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奋斗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莱特兄弟
飞行再创新纪录
威尔伯在欧洲飞行表演的成功已经传遍了美国,也深深地震动了美国陆军部。莱特兄弟也由以前的无人理解、支持的怪人、疯子,变得身价百倍了。
1909年,美国陆军部再次和莱特兄弟接洽收购飞机一事,最后决定于6月30日在梅耶要塞,做第二次试飞。
在威尔伯还没有回来以前,奥维尔驾驶自己新制的飞机,在初春已经做过多次试验,飞行时间有所增加,飞行高度也达到了1200米,即使是顶着强风,仍然飞得极为平稳。
经过莱特兄弟两人对新机做进一步改进后,又经过几次试飞,他们更有信心飞好这次试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奥维尔的伤势已经痊愈,对他来说,这一次的飞行非成功不可,绝对不能再重演上一次的悲剧。
6月30日,这个陆军部指定的试飞日期到来了。
莱特兄弟的名声早已传扬海内外,他们制造的飞机性能优良,飞行技术也极为纯熟高超。所以,这次的飞行,人们早早地就传了开来,除了陆、海军高级军官,政府官员、议院的议员、科学家、企业家、新闻记者以及一般民众外,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塔夫脱也亲临现场观赏他们的飞行表演了。
就在一年前塞弗里奇中尉曾经洒下热血的地方。飞机静静地停放在跑道上,天空中的白云在轻轻地飘来飘去,微风拂面,让人惬意无比,这是一个适宜飞行的好天气。人们在纷纷地谈论着。
“这次飞行一定会很精彩。”
“我看也是!他哥哥在法国飞行是多么成功呀!他也不会差。”
“不过,几个月前的失败,还是有点让人担心,这次大概不会重演吧!”
“那是一次意外,不可能再会发生的!”
“你看,总统都来了,可见政府对这件事非常关心重视。”
观众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巴不得飞行早点开始。
“这不但是陆军方面所做的一次试验,而且对美国来说,也事关国家荣誉,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大事呢!”一位威风凛凛的老将军严肃地说着。
“你看,莱特兄弟过来了。”
奥维尔在哥哥威尔伯的陪同下。走向机身,四周的观众,立时沉静了下来,几千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们兄弟俩。
奥维尔和威尔伯边走边谈,威尔伯不时用手比画着什么,并拍拍奥维尔的肩膀,进行鼓励。
当他们兄弟俩走近飞机时,和奥维尔同乘的赖萨姆中尉已站在飞机旁等候了。
威尔伯走过去,与他握手致意,预祝飞行成功,赖萨姆中尉感激地微笑致谢。
奥维尔首先爬上驾驶座,赖萨姆接着坐在奥维尔的身旁,熟练地系上安全带。
正在这时,有一位记者突然上前,不客气地向赖萨姆中尉问道:“中尉先生,你有什么遗言吗?”
赖萨姆中尉一本正经地说道:“哦!朋友,别这么悲观,我对莱特兄弟有信心。如果说我真的那么不幸死了的话,那么请在我的墓地上种肯塔基州花吧!”
记者离开之后,奥维尔轻笑道:“中尉先生,你真的一点都不害怕吗?”
赖萨姆中尉拍了拍奥维尔的肩膀,笑道:“放轻松,小伙子,我对你有信心,我们会成功的。”
发动机发出了巨大的声音,螺旋桨开始旋转,奥维尔举手示意,威尔伯将信号旗一挥。飞机缓缓地向前滑行了。
载着两个人的飞机,起飞时显得有点吃力的样子,可是不久就渐渐稳定了,机头朝向北方,以12米左右的高度,作直线飞行。
上千观众全神贯注地看着滑行的飞机,一会儿飞机便升上了天空。这时,场地上发出如雷般的掌声,夹在观众中的妹妹凯特和好友杰克,比任何人都要兴奋。
这一次的飞行试验,是以福特梅耶练兵场为中心做盘旋飞行的,所以不久奥维尔便慢慢地把机头掉转过来,开始在广大的练兵场上空,一圈又一圈地盘旋起来。强风不时地吹打着机翼,但是机身只不过摇晃了一下,马上又恢复了平稳。
这时,正是黄昏时分,涂抹在云层间的余晖,已由金色逐渐转成紫色,实在是一幅笔墨难以描绘的艳丽景色。
奥维尔驾机在场地上空做盘旋式的飞行,一圈、两圈,观众的视线随着机身转,观众的目光随着飞机转来转去,五十圈、六十圈、六十五圈,快接近指定的一小时了。
不久,政府所要求的飞行时间已经到了。观众齐声欢呼鼓掌,有的挥着手帕,有的往天空抛帽子。号笛响起来了,警笛也接着长鸣。
一个军官在不停地挥舞信号旗,表示已经到达了规定的飞行时间,可以下降了。
场里数千名观众如醉如痴,掌声、欢呼声,响彻云霄,许多人在挥舞手帕,也有人在抛掷帽子,接近于疯狂。
飞机仍然在天空盘旋,不知是没有看见舞动的信号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飞机不仅没有下降的意思,反而还增加飞行高度,继续在空中盘旋。
“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不降落?”
“真怪,会不会是机器出了毛病,无法下降?”
观众们议论纷纷,是发动机太热了,以至于无法停下来?还是升降舵坏了?又或者说是奥维尔身体出问题无法掌控飞机?
几千名观众盯着天空中不断上升的飞机影子,报以不安的神色,既兴奋又担忧,不断地揣测着。
唯有坐在场地一边的威尔伯一点也没有着急,他确实胸有成竹,他知道,今天天气好,很适合飞行,奥维尔在没有打破他在欧洲创下的两人同乘飞行纪录以前是不愿意轻易下降的。
旁边的在评审席上的计时员,在过了好一大会儿后,才转过头来,对威尔伯说:“奥维尔先生现在已经超过您在欧洲的飞行纪录了。”
威尔伯含笑点头,他看着在天空依然矫健飞翔的飞机,心想奥维尔不但已经超过了自己的1小时又15分的飞行纪录,而且,他一定还能创造一个更高的新的飞行纪录呢!
他和场上数千名观众一样,继续仰望着在空中飞翔的飞机,心情极为兴奋,脸上也绽放了欣喜的笑容。
又过了一段时间,奥维尔在众人的热切注视下,终于开始驾机缓缓下降了。而正是在这同一飞行场地,几个月前,他和塞弗里奇躺在血泊中被抬往医院紧急抢救,如今,他终于成了征服天空的英雄。
奥维尔和赖萨姆中尉走下了机身,四周又再次响起了如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他俩挥挥手,微笑着答谢四周的人们。
“1小时23分20秒!”计时员激动地用喇叭宣布了这一惊人的消息。
威尔伯第一个跑了过去,满怀喜悦地紧紧与奥维尔拥抱在一起。
滑翔在自由女神像上空
这时蜂拥而来的人潮、声震云霄的欢呼和飞掷而来的帽子,交织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动人场面。
塔夫脱总统也满脸笑容地走上前来向莱特兄弟祝贺,他幽默地夸奖说:“实在了不起呀!莱特先生!机身上下一点也没有破损,却打破了世界纪录!这是你们的光荣,也是全美国的光荣。”
奥维尔谦虚地说:“总统先生,我只不过是打破了我哥哥的纪录而已。”
站在旁边一直注视着飞行情况的妹妹凯特也走过来了,激动地说道:“恭喜你,哥哥!”
1909年9月,奥维尔接受德国皇帝的邀请,赴欧进行飞行表演。
那个时候的德国研究飞艇特别热,德国皇帝一再地奖励飞艇的制造,那时有齐柏林的飞艇出现了,并飞行21个小时近440千米之远。
不过,德国也有许多有远见的人热心飞机事业,他们一致认为:“发展上升飞行的飞机,要比体积庞大的飞艇要更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那当然啦!李莲塔尔不就是咱们德国人吗?听说邻近的法国飞行家都可以横越海峡,飞到英国了呢!”
奥维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邀请来到德国的。当他抵达德国以后,德国陆军气球队里面,希尔特普兰上尉和格拉汉中尉等人,纷纷表示愿意和奥维尔同乘飞行试验。
9月8日,奥维尔和希尔特普兰上尉同乘飞行了35分56秒。接着,第二天,他又和格拉汉中尉做了一次1小时零3分的飞行。
10月下旬,德国皇太子腓特烈对同乘飞行感到非常有兴趣,也要求和奥维尔也做一次同乘飞行。
奥维尔就小心翼翼地带着腓特烈皇太子,在空中做了几十分钟的盘旋,满足了皇太子的好奇心,使他兴奋不已。
当年威尔伯在欧洲撒下的种子,已经在欧洲生根发芽,并渐渐地开花结果了。
法尔曼在法国的飞行大赛中创下了单人飞行3小时又4分的纪录。
拉达姆的飞行高度也升高到了1200米。一为名叫泼莱利奥的飞行家,驾着一架单翼机,也进行了持续两个小时以上,长达185千米的野外飞行。这架飞机的特色是,利用车轮和弹簧的力量,可以在平地上自行滑行起飞,而不再像过去莱特兄弟在基蒂霍克时必须在轨道上滑行的陈旧方式。
奥维尔在德意等国做巡回表演期间,他细心地观察,发现欧洲各国的飞行事业,在威尔伯离开后,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要是不奋起直追,就会落后,于是,他决定提前回国,进行飞机的研究、改良工作。
奥维尔在欧洲进行了辉煌的表演,在美国的威尔伯已经42岁了,他觉得自己的年纪已经大了,不想再从事飞行,他的想法和弟弟奥维尔不谋而合。
后起之秀卡提斯等人,虽未成名,但也都在埋头研究、试验,成绩进步迅速,不可忽视。
威尔伯准备不再从事飞行试验,而把全部精力致力于飞机的研究设计和制造改良上。
他把这种意愿向助手们透露了。其中一位追随他多年的助手,柏金斯劝说:“威尔伯先生,今年1909年,正好是荷兰探险家哈德逊发现纽约300周年纪念的日子,也是蒸汽轮船的发明人罗伯特·富尔顿航行于海上200周年的纪念日。美国将会以纽约市为中心,热烈地举行庆祝大会。先生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做一次划时代的飞行表演,借此还可以激起人们对飞行事业的兴趣!”
“这个想法不错,值得考虑考虑,但是我年纪有些大了,不想再从事飞行了呀!”
“威尔伯先生,人类能在空中飞行,您是第一位创始者,在欧洲,您也创下了空前的纪录,米修兰奖杯的获得者不也是先生您吗?您的声誉,无人可及。我认为您更应该让国人能有机会欣赏到您精湛的飞行技术,这是深具时代意义的一件事,请您千万不要犹豫!”
“好吧,就这么定了。”威尔伯点头同意了。
柏金斯等人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纽约市是世界最大都市之一,位于哈得孙河畔,港湾里早就停泊了许多友邦国家派来庆贺的舰只,六个友邦国家的军舰,舰上挂满了五彩缤纷的旗帜,鲜艳夺目,甚是壮观。
到了晚上,灯火辉煌,哈得孙河边,绚丽的焰火使港湾如同白昼,五彩缤纷的星花,令人叹为观止,目不暇接。自从纽约市开埠以来,这种人山人海的盛况,实属罕见。
9月9日的这天,由于各大报纸都在头版新闻中以特大号字预先报道了威尔伯·莱特即将做飞行表演的消息,所以,矗立着自由女神像的自由岛上,一清早就被闻讯赶来的人们给挤得水泄不通,都想一睹这新奇玩意儿。
人们纷纷拥向港口及比特罗岛,布鲁克村海岸更是挤满了黑压压的人潮。人们莫不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这历史性的一刻。
九月的阳光已不像炎夏时那么灼人,和风微拂,清爽宜人,而且晴空万里,对飞行来说非常的理想。威尔伯和助手们,仔细地检查了飞机的每一个部件,丝毫不敢疏忽。
虽然“莱特号”飞机比起横越英法海峡的新飞机来说已显得旧了一些,在起飞时不像那架单翼机轮子滑动轻便,但是在美国人的心中,威尔伯·莱特的飞行技术,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
威尔伯虽然已到中年,但他的雄心壮志一点儿也不比年轻人差,他穿着平时常用的夹克,头戴便帽,脚穿半高的皮靴,坐进了“莱特号”的驾驶座上。
10点15分,发动机开动了,发出隆隆的声音,螺旋桨也猛烈地转动起来。不一会儿工夫,飞机向前滑行看,接着,冲向那海天一色的空中了。
威尔伯驾驶着“莱特号”飞机,一会儿冲入高空,隐没在白云里,一会儿又穿云而出,像一只雄鹰一样在蓝天白云里轻松自得地翱翔着,翱翔着。
突然间,地面上的人们听到了低沉的隆隆的声音,在由远及近地传来,原来“莱特号”这时候已降低了高度,在自由女神像的上空,开始飞绕起来,飞行的姿态非常优美。
观众的欢呼声把震耳的机声给淹没了。这一次,虽然只是6分30秒的短促飞行,却令全纽约市的人们欢喜若狂,个个赞叹不已。这确是一次非常优美的不同寻常的飞行。
最后,飞机机头朝出发点平稳地降落下来。
后来,有一位画家哥夫把威尔伯绕着自由女神像飞行的情形绘成一幅油画,题名为“历史性的飞行”,这幅画至今还保存在纪念馆中,成为见证那段历史性飞行的重要资料。
成立莱特飞机公司
奥维尔从欧洲回来以后,把自己在欧洲的见闻和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哥哥商量,他说:“我这次到欧洲去,走了好几个国家,停留了有半年之久。”
“在这期间。我看到欧洲各国飞行事业的进步之快,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认为,今后的工作,应着重在研究设计上,才能不断地进步,否则,不进则退,终将会被别人赶上去的。不知哥哥是怎样认识的?”
“我也有这个意愿。本来,我年岁也不小了,不再适合飞行了。这一次飞行是在别人的鼓励之下,也是为了提倡航空事业,希望激起人们的飞行兴趣,才做了一次临别的示范性表演。我也准备今后要致力于飞机的研究、设计和改良上。你回来得正好,你也有此想法,咱们就一块动手准备吧!”
莱特兄弟两人的想法又不谋而合,他们决心携起手来进行飞机的研制和改进工作。
当时的欧洲,德国政府已经拨出2800万美元作为研究发展航空事业资金,然而,美国陆军部却只有4.35万美元的预算支出而已,和欧洲诸国相比,实在算不上重视。
“政府现在的态度好像改变了。”
威尔伯安慰说:“政府现在已经在考虑将飞机实用化的问题了。听说邮政部门已在考虑利用飞机来传递邮件。至于军事方面,也有许多人在竭力鼓吹发展航空业。这种事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对政府来说,是巩固国防的重要工具。大势所趋,不久将会有美景出现的,咱们不必灰心。”
“哥哥。你记不记得,以前不是就有过银行家表示愿意投资吗?那时候,我们没有答应。”
“是呀!那些银行家无非是想独占事业,从中获取暴利,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所以,那时我们没有答应。”
“可是,我们要成立飞机公司,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单靠我们自身的力量是绝对不行的。这就非得需要有银行家的投资才行。”
“银行家或是其他出资者愿意投资入股的话,他们也只能算是股东,管理的实权必须由我们来掌握,我们一定要维护我们的专利权。”威尔伯谈出了自己的看法。
当他们把这个设想透露出去后,很多银行家前来洽谈,表示愿意出资,但是,他们的观点和莱特兄弟产生了冲突。
他们认为飞机事业必定会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对外事业,假如这个公司为莱特兄弟所独占的话,就会像美国电话、电信公司一样,成为一种独占事业,对航空事业的发展将有所障碍。
所以应该由出资的股东和莱特兄弟一起组成一个董事会,来处理一切问题。
可是站在莱特兄弟的立场来说,这是他们半生的心血的结晶,是孜孜不倦地努力才完成的发明。所以无论如何非得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可。
就在双方进行拉锯式的谈判的时候,在美国崛起了一位后起之秀卡提斯,他曾设计制造了一架水上飞机,出售给美国海军。
莱特兄弟经过认真的研究之后发现那架水上飞机根本就是“莱特号”飞机的仿制品,可是要想采取法律途径控告卡提斯侵害他们的专利权,又得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
兄弟俩商议后决定,对投资的银行家作有限度的让步。让投资人共同参加董事会,但专利权仍属莱特兄弟所有。
1909年11月,“莱特飞机公司”终于在代顿市正式成立了。
美国陆军部一共订购了6架飞机,欧洲的英、德、法各国也都买下了制造权。订单源源不绝,生意兴隆。
莱特兄弟日夜孜孜不倦地埋头研究,他们的“莱特飞机公司”出产的飞机,性能优异,飞得高,飞得快,而且安全耐用。
同时,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以及飞机制造的从业人员,都纷纷前来请教,莱特兄弟总是不厌其烦地予以指导、讲解,使他们满意而归。
1909年8月,在法国北部尼斯赛马场,举行了第一届国际飞行大赛。
参加这次国际飞行大赛的飞行员共有30多位,各国都有,法国人对于大奖落入谁家这个结果非常关注,在比赛前纷纷揣测着。
“你知道吗?这次莱特兄弟没有来参赛。”
“哦!太好了,那对兄弟没有参赛,那么比赛的冠军肯定是我们法国人获得了。”
“听说咱们法国是以新制飞机参赛,我看,这次奖杯是由咱们法国人夺得了。”
这次飞行大赛的声势造得很大,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翻开报纸争相传阅,好像自己也在参赛一样。
掀起世界飞行热潮
这次比赛,美国只有卡提斯一人参加,法国人认为,若论飞行技术,要数莱特兄弟最好,其他的人,都不在他们眼里,所以,许多法国人很有自信,认为这一次不至于再被别国的人夺魁了。
当时,法国的一位热心于飞行的富豪运动家戈登彼那特为奖励飞行而宣称:“将颁发2.5万法郎的奖金和一个纯金的大奖杯,给飞行最快的冠军。”
法国人自信没有莱特兄弟参赛,可以稳操胜券,但是,没料到美国人卡提斯驾驶自制的卡提斯式复翼机,以15分50秒的时间,飞完了全长20千米的行程,获得比赛的冠军。
法国人看到这位年轻人,竟然后来居上,超过了莱特兄弟,都纷纷赞不绝口。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竟然超越了莱特兄弟,实在是了不起呀。”
卡提斯载誉回国后。就在纽约开设了一所卡提斯飞行学校,专门来培育飞行人才。
莱特兄弟则继续从事飞机的研究、设计、改良,同时,大力培育飞行人才,刚白金斯、史顿、贺密、罗吉士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飞行事业已经由试验阶段走向实用阶段了。欧洲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并且政府拨出巨款予以奖励,美国自感不应落后,加上舆论界的大力宣传,使美国政府和人民对这一新兴事业更为重视了起来。
1935年春,纽约的《纽约世界》杂志社宣称将颁发2万美元奖金给能够从阿尔巴尼顺着哈得孙河直飞纽约,做航程为250千米野外飞行的人。
这一消息一经披露,很多人都想跃跃欲试。
奖金虽有很强烈的诱惑力,但一想到这一航程要飞越悬崖峭壁的山谷,以及广袤无垠的森林,其间的气流很不稳定,危险性很大,有些人也就知难而返了。
卡提斯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心趁此机会一显身手。
“老师,这太冒险了,那里飞行情况极为复杂,中途要是遇上气流不稳定的状况时,恐怕连个临时降落点也找不到呀!”
他的高徒汉密顿劝阻说。
“放心,不会有问题的!”卡提斯不顾左右劝阻,决意飞行。
1910年5月的一天,卡提斯驾驶着新制造的复翼机,一早从阿尔巴尼出发,历经2小时10分的飞行时间,终于飞完了全程。
卡提斯这次飞行成功的消息立即轰动了全美国。卡提斯也一下子名声大噪。人人称赞他有点与莱特兄弟并驾齐驱,甚至有所超过。
眼看着卡提斯这样的后生小辈的声誉似乎有凌驾于莱特兄弟之上的趋势,追随莱特兄弟多年的柏金斯心里很不服气,他对威尔伯说:“先生,再做一次令世人震惊的大飞行吧!挫一挫那小子的锐气。”
威尔伯微笑着说:“以我的年龄来说,已不再适宜飞行了,现在是你们的时代。”
“先生,别说丧气话。您一定可以的。”
“不如这样吧!柏金斯,卡提斯既然以长距离飞行取胜,那么,我来制造一架新飞机,由你来驾驶,和他比一比高低,咱们这架飞机就在高度上创新造纪录吧!”
“那真是太棒了!我一定要好好干,绝对不会使先生的名气受损。”
到了6月,柏金斯以1354米的高度,创下了世界最高飞行纪录,对卡提斯提出了挑战。
这时,卡提斯门下的汉密顿,也完成了纽约和费城之间的往返飞行,飞行距离为273千米,打破了卡提斯的纪录。
柏金斯不甘示弱,驾驶莱特机从芝加哥出发直飞春田,这次飞行全程280千米。飞行时间为5小时51分,超过了汉密顿。
同年的10月8日,莱特的门生贺密驾驶莱特式新机,参加圣路易斯飞行大赛,以2小时45分的成绩,获得比赛的冠军。其他莱特兄弟培养的飞行高手如迪宾、巴梅利和柏金斯等人也都各自取得了优秀成绩。
10月下旬,法国举行第二届国际飞行大奖赛,各国飞行高手纷纷前来,踊跃报名。
为了保持自己在第一届奖杯得主的荣誉,卡提斯这次没参加,而是派了自己的高徒汉密顿出马参赛。
但是,这次卡提斯式飞机却惨遭失败,而驾驶莱特式复翼机的莱特高徒史顿,以2900米的高度,创下了世界新纪录,赢得二等奖,也算是为美国争了一点光彩。
这一届的荣誉奖杯是由英国的格拉汉·怀特获得的,他所驾驶的飞机是单翼机,具有102千米/小时的速度,在速度这方面,复翼机已经无法赶上单翼机了。
这时候,在美国国内,也掀起了一阵飞行热潮。
培养年轻的飞行家
1910年11月6日,在美国的巴尔的摩举行飞行大赛。
“这是个好机会呀!正是我们重振莱特复翼机荣誉的时候了。”
“对!有人说莱特式飞机已经落伍了,我们要证明给他们看,莱特式飞机有了新改进了,我们一定可以重振往日的雄风。”
莱特式飞机已经在很多地方做了改进,比如说在起飞时不再靠轨道滑行,而是采用车轮,升降舵也移到尾部。
贺密和史顿两个人,对于别人批评“莱特式”飞机已经落后过时的话语,最为气愤。这次,他们决心要一显身手,重振莱特式飞机的声誉。
他们意气昂扬地在晴朗的秋日下做畅快的飞行。
首先,贺密一口气升高到1620米,史顿也在盘旋,突然来了个急转弯。
“啊!好险呀!”
飞机好像在做一种紧急降落的样子,可是,忽然又一下子像箭似的直升上高空。这些精彩的飞行特技,立即引爆了现场,赢得周围人们的阵阵掌声,观众们如醉如痴地注视着这惊心动魄的表演。
11月14日,莱特兄弟门下的三位高徒,又在登巴市的奥佛兰公园举行公开的飞行表演。
人们全神贯注地观看着史顿在一千多米高空的飞行特技表演,时而紧张无比,时而轻松愉悦。
飞机一下子升上1500米的高空,突然间紧急下降,好像要坠落到观众头上的样子,胆小的群众被吓得惊叫起来。
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说时迟,那时决,飞机的机头又昂然上仰,如离弦之箭,很快地爬升上去了。
“本来他就是个玩耍汽车的能手,动作机敏是他与生俱来的本事。”
贺密话刚说完,忽然,前一刻还像燕子般自在飞翔的机身,竟然在再次盘旋时,机身急速地往下直降。
就在观众痴迷于这神奇、精湛的飞行绝技时。突然间,在场的数千名观众,几乎是同时发出了一阵可怕的惊叫声。
“出事了!”
贺密和柏金斯快步飞跑了过去。这架刚刚还好好地在飞的复翼机这时像只折断了翅膀的鸟儿一样,机身一头坠落在森林里边了。
“啊!怎么会这样呢?”
正在工厂里专心制造新式飞机的奥维尔,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泪珠夺眶而出。求功心切的史顿,不幸遇难牺牲了!
奥维尔分析研究了飞机失事的原因,是由于机翼的强度不够,在急速转弯时,承受不住巨大压力而折断,才使自己这位心爱的门徒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威尔伯和奥维尔为此悲伤不已。但史顿的遇难并没有吓倒征服天空的勇士。莱特兄弟的另一位高徒贺密并不把它放在心中,在圣诞节当天,独自一个人跑到西海岸的洛杉矶市做了一连串的高空飞行。
1911年12月29日清晨,贺密驾驶莱特机绕威尔沙山的天文台上空,创下了飞行高度3400米的空前纪录,但他一点也不自满,而是希望再升高到4000米。
1911年的最后一天。为了让世人知道“莱特机”是一种优秀的机型,今天非飞到4000米高不可。
贺密意气昂扬地再次驾机升上了天空。他在天文台上空绕飞几圈,然后直上云霄,转眼工夫,在云层中消失了踪影。
“能够达到4000米吗?”
“啊!破纪录了。”
抬头仰望天空的观众们,对于他飞得那么高,开始有点担心他的降落问题了。这时,机身穿破云层,循着小半径的圆周,做美妙的回旋下降。
从1000米到800米、500米,一直下降到300米的时候,忽然,飞机剧烈地摇摆不已,渐渐地,飞机整个地失去了控制,急转直下地,像一颗炸弹那样轰然一声巨响,撞在地面上了。
可怜年仅26岁的贺密,也为了开辟征服天空之路,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威尔伯·莱特接到这不幸消息的电报时,双手颤抖,泪流满面,不能自已。“这无疑是被砍掉了双手。”
正是由于这两个高徒的努力,才挽回了正在走下坡路的莱特机的声誉,但是这也使他们年轻的生命,做了征服航空事业的牺牲品。对于他们的牺牲,莱特兄弟内心无限惋惜和悲伤。
不过,也有两件事让莱特兄弟二人心中稍感安慰。
当时,由于英国人怀特在法国第二届国际飞行大赛中,以单翼机赢得了飞行速度的桂冠,所以单翼机就盛行一时,大家都竞相采用。
但是,有一位哈里先生却不服气,他不满人们宣称莱特式复翼机已经落伍了,哈里先生1911年7月30日,满载燃料,驾驶着一架莱特式复翼机,在海上飞行了194千米到达纽约。随即又经大西洋城、巴尔的摩市,直抵华盛顿的科莱区公园,全部行程738千米,历时不到两周。这次跨越七州的长途飞行,说明了莱特式复翼机是经得起考验的,并没有落后。
“莱特式复翼机还没有落伍呢!”
当时,还有一件事也证明了莱特式飞机的优越性能。
《纽约·美洲人》报社宣布将颁发5万美元奖金,给能在30天内飞行横越美洲大陆的人。这次的飞行全程是4000千米,而且规定中途不能转换飞机,所经过的都市也一一加以指定。
“这个条件也未免太苛刻了,以现在制造的飞机来看,根本办不到。”
就连卡提斯门下的曾经进行过长距离飞行的汉密顿,也感到无能为力。
就在这个时候,莱特兄弟的另一位高徒罗吉士挺身而出,他决心驾驶50马力的莱特式复翼机去飞跃这个人人都踌躇不前的航程,为莱特式飞机争取荣耀。
这是个惊险万分的飞行,途中必须横越深邃的山谷、广漠的森林、无限的沙漠、湍急的河流,有时候还会遭到狂风暴雨的袭击,也会碰到气候极不稳定的山峰,被迫在山间的空地上做紧急降落。
在这以前,还没有一个人敢做如此大胆的飞行尝试,没有人相信他会成功。
罗吉士一路上克服了种种的困难,终于在11月4日16时,飞抵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沙第纳,完成了横越美洲大陆的艰险行程。
全美国掀起了一片欢呼的赞美声,人们纷纷为这位英雄的壮举而感到自豪。
这次飞行壮举,不仅轰动了全美,而且随着世界各地报纸的报道,也传遍了世界,被视为不可思议的奇迹。
无名的青年飞行家罗吉士立刻被尊为西部英雄,他所驾驶的莱特式复翼机也因其卓越优异的飞机性能而扬名海内外,莱特飞机公司一时收到的订单如雪片般纷纷飞来,还有远自中国、印度等地的订单呢!
维护飞机专利权
“威尔伯先生,好久不见了,一切可好?”
有一天,发明家罗艾宁前来拜访莱特兄弟。
“是罗艾宁先生,快请进,今天大驾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贵干?”
罗艾宁回答说:“是为了专利权的问题。”
“不知先生对此事有何高见呢?”威尔伯便问道。
1910年,威尔伯·莱特曾对卡提斯侵犯专利权的事,向法院提出控诉。
原来,在1907年,威尔伯·莱特听说卡提斯所属的飞行协会需要一些研究资料,他就很热心地把李莲塔尔交给夏纽特教授,以及莱特兄弟两人亲自冒着生命危险所获得的资料,全部交给了卡提斯。
没想到卡提斯自己想创立飞机公司,而退出了该协会,同时,他把那些宝贵的飞行资料,全部占为己有而带走了。
随后,卡提斯就根据那些资料而仿制出了卡提斯式的复翼飞机,这完全是剽窃行为,所以后来莱特兄弟向法院提出了控告。
当时发明家罗艾宁曾前来出面调解过。
“威尔伯先生,我无意袒护卡提斯,不过,我相信在今后的二三十年间,飞机一定会有崭新的面目出现,飞行事业也必然一日千里,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将来世界各地会有许许多多个飞机工厂相继成立,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对吧?”
“对。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我们兄弟一直以来想要看到的。”
“威尔伯先生,我想到了那时候,每家工厂都将蒙您的发明所赐,虽然在构造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还是相同的。”
“请问,您的意思是?”威尔伯盯着罗艾宁问道。
“威尔伯先生,请原谅我的坦诚的要求,我想请您撤销那件控诉吧!您何不宽宏大量地公开自己的发明,以显示您的伟大胸怀,也为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技术?而且这也正是发明家所应行之路呀!”
威尔伯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沉思了半晌,以略带低沉地语气说道:“罗艾宁先生,如果我想藏私,当初也就不会把那些用血汗和生命为代价得来的材料交到他手上了。我原是本着研讨学问的观点才这么做的,可谁知,他居然把那些资料据为己有,这还不算,而且靠了这些资料仿制成了卡提斯式复翼机。这是一种不可原谅的剽窃行为,先生的好意,我恕难从命。”
罗艾宁的调解没有成功,便怅然回去了。
关于侵权这个问题,莱特兄弟曾经多次向法院提出申诉。法院对这个诉讼案的审理,非常慎重,曾经请了许多专家前去作证。
“根据莱特兄弟的申诉,卡提斯的补助机翼侵害了他们的专利权。”
卡提斯辩护说:“莱特兄弟的专利是机翼由操纵装置来控制,而我设计的辅助翼,只是用来移动另一个小翼的装置,和他根本没有丝毫关系,不能算是剽窃或仿制。”
莱特兄弟反问道:“可是在形状方面,改变机翼的角度这一点,在本质上还是一样的,这显然在专利权范围之内,因此,你本质上是构成剽窃的。”
主审法官认为,审理这个案件,首先要确定的谁是真正的飞机发明人?法律应该对发明人的权利予以保护。
威尔伯的律师立刻站起来说:“将动力装置安装在滑翔机上,首先载人飞上天空的是莱特兄弟,毫无疑问,他们是飞机的发明人,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卡提斯的辩护律师,却予以反驳说:“史密斯尼安研究所的蓝格利博士,才是最初的飞机发明人,他早在莱特兄弟研究、试验滑翔机时,就已经着手研究制造了。”
这时,莱特兄弟这边的律师也站起来说:“飞机的主要构造全部包括在莱特兄弟的专利权内,因此,莱特兄弟,才是首先装上发动机飞行的人。”
接着,卡提斯的证人林肯·比奇大声地发言说:“只要有发动机,就是一块切菜板也能飞呢!不信我表演给你们看。”
这句话引起哄堂大笑。
就这样,经过好几次开庭辩论,彼此唇枪舌剑,争论不休,始终难下定论。
当时,人们的舆论也分成两派。
同情莱特兄弟的人认为,这兄弟两人耗费了半生的心血,把他们的时间、精力、金钱都贡献在了飞行事业上,保护自己呕心沥血的发明,是他们的权利。
至于那些反对莱特兄弟的人,则认为莱特兄弟企图借此来获取暴利,不是一个伟大发明家的本色。于是,量小、贪财、好名等恶意言语,纷纷传开来。
直到1914年,上诉到最高法院时,莱特兄弟才终于获得胜诉。结束了这宗长达4年的官司,莱特兄弟才终于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