
古生物学家认为,从始盗龙那轻盈矫健的身形就不难想象到,它能够进行急速猎杀,所以说,它的食谱肯定不仅仅限于小爬行动物,说不定还包括最早的哺乳类动物。
荤素搭配
在始盗龙的上下颌上,后面的牙齿像带槽的牛排刀一样来看,与食肉恐龙相似。但它前面的牙齿却是树叶状,又与素食恐龙相似。
最早的恐龙
盗龙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恐龙之一。它有5个“手指”,而后来出现的食肉恐龙的“手指”数则趋于减少。

始盗龙
埃雷拉龙
埃雷拉龙体长5米,体重180千克,也是最古老的恐龙之一。它比始盗龙要晚约200万年,与后来的肉食性恐龙有许多相同之处:锐利的牙齿、巨大的爪和强有力的后肢,证明恐龙起源于同一个祖先。
发现化石
埃雷拉龙类属于兽脚类恐龙,它是在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及北美洲被发现的。比较完整的骨骼化石,直到1980年才发现。这具头骨保存得相当完好,甚至连眼窝里面的骨环都完好无损。
埃雷拉龙咬食动物的想象图

敏锐嗅觉
古生物学家介绍,埃雷拉龙耳朵里保存有完好的听小骨,这说明它可能具有敏锐的听觉。就那个时代而言,埃雷拉龙听觉灵敏,奔走迅速,可以捕捉小恐龙或其他动物。
奇怪的名字
埃雷拉龙的第一块骨骼化石是阿根廷一位叫埃雷拉的农民无意中发现的。为了纪念他,这种恐龙就以“埃雷拉龙”命名。
食物来源
埃雷拉龙的主要食物,是小型的草食性恐龙以及其他爬行类动物。蜻蜓等昆虫也会成为它的食物。埃雷拉龙会利用它弯曲而尖锐的牙齿或有力的爪子,给予猎物致命的一击。
小知识
埃雷拉龙又名黑瑞龙,灵活机敏,奔走迅速,可能具有敏锐的听觉。

埃雷拉龙是速度相当快的两足肉食性恐龙
里奥阿拉巴龙
里奥阿拉巴龙也叫腔骨龙,它生活在三叠纪晚期,是一种小型的肉食性恐龙。但从外形来看,有点像现在比较瘦长的大型鸟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吧!
外部形态
里奥阿拉巴龙身长2米左右,后肢细长,但强健有力,三个脚趾着地,趾端有弯曲的爪子。前肢较后肢短小,但手掌上的三个指头却是较长的。身体后面长而纤细的尾巴,与身体前部保持着平衡。
小知识
里奥阿拉巴龙可能以小型、类似蜥蜴的动物为食。

保持水分
在三叠纪,外部环境非常干燥。为了适应严峻的生活,里奥阿拉巴龙想了一条妙计,就是以尿酸的形式排出有毒的含氮物质,而不是像我们人用尿液。这样一来,水分就保持在体内了。
和鸟类相似
里奥阿拉巴龙的四肢骨骼的部分,有些和现在的很多鸟类一样,中间是空的。这种结构能减轻它的体重,奔跑起来速度要快很多,很容易抓到猎物。另外,在它站着不动时,也会显得很直。
集体捕猎
里奥阿拉巴龙喜欢集体捕猎。这是因为它们觉得这样力量会大,能够去袭击一些大型的食草性恐龙。实际上,它们也确实得到了许多好处,非常适应这样的捕猎方式。
腔骨龙是小型、肉食性、双足恐龙,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

板龙
板龙意为“平板的爬行动物”,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的一种古老恐龙。它的体长6—8米,身高3.6米,体重5吨左右。据考古研究,它可是生活在地球上食植物的第一种巨型恐龙。
外部形态
板龙身躯庞大,有着细长的颈部和厚实有力的尾巴。它的头部细长而狭窄,口鼻部较厚,而且有很多牙齿,下颌上的鸟喙骨以及扁平的颌部关节能使咬合更有力。
最大的恐龙
板龙的前端短小,其掌部有五个指头,拇指有大爪,爪能自由活动,既可以用来赶走敌人,也能抓摘食物。笨重的板龙可能要用四肢行走,但有时也可直立,直立时高达4米,是三叠纪中最大的恐龙之一。

寻觅食物
板龙有时候用四肢爬行并寻觅地上的植物,但当需要时,它可以靠两只强壮的后肢直立起来,并用弯曲的拇指钩住树上的小枝,送进嘴里。它可以够到树木上的树梢。
吞食石头
板龙的牙齿和颌部不太适合咀嚼,所以它可能会吞下各种石头,让它们储存在胃中,像一台碾磨机那样滚动碾磨,把食物碾碎成糊状以便于吸收。

正在吞食石头的板龙
小知识
板龙需要不断迁徙去寻找足够的食物。
南十字龙
南十字龙是最早的恐龙之一。它身长约2米,长颚上长着整齐的牙齿,样子很恐怖。不过呢,这可是它用于捕捉猎物的。另外,它细长的像鸟一样的后肢,可用来追逐猎物。接下来,就让我们去看看南十字龙。
肉食性的恐龙
从外观上看,南十字龙能快跑,十分迅速。它用两足行走,后肢可能有五个脚趾,这种恐龙是肉食性的恐龙。不过呢,后来出现的肉食性恐龙后肢只有三个脚趾,前肢小而且可能有四个手指。
神奇的名字
南十字龙生活于三叠纪晚期的巴西。因为在它被发现的时候是1970年,而当时在南半球的恐龙发现例子极少,因此恐龙的名字便根据只有南半球才可以看见的星座南十字星命名。

原始的恐龙
南十字龙的化石记录很不完整,只有大部分的脊椎骨、后肢和大型下颌。因为化石的年代是在恐龙时代的早期,而且原始,所以大部分的南十字龙特征都得以重建。比如南十字龙的五根手指与五个脚趾,就是非常原始的恐龙特征。

南十字龙
快速奔跑者
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南十字龙被认为是“快速奔跑者”。首先,它只有两个脊椎骨连接骨盆与脊柱,这是最明显的原始排列方式。比较晚期的蜥脚下目恐龙,南十字龙的尾巴可能长而细。
小知识
南十字龙是一种小型的兽脚亚目恐龙。
大椎龙
大椎龙又称为巨椎龙,它有巨大的脊椎。成年的大椎龙要是靠两条后腿站立起来,可以够到双层公共汽车的顶部。它的头小颈长,外形比同时期的板龙要小巧得多。
四脚着地
大椎龙一般四脚着地,也能仅用后腿站立起来采食。大椎龙的拇指特别大,上面长有长而弯曲的爪,主要是为了防御。在第二、第三指的配合下,大拇指还具有抓握功能。另外两个指则相对要小。

大椎龙
吞下卵石
大椎龙初次被发现的时候,在它的肋骨笼内找到了一些小卵石。古生物学家推断,这些卵石是用以帮助大椎龙在胃中消化食物的。

卵石的工作原理
就像食物搅拌机的刀片一样,卵石可以将树叶捣碎成浓厚、黏稠的汁液,以便大椎龙能够吸收对身体有用的营养。
栖息地
根据对大椎龙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学家发现,大椎龙栖息区域比较广,既可以是生活在森林茂密的北美冲积平原,也可以生活在非洲南部大陆。
大椎龙的亲戚
大椎龙属于原蜥脚类恐龙。除了板龙、大椎龙外,还有鼠龙。1979年,古生物学家发现了鼠龙幼龙化石,它的大小和一只猫一样,只有20厘米长。
小知识
大椎龙应该是杂食性恐龙,荤素都吃。
近蜥龙
近蜥龙,是一种敏捷、小型、二足奔跑的蜥脚类恐龙。它的体长只比我们人类稍长一点,用四肢来支撑身体重量。因为长得很像现在的蜥蜴,所以得名“近蜥龙”,也是北美发现的第一种恐龙。
外部形态
近蜥龙长着一个近似于三角形的脑袋,有一个细长的鼻腔。它的牙齿呈钻石形,脖子、身体和尾巴都比较长。前肢长度只有后肢的1/3,所以,它很可能像板龙一样,平时大部分时间里用四足行走。
小知识
近蜥龙是草食性恐龙之一,蕨类植物是它的主要食物。

享受大餐
近蜥龙最爱吃嫩嫩的叶子,吃的时候身体会直立起来。这样,有力的骨盆就会把身体前部的重量转移到后肢和尾巴上,它们就能轻松地转动脖子,好好地享用自己的大餐了。

有时,近蜥龙也会以两足行走。近蜥龙在吃东西时,会把身体直立起来
遭遇敌手
近蜥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在它生活的地区,还有一种对它构成威胁的恐龙,这就是大型的兽脚类恐龙。一旦遇到它们,近蜥龙会急忙逃走,如果来不及躲闪,就会用自己的大爪子奋力一搏。
草食性恐龙
近蜥龙的上下颌长满了牙齿。它那又长又窄的前肢掌上,大爪子长着带有能弯曲的大拇指,爪子很可能是用来挖掘植物的地下根茎的。这说明近蜥龙是草食性恐龙。
异特龙
在侏罗纪时期,异特龙是著名“杀手”。它集猛禽和鳄鱼的特性于一身,对猎物冷酷无情,十分凶猛,可谓残暴至极。异特龙也是这一时期数量最多的恐龙。
外部形态
异特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以体型而言,异特龙虽然比暴龙略小一号,但是和暴龙相比起来,异特龙具有比暴龙粗大,更适合于猎杀草食恐龙。
异特龙是一种喜欢主动攻击别人的大型掠食者

凶猛无比
异特龙的凶猛无比,和它长有锋利的爪子也分不开。要是哪种恐龙被异特龙的爪子一划,就会在身上留下一道道伤痕。它的尾巴又粗又长,也不可小瞧,能把来犯者扫昏。
吞食猎物
科异特龙最早在北美洲生活。它的一张大嘴,嘴巴有1米多宽,大约有70颗的尖牙显示出来。它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另外,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来,只能乖乖被消灭。

凶猛强大的异特龙是许多小型恐龙眼中的“煞星”
异特龙的亲戚
气龙是在我国发现的一种恐龙。它生活在侏罗纪中期,大约有3.5米长。古生物学家认为,气龙和异特龙有亲戚关系,都有强劲的爪子。
小知识
虽说异特龙和暴龙一样残暴,可它们没有血缘关系。

剑龙
剑龙是恐龙家族中最笨的恐龙。它的身体和非洲大象差不多,脑袋却很小。它完全是用四足行走,前肢短,后肢较长,整个身体像拱起的一座小山。接下来,我们就去见识一下这个大块头。
大型恐龙
剑龙为一种巨大的恐龙,身长有12米,体重约有4吨重。它属于草食性恐龙。不过呢,这个大块头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多年。主要居住在平原上,并且以群体游牧的方式和其它食草动物一同生活。

剑龙
背上的骨板
剑龙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这也成为它的身份特征。从它的颈部沿背脊,一直到尾巴中部,是两排三角形的板块,尾巴还有骨钉。
特爱挑食
有趣的是,剑龙也比较爱挑食。这是因为剑龙的嘴巴比较窄,所以遇到食物时,它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挑选一些爱吃的植物部位进行食用。比如,蕨类的果实和苏铁的花。
如何御敌
剑龙行动迟缓,反应较慢。当肉食性恐龙来袭击它的时候,它会立即把身体转到适当的位置,让两排骨板指向进攻者,吓唬对方。一旦对方冲上来,剑龙就会挥动尾巴,用尾巴上的骨钉鞭打敌人。
小知识
剑龙尾巴上的骨钉也是它的自卫武器。每根骨钉有1.2米长。

迷惑龙
迷惑龙,就是人们常说的雷龙。它是一种大型的草食性恐龙,头部较小,颈部和尾巴很长。它们曾经是蜥脚类恐龙中最为成功的一群,可惜在6500万年的一场劫难中,和其他恐龙一同消失了。
名字的由来
当时,古生物学家发现一个非常大的恐龙胫骨,让他们备感迷惑,于是就在1977年给它命名为迷惑龙。后来的1983年,另一些研究者发现几个零碎的恐龙骨骼化石,才给它重新取名“雷龙”。
外部形态
迷惑龙的脖子很长,有6米。尾巴更长,有9米多。加上中间的躯干,整个身体有21米长,足足有25吨重,可以想象有多大。它的四肢就像四根大柱子。

迷惑龙
和马相似
2001年,古生物学家在非洲发现一具恐龙化石,包括整个头骨和绝大部分其他骨骼。根据这具化石,人们发现迷惑龙的头部形状和马相似,鼻孔位于头部的前方。
骨骼化石
迷惑龙的头部骨骼比较细,其他的颈部脊椎骨和四肢骨,都比较厚实。也就是说,它的骨骼更容易保存下来,成为化石。
食物类型
迷惑龙主要以羊齿类和苏铁类植物为食。它会把所有植物鲸吞,完全不用咀嚼直接送到了胃部。可以说,要是一群庞大的迷惑龙,在短短几天可以把一片树林摧毁。好在那个时期,地球上的植物生长迅速。
小知识
迷惑龙是一种群体性恐龙,也会迁徙。

美扭椎龙
在侏罗纪中晚期,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大型肉食恐龙,这就是美扭椎龙。它的身体比早期有骨板的鸟臀目恐龙要长很多,身体结构和斑龙类似。
名字的由来
有趣的是,在美扭椎龙开始被发现时,人们把它当成是肉食性恐龙——斑龙。直到1964年,人们才发现它并不是斑龙,给它重新取名“美扭椎龙”。
外部形态
美扭椎龙的头很大,长长的上下颌中长满了锯齿。它的前肢生有三指,后肢非常粗壮。也就是说,它能够轻捷地追赶猎物,并用短而粗的前肢捕获猎物。
小知识
其实,美扭椎龙可能还吃一些动物的尸体。

特殊的脚
美扭椎龙估计有六七米长,高约2米。它是双足的肉食性恐龙,有坚实的尾巴。与大多数兽脚类恐龙一样,它的脚也是由三根趾头构成,整体结构和现代鸟类相似。
追赶猎物
美扭椎龙是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它善于捕猎。一旦有其他动物来到,它就会立刻出击,进行攻击。首先来说,它反应敏捷,能快速奔跑去捕获猎物,被捕获的猎物有鲸龙、棱齿龙和剑龙等。
双脊龙
双脊龙又叫双冠龙,是一种早期的肉食性恐龙。它的身长有6米,高约2.4米,是一种体型修长的大型恐龙。由于它的遗骸出土多,它的知名度也很高。接下来,我们就去见识一下它独特的魅力。
头上的双冠
双脊龙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头上的头冠。头冠圆而薄,这是干什么用呢?目前来说,古生物学家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说,谁的头冠大,谁就是这个群体的领袖。一旦雄性发生对峙时,谁的头冠小可能会不战而退。
小知识
双脊龙前肢短小,后肢发达,适合奔跑。

双脊龙长达6米,站立时头部高约2.4米。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
身材苗条
和其他大型恐龙相比,双脊龙可能是最苗条的。首先,它的头部、颈部比较短,嘴部前端特别狭窄,这样的构造方便它在树丛中活动。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就有双脊龙的身影。

攻势特别
在捕猎时,双脊龙会采用三道攻势,快速地除掉猎物。这三道攻势是:用长牙咬,并同时挥舞手指和脚趾上的利爪去抓紧猎物,最后消灭猎物。
捕猎对象
双脊龙有发达的后肢,能飞速地追上草食性猎物,它的猎食对象主要是那些小型的鸟脚类恐龙。不过呢,有时也会捕捉体型较大的蜥脚类恐龙。

双脊龙
嗜鸟龙
嗜鸟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早期,是一种小型恐龙,身长2米。不过,光它的尾巴就占了身长的一半,体重非常轻。它习惯于后肢行走。虽然名字叫嗜鸟龙,可它并没有真的捕食过鸟类。
名字之谜
最初,古生物学家开始为嗜鸟龙取名时,认为它的速度非常快,完全有能力吃掉像始祖鸟这样的鸟类祖先,而且它和始祖鸟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同。所以,就给它起了这个名字——嗜鸟龙。
与鸟的关系
嗜鸟龙前肢上的其他两个手指特别长,很适合抓紧猎物。尽管从它的名字上看,嗜鸟龙是以偷食鸟类为生的,但实际上,没人能确认它是否可以捕捉到鸟。

嗜鸟龙在捕食
外部形态
嗜鸟龙的颈部呈S形。前肢很长,并可以抓握东西。后肢像鸵鸟一样有力,而且还很长。它的尾巴像鞭子一样,占了身长的一半以上。在它追赶猎物时,尾巴会与地面平行,保持身体平衡。
反应敏捷
嗜鸟龙是一个精明强悍的掠食者,它奔跑的速度很快。许多躲在岩缝中的蜥蜴、草丛中的小型哺乳动物和小恐龙,都可能是它的猎物。
怎么捕食
嗜鸟龙是小型食肉恐龙。值得一提的是,它特别爱吃刚孵化出来的小梁龙。每每有小梁龙破壳而出,它就安静地在梁龙妈妈下蛋的地方等着。只要这些小家伙往外一露头,就会被嗜鸟龙逮个正着。
小知识
到目前为止,人们只发现一具嗜鸟龙的骨骼化石。

梁龙
在恐龙家族,梁龙的身体比一个网球场还要长,有世界上最长的恐龙之称。它有长长的脖子,长长的尾巴,光尾巴就占了体长的一半。
外部形态
梁龙体型巨大,可脑袋却很小,脸也是长长的。它的鼻孔很特别,长在眼眶上方。四肢像四根柱子一样,前肢较短,后肢较长,尾巴逐渐向末端变细。
特殊的骨骼
梁龙虽是最长的恐龙,可它的体重并不重,只相当于两头亚洲象那么大。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它的骨头非常特别,骨头里边是空心的,而且很轻。

草食性恐龙
梁龙是草食性恐龙,以树叶和蕨类植物为食。它长有扁平的牙齿,侧面和后部没有牙齿,所以吃东西的时候不咀嚼,而是将树叶等直接吞下去。

有着长颈及鞭子状长尾巴的梁龙
自卫武器
一旦有敌人来犯,梁龙也有自卫武器。它会用强有力的尾巴鞭打敌人,迫使来犯者后退。另外,它前肢内侧有一个巨大而弯曲的爪子,可以进行反击。
小知识
梁龙主要分布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蒙大拿州、俄亥俄州等地。
腕龙
腕龙是地球上最大的恐龙之一,生活于侏罗纪早期至白垩纪晚期,主要分布在非洲和美洲地区。它拥有巨大的前肢和像长颈鹿一样的脖子而闻名。接下来,就让我们快快走近这只“大怪兽”。
特殊的外形
腕龙的前肢比后肢更长,脊背由前向后倾斜,与其他蜥脚类恐龙都不一样。其次,腕龙的头骨虽然与圆顶龙相似,但鼻梁朝前高高拱起,复原后的腕龙头看上去像是多了顶“鸡冠”。
食量超大
腕龙要吃大量食物,来补充体内所需的能量。据说,它一天的食量相当于十头大象的食量。所以,它们每天都在四处找寻食物。

群居生活
腕龙性格温和,群居生活,为了满足它们的大胃口,经常成群迁移。所到之处,大地震颤,烟尘滚滚,惊散其他各类小动物,只有天上的翼龙悠闲地盘旋在它们左右。
化石真相
1907年,一个德国科学家到非洲坦桑尼亚找矿,意外地发现了一堆巨大的动物骨胳化石。其中,有一具经过组装,组装成了相当完整的骨胳。化石长23米,头距地高达12米多,这就是腕龙化石。
小知识
如此大的体型,古生物学家猜测腕龙应该不只一个心脏。


圆顶龙
圆顶龙是北美最著名的恐龙之一,生活在侏罗纪末期开阔的平原上。它身长18米,重约20吨,粗壮的四肢稳稳地支撑起庞大的身躯,显得十分敦实。
外部形态
圆顶龙的头大,鼻子是扁的,牙齿像钻石一样。在蜥脚类恐龙中,它的脖子略微偏短。前肢比后肢略短,掌部都长有五个脚趾,前肢掌部还长有一个弯曲的爪子。
边走边产蛋
圆顶龙不做窝,它们一边走路一边下蛋,产下的恐龙蛋会排成一条线。等小恐龙孵出来,圆顶龙妈妈会照顾自己的孩子,并好好保护,不让它们受到肉食性恐龙的攻击。

圆顶龙是北美洲最常见的大型蜥脚下目恐龙之一
草食性恐龙
圆顶龙是草食性恐龙,它可能靠吃树木低矮处的枝叶为生,而把树顶部的树叶留给身高高大的恐龙。吃东西时,它们不嚼,而是将叶子整片吞下,主要以吃蕨类植物的叶子、松树为主。
消化系统
圆顶龙的牙齿长19厘米,形状像凿子,整齐地分布在颌部。另外,它有个非常强壮的消化系统。不过呢,它会吞下砂石,用以帮助消化胃里其他坚硬的植物。
小知识
圆顶龙最早的发现记录是1877年,是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的。

食肉牛龙
食肉牛龙又名牛龙,是一种肉食性恐龙。它生活在白垩纪时期。头部比较短,而且非常像牛头。最特别的是,它的眼睛上方有翼状的尖角。虽然它长得有点像牛,可不像牛那样忠厚老实,属于凶猛的肉食性恐龙。

食肉牛龙
尖角和前肢
食肉牛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头上有一对尖角。这对尖角生在眼睛的上方,形状像翼,不可能是用来攻击敌人的。古生物学家猜测,这对角很可能是食肉牛龙成熟的标志,标志着它已经有了生育能力。
外部形态
食肉牛龙的头部比较短,上下颌长着像剔肉刀一样的牙齿。它的身长足足有两辆汽车那样长。不过,和身长比起来,它的前肢就显得异常短小。

食肉牛龙是大型肉食性恐龙类群中的成员。
皮肤粗糙
食肉牛龙的皮肤非常粗糙。从一些考古发现来看,它的身上覆盖有一层密密麻麻的鳞片,这些鳞片呈圆盘状,大小、形状都差不多。
小知识
和霸王龙一样,食肉牛龙也是大型肉食性恐龙中的成员。
捕获猎物
虽说食肉牛龙没有特别大的颌部,但它可能会捕食大型恐龙,比如猎杀鸟脚类恐龙。它可以迅速扑向猎物,在猎物还没反应过来时,将对方抓获。

斑龙

斑龙是一种庞大的动物,站立起来时高达3米。它生活在侏罗纪中期,经常利用掌上和足上的利爪,对其他动物进行攻击,非常凶残。接下来,就让我们去见识一下这个残暴成性的家伙。
外部形态
和美扭椎龙相比,斑龙更加强壮。它的头部有一米长,有厚实的颈部,前肢和后肢都很强健。古生物学家推断,斑龙的后肢应该有两米长。
残暴猎食
因为有尖利的爪子,斑龙能随时攻击大型的草食性恐龙。它的牙齿像餐刀一样,顶端有锯齿。有了它,可以想象斑龙猎食的样子了,十分恐怖。

快速出击
不要以为斑龙个头大就很笨。其实,它跑起来速度最快可达每小时30千米。所以,要是有猎物进入它的视线,它会飞奔过去,用自己的利爪和牙齿快速消灭。
化石真相
斑龙的化石,在许多国家都有发现,比如英国、法国、摩洛哥等。不过,现在还没有发现完整的斑龙骨骼,只是发现许多斑龙破碎的遗骸,里面还混杂有其他兽脚类恐龙的骨骼碎片。
最初的发现
1824年,英国一名地质学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有关恐龙的科学报告,报道了一块在采石场采集到的恐龙化石。后将这块化石命名为“斑龙”,它的拉丁文原意是“采石场的大蜥蜴”。
小知识
斑龙是最早被科学地描述和命名的恐龙。

霸王龙
霸王龙又名暴龙,是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之一,是出了名的“恐怖之王”。它生活在白垩纪时期,体重和非洲大象相当,身高差不多有现在的两层楼高。接下来,就让我们去看看吧!
外部形态
霸王龙体重7吨左右,站起来有6米高,差一点有两层普通楼房那么高。它的头部长而窄,两颊肌肉发达,嘴里约有60颗利牙。另外,它的颈部短而粗,后肢强健,尾巴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平衡。

霸王龙有着锋利的牙齿
化石真相
苏是霸王龙中最出名的恐龙化石,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霸王龙化石。它体长12.4米,高4米,体重有7吨。这是一名女古生物学家苏·亨佛里克森1990年在美国南达科塔州发现的。
速度惊人
据估算,幼年的霸王龙时速72千米,而成年的霸王龙时速18~39千米。所以说,要是哪种恐龙万一被霸王龙盯上,就只等被乖乖消灭吧!

霸王龙有惊人的速度
“求婚礼物”
有趣的是,如果雄霸王龙想让雌霸王龙为自己生儿育女,就会拿猎物作为“求婚礼物”去讨好对方。只有雌霸王龙吃得饱饱的,才能甘心情愿地为雄霸王龙生下小霸王龙。
化石真相
苏是霸王龙中最出名的恐龙化石,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霸王龙化石。它体长12.4米,高4米。
小知识
霸王龙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机,名不虚传。

迅猛龙
迅猛龙,也叫伶盗龙、速龙,在拉丁文意为“敏捷的盗贼”。它是一种蜥臀目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1924年,迅猛龙被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本在蒙古发现,这也是第一种亚洲驰龙类。
外部形态
迅猛龙的体型接近火鸡,比其他的驰龙科恐龙要小,例如恐爪龙与阿基里斯龙。另外,它是一种两足恐龙,并长有羽毛,有长而坚挺的尾巴。
小型驰龙
迅猛龙是一种小型驰龙类。成年的迅猛龙体长约2米,臀部高约50厘米,体重约15千克。

捕杀利器
迅猛龙有尖牙利爪,又能高速奔跑。捕猎时,一跃而起,用镰刀足扎进猎物的腹部,然后用力撕咬猎物的脖子等致命部位,开膛破肚。

迅猛龙
捕猎对象
迅猛龙往往会选择在繁殖期的雨季捕猎小动物。当猎物进入视线时,它们就会更加谨慎,慢慢潜伏到离猎物比较近的地方。
电影中的迅猛龙
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迅猛龙聪明无比,甚至比海豚还要聪明。
小知识
在恐龙中,迅猛龙属于非常聪明的恐龙之一。
鲨齿龙
鲨齿龙生活在白垩纪,是一种巨型肉食性恐龙。它长着像鲨鱼一样的牙齿,体长约14米,重达7吨。可以说,一旦有其他恐龙和鲨齿龙相遇,便会望风而逃。鲨齿龙长相凶猛,非常残暴。
外部形态
截至目前,鲨齿龙是在非洲发现的最大的恐龙。它的身体比霸王龙还要长,几乎与南方巨兽相当。它有巨大的脑袋,大嘴巴像鸟嘴,牙齿和现在的鲨鱼一样。

鲨齿龙头部
化石真相
1995年,古生物学家在非洲发现了鲨齿龙的头骨化石。整个头骨总长1.63米,比暴龙的头骨还要长10厘米,仅次于南方巨兽1.8米长的头骨。另外,它的股骨约长1.45米,高约7米。
鲨齿龙的亲戚
南方巨兽龙是鲨齿龙的亲戚,是肉食性恐龙中的体重冠军。它的头部厚重,前肢很短,有健壮粗大的后肢。走路时,它习惯以后肢行走,每只前掌都有三根指头,尾巴尖而细。

南方巨兽龙
意外发现
对于鲨齿龙头骨的发现,是一次偶然事件。当时,古生物学家保罗赛里诺本来要去找棘龙化石,却意外发现了珍贵的鲨齿龙头骨化石。真是一个意外发现。
小知识
鲨齿龙是世界上最强悍的陆地动物之一。

禽龙
禽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属于巨型草食性恐龙。身长约9到10米,高4到5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来抵抗掠食者。接下来,就让我们去看看这些厉害的家伙!
第五根手指
禽龙的手很特别,有五根手指。每只手上有尖刺一样的拇指,还有长着蹄状爪子的中间指,以及能抓握的第五根手指。这些手指,可以帮助禽龙很好地行走,甚至捕食。

禽龙有五根手指
外部形态
禽龙身躯高大,体型笨重,尾巴粗而巨大。它的体重,与一头亚洲象相差无几。一般情况下,禽龙用四肢行走,但有时也会依靠两条后肢行走。它的尾巴有些扁,利于保持身体平衡。
栖息地
禽龙喜欢群居,大都生活在今天欧洲和美洲的林地。它们在茂密的丛林、湿热的沼泽,来觅食、饮水和休息,通常是四肢着地,缓慢行走。在取食蕨类和针叶树时,习惯用后肢站立。

禽龙一般生活在丛林或者沼泽
饮食习惯
禽龙比较喜爱马尾藻、蕨树和苏铁。因为体型巨大,所以它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寻找食物。食物到口中后,它会细嚼慢咽,慢慢品味美食,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小知识
禽龙是世界上最早被人类发现的恐龙。

禽龙是植食恐龙
鹦鹉嘴龙
鹦鹉嘴龙是一种小型恐龙。它的头部呈方形,长有一张像鹦鹉一样带钩的嘴。古生物学家根据它的体型和生存年代推断,鹦鹉嘴龙可能是大部分角龙类恐龙的祖先。
外形像鹦鹉
鹦鹉嘴龙的嘴巴前面坚硬,而且向下弯曲,形状和功能都与现在的鹦鹉嘴十分相似。除了鹦鹉嘴龙,原角龙、三角龙等角龙类恐龙都有一张鹦鹉嘴。

鹦鹉嘴龙的外形

在河边的鹦鹉嘴龙
如何进食
鹦鹉嘴龙的嘴巴前端很坚硬,能够切断植物根部,然后再用位于上下颌两侧的颊齿咀嚼。除了用牙齿之外,它还能吞下一些石块,靠这些石块把食物磨碎,帮助消化。
鹦鹉嘴龙

鹦鹉嘴龙在中国
鹦鹉嘴龙因为是拥有最多种的恐龙而著名。它生存于白垩纪的东北亚地区。最早的鹦鹉嘴龙化石是在蒙古南部戈壁沙漠发现的。这种恐龙在我国也有分布。
小知识
鹦鹉嘴龙的颧骨向两侧突出,鼻孔很小。
亲子本能
在我国辽宁省发掘的化石,提供了恐龙亲代抚育的最佳证据之一。这个标本有一个成年鹦鹉嘴龙,并接近34个未成年鹦鹉嘴龙骨骸,这些未成年骨骸长约20厘米。
鸭嘴龙
鸭嘴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它的嘴既扁平又长,像鸭嘴一样,所以被称为“鸭嘴龙”。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鸭嘴龙!
鸭嘴龙的分类
根据鸭嘴龙头骨的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头上平平的,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装饰物;另一类则长着形状不同的突起物,叫做顶饰。顶饰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的像植物的球茎,有的像一把斧头。
小知识
鸭嘴龙最大的有15米长,是草食性恐龙家族的其中一员。

鸭嘴龙“木乃伊”
在美国曾经发现过两具鸭嘴龙“木乃伊”,它们的胃里有松柏等针叶树的针、细枝、被子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硬的碎片等,这些东西都比较坚硬,使牙齿的磨损率很高,但鸭嘴龙上下颌的牙齿可以交错咬动。

本杰明·瓦特豪斯·郝金斯与鸭嘴龙的骨架模型,这是全球第一个恐龙骨架模型
生活习性
鸭嘴龙不善于奔跑,又缺少自卫武器,大半的时光是在沼泽、湖泊中度过的。也有些鸭嘴龙喜欢长时间呆在水里,甚至常常钻到水底下寻找食物,或逃避当时霸王龙等肉食性恐龙的袭击。

鸭嘴龙
群居生活
鸭嘴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种类。包含了不同品种的恐龙,最常见的有:鸭嘴龙、副龙栉龙等。古生物学家认为,鸭嘴龙有群居的习惯,一群也许有一两万之多。
盔龙
盔龙是一种大型恐龙,长着像鸭子一样的脸,嘴巴也和鸭子一样扁平。它的头顶上有个中空的头冠。和袋鼠一样,它用后肢行走,前肢相对短一些。
不一样的头冠
所有的盔龙头上,都有一个头冠。不过呢,各个盔龙的头冠都不一样大。一般来说,年轻的盔龙或雌盔龙的头冠较小。而成年的雄盔龙拥有比较大的头冠。相反,一些年幼的盔龙是看不到头冠的。

盔龙头骨化石
聪明的盔龙
盔龙是相当聪明的恐龙,它用没牙的喙咬断细枝或树叶和松针,然后放入它后面成排的牙齿间。大约有一辆公共汽车长的盔龙,走路靠后腿。但当它进食时,是用较短的前腿支撑身体。
小知识
盔龙体重约4吨,身长达10米。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和美国。
盔龙的爪子
盔龙的爪子一点儿也不锋利。盔龙的爪子很大,所以走路的时候不用把自己的脚趾弯曲起来,因为不用担心地面会把自己的爪子磨钝。正因为如此,所以它无法抵御肉食恐龙的袭击。

盔龙的爪子
预防不测
盔龙用后肢站立,身高足可以使它向二层楼的窗户里张望。性情温和的盔龙,不是天生的好战者,它们的身上没有盔甲、棘刺和利爪,它们依靠敏锐发达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去预防不测。

慈母龙
在恐龙世界里,慈母龙是出了名的“好妈妈”。它的外形像马一样,长着长长的头,眼睛上方有一个实心的骨质头冠。它的前腿比后腿短,有条长长的尾巴。慈母龙用四条腿走路,跑步时用两条腿,它们跑得很快。
发现慈母龙
慈母龙英文的含义是“好妈妈蜥蜴”。1979年,在美国蒙大拿,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恐龙窝,其中有小恐龙的骨架。于是,他们把这种恐龙命名为慈母龙。慈母龙的喙里没有牙,但是嘴的两边有牙。
爱心妈妈
在恐龙王国,慈母龙是最有爱心的“妈妈”。在小慈母龙还没有出生前,慈母龙就会精心照顾这些“小宝宝”,直到它们出生并独立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古生物学家要给它一个这样的名字。

慈母龙
慈母龙的巢
慈母龙喜欢群居生活,就连产蛋孵卵都能集体行动。它们的巢数量最多,在1平方千米的范围有了40多个。它们的巢筑在高地,直径约2米,呈盆状,下垫泥土和小石子。

慈母龙蛋巢
照顾幼子
每到繁殖季节,慈母龙回巢产蛋,每巢约25枚,排列成圆形,蛋上面覆盖植物起保温作用。同时发现的慈母龙幼龙骨骼,反刍的食物,巢穴旁的足迹等证据,这表明慈母龙要细心照顾幼龙很长一段时间。
小知识
人们已经发现了300多具慈母龙骨骼化石。
窃蛋龙
窃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长约两米,大小如鸵鸟一般,长有尖爪,尾巴也很长,是最像鸟类的恐龙之一。因为被认为是偷吃其他恐龙蛋的“小偷”,被称为“窃蛋龙”。
发现窃蛋龙
1923年,美国的一位古生物学家在蒙古大戈壁上,偶然发现了一个恐龙骨架。只见一个恐龙正爬在一窝原角龙的蛋上,于是就给这个恐龙起名“窃蛋龙”。事后证实,这是冤枉了窃蛋龙的。
伸冤昭雪
1991年,我国一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教授,通过对一堆化石研究后,认为窃蛋龙不仅不去偷别的恐龙蛋,而且还能自己孵蛋。后来,这一观点被国际所接受,窃蛋龙终于得以“正名”。

窃蛋龙化石
外部形态
窃蛋龙的体型较小,头部尤其短,头上还有一个高耸的骨质头冠,显得格外突出。它的嘴里没有牙齿,但喙部有两个尖锐的骨质尖角。前肢非常强壮,还有长长的后肢和尾巴。
小知识
窃蛋龙行动敏捷,可以用尾巴保持身体平衡。
和鸟类相像
正因为窃蛋龙有一条肌肉发达、非常灵活的尾巴,而且最少有一扇尾羽用于向异性炫耀。就像孔雀一样,它通过摆动尾部羽毛吸引异性。这种行为表明窃蛋龙的鸟类特征十分明显。

窃蛋龙
三角龙
顾名思义,三角龙的头上长了三个犄角。按大小来说,相当于现在的双层公共汽车那么大。从外形上看,三角龙显得十分笨拙,实际上,它一点也不笨,要是撒开腿奔跑,速度相当快。
奇异的外形
光看三角龙的头,就占它身长的三分之一,恐怕是恐龙中最奇特的:头部有三只角,两眼上方分别有一只1米长的眉角,十分锋利,鼻子上还有一只比较短小的鼻角。

末期恐龙
三角龙是角龙中最著名的恐龙,也是角龙中体型最大的,也是出现时间最晚,数量最多的角龙。直到白垩纪结束,三角龙也灭绝了,是末期恐龙的代表。

有趣的争斗
在三角龙中,也是以“武力”说了算的。比如为了竞争群体首领,它们之间会来一场争斗。当然这场争斗,不是血淋淋的你死我活,而是用角推来推去,谁赢了就出任首领。
小知识
三角龙是一种温顺的草食性恐龙。
温和的恐龙
别看三角龙样子可怕,实际上它很温和。它是最厉害的食草恐龙,它非常强大,却从不主动袭击其他恐龙。只有争夺雌龙和受到食肉龙攻击时,才会使用它那惊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