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北京角楼

宫城角楼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宫城角楼的规制是“七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称一雉。古代“一雉”约合今2.3米左右,“七雉”即为16米左右。

元代在隆福官等周围房屋的四边,都建有角楼,其形状就像古时候的“三趓楼”,即屋顶三重檐。

明永乐年间仿照元代“三趓楼”之规制,在宫城四角建有角楼,坐落于青灰色城墙角上,金碧辉煌,异常漂亮。楼身坐落在城墙转角处,高17.5米,建筑平面为十字曲尺形;三层出檐,楼顶为十字交叉大脊歇山式,上披各种特制的异形黄琉璃瓦;顶上正中为鎏金大宝顶,三层檐共10面山花、28个窝角、28个翼角、56个屋顶坡面、72条脊。

宫城角楼造型复杂多样,但外观异常优美,可以称为中国古代楼阁中首屈一指的建筑。

内城角楼

《周礼·考工记》记载:大城角楼的规制是“九雉”,即为21米左右。

北京内城角楼建于明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重檐歇山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顶,平面呈曲尺状,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分别坐落在城四角墩台上。楼高17米,连墩台通高29米;朝外之两阔面分别宽35米左右,朝内之两背面分别为23米左右,朝城墙顶之两窄面分别为12米左右。

角楼内共四层,为木楼板;建筑面积约700余平方米。两阔面与两窄面墙体分别辟有四层箭窗。阔面每层14孔,计56孔;窄面每层4孔,计16孔。每座角楼共辟箭窗144孔。

从1900年开始,内城角楼陆续被毁或被拆,目前完好保留的仅有城东南角楼。

外城角楼

外城四周都设置有一座角楼,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明朝各朝都有所修葺。

外城角楼为单檐歇山十字脊方形建筑,灰筒瓦顶,脊正中置圆形灰瓦宝顶,坐落在城角方形墩台上。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均为6米,楼高约为7.5米左右,连城台约为15米左右。

角楼内共二层,为木楼板。四面墙体上分别辟有二层箭窗。朝外之两外面每层3孔,计12孔;朝城墙顶之两侧面每层2孔,计8孔。每座角楼共辟箭窗20孔。

外城角楼在20世纪30年代拆除了一部分,到50年代已全部拆除。清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载:“外城……角楼六。”这是将外城北垣东端、西端与内城西垣、东垣连接处的两座碉楼计算在一起,得出的结果。

【链接】全国唯一尚存的角楼

北京城东南角楼矗立于崇文门东大街东端北侧。它是明、清北京城内东南转角处的箭楼,也是目前全国唯一尚存的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楼建筑。

角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台高12米,楼高17米,通高29米,平面呈曲尺形。四面砖垣,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

两条大脊于转角处十字交叉,上出宝顶。

楼顶及重檐为灰色筒瓦,绿琉璃剪边。

楼体外侧四面开设箭窗4层共144个,内侧随主楼各出抱厦,抱厦辟两座楼门,门上各设3扇直棂窗。

楼内立有20根金柱,上下共分4层;沿箭窗铺设楼板,整座角楼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在城楼以西,至今尚存百余米的城墙,以及一座清代正蓝旗驻守军队用来插旗的夹杆石。

在古代,角楼是重要的城防建筑,崇文门东大街的这座角楼自建成后曾进行多次修葺,清乾隆年间还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民国以后,角楼已不再驻军设防。

1915年,北洋政府修筑北京环城铁路,附近部分墙体和敌台被拆除,开凿行车券洞。这是环城铁道唯一的遗存。

1935年,民国政府在修缮角楼时将楼内大木结构的彩绘改涂成了一色的满堂红。

1981年,北京市文物局主持落架大修,发现了不少有明“嘉靖”“隆庆”等年号的城砖和清乾隆年款的琉璃瓦件。同时从东侧墙体内还发现了庚子之役时八国联军炮轰角楼的炮弹残体,并在二层挑檐檩上取出大量铁砂弹核。

在城楼北面墙体上,至今还残留着侵略军的刻名。它记录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百年来饱受屈辱的历史。

建国以来,市区迅速扩大,旧日城墙进行大量拆除。1958年新建北京站,保留了角楼和以西百余米一段城墙,并将铁路移至楼北通过。1982年国务院将角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众多国外游客到这里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