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戏楼的建筑艺术
宋元时期的酒楼
戏楼,又叫戏台,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一座座历经风雨的戏楼,记录了中国戏曲数百年的兴衰历程,这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所构建的伟大建筑。
中国古代的戏楼,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
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
最原始的演出场所是广场、厅堂、露台,进而有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舞台、酒楼茶楼、戏园及近代剧场和众多的流动戏台。其分布也极为广泛,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区,凡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几乎都设有规模不一特色各异的戏楼。
戏楼就是中国人的剧场。所以中国戏曲也称为“戏楼文化”。
中国的传统演艺场所有很多,除了瓦市勾栏和神庙戏楼外,还有酒馆戏楼和茶园、戏园和众多的宅第舞台。
宋元时期特别流行酒楼演唱。其主要的演出场地还是勾栏,酒楼只是清唱场所。明代中期,勾栏衰败,酒楼才成为城市演戏的固定场所。
宋元时期茶园唱戏同酒楼一样,也比较兴盛,皆是城市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明清时期的茶园
明代酒楼戏楼的出现使得茶园演唱走向衰败,到了清代茶园又开始兴盛起来,因为茶园备有点心,供人消闲,少了酒楼的喧哗,多了几分清幽更加适合观赏戏曲演出,所以它逐步替代了酒楼戏楼的位置,成为专门戏曲表演的地方。
茶园建筑的整体结构为一座方形或长方形全封闭的大厅,厅中朝里面一面建成戏台,大厅的中央是一片空场,周围三面建二层楼廊,有上下楼梯。茶园靠灯光照明,所以要把灯笼悬挂起来。茶园在建筑上的奇特之处是把观众席和戏台都安排在一个整体封闭的空间里,尤其是对观众席的设计,更体现出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技艺。
茶园的戏台靠墙而建,设有一定高度的台基,呈伸出式,三面观。台基前部有四根角柱或四根明柱,与后柱一起支撑木制的天花,有些台板下面还埋有大瓮,天花和大瓮是供声音共鸣用的。
戏台朝向观众的三面设雕花矮栏杆,柱头雕莲花或狮头造型。台顶前方悬园名匾。
茶园观众座位按区域和舒适程度分等级,按等级收费。
茶园里最好的位置是官座,设在左右楼上靠近戏台的地方。每座之间用屏风隔开,类似包厢。官座按照和上下场门对应的方位分上下场门官座,以下场门官座为贵。
比官座低一等的座位是散座,设在楼下两边的楼廊之内。其后靠墙处还有高座。
池座是最普通的位子,在大厅的中间,戏台与楼廊之间的空地,摆有许多条桌,供百姓看戏用。伸出式戏台的两侧空地,称钓鱼台,也设条桌,由于靠上场门,声音嘈杂,是等级最低的座位。
中国戏楼的建筑特色
中国戏楼的建筑是三面敞开,一面留作后台,舞台台面空间简单,但外延空间较大。这便是中国的戏楼最与众不同的建筑特征。
这种特点的用处是,既能方便的分出前台和后台,又能在演出时很容易地辟出上下场门。
前台是表演区,后台,又称戏房,最初只是在舞台后隔出1/3的空间,用于演员化装及存放戏箱,后来又扩展为其他用途。
上下场门在早期的歌舞杂技表演中作用比较单一,主要用于登场和退场。后来有故事的杂剧产生后,它的作用就大了,名称也复杂起来。宋苏轼有诗曰:“搬演古人事,出入鬼门道”。“鬼门道”便是“上下场门”,也称“古门道”。
上下场门有时间和空间的意义,随剧情的展开而变化。上下场门上持锦缎绣花门帘,与大帐呼应,称“门帘台帐”,也叫“守旧”。
戏楼内舞台台面空间简单,但是对戏楼的空间处理十分灵活,广场、厅堂、厢房、回廊等都可以作为观众观看演出的地方。
在中国,北是正位,南为下位,而戏楼的建筑都是避开正位而建造,大多坐南朝北,或东西向,面对主体建筑。
由于受建造年代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其处理方式上也并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戏楼与主体相对;二是戏楼面向主体而建,但在空间上较远;三是戏楼座落于主体院内,设在院内的大门、门楼、二门、门厅等,一般都低于主座。
中国戏楼的细部装饰
中国戏楼在建筑上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的细部装饰,人们通过建筑上屋脊、壁柱、梁枋、门窗、屏风及其它细小构件上运用的雕刻、彩绘、装饰都能发现其无穷的魅力。
装饰内容丰富多彩,彩绘多运用青绿彩、土朱单彩,雕刻则有浮雕、透雕等,而且和彩绘结合,甚至贴金,洒银,在整体上营造一种光辉四射的场面。
【链接】慈禧的御用戏楼
颐和园内有座宏伟壮丽的三层大戏楼。它坐落在仁寿殿北花台后面的德和园里。
德和园主要由三层大戏楼和两层扮戏楼、颐乐殿、看戏廊及庆善堂组成。德和园有三进院落,占地2851平方米。是光绪十六年底(1891年),慈禧命人在清漪园(颐和园前身)怡春堂旧址上动工兴建,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建成,全部工程耗费白银71万两。
三层大戏楼高21米,每层面北各显3间,内明间面宽皆为5.6米,下届戏台宽17米,中层戏台宽12米。下层戏台后面有一座三间的仙楼,仙楼与戏楼台面之间连接着四座侧桥。
为了表演大切未(指舞台上所用的简单布景和道具)戏的需要,增强演唱效果,在下层戏台底下开挖了一眼深10.1米、上口径1.1米、下口径2.08米的砖井,砖井的东、西、北三面还开挖了五个各见方约1米、深1.28米的水池。
与这五个水池对应,在中上层戏楼上面建有五部滑车。
演戏时,上下配合,可以同时表演有水法、戏法的大切末戏。如《宝塔庄严》内有一幕:演员用滑车从台下绞起五座宝塔;《地涌金莲》内有一幕:演员用滑车从台下绞出五朵金莲花,至台上放开花瓣,每朵莲花中坐着一尊大佛;《罗汉渡海》剧中,则有大切末制成的鳖鱼,十多人用压水机从井中汲水,水从鳖鱼口中喷出。其场面极其宏大。
慈禧为了要在光绪二十年(1895年)十月初十于颐和园内看戏庆寿,过60岁大寿,才花费心思修建了这豪华气派的御用戏楼。
当时,慈禧大肆铺张,从故宫西华门到颐和园跸路两旁增建了60处牌楼、戏台、彩棚等景点,还精心挑选了81场戏剧。
但事与愿违,这年7月爆发了甲午战争,她迫于各方压力,终于没过成60大寿。
大戏楼未建成之前,慈禧在颐和园期间听鹂馆小戏楼看戏,但听鹏馆小戏楼已远远不能满足慈禧看大戏的需求。
当大戏楼建成后,慈禧看戏多在德和园内。
根据升平署档案记载,慈禧第一次在德和园内看戏是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的【链接】慈禧的御用戏九月初三。当时上演的戏除南府及太监演的“本家戏”外,多是外班戏。如:四喜班、同春班、春福班、三庆班等。有许多著名的演员,如:孙菊仙、杨月楼、陈德霖、谭鑫培、王桂芳等都曾为她演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