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宫廷、王府戏楼
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
纵观中国历史,从先秦时候就已经有宫廷演剧活动。以后各各朝代都有供统治者消遣和娱乐享受的地方。唐玄宗李隆基还设梨园亲自参与演剧。
当时人们对戏曲表演的场地并没有特殊的要求,都比较随意,所以宫廷演剧一直停留在汉代厅堂庭院式的状态。
据史料记载,汉代以后一直到宋代的宫廷演剧,都是在皇宫现有的宫殿里举行,表演场所是宫殿前的庭院。
从元代开始在宫殿里兴建固定的戏台,这种戏台现在有史料记载的只有厚载门前的一座舞台。
舞台在厚载门前,两侧有飞桥把舞台和厚载门相连接,飞桥上配有栏杆,在舞台上演出的人可以沿飞桥从两侧走上厚载门。自元代后各个朝代的戏台形式也有所不同。
清代是戏楼发展最昌盛时期。清宫戏楼是在传统戏台的基础上吸收民间的神庙戏楼,同时借鉴了当时的戏园建筑,根据皇室演出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圆明园戏台是清宫使用率最高的戏台。著名的有同乐园戏台(也叫“清音阁”)和寿康宫戏台。同乐园戏台形制和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致相同。清宫每逢重大仪典及时令佳节,都要在此酬神演戏。
同乐园位于后湖东北面,是园中最大的戏台,其中清音阁3层,宽10丈,下层设演特技的机轴;南有5间化妆室,北有5间观戏楼。乾隆在位时,每年从正月十三起,就在此举行酬节会,一连数日宴赏宗室王公及外藩陪臣并开台唱戏,每逢皇帝生日,也会在此演戏表示庆祝。
咸丰十年(1861年)秋,英法联军纵火焚毁了圆明园,这几座戏台也随之被毁掉了。
紫禁城宁寿宫畅音阁
畅音阁位于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为清宫内廷演戏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修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建成。
嘉庆七年(1802年)对此宫进行修缮,嘉庆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接盖卷棚顶扮戏楼。
光绪十七年(1891年)再次修缮,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
畅音阁为三重檐,通高20.71米,卷棚歇山式顶,覆绿琉璃瓦和黄琉璃瓦剪边,一、二层檐覆黄琉璃瓦。
阁面阔3间,进深3间,与南边5开间扮戏楼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层檐下悬“畅音阁”匾,中层檐下悬“导和怡泰”匾,下层檐下悬“壶天宣豫”匾。
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上层是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是寿台。
寿台面积210平方米,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上楼梯可抵达禄台。
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只在正(北)面挂联:“动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
台面中部设地井,盖板可开合。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
禄台、福台均将前沿(北侧)做为台面,使观众抬头就可以看到。
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配有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大多数剧目一般都不使用三层台,只在寿台上演出即可。
畅音阁宏伟壮丽,京西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就是仿照畅音阁规制建造的。
紫禁城寿安宫大戏楼
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以北,英华殿以南,初建于明代,始名咸熙宫,于嘉靖四年(1525年)改称咸安宫。
清朝初年沿用明制,雍正年间曾在这里兴办咸安宫官学,朝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宫官学搬离此地。
同年,乾隆皇帝为庆贺皇太后六十寿诞,将此宫精心修缮后改称寿安宫。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了庆祝皇太后七十圣寿,在院中又添建一座3层大戏台,戏台的建筑设置与故宫宁寿宫畅音阁相同。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畅音阁戏台修建完毕,第二年皇太后逝世,寿安宫戏台逐渐冷落起来。嘉庆四年(1799年)戏楼拆除,并在其位置上新建春禧殿,用以收贮升平署的行头和不用杂物。
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
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筑的清音阁大戏楼,又称崇台,原址在德汇门东宫内。此戏楼在当年落成后,于八月十三日乾隆寿辰那天开始使用。
清音阁大戏楼外观宏伟壮丽,其结构精巧,布局合理,可与北京故宫的畅音阁、圆明园的清音阁、颐和圆的德和园等四大名楼相媲美。
此戏楼分上中下三层,每层檐下都悬挂着乾隆帝亲自书写的匾额。上层为“清音阁”,中层为“云山韶濩”,下层为“响叶钧天”。
台柱上的对联也是乾隆帝亲自书写,上联是:鱼藻庆那居诗征恺乐;下联是:凤梧鸣盛世音矢游歌。在戏台的两侧有雕刻的假山衬景。
台上还设有天井,台下深2米的地方设地井。为了在演出神鬼戏时,使“鬼神”从天而降,或从地下钻出来,以增强演出的气氛与效果,所以要设地井和天井。
在清音阁的东西两侧,配有上下各9楹的二层群楼。群楼往北与座北朝南的“福寿园”相通,此建筑为面阔5楹的二层楼,与南北走向的群楼连接。
福寿园的上层为皇帝和皇后及妃嫔们观戏的御座楼,帝妃们观戏时,楼前要挂上竹帘,以防别人能看到里面。得到嘉赏的王公贵族、大臣及外国使臣们则在一层和二层观看演出。
清音阁大戏楼的戏台也很讲究,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福、中层为禄、下层为寿,这自然是取吉祥的意思。戏楼的后台又分雅、淑、杂三个地方,雅是用于存放剧本、乐曲、乐器的地方;淑是扮演女角(又称坤角)化妆和候场的地方;杂是扮演男角化妆、着装和候场的地方。
清音阁大戏楼在其辉煌时期,但凡有重大庆典项目,都要在这里演戏以示庆祝。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间,曾在这里招待过朝鲜使臣朴趾源、英国特使马戈尔尼、六世班禅和蒙古王公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等人。这足以说明清音阁大戏楼当时的影响力。
清音阁在清末民初保存比较好,光绪、同治、咸丰年间还经常在这里举办演出活动。
民国期间,因热河都统公署由东车市(现在的东大街)迁到山庄内东宫,把清音阁变成了会议场所。
1933年3月4日日寇侵占承德,清音阁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建筑物改做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1945年冬天,一场足足烧了三天三夜的无名大火,把清音阁化为灰烬,使这座记录皇族欢喜和哀伤的建筑随同苍桑的历史一同飘散在遥远的记忆里。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
德和园大戏楼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颐和园内仿照畅音阁规制建造的。
戏楼总高约22米,第三层檐口以下的高度18米,底层舞台总宽17米,总深16米。
戏台有福、禄、寿三层台面。每一层台面都设上下场门,可同时演出。
大戏楼首层上部有七个天井,地面有六个地井,天井、地井都与后台相通,演员可从中出入。雪花可从天井飘下,水景可从地井喷出。
台面地板下还安置了水缸,起聚音和共鸣作用。
戏台还设有翻板和高压水机等机关。观看过程中,有时神仙从天而降,有时鬼怪由地冒出,场面既惊险又刺激,令人惊叹不已。
清代宫廷有庆典就有演戏活动,乾隆以后这种风气愈演愈烈,戏楼、戏台也就成了宫廷及御苑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建筑物。慈禧非常喜欢京剧,小戏台已满足不了清代宫廷统治者的需求,所以就在仁寿殿与乐寿堂之间的怡春堂旧址兴建德和园大戏楼。
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后,便成了慈禧享乐的地方,当然,这也促进了京剧流派的发展,带来了京剧的繁荣。
清恭王府后花园戏楼
恭王府,位于西城区前海西街,原为清代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私邸。乾隆帝死后,清廷以贪污罪抄掉和珅的全部家产,并将这处私宅赐给了庆郡王。后来,慈禧太后又将此宅改赐给恭亲王奕,变为恭王府。
恭王府的建筑可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占地3.1万平方米,分为中、东、西三路。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西路以水景为主;东路主要建筑有大戏楼等。
恭王府后花园戏楼戏台,在四合院中,利用一长方形大厅,在厅南部建戏台,面积为长7.2米、宽6.1米,台高0.32米,计685平方米。戏台位于大厅南面,呈三面伸出式,周围栏杆高0.5米,三卷勾连搭全封闭式花木结构。
厅中摆桌椅供人观剧,楼上为堂眷看戏的地方。
戏台与紫硬木雕花隔扇界为舞台与后台,四壁与屋顶皆彩绘藤萝,厅内悬挂宫灯。地面方清恭王府后花园戏楼砖墁地,内设八仙桌和太师椅。这座戏楼是北京目前保存最完整、且唯一对外开放的王府戏楼。
【链接】清宫肉廷的戏剧演出
清宫内廷的戏剧演出,是帝后们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戏剧演出还成为清宫仪典的组成部分。每年如元旦、万寿节、冬至三大庆典,宫廷都要演戏,其余元宵、端阳、中秋等各大小节令乃至皇帝大婚、册封后妃、皇子出生等喜庆活动,演戏也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得益于清代帝后对戏曲的浓厚兴趣。康熙乾隆皇帝的南巡,促进了江南昆曲的发展,徽班进京则成为当时的一大盛事,这也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初,宫中戏剧演出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顺治十五年(1658年),内廷上演了戏曲家尤侗改编的《读离骚》杂剧,深得后宫福临们的喜欢。
戏曲活动频繁则是在康熙时期,当时清宫建立了专门掌管演戏事宜的机构,演戏被正式纳入了宫廷文化活动的范畴。
南府和景山就是专门管理演戏和教戏的衙署。这个时期的戏曲并不仅仅是当作消遣和娱乐之用,它更注重戏剧剧目扬善惩恶、宣扬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的功能,这也为后世清宫戏剧演出活动制定了初步的规范。
康熙60寿诞之时,京城从西郊畅春园到紫禁城北神武门几十里路上,张灯结彩,杂陈百戏俱现京城。
当时任职兵部右侍郎的宋骏业、户部侍郎王原祁以及冷枚、邹文玉等著名画家绘制了《康熙万寿图》。
画卷上有40多座戏台,歌舞说唱,可以辨认清晰的有《白兔记》、《西厢记》、《金貂记》、《安天会》、《烷纱记》、《单刀会》、《邯郸梦》、《玉辔记》等传奇杂剧的选场,这也是当时经常演出的剧目。
雍正年间演戏规模不大,剧种也不多。但依康熙定例,依旧分批从江南一带挑选优秀伶人唱戏并担任教习。
乾隆当政时,对戏曲怀有浓厚的兴趣,其时曾耗费巨资修葺了承德行宫清音阁、紫禁城内畅音阁和寿安宫三处三层戏楼以及漱芳斋、倦勤斋等豪华戏台。
同时招入了众多的南方民间伶人,大量编写连台本戏和内廷庆典的演出曲本,制作了许多精致的戏装、切末,皇帝、太后的万寿庆典演出规模之大,也是无可企及的。
乾隆初年、雍正年间的刑部尚书张照等人编写了《劝善金科》、《阐道除邪》与《昭代萧韶》等连台本戏,每剧长达10本200余出。
演出时伶人众多,戏衣制作考究,切末设计精致繁杂,场面壮观,为此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
乾隆帝八旬万寿,外地戏班竞相进京为皇帝祝寿。三庆徽班进京献艺,致使在京城落户,最终导致了京剧的形成。
嘉庆时期,清朝开始由盛世走向衰落。嘉庆皇帝崇尚实务,大型庆典活动再也没有举办过,甚至嘉庆五旬寿辰都没有举办万寿庆典,管理演戏机构的南府和景山的原有庞大编制虽然维持了下来,但伶人数目比以前消减了许多。
事实上,嘉庆皇帝对戏剧也很钟情,他经常过问内廷伶人上演的剧目和扮演的角色,而且会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伶人表演的不当之处,他甚至连敲击锣鼓点子的错误都能发现。
嘉庆皇帝对演戏的管理可以说十分精细,但这个时期的演戏规模和开支比前朝已经大大减少了。
到了道光年间,朝廷对演戏衙署进行了更加彻底的压缩,先是于道光元年(182)撤销了景山,裁减内廷的伶人数目;又道光七年(1827),毅然下令裁退了全部外学(包括民籍伶人和旗籍伶人),南府也被改为升平署,只留一些习艺的太监在宫内唱戏。宫中演戏活动一切从简,基本上没有民间艺人在宫中从艺,直到咸丰十年(1860)民间艺人才重新进宫唱戏。
咸丰帝即位之后,打破了道光皇帝的改革制度。咸丰十年(1860)三月,数十名京城戏班的著名伶人被分批选进宫。此后宫内戏班的演出就一直延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