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树上的行吟诗人
在昆虫界中,蝉也许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昆虫。每到夏天,这种昆虫就会成群结队地飞到我家门前的那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从日出到日落,此起彼伏地唱个不停,就像一群行吟诗人在一起吟诗聚会,真是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许多文学家都将这种可爱的小家伙写进寓言故事中。在外国那个著名的《蝉和蚂蚁》的寓言中,蝉被刻画成了一个上门乞讨的乞丐,因为它在整个夏天和秋天都在欢唱,没有为冬天储备任何粮食。当冬天到来时,蝉只好向正在晒粮食的蚂蚁乞讨一些吃的食物。吝 1 啬的蚂蚁不但没有给蝉粮食,还对蝉讽刺和挖苦了一番。
事实上,我们有必要为这个树上的行吟诗人解除人们对它的误解,还给它一个清白。这也是有些童话有悖常理的地方,因为作者并不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其实,蝉的寿命仅有短短的40天左右,根本无法活到冬天。而且,蝉除了不会乞讨外,还是一个无私的奉献者。
在炎炎夏日的午后,天气酷热难耐,成群的昆虫都忍受着干渴的煎熬,在那些枯萎的花朵上爬来爬去,想找点儿水来解渴。而炎热的天气对蝉却没有丝毫的影响,它只需用它那如钻头般的细嘴,在坚硬平滑、汁液饱满的树皮上钻出一个永不干涸的水井即可。它一边不停地唱着,一边把细嘴伸进钻好的小洞中,美滋滋地沉浸在汁液和歌声的甜美中。
然而,自然界中总有一些不劳而获的昆虫。胡蜂、苍蝇、泥蜂、花金龟、蚂蚁等发现了蝉挖掘的这口“水井”。它们一拥而上,开始时还小心 2 翼翼,只是舔舔井里渗出的汁液,但胆大的蚂蚁却直接从蝉的肚子底下钻了过去。有的蚂蚁甚至扯咬蝉的爪子,有的蚂蚁爬上蝉的背部,撕扯蝉的翅膀,甚至一只胆大的蚂蚁咬住蝉的细嘴,拼命地往外拽。蝉被这些野蛮的侵略者弄得心烦意乱,便飞到了其他的树上。
以眼前事实看来,蝉的确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好榜样,反倒是人们眼中象征勤劳、勇敢的蚂蚁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
蝉洞的秘密
在荒石园的一条条被人踩实的小路两旁,有着一些可以伸进大拇指、与地面持平的圆孔洞。这些洞曾是蝉的幼虫从地下深处爬回来变成蝉时居住过的小屋,一般在最热最干的地方,尤其是道路的两旁能够发现它们。
这些洞口都是圆的,直径大约为2.5厘米。我发现,在这些洞的周围没有一点儿浮土,甚至连将土推出洞外形成的小丘也没有。这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为了搞明白蝉洞的秘密,我决定一探究竟。
蝉洞大约深40厘米,呈圆柱形,随着地势的起伏有些弯曲,但始终要靠近垂直线,因为这样的路程对蝉来说是最短的。看到这儿,我不禁对蝉的智慧产生了敬佩。更让我惊奇的是,洞的上下完全畅 3 通无阻,如果你想在蝉洞中找到挖掘时留下的浮土是根本不可能的。洞底是个死胡同,空间比洞口稍微宽敞些,能够让蝉的幼虫有些活动的余地。洞底的四壁也很光洁,没有发现任何延伸到其他地方的通道。
按照蝉洞的深度来计算,挖出的泥土的数量应该是相当惊人的。但这些挖出来的土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呢?蝉的幼虫在那些干燥易碎的土中挖洞,洞口和洞底的四壁上都应该是粉末状的,很容易造成塌方,除非对它们进行一些处理。我惊奇地发现,蝉洞的四壁粗糙的表面被涂上了一层泥浆,这样一来,洞壁那些易碎的土块由于浸上了黏 4 合剂,便能够被黏在原地而不脱落了。蝉的幼虫——这个了不起的工程师——正是用泥浆涂抹四壁,让这个它将要待上四年的地洞长期使用而不堵 5 塞。通过这种方式,蝉的幼虫便可以在地洞中来来回回,爬到靠近地面的地方,再下到洞底的小屋中,即使是它那带钩的爪子也不会将四壁上的土刮下来。
如果你不小心打扰到一只已经爬到离洞口不远的树上准备蜕变成蝉的幼虫的话,它会马上小心地从树枝上爬下来,毫无阻碍地爬回到那个它曾经生活了四年的洞穴中。由此看来,即使蝉洞被永久废弃了,洞也不会被浮土堵塞或填满,可见蝉洞是多么坚固啊!
还有一个难题在困扰着我。蝉洞是在干燥的土中挖掘而成的,如果土始终保持干燥,那就很难将土压紧、压实。如果蝉的幼虫在一开始挖掘通道时将挖下来的一部分浮土扔到身后的一条先前挖好现在已经消失的地道中去,这也是十分有可能的事情。虽然只是我的假设,但是这个假设很快就被我自己给推翻了。如果考虑到蝉洞的容积和浮土的巨大数量,蝉的幼虫必须要找到一个很大空间才能存放得下,而这个空间的挖成也会产生同样数量的浮土,要处理这些浮土同样是个需要动脑筋的问题。如果蝉的幼虫按照这样的方式始终循 6 环往复,蝉洞是永远也无法挖通的。但是这个聪明的小家伙一定有一种特殊的方法来清除掉碍事的浮土的。
为了解开蝉洞的秘密,我把一只正在挖掘洞穴的幼虫给挖了出来。我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正在挖掘的幼虫让我有了惊人的发现。幼虫挖掘的洞穴大约有一个大拇指那样长,洞中没有任何阻塞物,洞底是它的个人休息室。而这只正在挖掘的幼虫的身上或多或少会带上点或干或湿的泥土,它的挖掘工具——前爪上沾上了不少泥土颗粒,就像是带上了一副泥手套,整只幼虫看起来仿佛是一个刚打扫完阴沟的清洁工。这么多的污泥实在是太让人惊讶了,因为它是从一个非常干燥的土里爬出来的。我原以为它会是满身的粉尘,但我却发现它全身都是污泥。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我挖掘到的这只苍白而眼盲的幼虫,它比成熟时体型要大。它的身体内充满了液体,好像一个水肿患者。我用指头捏住他,它的尾部就会渗出清亮的液体,将全身弄得湿漉漉的。突然之间,我想我弄明白了蝉洞泥土去向的秘密:幼虫在向前挖掘的同时,也随时把粉末状的泥土弄湿,让它变成糊状,然后马上用身体将糊状的泥压实,让其紧贴在洞壁上,如此一来,这具有弹性的湿土就会糊在原先干燥的土上,形成泥浆,渗入到泥土的缝隙中去。拌得最稀的泥浆渗透到最里层,余下的则被幼虫再次挤压、堆积,涂抹在余下的缝隙中。通过这样的处理后,通道便会畅通无阻,再也找不到任何浮土的迹象,因为它们已经就地被和成了泥浆,变得比原来没有被钻透的泥土更结实和匀称。
蝉的幼虫尽管身上积满了液体,但它还是没有那么多液体来把整个地洞挖出的浮土弄湿,让这些浮土变成易于压实的泥浆。如果幼虫身上的液体用完后,就需要重新补充水。关于这一点,我们不用为这个精明的小家伙担心。要挖掘栖身之所的蝉,在开始为未来的地道下手之前,总会在有新鲜的小树根的地方寻觅一番。它将小树根的一点根须刨出来,镶 7 嵌在洞壁上,但却不让根须突出壁外。这个根须就是幼虫补充水分的来源。如果幼虫将用于给干土和泥的水用光了,它就会下到自己的小屋中,将吸管插进根须,从那取之不尽的水库中吸足了水,再重新爬上去,继续干活儿,弄湿硬土,用爪子拍打,再将身边的泥浆拍实,压紧,抹平,经过这些工序之后,畅通无阻的通道就做成了。
幼虫的蜕变
蝉的幼虫费尽心力修建好地下城堡,是打算长期居住于此的。而洞中的上下通道不是因为幼虫急于重见天日而匆忙修建的,因此,幼虫对洞口也花了一番心思修 8 饰。毫无疑问,这个地下城堡也是一座小小的气象观测站,它可以保证蝉的幼虫在洞内就可以知道外面天气的好坏。幼虫成熟要离开洞穴,但深在地下的它无法准确得知外面的气候条件是否适宜,因为地下的气候变化太慢,不能向幼虫传达准确的气象信息,而这一切又是幼虫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来到阳光下蜕变——所必须了解的。
幼虫长时间挖掘、清土、加固洞壁,但却不将地表 挖穿,而是保持与外界隔着一层一指厚的土层。在洞底,蝉的幼虫精心修饰了它的居所,这里也是它的等候室和休息室。如果天气预报告诉它说需要延迟搬家的话,它会在这儿安静地等候着。只要稍微感到外面风和日丽的话,它就会爬到高处,透过那个薄薄的土盖子进行探测,看一看外面的温度和湿度是否合适。
如果外面狂风暴雨,那对幼虫的蜕变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威胁。这个谨小慎微的小家伙就会回到洞底的小窝中继续静静等候。相反,如果外面的气候条件适宜,幼虫便会用爪子捅破土层,钻出洞来。
幼虫爬出洞口后,会在附近仔细寻找一番,看看有哪些地方适合自己蜕皮。幼虫通常会选择诸如细荆条、百里香丛、禾蒿秆儿、灌木树杈之类具有空中支点的地方。一旦选好了蜕皮的地点,幼虫就会爬上去,用前爪牢牢地抓住这个支撑物,让脑袋昂着。如果这个支撑物上还有其他的地方,其余的爪子也会牢牢地抓在上面;如果没有空余的地方,幼虫只用两只前爪抓牢就足够了。在休息片刻之后,幼虫让悬着的爪臂变硬,变成牢不可破的支撑点。这时才是蜕变的真正开始,先是中胸从背部裂开来,等到蝉完全从壳中蜕变出来,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微不 9 足道的事情,但对于蝉来说确是一个漫长的等待。
蝉从壳中蜕变出来后,与先前的模样简直是大相径庭!它的双翼湿润、沉重、透明,上面布满了一条条浅绿色的脉络,胸部是褐色的,但其他的部分是浅绿色的,有一处处的白斑。为了使身体的颜色发生改变,让身体变得强壮,这个脆弱的小生命需要长时间地沐 10 浴在空气和阳光下。经过大约3个小时的时间,蝉的体色终于变深了,它终于完成了体色改变的过程,可以自由地飞翔在空中,寻找栖身的树木,快乐地歌唱了。
而那蜕变后剩下的旧壳除了背部的那条裂痕外,依旧完好无损、牢牢地挂在之前选择的那个支撑点上,即使是晚秋的风雨也没能将它吹落或打下。我经常看到有的蝉壳一挂就是好几个月,甚至整个冬天都挂在那里,姿态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写作指导
什么是拟人手法?
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通过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使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段。通过使用拟人手法,文章可以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阅读思考
1.蝉在人们眼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昆虫?
2.蝉是靠什么使蝉洞内壁变得光滑的?
3.蝉的幼虫是如何蜕变的?
词语积累
吝啬 小心翼翼 畅通 黏合 堵塞 循环 镶嵌 修饰 微不足道 沐浴
经典名句
它是翩跹的舞者,它是飞舞的精灵,它穿着华美的栗色天鹅绒外套,系着白色的毛皮领带,它就是欧洲最大的蝴蝶——大孔雀蝶。它那美丽的翅膀上布满了灰白相间的斑点,一条淡白色的“之”字形条纹在其间穿过。最引人注意的是,翅膀中间那个闪烁着黑色、白色、栗色的圆形斑点,就好像是一只眼睛在朝着你看。在阳光的照射下,这只“眼睛”呈现出彩虹般变幻莫测的色彩。
注解:
1指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却不用。
2原来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3常指无阻碍通行或通过。
4用黏性的东西将两个或几个物体粘在一起。
5阻塞(洞穴、道路)使不通。
6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7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8修改装饰使其整齐美观。
9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10比喻受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