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京城门的历史功能
正阳门:早已凝固为北京城的不老标志
正阳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在天安门广场南边,前门大街北端,现仍存在的有城楼与箭楼。
正阳门俗称前门,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今日北京城的前身,是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城东北三里处营建的大都城。城60里长,开辟11个门,丽正门(正阳门)是南面的正中之门。
明灭元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将元大都南城墙向南移建800米,丽正门则迁建到现在正阳门的位置,当时仍称丽正门,正统元年(1436年)改名为正阳门。
正统四年(1439年),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御能力,在京师各城门外添建箭楼,正阳门箭楼就是当时建成的。
在城楼与箭楼之间原有一座巨大的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6米。瓮城四面各开有一门,均为拱券式门洞。
民国三年(1914年),为改善内外城间的交通状况,改建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模样。
正阳门城楼占地3047平方米,坐落在砖砌城台之上,城台南北上沿各有1.2米的宇墙。城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结构;楼上楼下均四面有门,面宽七间近深三间,上下有回廊;楼身宽36.7米,深16.5米,高27.3米,整座城楼通高42米,在北京所有城门中最为高大。箭楼占地面积2147平方米,为一座砖砌壁垒式建筑。顶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顶;上下共四层,南楼北厦;南侧面阔七间,宽62米,进深12米;楼高26米,连城台通高38米,是北京所有箭楼中最高大的。
朝阳门:喂养老北京的漕粮必经之地
朝阳门:元代时称作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都是从这座城门运到京城的,所以瓮城门洞内刻有一束谷穗,每逢京都填仓的时候,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成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
朝阳门形制与崇文门大致相同,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楼连台通高32米;箭楼形制大致与宣武门相同,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
崇文门:旧时税关繁华景,唯余残垣落寞处
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以瓮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崇文铁龟”名誉京城。而且崇文门税关的苛刻也使许多外埠客人商贩心生畏惧。城外是走酒车的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走南路进京。运酒的车先经左安门进外城,再到崇文门上税。
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大体意思是说,此酒已经上过税了。表明所卖的酒是正版的。
清末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的杨柳青年画,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正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的反映。
宣武门:因它而生的宣南文化仍深入人心
元朝时,宣武门称为顺承门(讹传顺治门)。明永乐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用了元代“顺承门”的名称。正统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工程竣工。根据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的意思,改称“宣武门”。
宣武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楼重檐,歇山峻岭式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瓮城南北长83米,东西宽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箭楼,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6米;通进深21米,连台通高30米。
囚车经常从宣武门出入,因为城门外为菜市口刑场,人称“死门”,值得一提的是瓮城上的午炮每日一响,震耳欲聋,北京人以此对时,人称:“宣武午炮”。
菜市口是北京的闹市,从南方各省来的人,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大都要经过这里进入北京内城。
菜市口很早以前就因是杀人的地方而出名了,刑场并不固定,一般监斩官的坐案都设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户或者药店门口。
宋末元初,被俘获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为不肯屈服于元朝统治者,最后在菜市口被杀死。在刑场上,他义正辞言地对监斩官说:“我为宋朝能做的事,现在终于做完了”,然后慷慨就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曾在这里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无疑这些人都为这刑场增添了一股子肃杀之气。
宣武门内有北京的第一座教堂,天主教堂。明万历二十九年,意大利人利玛窦远涉重洋入京传教,万历皇帝准其留京。数年间,利玛窦遍游京师,1605年择吉地,在宣武门内建成了“礼拜堂”。当年的礼拜堂虽然宣扬基督教,但建筑依然是中国传统的风格。清顺治七年,当时任职钦天监的德国人汤若望将礼拜堂改建成西洋建筑样式,俗称“南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成为了清代北京耶稣会人士的活动中心。现在的宣武门天主堂已经被中国天主教会使用。
东直门:木材商队经此走成岁月深处的追忆
元朝时东直门称祟仁门,明朝时改为东直门,是京华九门中最贫之门,以郊外盆窑小贩,日用杂品占据瓮城为主,做工精细的药王雕像,被市人称为“东直雕像”。
东直门走砖瓦、木材车。过去的砖窑都设在东直门外,从南方运来的木材也要经东直门方可进城。实际上,东直门不仅仅走砖瓦、木材车,各种各样的车也都经过此处。
最早的东直门大街其实是现在的东直门外小街,大街长约1500米,地上铺的是石板路,一共有150多家买卖铺子,过了冰窖口,只要是老百姓所需的生活用品,都可以在这条街买到。
西直门:穿越近六百年时空的门中门
元朝时西直门称和义门,是东直门的姐妹门,从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车都走此门,瓮城门洞中刻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这是人们所熟知的“西直水纹”。它位于西城区北部。元代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
元至元四年(1267),元士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刘秉忠为总设计师,郭守敬负责水源方面的设计,根据《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设计建造,至元二十二年城墙、萧墙(即皇城墙)、大内宫殿等建筑完成,其中城墙周长为28.5千米,用黄土筑成,共设有11个门,西墙北门为和义门。城门北侧设有水关,郭守敬引白浮泉水经翁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入水关汇入城内积水潭。
元至正十八年(1358),冬元顺帝下令赶筑包括和义门在内的11座城门的瓮城和城外护城河的吊桥,以防农民起义军攻城。和义门瓮城门洞高约6.68米,宽4.62米,墙皮是青灰色的。城门为木质的,有地堡式城楼3间,上设5孔水眼的水窝2个,可向城门灌水,以抵御火攻。
明洪武元年(1368),以徐达将军为首的明军攻占大都城,元顺帝北逃。徐达命指挥华云龙整修、加固城墙,对元大都土城外侧包砌城砖,以防元军反击。
明永乐年间,明王朝正式开始营建北京城,至此和义门改称西直门。
明正统元年(1436),明英宗命太监阮安等监修京师9门城楼,正统四年完工,修建时根据和义门原有的门洞,将原瓮城压在新建的瓮城之下。新修的西直门包括门洞、门楼、瓮城、箭楼、瓮城门各一,都是用山东临清烧制的特大城砖。门楼高34.41米(包括楼台),为3层飞檐歇山式建筑,朱红色的柱、门、窗光彩夺目,檐下的梁枋上饰以蓝、绿两色图案,顶部为绿色琉璃瓦,饰有望兽及脊兽。
在门楼台下部正中与城垣墙身垂直方向,辟有券顶式城门洞,因以和义门的制度为准绳,所以比其它的门洞低一些。装有向内开启的城门一合,用福山寿海5面包锭铁钉固定。一重檐歇山顶箭楼矗立在城门正前方,西、南、北3侧共有箭窗82孔。箭楼西侧面阔7间,内侧庑座面阔5间,高达30米,俯视呈“凸”型。
瓮城连接城楼与箭楼,呈南北68米、东西62米的方形。瓮城庙设在西北角。在瓮城南墙辟有一瓮城门。与城门方向成曲尺型,以利屏蔽城门。上方有一座单檐硬山谯楼有两层12个窗,被称为瓮城门楼。城外护城河木桥改为石桥。
清代城门基本还以明朝制度为基础,在营建圆明园、畅春园等西郊园林时,必须经过西直门,西直门及城外官道,所以不只一次地维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颐和园及西直门外道路时,又对城门又进行了全方位的修建,后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未及完工即告中断。
西直门正对玉泉山,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又有“水门”之称。
1969年为修建环线地铁将西直门城楼、箭楼等拆除,埋在地下的元和义门瓮城门就是在箭楼下发现的,成为北京轰动一时的考古新闻,原址现已辟建为路。
西直门现已成为地片名,它包括西直门内、外大街与西直门南、北大街相交处的西直门桥附近。东北属新街口街道办事处辖界,东南属福绥境街道办事处辖界,西属展览路街道办事处辖界。经西直门有4条大街,西段仍称西直门街。1965年合并定名为西直门内大街。
西直门外大街原为西直门外官道。1911年后东段称关厢,西段因自然博物院在此称博物院路。1949年两段合并改现名。西直门南大街全长600米,车行道宽47米。西直门北大街全长1170米,车行道宽23米,北段、中段以及南段的东侧为海淀区辖界。
西直门桥于1980年建成并通车,是连接西直门内、外大街,西直南北大街的跨路立交桥,为上环形3层全互通式,地下有双层地铁交叉,设有西直门站。1999年对西直门进行全面改造工程,以进一步缓解附近的交通拥堵状况。
安定门:六百年中养成能文能武的双重性格
元朝时安定门称安贞门。此门为出兵征战的“凯旋”之门,京都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只有安定门内建真武庙,可谓别有新意。人称“安定真武”。
据说,兵车回城走安定门,出兵得胜,收兵呢,自然安定了。如果打了败仗也要走安定门,预示下次安定。有种说法儿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营在安定门,所以回兵走这里。其实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
清朝在北京实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一共是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以前在内城的汉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居北的是两黄旗:安定门内驻镶黄旗,德胜门内驻正黄旗;居东的是两白旗:朝阳门内驻镶白旗,东直门内住正白旗;居西的是两红旗:阜成门内驻镶红旗,西直门内驻正红旗;居南的是两蓝旗:宣武门内驻镶蓝旗,崇文门内驻正蓝旗。
因为以前地坛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粪场,所以安定门多走粪车,每逢春天,皇帝前往地坛参加祈祷丰年活动时也走此门,当然,此时的粪车肯定不能再走了。之所以说成兵车回城,也只是将一些俗称美化了而已。
永定门:重建让怀念更加刻骨铭心
永定门位于外城正南,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米。
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不甚协调;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一间6.70米,高8米,连城台通高15.85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七孔,东西每层3孔;北侧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北京外城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建成,全长28里,共有7座城门。增建外城的动因,是为了加强与维护北京的安全,所以城门名以其内涵而命名,如“安定”、“安宁”,如“左安门”、“右安门”、“广宁门”(清代为避道光皇帝旻宁名讳改称“广安门”)。外城正门“永定门”,就是寄寓“永远安定”之意。
外城建成之后,北京城的中轴线由正阳门延伸至永定门,北距钟楼长达16里。
由于外城只对南面部分进行了施工,所以此后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就形成了“凸”字形。而且“外城”之称也不是名副其实的,它并不在内城的外面,而是在内城的南面,所以北京的外城又称“南城”。清代沿用此种格局未变,只是多次维修过城门和城墙。现在北京市的二环路和南二环路,就是沿这个“凸”字形的轮廓线修建的。
德胜门:“孤岛”般的城门它的伟大与失败
元朝时德胜门称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命名于“德胜”二字。乾隆四十三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到德胜门,正赶上大雪飘扬,高宗龙颜大悦作御诗立“祈雪”碑碣一座,有黄顶碑楼,此碑比其他诸门的石刻大的多。故人称:“德胜祈雪”。
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所以取名叫德胜门。
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这炮用作报时,而非用以打仗。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
德胜门自古就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现在德胜门是八达岭高速路的起点,与北京的北部地区相连接;因为附近有地铁车辆工厂,积水潭地铁站成为北京最早开通的地铁换乘大站。
早在50年前,积水潭的西边还是一片低洼地,那时洼地里还种有水稻。后来在这里挖了一个人工湖,取名“太平湖”。夏天还会有人来钓鱼,冬天有人在湖面上滑冰。不过太平湖里不太平,1966年8月,老舍先生投湖自尽。1969年开始挖地铁的时候,这个“湖”被填埋。
德胜门城楼东侧,曾是“晓市市场”,还有一堆以“晓市”命名的胡同。这里是当年有名的民间交易场所,以清晨交易得名。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又成为北京假烟贩卖的集中地。德胜门城楼西侧,有胡同叫“冰窖口”,是当年宫里窖藏夏季用冰的地方,现在改成大路。
阜成门:当骆驼走远时空在此严重交叠
元朝阜成门称平则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此门是明清两代自门头沟运煤进城的重要通道,故有“煤门”之称。以前运煤的主要工具是骆驼,随着时代的进步,骆驼已走出了人们的视线,它那高大的身躯,慢慢悠悠的脚步只能在人们记忆的时空交叠。
阜成门位于西城区中部。元代为大都城平则门所在地,明、清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明正统元年(1436),平则门改为阜城门,还修建了城楼、城门、箭楼、瓮城、瓮城门,规制比元大都城门高。城楼为三重檐歇式重楼建筑,台座呈梯形状,连同城楼通高35.1米。台座顶面由城砖铺成,并与城垣顶面甬道相连,其余箭楼、瓮城及瓮城门城楼的规划与西直门的规化类似。城内道路亦改称阜城门街,街南侧有巡捕厅等机构。城外官道为通往西山的重要道路。清代北京城垣规制仍以明代规制为基础。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大规模地维修了城门、箭楼等工程。
“阜城门”后来泛指阜城门桥附近,即阜城门南、北大街,阜城门内外大街一带,已经演化成了地片名。东北属福绥境街道办事处,东南属丰盛街道办事处,西属阜外街道办事处。其中阜城门南、北大街原址为北京内城墙及护城河。阜城门南大街全长1065米,车行道宽47米;阜城门北大街全长900米,车行道宽50米,两街共同构成了西二环路。
清代时阜城门外大街称阜城门外北街,现代的名称是20世纪50年代道路取直后改称的。
东南部为北京金融街,街区交通方便。中心位置是呈苜蓿叶形全互通式立交桥的阜城门桥,1977年建成通车,连接阜城门南、北大街,是西二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阜成门站地下铁路在此通过。
天安门:皇城正门见证历史兴衰更迭
天安门和北京的每一处古城垣一样,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追溯天安门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历史与演变。
北京,唐称为幽州,辽为燕京,金代为中都城,元代改为大都,明、清称北京。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八个朝代以北京为都城。各个朝代定都北京后都要大兴土木,各具特色的古建筑也相继出现。其中元代的元大都最早对天安门建筑产生了影响。
元中统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部)即汗位。公元1264年元世祖下令将燕京作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
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兴建,到128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年之久。
元大都放弃了金代以前的都城旧址(今北京城西南部的莲花池以东一带),另辟新址。
这是一个很规整的略呈长方形的大都城,南墙位置在今长安街南侧,北墙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的北三环路附近。现在遗留的断断续续的土丘,就是元大都最早的北城墙。
大都城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大都城周长60里,南面正中为丽正门(今正阳门),南门叫灵星门,在今午门一带。灵星门与丽正门之间有一“T”形宫廷广场,后来明清两代的宫廷广场基本沿用其旧址,并在中间建造了天安门。
元大都城墙四边均有角楼,城外设有墩台,城内宫殿在前,坊市在后,50个街坊星罗棋布。
当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被“大汗之城”元大都那富丽堂皇的宫殿和景色优美的花圃吸引,在他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很多关于大都城的描述,使得这座古城得以传播,名扬世界。
元朝天安门尚未建造,但它另择新址的建筑格局以及元故宫、宫廷广场的定位,为明朝建造天安门奠定了基础。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明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后,将其更名为北平。此时,明朝统治者为消除前王朝的“王气”,对元大都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致使当年金铺朱户、丹楹藻绘、辉煌至极的元宫城荡然无存。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建文帝继位。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夺得皇位,并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皇帝在外时的行都)。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迁都,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他的“龙兴之地”北京。迁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北京地理位置优越,“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不下百十”,“会通漕运便利,天津通海运”。此外也便于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以维护全国的安定。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派遣臣子赶赴各地督促百姓采伐木材,烧造砖瓦,并向各地广征工匠、军士、民工,开始了营造北京的筹备工程。
永乐十五年(1417年),大规模营建北京的工程正式开始,永乐十八年(1420年)工程峻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颁布诏书正式迁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吸取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又参照南京规制营建而成。新建的北京城更加雄伟壮丽。它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凸”字形状。
内城是在元大都旧址上修建的,明初北墙向南移五里,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后又将南城墙向前推移到今正阳门一线。由于南城墙向南拓展,皇城与紫禁城也依次南移,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位置即长安街北侧。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今天安门),承天门内的端门是仿照南京城的城门建造的。宫城随之南移到现在紫禁城的位置,正门由元代的灵星门改称午门。
承天门是皇城中的重要建筑。永乐十八年(1420年)刚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高悬挂着“承天之门”的匾额。承天之门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的寓意,说明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所当然被万人尊敬。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遇雷击时不幸起火,被毁坏,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从而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
此后,明朝也有过修建工作,但都未作较大变动。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于战火更名。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承天门并将其改名为“天安门”。后来经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
1970年再次重修天安门,结果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原高为33.87米)。
地安门:皇城“后门”成北城市井繁荣起点
北京地安门位于西城区东部。在北京旧城中轴线北部,元大都皇城北门厚红门(元代皇城城门俗称红门)之北。是明、清时期的皇城北门。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营建北京城时重建的皇城,在元大都基础上将南、北、东三面城墙稍向外移,北门称北安门,又沿袭元代名称称厚载门,俗称后门。门内大道两侧有内官监、尚衣监等官署及安乐堂(官员及太监看病取药之处)等建筑。
清代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建制。清顺治元年(1644)改称地安门,与皇城南边的天安门南北对应。门内大道两侧有米粮库、油漆作、花炮作等机构。
为便利交通,1913、1923年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相继被拆除。50年代地安门也被拆除,并辟为路。地安门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地安门东、西大街,地安门内、外大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东属东城区管界;西属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与北海地区,属西城区厂桥街道办事处辖区。北端至鼓楼,南端为景山。
地安门为传统商业街区,自元代起地安门外大街就是著名的商业街,如今有马凯餐厅、地安门百货商场、地安门电器商场、地安门药店、地安门新华书、地安门副食商场、天津狗不理包子铺、合义斋等各种店铺数十家。也有火德真君庙、旧式铺面房、后门桥、广福观(山门)等市、区文物保护单位。
左安门:纯粹的田园生活曾像花儿在此盛放
左安门位于外城南墙东侧,也就是现今左安门内大街南口正中处。俗称“江擦门”,与右安门东西对称。左安门地理位置比偏僻,它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东南牌楼与西朝房之间的几棵苍劲古老的松树,以及稀疏的民居、鸡鸣狗吠的田园生活画面。
左安门的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万历三十三年(1603年)重修,崇祯七年(1634年)修缮,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一年(1766年)也都进行过修缮。
左安门城楼是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重建,其平面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箭楼是乾隆十五年后增建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行了重修。箭楼为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宽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北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30年代残破的城楼、箭楼已被拆除,1953年又拆除了城楼城台、箭楼城台及瓮城。
右安门:只剩花香留在记忆里
右安门位于故宫的西南边,与左安门东西对称,是封建统治者君临天下的大一统观念的体现。右安不是根据现代地图“左西右东”的属性命名的,而是以紫禁城为角度来测定的方位。
右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箭楼为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深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右安门原是一门一楼,是北京外城南城墙三个城门中最西边的一个。其箭楼和瓮城已经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右安门以南,接近南三环的地方曾经是金中都的景风门。在建成之初叫做“宣武外门”,后才改称右安门。右安门外水源充足,花草植物竞相生长,每到春季,这里百花盛开,香飘万里,是王孙公子踏青效游的首选之所。现在的右安门,立交桥架于南二环中部,东通开阳桥、西达菜户营、北通樱桃园、南达翠林小区,已经成为北京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链接】民国新开的北京城门有哪些
元大都北京有11座城门,明清时的城门是“里九外七”。到了20世纪初至40年代,在明清内城旧有的北京城门之外,又陆续修建了几座城门,如水关门、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等。
当时修建这几座城门的具体原因不一,但总的目的和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便利进出内城的交通。
开辟这些“门”的共同特点是:就城墙墙体而修筑;“门”上不建城楼,更不建瓮城、箭楼、闸楼等城防设施。现具体介绍如下:
水关门
“水关门”是1905年将正阳门东水关盖板后扩建而成的,主要为便利东交民巷“使馆界”人员进出之用。
“冰关门”是券顶式,但其没修城台,也没建城楼;洞内南侧装置铁门两扇;洞内北侧东西墙体上各掏墙成室,作为守城人员的住室。
和平门
和平门位于今北新华街南口、原内城南垣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的化石桥处。1926年开辟此门,1927年竣工。
和平门上没有城楼,只是将该处墙体略增高增厚,似城台状,于上并列辟两券顶孔洞。券洞高13米、宽10米,装红漆铁门。券门上为平顶墙,比左右城墙高2米余。
1927年2月正式启用,初名“新华门”;1927年北伐成功,当局引用“中正和平”之意,改名为“和平门”,以区别皇城南墙中南海宝月楼下开辟的“新华门”。1958年拆掉券门,改为例“八”字形的城墙豁口。20世纪60年代修建地铁及二环路时,将豁口的城墙也全部拆掉。
建国门
建国门位于今建国门内大街东口、原内城东垣朝阳门与城东南角楼之间偏南、即今古观象台东北角处。
1939年,日寇扶植下的北京伪政权在内城东垣近南处开辟一豁口,豁口宽7.9米,两侧留墙基高3.35米,呈倒“八”字状。
“豁口”建成后,命名为“启明门”,人们习惯称之“东豁口”;1945年日本投降后,改称“建国门”;1957年随城墙一同拆除。
复兴门
复兴门位于今复兴门内大街西口、原内城西垣阜成门与城西南角楼之间偏南处。
1939年,北京伪政权在内城西垣近南处开辟一豁口,豁口宽7.4米,两侧留墙基高3.7米,称“长安门”,人们习惯称之为“西豁口”。
1945年日本投降后改名为“复兴门”。不久,将豁口改为中辟券门的城台。
门高6.5米、宽10米,装双扇铁门。城台高12.5米,较城墙略高。
从1956年7月开始,因扩展西单通往西郊的马路,先后拆去原报子街的北半部和原旧刑部的南半部,拓宽成从长安街往西的一条大道,遂将这座仅有十年历史的复兴门城门洞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