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与社交、饮食相结合的“大茶馆”
红炉馆
五朝古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其茶文化也是集天下之大成,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北京茶馆从装潢陈设到茶具、茶叶都颇为讲究。茶馆大多供应香片花茶,也提供红绿茶,而茶具则为青一色的古盖碗。
旧北京的大茶馆为前堂后院式构造,门庭开阔,内部陈设讲究,茶馆前留有空地,空地上安排有茶桌,茶客可以在此品茗、下棋、聊天,然后再品尝一下各茶馆的名点名吃一饱口福。
红炉馆是当时较大的一家茶馆,以制作满汉饽饽出名,红炉馆制作的满汉饽饽有大八件、小八件,大饽饽、中饽饽,价格较为便宜。其中“杠子饽饽”最具特色,用硬面做成呈长圆形,有甜咸两种。
红炉馆在京城只有四处,一是位于前门外东荷包巷的高名远,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二是天汇轩,以前是提督衙门差役聚会的地方。三是东安门的汇丰轩,即“闻名远”。四是广和轩,位于安定门内,民国时即已歇业。
窝窝馆
窝窝馆得名于江米艾窝窝,主要制作炸排叉、糖耳朵、蜜麻花、黄白蜂糕、盆糕、喇叭糕等小吃点心。窝窝馆制作的焖炉烧饼也独具特色,深受顾客喜爱。
搬壶馆
介于红炉、窝窝两馆之间,也提供焖炉烧饼、炸排叉或者提供肉丁馒头,但在此品茶聊天却是老北京人爱光顾这里的主要原因。
二荤铺
二荤铺是一种既卖清茶又卖酒饭的铺子。名为二荤铺,既不是指猪牛羊,也不是指鸡鸭鱼,而是茶馆的一种称谓。所谓“二荤”是指茶馆准备的原料为一荤,食客带来的原料为一荤,二荤合一交给灶上去做,即为二荤菜。
“烂肉面”是二荤铺独有的食物,跟卤面相似,汁淡无肉片,作料也不十分讲究齐全,却有一种独特的风味。老北京最有名的,除了二荤铺外,还有朝阳门外的“肉铺徐”和西长安街西头的“龙海轩”。
【链接】老北京茶馆的变迁
老北京城的茶馆很多,按营业面积可分为大茶馆和中小茶馆;按经营项目可分为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和酒茶馆;此外还有一种野茶馆,是设在城外郊区的。
北京的大茶馆大多面阔3~5间,里边有六七间的进深,前边设有柜台和大灶,中间有罩棚,后边是过厅,再往后走是后堂,两旁的侧房设有雅座。在柜、灶间有一把高有五六尺,直径三尺的戏铜壶,壶中有沸水,准备着随时给茶客沏茶用。
大茶馆里不仅备有各种茶叶,而且制售各种点心,像月饼、萨其马、芙蓉糕,还备有烂肉面、炸丸子改刀等小吃食品,有的还备有鸡、鱼等菜肴和酒饭。
大茶馆在清代曾盛极一时,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居住在京城的数十万八旗子弟,领朝廷的俸禄,吃俸米,衣食无忧。这样一来,这些人除了喜好各种玩艺、看戏之外,只有上茶馆喝茶、聊天了。茶馆成了他们的社交娱乐场所,可以听评书、聊天,也可以洽谈各类事情。
清代北京内外城的著名大茶馆有地安门外的天汇轩,前门外的天全轩、裕顺轩、高明远、东鸿泰,东安门大街的汇丰轩,北新桥的天寿轩,安定门内的广和轩,东交民巷的东海升,崇文门外的永顾轩,崇文门内的长义轩、广泰轩、广汇轩、五合轩、天宝轩,宣武门外的三义轩,宣武门内的龙海轩、海丰轩、兴隆轩,阜成门内的天福轩、天德轩,西直门内的新泰轩等。
进入20世纪后,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逐渐生意萧条,前门外的茶楼却应运而生。如宴宾楼的绿香园,第一楼的碧岩轩、畅怀春,青云阁的玉壶春,集云楼的雅园,劝业场的蓬莱春、王楼春、东安楼、中兴楼、肪兴楼、裕源堂、集贤堂等。
“七·七”事变后,这些茶楼的生意又被各类中、小型茶馆取而代之。这些茶馆即是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还有一些季节性的茶棚。
清茶馆里只卖茶水,馆内备有方桌、木凳,使用小茶壶小茶碗。门前挂着写有各种茶叶名称的木牌。茶客中有许多清代的遗老遗少、已经破落的八旗子弟,也有年迈、失业的城市贫民。其中许多人早晨遛弯时手提鸟笼遛鸟,回城后便来到茶馆一边喝茶,一边赏鸟。
北京城里有许多靠打短工挣钱养家的工匠(木匠、瓦匠、棚匠、厨子、裱褙匠)。他们每天早晨都到茶馆来,边喝茶边等待雇主。各木厂、棚厂、核糊铺、饭馆如果需要雇人,也到茶馆里找工匠,这类清茶馆的陈设比较简陋,茶钱也很便宜。
下午,清茶馆里的茶客又是另外一拨儿了,他们中间有拉房纤的房虫子,聚集在这里交换房屋租赁、买卖、典押的消息;有放高利贷的,在这里把钱借给急等钱用的贫民;有走街串巷收买旧货的小贩,到这里与同行互通消息。
此外,茶客中既有来此采访的记者,也有来此观察各种人物,体验生活(像著名作家张恨水就常去泡茶馆)的作家,有来此会友的梨园果里的演员,也有办案抓人的侦缉队,还有青年学生、教师也常到茶馆来喝茶。连逃兵、乞丐也经常出入茶馆,可以说茶馆是一个小小的社会。
棋茶馆的设备比较简陋,室内用圆木或砖垛支起长条木板,上边画有棋盘,两边放上长板凳。每天都有几名茶客聚集在十几张棋盘前下棋或观棋,这些棋迷大都是无业游民或下层市民,棋茶馆的生意也不景气。
老北京夏天才有茶棚。什刹海的茶棚是最有名的。从每年立夏到秋分,在什刹海北岸有一条茶棚构成的长廊。
茶棚用杉篙、竹子、芦席搭成,一半在岸边,一半伸进水中,形成一座水榭式的平台,上边用芦席搭天棚,挡阳挡雨。四周围安上栏杆,天棚出檐处吊上茶馆的幌子,用白布横幅写上茶棚的名字,如“三义轩”、“二合义”等。
这里的茶钱很便宜,顾客来此可以边品茶边观赏湖中的景致。湖水清澈,碧绿的荷叶映衬着粉红的荷花,时有清风徐来,令人不胜惬意。
北京的茶棚还有中山公园里的来今雨轩、上林春,北海公园里的漪澜堂、双虹榭,太庙里的后河。茶棚建筑由临时性的转变为长期固定性的也有很多。
野茶馆是指城外郊区的茶馆。低矮的几间土房,房前支起苇箔铺设的天棚,棚下摆上几张桌子,几条板凳,桌上的茶壶茶碗都是粗瓷的,壶中的茶水是苦涩的。来这里的茶客一般是过路的行人、郊游的文士,口喝了来边歇脚也解渴。也有的茶官是为了野外的风情而至的。
野茶馆如北京城东朝阳门外的麦子店茶馆,四周是水坑,长有芦苇,十分幽静。安定门外六铺炕的茶馆周围都是菜园子。西直门外万寿寺东边有一家野茶馆,从城里前往西郊海淀、三山五园的游客常在这里歇脚,在东直门、朝阳门之间有个葡萄园茶馆,东南边临近菱角坑,北边有上百架葡萄,一些文人学者常在夏天来到这里吟诗、饮酒、下棋、猜谜,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