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戏楼与京剧的黄金时代

皇家戏楼和民间戏楼

在戏剧的黄金时代,京城既有民间戏楼,也有皇家戏楼。皇家戏楼包括宫廷苑囿戏楼和王府私宅戏台。宫廷内的演出场所由专门性的戏楼、戏殿、戏台和随机性的园囿、庭院和亭阁回廊组成。

目前尚存的专门性的宫廷戏楼和戏台主要于乾隆年间建造而成,到慈禧、光绪年间发展到了高峰。故宫的畅音阁和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是现存戏楼的主要代表。

座落在故宫宁寿宫院内的畅音阁,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3年),历时四年完工。此后,宫廷的盛大仪典和大戏主要在这里举行。

德和园大戏楼与畅音阁的戏台形制基本相同,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每次来到颐和园,第二天一定会开锣唱戏。京剧因得到太后的恩宠,盛极一时,其普及和流行程度达到空前盛况,与这座大戏楼密不可分。

清初豪门贵族进戏园看戏要受到等级身份的限制,但以戏曲娱乐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而且戏曲商业色彩渐浓,一些贵族富贾也开始在自己家中搭台唱戏,“堂会”一时间蔚然成风。

民间戏楼分会馆戏楼、酒楼戏园和乡镇庙宇戏楼。

据北京解放时统计清代京都会馆大概有400余所。会馆一般是由本乡有名望的官吏联合在朝官员和乡绅发起,与商号共同集资建造而成的。担任管理人员的一般是同乡中在京身居要职且声名在外的人。

会馆的建制由于权力、财力、地位各不相同,也不尽相同,有的雄伟富丽,豪华气派;有的却简陋寒酸。

会馆大多集中在前门外西侧的宣武区一带,这里富商云集,商贸活跃,最适宜会馆的各类活动。

位于宣武区虎坊桥路口西侧的湖广会馆是现存经营最好的明万历朝大学士张居正的相府,光绪年间又曾转为两广总督叶名琛的私宅,是世界十大木结构剧场之一。

楼内三面设有包间,可容纳数百人。

除了湖广会馆,北京还有两处清朝前期建造的著名会馆戏楼。一处是由山西平阳府及周边20余县商人联合修建的,位于北京前门外小江胡同北京现存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阳平会馆戏楼,该戏楼为东西向,木结构。戏楼内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两侧墙壁上还有精美的壁画。另一处为位于前门外西河沿的正乙祠戏楼,由浙东地区的在京商人集资兴建,建成于康熙五十一年。

酒楼戏园在清中叶的乾隆、嘉庆时期发展到鼎盛。当时较大的酒楼饭庄设戏厅、戏台,已经相当普遍,有的酒楼甚至就直接称为“戏园”。

当时京城南大门的前门地区是酒楼戏园的集中地,前门外侧的大栅栏和东侧的肉市、鲜鱼口一带,向南扩展到珠市口、天桥、宣武门、虎坊桥一带都在其范围之内。

这些酒楼戏园没有会馆豪华,而且还由于经营不善而陆续倒闭,现在已经找不到遗存的痕迹了。

一些民间戏台散落在北京郊区,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商业交通、文化习俗的影响,这些戏台有的是临时性的,也有的形成了永久性建筑。如清代密云县城的四大戏楼:城隍庙戏楼、老爷庙戏楼、火神庙戏楼、商会会馆戏楼。

这些戏楼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关联,搭台唱戏,向神灵祈祷,与神同庆。可惜这些乡镇庙宇戏楼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或许我们留意一下京郊的戏楼旧址,还能隐约看到些当年的风光。

京剧的形成与兴盛

道光年间,京剧已初具雏形,戏曲舞台上,人气最大的是徽戏,其中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最为有名。

三庆以老生为主,以《三国志》等为代表剧目;四喜以旦角为主,以《红彩舆》、《雁门关》等为代表剧目;春台以武生为主,以《混元盒》等为代表剧目;和春以武戏为主。

徽戏唱腔以二黄调为主,徽班吸收汉剧演员之后,增加了西皮调唱腔。在北京流传过程中,徽戏又不断融合昆曲、梆子、京腔、秦腔等剧种的特长,为以黄文调为主要唱腔的京剧形成奠定了基础。

道光以后,经过徽、汉、京三派皮黄艺人代表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的共同努力,二黄、西皮二种声腔与北京地方语言相结合,并且不断协调,最终形成一个既以皮黄声胜为主体,又脱离对微汉二调的依附,在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都形成了特定风格的独立剧种,即“京剧”。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各行之首为“生”行,而在生行中又以老生一行为主。第一代人称“大老板”的程长庚是最有名的老生。

程长庚(1812年~1882年),字玉山,安徽潜山人。同治光绪年间在京城创建椿寿堂科班,执掌三庆总部,并总管“四大徽班”。

他为人正派耿直,担任京师艺人团体“精忠庙”会首很多年,受到同行的尊敬和爱戴。此人精通昆曲,兼学京腔,擅长的戏多达300多出,是京剧的开创人之一,他与余三胜、张二奎并称“三杰”。

京剧形成之后,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使京剧这种表演艺术得以发扬光大和代代相传。例如,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舞台上可以与程长庚齐名的“同光十三绝”,以及以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为代表的戏曲宗师。这些正是京剧艺术兴盛与成熟的鲜明体现。

慈禧对京剧的影响

京剧从诞生起,就获得了优越的发展条件和环境,这得益于几代皇帝和慈禧对京剧的钟爱及大力扶持。

道光七年(1827年),清廷专门成立了负责宫内演唱差使的机构升平署。咸丰初年,升平署管理“内学”和“外学”。

“内学”是指官内太监学习歌唱、演奏、听传、演出。“外学”是指想听外面戏班演员唱戏,由升平署通知“精忠庙”首,被点名传演的伶人,由“精忠庙”开具凭证,持证到升平署报到,候旨传唤,按时演出。

为满足慈禧太后爱听戏的嗜好,各式戏楼相继在皇宫及其园林内建成,如宫中的阅是楼、丰泽园,颐和园的德和园等。凡被传召进宫唱戏的都是京师名伶,也是升平署的册籍供奉。

清末,孙菊仙、汪桂芬、时小福、杨月楼、王楞仙、陈德霖、罗百发、余玉琴、田际云、王瑶卿、谭鑫培等都先后被选入宫演出。

慈禧懂戏,时常看着“串贯”听戏。“串贯”,是指宫里用的“总讲”,上面详细记载着唱词、锣经、扮相、动作,尖、团字音都有注明。台上唱的如果和“串贯”不相同,轻者会克扣俸禄,严重的还要受到杖责的惩罚。慈禧特别欣赏潭鑫培的演出,每次看完他的戏,都会给予一定的赏赐。

京剧艺术在宫廷重视和优厚物质条件的刺激之下,再加上慈禧太后的严格要求,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尽心尽责,使艺术日趋严谨,从而促进了京剧在唱腔、念白、扮相、表演、剧目等方面的完善。

从内廷供奉到富连成班

京剧产生之后,既得到了清廷的扶植,又以其独特的唱腔吸引了各阶层人民群众,从而使京剧艺术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经久不衰。

京剧最初演出时,需要加演陕西梆子戏,以满足观众的需要。到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在各剧种中占据首位,得到了观众的大力欢迎。

唱堂会戏是京剧的一种表现形式。京都王公府第、大宅门举办喜庆宴会时,常常请来京剧艺人在厅堂或饭庄中演出。一些达官显贵、王公贵族的家中都设有戏台,以供演出。而大部分堂会则在戏园、茶园演出。

清代,内城不允许开设戏园,所以戏园多位于正阳门外。当时北京有广德楼、庆和园、三庆园、庆乐园、天乐园、中和园、广兴园、德胜园、阜成园、广和楼、裕兴园、同乐园等十余家戏园。

清末,京剧的影响极其广泛。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都会哼几句京剧段子。

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天,著名京剧科班富连成在琉璃厂西南建立。由吉林富商牛秉坤出资兴建,叶春善主持业务,管理各项事务。

富连成每三、四年招收一科,科员学艺7年。

富连成自开办以来,学员人数日渐增多,1906年,社址迁宣武门外前铁厂。1912年改称富连社。

富连成科班培养出许多著名的京剧大师,如马连良、谭富英、筱翠花等,大大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京剧最初主要表演皮黄戏剧目,同治年间,一些职业班社开始自编剧本。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庆班老生演员卢胜奎编写的连台本戏《三国志》,该戏自《马跳檀溪》至《取南郡》共四十出。

清朝后期,帝国主义不断入侵中国,加之清政府的昏庸腐败,京剧艺术表演加入了爱国主义的色彩,出现了像《打渔杀家》、《李陵碑》、《岳母刺字》等剧目,特别是一代戏剧大师谭鑫培创造的“谭腔”,悠扬中略带伤感,渗透了对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和悲恸之情,得到了国民感情上的共鸣,因此谭腔在京城风靡一时。

【链接】老北京的戏园子

老北京城里称剧场为戏园子,“戏园子”这个称谓在当时的有钱人眼里很卑微,与澡塘子、饭馆子等一起被视为“下九流”。

老北京的戏园子大都开设在前三门外一带,与烟花柳巷比邻。如前门大街东侧有广和茶楼、天乐茶园、广兴茶园等。大街西侧有广德茶楼,三庆、同乐、中和、文明茶园等。内城则寥寥无几,仅有东安市场的吉祥茶园、丹桂舞台两家。

以上这些戏园子的建筑形式大致一样。一般是门外有一个高大的单门牌坊,上面横书戏园的名称。

走进牌坊是一个院子,摆设一些当日演出剧目所用的简单的道具,如当天大轴为《御碑亭》,则摆上一个单面布制的亭子,如果是《八大锤》,则摆上四对锤。

通过院子进入剧场,是一座四方形的楼,一面是舞台,舞台呈四方形,迎面是两根柱子。其它三面则是座位,座位多是长条大板凳,每条可坐六到八人,凳前设长条大木案,供放置茶壶、茶碗以及瓜子等食物之用。

台前正中一块四方形地带叫“池座”,楼上正面叫“厢座”。其次是两廊,就是两侧楼下和楼上的座位。厢座前面有一排柱子,有时会挡住视线,俗称“吃柱子”。

另外在舞台两侧各有一小块地方,大约可容二三十人,叫做“小池子”。“捧角儿的”的人多在此看戏。

戏园里最次的座位,是两廊最后靠墙的座位,是用木板钉在墙上的,俗称“靠大墙”。

观众入园后由“坎子上的”(即看座的服务员)为人们找座,若想找到好的座位还须给服务员赏钱。同时有人送上一壶热茶来。茶水钱则在压轴戏(倒数第二出戏)上演时由茶房收取,价格不固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剧场有了一个初步的变迁,那就是在南城出现仿照上海新建的一些剧场。如第一舞台、开明戏院、新明大戏院,另外还有以京剧为主,其它剧种如曲艺、电影为辅的综合娱乐场所,如新世界、城南游艺园等。

这些剧场大都是楼座呈半圆形,舞台也呈半圆形。第一舞台还有转台的设施,灯光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座位改成了排椅,在每一排椅子后面加上一块宽约五寸的木板用以放置壶、碗与食物之用。

新明大戏院在开幕之后取消了在场内卖茶、叫卖食品和飞“手巾把”影响看戏的陋习,可惜戏院于三十年代中被火烧毁,终未重建。

这些新型剧场出现之后,一些旧的戏园子进行翻建或重建。如天乐茶园把舞台拆去台柱改为半圆形舞台,但仍保留了“小池子”。座位改为长条排椅,园名改为华乐戏院。

中和茶园则重建,但楼形仍未做大的改革,茶园名称改为中和戏院,现在仍保原貌。

庆乐茶园重建后,改名为庆乐戏院。吉祥茶园与文明茶园改建后分别改名为吉祥戏院与华北戏院。

此外,在东城建有真光影剧院,它与开明戏院是用同一张设计图纸而略加变动的,这两个剧场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无论照明、音响、大幕、通风、座位等等方面都焕然一新。

20世纪30年代在西长安街先后建立了新新大戏院(即今天的首都影院)、长安大戏院两座大型新式剧场,曾有许多名演员在这两家剧院演出。

20世纪40年代,北京戏院变化不大。解放后新的剧场蓬勃建起,对旧的剧场也逐步进行改建完善。如前门外的大众剧场、广和剧场、前门小剧场,内城的吉祥、长安、西单剧场都是在原址上改建或修缮的。

新建的大型剧场则有虎坊桥的工人俱乐部、护国寺的人民剧场、主府井大街的首都剧场、天桥的天桥剧场、中山公园的音乐堂、北京展览馆剧场以及各区县的影剧院、俱乐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