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会馆戏楼
正乙祠戏楼
正乙祠戏楼位于前门外西河沿,于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建成,由浙江地区在京商人集资兴办,为的是有一个集会娱乐之所。
据说这里曾是明代一处香火极盛的寺庙。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后,深受中原汉文化影响的康熙特下圣旨将这里改建为一座宏伟华丽的大戏楼。
这座戏楼虽历经三百多年的岁月沧桑,但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它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对于中华戏楼文化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正乙祠戏楼坐北朝南,现有的占地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左右,其格局是按老式戏园子设计的,戏台为三面开放式。戏台正前方和两侧开辟为上下两层的高级敞开式包厢,另外戏台前边还有百余平方米的看池,可以同时容纳200多位戏迷、观众边品茶边看戏。
正乙祠戏楼分两层,台前三面环楼,两旁有楼梯。看楼中心为马蹄型,上有罩棚,可容纳数百人。正乙祠戏楼在历史上已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修复。
湖广会馆戏楼
湖广会馆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8年),位于虎坊桥西南角。此处曾为明万历朝大学士张居正的相府,光绪年间又曾转为两广总督叶名琛的私宅。
湖广会馆戏楼建于道光十年(1803年)。舞台为方形开放式,正中挂有“霓裳同咏”的匾额,两侧对联是:“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
台沿有矮栏,坐南朝北,台前为露天平地(后改为室内戏楼),三面各有两层看台,并设有包间,可容纳数百人一起观看演出。
当时知名演员谭鑫培、余叔岩曾作为两湖同乡在这里演戏。梅兰芳、程砚秋等也在这里登台演出过。
现在重修的湖广会馆被开辟为北京戏曲博物馆,大戏楼每晚由北京京剧院的知名演员进行精彩的表演。既可以普及戏曲知识,又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曲目。
安徽会馆戏楼
安徽会馆戏楼位于宣武区后孙公园25号,同治八年由李鸿章兄弟倡议,淮军诸将和议,购得孙公园李氏故宅一所翻建而成,花费白银两万八千余两。
安徽会馆戏楼的规模比湖广会馆要小,但形式与湖广会馆基本一致。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同乡人聚会都要请一些知名演员来此戏楼演戏,以示庆贺。
平阳会馆戏楼
平阳会馆戏楼位于前门外小江胡同,是山西临汾人开设。始建于明代,是平阳会馆附属的戏楼。戏楼正前方是会馆院落,后来对它进行过几次修缮,现存的都是后建或清朝改建的戏楼。
戏楼位于会馆的南面,坐西面东。舞台为正方形上下两层,前面有两根通顶木柱支撑,每层之间有方形通口,底层有坑道,用于演出神鬼之类的戏时,演员突然从地下钻出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下层舞台面积为50平方米,台基高0.6米。上层正面有三个装饰有木雕花纹的伊斯兰风格门窗。
舞台为伸出式,三面敞开,戏楼前三面各有双层看楼,看楼中间为平地,可摆放桌椅。整体装饰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在戏楼两侧的壁面上绘有戏剧壁画,并设有神龛,供祭祀神祖之用。戏台内悬挂巨匾数块,现今尚存墨地金字木匾两方,其中“警世铎”这方是由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所写。
阳平会馆戏楼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为精致考究,保存又较完整的清代风格民间戏楼佳品。
【链接】明清时代的北京会馆
北京最早出现的两个会馆是明永乐年间建造的,位于前门外长巷上三条胡同的安徽芜湖会馆和嘉隆年间的浙江稽山会馆。到明中叶,北京会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清朝,总数已达400个以上。
同乡会馆是一种地方性的同乡组织。组建会馆是为了在异地与自己的同乡父老一起相聚,谈天说地,互相帮扶。
每逢过年过节,或每月初一和十五,同乡会馆里的同乡们欢聚一堂,祭神供祖,一起吃饭看戏。
北京是明清两朝的政治中心,全国各地的官僚、士绅常集中在这里,这为会馆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朝市丛载》记载:在北京,省有省馆,府有郡府,县有县馆。有的一县达五个之多,如山西襄陵县。
有的同乡会馆,是封建士大夫为进京应试者解决食宿问题而修建的。所以有的同乡会馆,就直接称为“试馆”。
同乡会馆的创建、筹款,经费的保管开销,都由封建官僚一手主管。同乡会馆的规模、内部陈设随当地的情况而不一。有的豪华,有的简单。
同乡会馆一般设有供同乡聚会、住宿的“公馆”、“客房”;有供祭神祀祖的殿堂;有供大众娱乐的戏楼;有供同乡死后埋葬的“义地”。
同乡会馆在北京400多所会馆当中,约占百分之八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