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清茶馆”、“棋茶馆”与北京人的游艺活动

清茶馆

清茶馆以卖茶水为主。茶馆内非常干净,方桌木凳均整齐地摆放,桌子上面放着一个小茶盖和两个茶碗。未进茶馆,就能闻到扑鼻茶香。

清茶馆春夏秋三季,门口都搭着棚子。棚架或房檐椽头下的木板招牌,标明了本店经营的茶的种类,如“毛尖”、“雨前”、“雀舌”等。

为了吸引远方的顾客,茶馆还会在招牌下系一根红布条穗,风一吹,布条便飘飞起来,远处的人便可以看见了。

清茶馆从早晨五点开门营业,这时的顾客多是些清末遗老,破落户子弟。

他们的生活虽大不如从前,但有些富人的习惯还是改不了,如起早遛弯,逗鸟,把养着的百灵、黄雀、画眉、红靛等鸟提着带进茶馆,边喝茶边欣赏、炫耀自己的鸟儿,叙家常、评时事等等。

清茶馆老板为了招徕生意,常常在天气暖和的时候举行“听鸟鸣”的活动。

每到这时,一些爱好养鸟的知名人士便被请到茶馆,他们还在街头张贴黄条作宣传,一传十,十传百,便有许多的养鸟人士慕名而来,这样茶馆里生意兴隆起来。当时,崇外大街路西万乐园,曾数次举行这样的活动。

下午,清茶馆的顾客就又是另一类人了,有拉房纤的房屋牙行,在这里边喝茶边交换租赁,买卖、典押房屋的消息;有“打小鼓”的一边喝茶,一边互相讲述各自收旧货的信息;有放高利贷的,在此借钱给穷人,从中谋利等等。还有一些其他行业在此进行交易、打探行情。总之,此时的茶馆名为喝茶,实际上成了五行八作人士的交易场所。当时,和平门外南新华街的天和轩清茶馆,就属此类。

棋茶馆

棋茶馆是极为简陋的茶馆,天桥市场一带分布较多。棋茶馆顾客思义,就是以下棋为主的茶馆。棋茶馆一般是用几根圆木或方木半埋地下,或用砖砌成砖垛,然后在上面铺上长条木板,再在上面画上棋盘格,旁边放上长板凳即可。

这种棋案约有十几张,来此喝茶的顾客多是劳动者和无业者。每天来的茶客寥寥无几,边喝茶边下棋,并不需要付租棋费,但有时会以棋的输赢进行赌博活动。

盖碗

北京盖碗茶的主要用茶是花菜,如茉莉毛峰、茉莉珍螺、牡丹绣球等。因为花茶的香气浓郁,所以选用盖碗茶具有利于保持香气和清洁的功效。

盖碗茶具包括碗、盖、碗托,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呈喇叭形,碗底浅可使饮茶人及时品尝到碗根处的浓酸菜汤,盖可入碗内,喝茶时盖不易滑落。

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一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处,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

碗托做底托茶碗,有碗托为底,可避免烫手,又可保温,更显示出古都茶文化的考究与尊严。

饮茶时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这样不仅避免了茶叶入口,茶水又可徐徐沁出,非常惬意。

盖、碗、托三位一体,同时也象征了天、地、人的不可分离。

喝盖碗茶很有讲究,首先要将茶具全部清洁一番,用茶匙轻轻地将茶叶均匀地投入茶杯中,茶叶的数量以3克为准,投茶时,按木、火、土、金、水五个方位一一投入,以维护茶的圣洁。

泡茶的水温要因茶而异,冲泡花茶要用温水。先注入少许水,温润茶芽,然后再高冲水即悬壶高冲,借助水的冲力,使茶叶在杯中上下翻腾,加速溶解,一般注水七成为宜。

接下来就是品茶,用左手托碗托,右手拿起碗盖,并轻轻拂动茶汤表面,使茶汤上下均匀,待香气充分发挥后,开始闻香、观色,然后缓啜三口,品出其味后,便可随意细品了,花茶以形整、色翠、香气浓酽为佳,茶要趁热连饮,当杯中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茶水时,就及时添注热水。

品饮花茶,第二泡的滋味最佳,茶的营养都已浸出。好花茶可以冲泡三次,便不再续饮。

有的茶馆聘请专门的茶艺师表演“盖碗茶艺”,表演用具包括:印有茶的绢帕、挂绢帕的架子、装有茶叶的罐、盖碗、清水罐、水勺、铜炉、铜壶、水孟等。

他们表演一般有固定的程式,还有一定的解说词。如第一步要茗迎嘉宾、第二步要敬宣茶德、第三步精选茶叶,接下就按照沏盖碗茶的步骤沏茶让客人品尝,还会有一些茶诗的朗诵与赏析,最后还要致谢话别。

养鸟

过去,北京城里清末的遗老遗少以及一些手头宽裕的平民百姓都喜欢养鸟,他们每天必须要提着鸟笼子上街蹓跶一圈,养鸟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嗜好。爱养鸟的主儿一般都很闲散,因为养鸟、遛鸟是很费时间、精力的。这些人一般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为了欣赏。他们专养一些外形美观、颜色艳丽的鸟,如最常见的虎皮鹦鹉、小五彩鹦鹉、白色的葵花鹦鹉等,还有灰、白、五彩等颜色的芙蓉鸟,浅黄色的白玉鸟,灰色、白色、浅茶色的珍珠鸟等。

第二种是为了听音。养鸟者专养一些善叫且鸣声悦耳的鸟。如胸前的羽毛是红色的红靛额和胸前羽毛是蓝色的蓝靛颏。

蓝靛颏能学雄鸡打鸣、山喜鹊叫、母鸡下蛋、鹞鹰叫等。

位于张家口地区的“百灵套子”,能学家雀、山喜鹊、红子、锦鸡、胡哨、燕子、猫、家喜鹊、鹞鹰、靛颏儿、柞子、黄乌与画眉、伯劳等13种鸟的叫声。

体态较小的黄莺俗名黄鸟,鸣声婉转动听,能学山喜鹊、红子、油葫芦、蛐蛐的叫声,比较容易喂养,所以养的人也比较多。

画眉能学许多种鸟的叫声,还能学小孩哭,猫头鹰叫。因为画眉形体较大,笼子也大,遛鸟时提着很费力,所以养画眉的人很少。

要想让一种鸟学其他鸟叫,必须让它先听其他鸟叫,所以,养鸟人只能携带鸟笼到有其它鸟的地方,让他的鸟听别的鸟叫声,像东华门南边有山喜鹊鸣叫,二闸东边有鹞鹰出没,养黄鸟的人就要提上鸟笼到这些地方去,训练自己的鸟。

第三种是为了玩。如燕雀、交嘴等都非常聪明,经训练后,只要你把黄豆大小的骨球往天空中一扔,它们会像离弦的箭一般冲上去给您叨回来。还有一种花红鸟经过训练之后可以用嘴打开盒盖和箱盖,叨出里面的小旗和其它物品。

北京人的鸟笼按形状、大小可分为靛颏笼、画眉笼、红子笼、百灵笼等。

靛颏笼是用白茬细竹制作,有的刷有漆。呈圆柱形,直径约9寸。

红子笼呈长方形,是专养红子的鸟笼。有种“丘子笼”上半部是半圆形的,整个笼子像是一个圆车篷,这种笼子也可以用来饲养黄鸟等小型鸟类。

画眉笼直径有一尺二寸,高度是靛颏笼的二倍,笼条比较粗,适合饲养画眉这样的体形较大的鸟类。

笼抓是安在鸟笼顶部的一个大勾子,下边有四条抓腿,是用钢、铁、铜制成的,用来将鸟笼挂在横梁上。

鸟笼里面都有供鸟儿栖息,磨嘴用的栖木,栖木有单双之分,鸟儿落在上面可以避免沾上笼底的鸟粪,从而保持羽毛的干净。

食水罐是陶瓷的,口小腹大。

食罐中装硬食,即谷子、苏子、小米以及鸡蛋拌小米之类。

养鸟的人还要配备洗鸟笼的刷子,喂食雏鸟的小匙,还有用蓝布、黑布或灰布做成的笼罩。笼罩可以防止鸟儿受惊扰,防风遮光。

在老北京城头戴瓜皮帽,身穿大褂、手提罩着蓝布的鸟笼的老少爷儿们屡见不鲜。他们每天清晨都要到京城的街巷、郊外、河边去遛鸟,风雨无阻。

遛完鸟他们便会来到茶馆,边饮茶边品尝鸟儿。

驯鹰

捕鹰、养鹰、驯练鹞鹰围猎是清朝的王公贵族、八旗子弟的一种嗜好。满族人是个游牧民族,鹰可以帮助捕猎。旧时,有专以捕鹰为生的人,可以将鹰折银抵偿赋税。

清代宫廷十分重视射猎习武,并在内务府设有养鹰鹞处,专门负责收缴、饲养、驯练鹰。每年秋天皇帝都要带领随从到南苑、西苑、北苑行围射猎,养鹰鹞处的统领架鹰牵狗随侍左右,一路威风凛凛。

上行下郊,清代的王公贵族、八旗子弟纷纷仿效皇室,嗜好捕鹰、驯鹰、围猎。到了清末,“玩鹰”达到了最鼎盛时期,上层社会还举行射猎比赛等活动,一些王公子弟往往不惜重金去购一只好鹰。

玩鹰的流行造成供不应求,一只好鹰的价值竟达200两银子。有些贵族子弟常暗地里给鹰差一些好处,用差鹰换好鹰,供自己玩用。

鹰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秃鹰、隼、海东青、苍鹰、黄庭、鸽鹰、鱼鹰、鹞鹰等。秃鹰即座山雕,它常以腐尸为食,头颈部要探入动物的腹腔啄食,所以长此以往头颈部便无毛。

隼也叫土鹘,形体虽然比鹰小,性情却非常凶猛,飞行起来风驰电掣般。

鸽鹰专吃鸽子与小鸟。

鱼鹰能从高空向下俯冲,用双爪抓住水中的鱼类。

海东青是极为名贵的鹰,性情凶猛,形体矫健,身长仅一尺多的海东青竟能捕获18斤重的天鹅。

此外,还有别名为松子、白熊、跺子、细熊、燕松的鹞鹰等。

捕鹰需要专门的技能,捕鹰的工具有网、弹绳,还要有一只鸽子或其他小鸟作为“诱子”,用来引诱老鹰。

为了防止“诱子”看见老鹰而吓瘫,还特意将其眼睛缝上,将其用绳子拴着放在网窝中间。

网有六尺见方,捕鹰要躲隐蔽之地,等到老鹰从空中俯冲下来捕捉“诱子”时,只要一拉弹绳,网就会翻过来把老鹰扣在网里。一般大雪过后,鹰扑猎物较难,看见“诱子”会不顾一切地扑食,这时张网捕鹰较易。不过天冷路滑,捕鹰也变得非常艰难。

捕鹰难,驯鹰也难。鹰生性狡诈枭悍,成年的鹰较难驯化,雏鹰驯化则比较容易。

捕获得雏鹰后,用皮条套住鹰腿,用特制的皮帽罩住鹰的头和眼睛,使它不致于因见到人而乱飞。然后开始“熬鹰”,即不让它睡觉。鹰是白天扑食夜间睡觉,当夜间它困乏欲睡时,熬鹰人要惊醒它,不让他睡去,一般是几个人轮流值班熬鹰的。

大概经过10天左右,鹰的野性渐被磨灭。熬鹰要掌握火候,如果熬的不够,老鹰可能飞走;如果熬过关了,老鹰会因体力不支而无法捕猎或死去。所以熬鹰的人需要每天称鹰的体重,以达到驯化它的目的。

熬鹰完了就是遛鹰,黎明时,给鹰带上红皮小帽,带着它到空气清鲜,风景优美的地方遛弯儿。

驯鹰人一般给鹰喂食羊肉,但从不喂得过饱,防止它不愿捕食。在喂熟后即驯练其跳掌,然后再驯练其低飞捕食的本领。每年除冬季外,其他季节要架着鹰到清澈的河流边上,放鹰入水,让它潜水洗浴。

鹰的相貌与性情有极大的关系。凡是忠诚的鹰头较大,鼻梁较宽,捕获猎物后尽管十分饥饿,仍会将猎物叨回到主人面前。奸诈狡猾的鹰,一般头小、鼻梁狭窄,这种鹰不但难以驯服,而且驯服之后捕猎时,常先填饱自己的肚子,之后即便主人再让它捕猎,也不理睬了。

驯熟的鹰可以随主人到野地里捕兔子,鹰的眼光十分锐利,一旦看见兔子便像箭一样飞过去,在兔子正后方时一收翅膀斜着落下去,用双爪紧紧抓住兔子的后背和头部。一只优秀的鹰经驯化后,非常有灵性,还有廉耻之心。捕猎时,如果撂空了,则会落在树上,不肯下来,感到很羞愧,似乎没脸见主人。这时补救的办法是放出一小雀诱之回来,这个办法有时会诱使鹰飞回来,有时则不灵,不灵的话,鹰就会一去不返。

这股玩鹰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这时的旗人大多生活落魄,没有闲钱玩乐了,“玩鹰热”才逐渐衰落。

玩虫

每到夏、秋两季,许多叫声好听的昆虫便成了人们的“宠物”。爱玩儿的北京人会根据“宠物”的种类分别把它们养在缸中、罐中或笼内。

玩虫的方法有多种,有的是听声、有的是观色,还有的是用于斗架、赌博。

蝈蝈的腹部较大,身体绿色或褐色,十分漂亮。有人专门捕捉蝈蝈贩卖挣钱。

咂嘴的个形体比蝈蝈小,碧绿色的,头小翅丰,发出“咂咂——咂咂”的叫声儿。

蟋蟀,俗名蛐蛐,身体黑褐色,长长的触角,后腿粗大。

油葫芦的长相相似蟋蟀,但个头比蟋蟀大,叫声是“嘟噜——嘟噜”的。

金钟儿头小翅阔,叫声像一只小金钟在敲击,异常清脆。

玩虫从夏季开始,到秋季达到顶峰。秋天过后,因为气候渐冷,秋虫就渐渐死去了。但一些爱虫的人总是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虫存活下来。养虫人在冬天用保温性较好的葫芦作为虫的家,为了美观还在葫芦外壳上刻“五福同寿”、“孙孙万代”等图案,顶上用红木或柴木作盖。葫芦外面还套一个棉套,用来保温和防磕碰。

养虫人经常怀揣着自己的葫芦到茶馆边喝茶边互相观赏葫芦,听秋虫的叫声。

当葫芦不在身边时,养虫人便把装有沸水的锡壶放入木头大圆笼里,把葫芦放在壶边,盖上大笼盖,以此来保护葫芦内的温度,以防秋虫被冻死。可尽管如此,秋虫仍活不过农历十月。

于是便有一些人去尝试人工繁殖秋虫。方法是在一间屋子的火坑上铺满豆枝草叶,灶里生微火,草叶上每天淋水。秋天选一些雌雄秋虫放入草叶中,八月十五以后秋虫开始繁殖。两个月之后幼虫便出生了。十月中,这些人工繁殖的秋虫便可在市场上出售了,最贵的蝈蝈可卖十块大洋,稍便宜的金钟儿一对也能卖五、六块大洋,此外美丽的蝴蝶,售价竟达一两银子。

秋虫中名气最大的还要算是蟋蟀。蟋蟀不仅能鸣叫,而且善斗。清代的京城盛行斗蟋蟀。上至王公贵族、官僚政客,下至商人、艺人、平民百姓、儿童都玩斗蟋蟀。人们除了玩之外,还以斗蟋蟀作为一种赌博的形式。

斗蛐蛐,在北京城里也能分出三六九等。最下等的便是小孩们之间的斗蛐蛐。孩子们一般在自家的院里或胡同里玩,蛐蛐要么是自己逮来的,要么是用几个铜钱买来的,有的甚至缺须短尾少腿,装蛐蛐的器皿只是一些破玻瓶、茶缸、粗制瓦罐等等。他们就是瞎玩一气,没什么目的性,赌注不过是输的被弹一下脑门。最多也只是赔上几个画片,几个小玻璃球等。最坏的结果是输了的孩子哭鼻子。

中等的是一些人与知心朋友在家里,以水果、点心,为赌注只不过是一块大洋,这种斗蛐蛐是为了消闲取乐。

还有一种真正的赌博,专门有人提供场地并“设局”。届时,设局人发出大红请贴邀请京城各位养蛐蛐名家。有司秤、记账、监局的专用人员。司秤是专门秤称参加比赛的蛐蛐的分量,并由记账的作出记录,蛐蛐按体重分成一个级别,同级别的才可以搏斗。

斗家们可以选择与败家蛐蛐搏斗的别家蛐蛐,双方同意参赛后还要商量赌注多少,由监局人写在双方的纸条上。北京城里蟋蟀赌注一般有五元至十元、几十元,最多不超过一百元。旁观的人认为哪家可取胜也可以押钱。赢了由输方付清。不管怎样双方的赌注必须相等。

蛐蛐主人各自小心翼翼地把蛐蛐放入半盆,手持探子引导自家的蛐蛐,等到两只蟋蟀的须搭在一起时,就不能再下探子了。

蛐蛐搏斗时,非常有趣。有的蟋蟀不等主人下探子,就主动寻找对方一拼死活,这种蟋蟀被称为“快口”。

有的蟋蟀入盆后伏在那里一动不动,与对方四须相触时仍不开牙,这种蟋蟀称为“慢口”。还有的蟋蟀先是等待时机,当对方来袭时看准对方的破绽狠咬一口,这种叫“稳咬口”。也有的蟋蟀是采用突然袭击的方法,令对方防不胜防,称为“智咬口”。

两只蟋蟀相斗时,全场静悄悄的,一般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决出胜负。胜利的一方会振翅高鸣,主人也喜笑颜开,战败的蛐蛐会被追得逃走,其人会用探子封住它,使它缓口气再战,而胜方希望乘胜追击。

这时监局人必须站出来主持公道,不偏不倚。

败方的蟋蟀如果在盆中三次遇到胜者掉头逃走,就算输了。

双方决出胜负后,便把蛐蛐捉回。再战时再放入盆内,中间可以换其它的蛐蛐代替。经过几局的搏斗,最后结局时,输者便要付钱了。胜者若赢十元只得九元,一元由主持斗局的三人所得。

斗胜的蛐蛐被封为如“大将军”、“常胜将军”、“无敌将军”、“金翅将军”等称号。

养蛐蛐的有钱人在自己心爱的蛐蛐死后,还施以原葬,用金棺、银棺、玉棺装敛,奢华至极。

斗蟋蟀的盛行引起对优种蟋蟀的需求,也产生了一批专业或业余的掏蟋蟀的行家。北京城、西山一带的寿安山、黑龙潭一带、十三陵地区出产的蟋蟀品质都不错。当年北京城内的一些有名的蟋蟀贩子每年秋天都要带上干粮去掏蛐蛐。

蛐蛐主要生活在瓦砾下、洞穴、石缝、泥土裂缝中,蛐蛐善跳,稍不留神便会伤到它,行话叫“破相”,为了不使其破相,掏蛐蛐的工具是用来掘土的铁扦子,后边安上木把。

蛐蛐罩子是用铁丝、铜丝编制的,外形像一座塔,手持罩子可以将蛐蛐罩在里面。

水柳斗罐是用来盛放蛐蛐的,斗口缝上白布口袋,袋口捆上一个一寸直径、半尺长的圆竹筒或铁筒,塞上老玉米核。罩上蛐蛐后,将老玉米核拔下,对准竹筒一吹气,蛐蛐就会进入柳斗罐,再塞上老玉米核,蛐蛐就进入罐斗了。

此外,掏蛐蛐还要有“探子”用来深入洞穴撩拔潜伏着的蛐蛐,使其跳出来。

养蛐蛐的器具以罐为主,呈圆筒形,普通的是瓦质的,中上等的是澄浆细罐和瓷罐,养罐内要保持阴暗潮湿,一般用过箩的黄土、黑土、白灰拌匀打底,再喷水。平时以吃过的烂饭米粒,每次三四粒即可,吃多了,易成大肚,不利于厮杀。

【链接】老北京的赛马活动

早在明朝,北京就有走马射骑的活动,但当时是为了游乐,并不存在竞争。

马在满清统治异族,入关的过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所以旗人对马特别重视,尤其贵族更为重视。

皇族中的王孙少年大多都是骑射高手,这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所以在清统治期间,我国北方的骑乘逐渐由消闲娱乐走向竞技称雄,并随之出现了一些赛马场。

据记载,清中期至末期乃至民国早年,北京的主要赛马场有:永定门外娘娘庙(俗称南顶)。东便门外蟠桃宫、西便门外白云观、黄寺的北教场、钓鱼台的行宫、先农坛东墙外、安定门城隍庙、京西的大有庄安河圈等,其中又各有特色。

西便门外西隔壁,以前是清室王公驯马之地,庚子事件后改成跑马场,马道长数里,宽二丈多,春秋两季举行赛马会(正月开放有半月之余),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来参赛。

此地交通十分便利,来的人络绎不绝,比赛时人山人海。

组织者还出售香槟马票,输赢的差别相当大。

东便门大桥迄南,原为蟠桃宫,农历三月初一为庙会,人们都赶赴庙内供神。庙会上有许多小摊,各种食品、玩物等应有尽有。往东二里多,即为赛马场。原会开期为三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李鸿章之孙李国杰在此跑马成癖,故特令延续二日,共办会期为五日。

居此不远的南岗子有座太阳宫,当时也有一跑马场,因地处偏僻,游人寥寥无几而荒废。

西郊大有庄的安河村,旧为清室行围畜马之圈,称为“安河圈”。后为清宗室跑马处。光绪年间,常有东南亚的人携虎带象至此,为颐和园演出技艺。

永定门外约五里的南顶,旧有碧霞元君庙,风景秀丽,旧称此为九龙山。春夏之交,芬芳郁茂。庙外有赛马场,此马场历时较长。其马道在永定门窎桥以南,每年自春季到深秋常有赛事。

黄寺北教场的马道为旧时最长,从安定门直到德胜门。每年正月末,寺中的喇嘛照例表演古代的大傩舞(俗称“打鬼”),从而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光顾,以为吉祥。所以,看赛马的人也非常多。此处不远为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居住地,有不少的骑射高手。

天坛外的金鱼池一带,每逢五月端午节,一般富家子弟,在此跑车赛马。后移于永定门外沙子口,民国初年,再移至先农坛东墙外。后因富家子弟屡生事非,酒后斗殴,调戏贫家良女而被废除。

钓鱼台的行宫。每逢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市民多到此观灯,可实则都来观看赛马。

旧京的赛马项目有走马、跑马、马车、骑射等。

走马为单骑下场,要求乘骑者端坐马背,姿态轻松自然,对马的要求是单腿行进,不得跟步,且要疾步如飞而又稳若泰山。如有搂姿的弯腿之状则为犯规,其势如“竞走”。

跑马为跑马组合,加入赛马组合而上场者为“下道”,有鞍骑、驴骑(即无鞍座)两种,骑乘者身体前屈,双腿紧扣,持缰在手,未曾得令,早已跃跃欲试。参赛的马匹平时就与主人朝久相处,平时的喂养刷洗,都特别讲究,只等着比赛这一天一展雄风。届时,马儿英姿雄发,各不相让,场面十分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