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北京城墙

宫城城墙

明清北京宫城城墙始建于元代,明永乐时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建,形成了现在的北京宫城城墙。其东、西城墙是元代宫城墙的旧墙位置,而南、北城墙均较元宫城南、北城墙南移了500余米。元宫城墙内外皮包砌青砖,内中以土及石块夯实。

明清宫城呈南北略长的规则长方形平面,东、西墙各长961米,南、北墙各长753米,周长3.4公里有余;墙高10米,墙体的内、外侧各包砌厚约2米的四进砖,内充夯土;墙基厚8.62米,墙顶厚6.66米,墙体内外两侧收分各0.98米;城墙顶部的外侧筑雉堞墙及“品”字形垛口,共高1.34米,厚为0.37米,内侧筑女儿墙,墙顶海墁城砖,其面稍向内倾斜,以有利雨水通过女儿墙下排水孔向外倾泻。明清北京的宫城墙至今保存完整。

皇城城墙

明清北京皇城是明永乐十五年(1417)修建的,其包含面积比元代皇城广泛,其城墙向外扩展了许多。墙体用明代大城砖砌就,内外墙面抹麻刀灰,刷涂为红色,墙顶覆黄琉璃瓦;墙高6米,墙基厚2米,墙顶厚1.7米。明清皇城墙周长近1.1万米,呈不规则方形,西南缺角。

据民国出版《北平实测图》记载:北城墙长2506米;东城墙长2756米;西城墙曲折较多,总长为3274米;南城墙(未计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内所挟天安门及其两侧墙长度)约为1701米。

从1912年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明清北京皇城墙陆续拆除殆尽,目前,北城墙仅保留北海后门左右两小段;东城墙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已荡然无存,2001年通过挖掘东城墙基础,已建成“皇城墙遗址公园”;南城墙仅中南海南墙及天安门东西侧尚有局部数段保存;西城墙在府右街南口处及其以北尚有局部遗存。

内城城墙

作为五朝古都的北京,其内城城墙在辽、金、元时期是夯土板筑而成的,而明清时期的则是在土心外包砌城砖而建成的。

元大都城是南北略长的规则长方形,城周六十里,全部板筑夯土墙,墙基厚24米,墙顶宽16米,墙体高8米。

明清内城城墙的改造定形,都是在明代,大约分为三个阶段,即洪武时期、永乐时期、正统时期。

洪武元年(1368)徐达率明军攻入大都城,新筑了北城墙,位于大都城原北城墙以南约五里处,并陆续在土城墙的外壁包砌砖石。

由于考虑不周,新筑北城墙时,西端恰好是长河河床,只得自德胜门以西处改道向南倾斜。这就使得明清北京内城西北缺了一角。新筑北城墙高四丈有余,顶部阔至五丈,其余三面墙仍为元代旧墙。但原北城墙仍发挥了拱卫外城的作用,若干年后才废弃。

朱元璋为了阻挡元朝残余势力南侵,授予北方诸王很大的权力。皇太孙建文帝即位,决定“削藩”。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帝位后,亦采取“削藩”政策,最终取得成功。但北方的边防力量也因此而虚弱,所以,燕王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将大都城原南城墙向南拓展二里,延伸至明清北京城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一线;东、西两侧沿大都城东西墙向南各推筑四百余丈,与新筑南城墙连接。同时,四面墙体外壁又加砌一层砖石。

正统年间除重建城楼、箭楼、瓮城、角楼、石桥等外,将内城四面墙体内壁全部包砌砖石。至此,北京内城城墙基本完备、基本定形。内城城墙内为夯土心,内外壁均是下以条石为基础,上则分别包砌1米至2.9米厚的砖层;城墙顶部均是在三合土夯层上海墁城砖,顶面呈外高内低略有倾斜;顶部外侧砌雉堞垛口,高1.9米,宽1.5米,厚0.75米,间距在0.5米至0.8米之间;顶部内侧砌女儿墙,高1.2米,厚为0.75米,长度随城墙而通贯。据有关资料记载,城周长40里;实际测量其内城周长将近24公里。

外城城墙

外城城墙相较于内城城墙,显得低矮简陋。由于内外城墙高度不同,衔接过渡的地方都建有碉楼。外城城墙内为夯土心,外包砌砖石。内外墙壁包砌用的砖,分为明砖、清砖。

明砖又有大小两种,小砖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5厘米;明式大砖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3厘米。

清式大砖长48厘米,宽25厘米,厚12.5厘米。

外城墙内壁多用小砖包砌,砖层厚约0.7米;外壁多用大砖包砌,砖层厚约1米。内外壁包砌砖层均以条石为基础;城墙顶部是在三台土夯层之上海墁城砖;顶部外侧砌筑高1.7米的雉堞,内侧砌高1米的女儿墙。外城周长14.409公里。

南城墙长7854.2米,外侧高6.18米(高、宽均为平均值,下同),内侧高5.62米,基厚11.80米,顶厚9.90米。

西城墙长2750米,外侧高7.68米,内侧高6.4米,基厚7.8米,顶厚4.48米。

北城墙分东西两段,东段长510米,外侧高7.15米,内侧高5.8米,基厚13.3米,顶厚10.4米;西段长495米,外侧高7.15米,内侧高6米,基厚15米,顶厚11米。

东城墙长2800米,外侧高7.15米,内侧高5.8米,基厚13.3米,顶厚10.4米。外城城墙现在已经难觅踪影。

城墙马道

城墙旁供登城用的斜坡道即为城墙马道。马道与城墙平行连接。其纵剖面是一直角三角形形状。马道一般筑为相对的两条,呈“八”字形,或倒“八”字形。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墙高,其坡度在15°~30°之间。

马道一侧紧贴城墙内壁,另一侧随马道坡度用城砖砌成马道外包皮砖壁;在这层外包皮砖壁上砌一道矮墙,与马道斜面平行,其长度与马道斜面相同,宽度为0.75米,高度为1.2米,称马道扶手墙,或马道女儿墙。

马道斜面的土心是以黄土夯实,其上再夯筑一层0.5米的三合土,再上以大城砖垂直立砌一层,成为“礓碴”式马道路面。内城马道宽约4.8米,长约32米;外城马道宽约3米,长约27米。

根据《乾隆京师全国》、《光绪京师城内河道沟渠图》记载,以及现场考察拆除的老北京城墙,明清北京内城共有27对(54条)登城马道,其中,九座城门内侧各有一对马道;四座角楼内侧各有一对马道(一面城墙一条,成直角)。

南城墙有五对登城马道:一对位于宣武门与西南角楼之间正中处,宣武门与正阳门之间,正阳门与崇文门之间分别等距离地分筑两对马道。

西城墙有三对城墙马道:一对位于西直门与阜成门之间正中处,一对位于阜成门以南,现社会路路口处,一对位于今复兴门立交桥处。

北城墙有三对城墙马道:一对位于德胜门与西北角楼正中略偏东,即今新街口外豁口处,一对位于德胜门与安定门之间正中处,一对位于安定门与东北角楼之间,即今雍和宫北豁口处。

东城墙有三对登城马道:一对位于东直门与朝阳门之间正中处,一对位于今建国门立交桥处,一对位于朝阳门以南,今禄米仓大街东口偏南处;共十四对登城马道。

外城登城马道有的地段仅修一条。分布如下: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安门、广渠门城楼内侧各有一对登城马道;东便门城楼内侧东、西便门城楼内侧西各有一条;东北角楼内侧南贴东城墙处、西北角楼内侧南贴西城墙处、东南角楼内侧西贴南城墙处、西南角楼内侧东贴南城墙处各有一条;左安门与永定门之间正中、永定门与右安门之间正中、右安门与西南角楼之间正中、广安门与西南角楼之间正中、广渠门与东南角楼之间正中各有一对登城马道;共有六条单条,十对成双马道。现在内外城登城马道仅存有内城东南角楼内侧西贴南城墙的一条马道,其余都已荡然无存。

城墙墩台

墩台,明末及清才称为“墩台”,宋代时称为“马面”,是古代城墙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增强对外防御能力的有效城防设施,具有跟城墙一样的防御来犯之敌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防御左右来犯之敌。

墩台呈方形或矩形,其一面与城墙外壁连为整体,三面突出于城墙之外。其外侧墙与城墙外侧平行,左右侧墙与城墙垂直;其高度与城墙相同,上顶雉堞与城墙雉堞屈曲相连。从上向下俯视,城墙跟锯条一样,墩台就像锯齿。

明清内城墩台,顶长约14米~15米,顶宽约13米;基长约14米~15米,基宽18米左右(其外侧与城墙间距离为长,左右两侧面间距离为宽)。因城墙自身有“收分”,所以其顶长与基长相同,而墩台外侧也有明显的“收分”。

墩台的间距无规律,近者为85米,远者为140米,也有介于两者之间不同距离的。每隔十数个或数十个墩台,设一个“中心台”,又称“大墩台”或“大马面”。其顶长约20米,顶宽约35米;基长亦约20米,基宽约39米,作为重点防御的屯兵处。

外城墩台,顶长约10米,顶宽约12米;基长约10米,基宽约15米;其间距平均为240米。

城墙墙顶

城墙墙顶在夯土心上,再夯实0.5米厚的“三合土”,其上再海墁大城砖。既使得顶面平整,便于行走,又具有防雨的作用,利用其保护城墙。沿城墙墙顶,还要修建几所硬山式小房屋,每所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是供守城兵士休息或存放武器械具的地方。这种房屋明时称为“铺舍”房,清称之“堆拨”房(堆拔为满语),基本是每座墩台后面的城墙顶上都建有一所。

《燕都丛考》记载:内城墙顶上有“旗炮房九所”,分布在九座城楼旁,“堆拨房一百三十五所,储火药房九十六所”;外城墙顶上有“堆拨房四十三所”。

城墙水关

水关是城市进、排水的孔道,每座城墙都要设置水关。辽时的南京城、金中都城、元大都城,甚至更久远的城,都设有水关。

明清时北京城墙上的水关,又称水门、水窦,分为进水水关和排水水关,是在城墙墙体下部开辟的、沟通城内外水流的通道。

旧时,城外上游的水源,要通过进水水关流入城内河湖;排水水关则将城内的河湖水、雨水、污水排向城外的护城河。

明清时期,北京内城共有七座水关,外城有三座水关。这些水关上顶绝大部分砌成券顶式,也有筑为过梁式的;下底是在很厚的三合土夯层上,敷砌多层石块、石板,再在上面敷砌大城砖,用来防止渗水浸泡城墙基础;每座水关内外均设置二至三排铁栅栏,并派军士看守维护。

《明会典·卷二百》载:“成化十年奏准:京城水关去处,每座盖火铺一,设立通水器具,于该衙门拨军二名看守。遇雨过,即令打捞疏通。”

内城七座水关是:

德胜门西水关,内城进水关隘,为三孔券洞;

东直门南水关,内城排水关,为一孔过梁武涵洞;

朝阳门南水关,内城排水关,为一孔过梁式涵洞;

崇文门东水关,又名出水关、出水门,内城排水关隘,为三孔券洞;

正阳门东水关,又称水津关、水津门,内城排水关,为三孔券洞;

正阳门西水关,内城排水关,为一孔券洞;

宣武门西水关,内城排水关,为一孔券洞。

外城三座水关是:

西便门东水关,内城西护城河水流经此水关,注入内城南护城河,为三孔券洞;

东便门西水关,内城东护城河水流经此水关,注入内城南护城河,为三孔券洞;

东便门东水关,为三孔券洞,内城所有排水无论向东向南,最后均注入内城南护城河,内城南护城河向东流,在东便门东侧折向北流,经过东便门东水关,注入外城护城河,最后汇入通惠河,流向通州,注入大运河。

【链接】京都城墙今安在

北京的城墙始建于元,建成于明,沿用到清以至民国,历经700百年的历史长河。

北京的城墙工程浩大,巍峨雄壮。据说用砖达4000万块,至于土、石、灰、木的用量无法统计。

元代建大都城,城的南北较长呈长方形,城墙周长60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明代的北京城分为内、外城。内城东西较长,仍呈长方形,东、西垣在元旧土城基础上包砖砌成,城墙周长40里,高3丈5尺5寸。外城本应环绕内城,即古代所谓内城外郭之“郭”,但因财力不足,只修筑了南半段,城墙长28里,高2丈。城内外均以砖砌成,此外城门外都还筑有月城。月城城墙和城墙一样高,只是略窄些,它将城墙、城门楼、箭楼、月城门联为一体。

内、外城墙和月城墙上都筑有矮墙,称之为雉堞和女儿墙。城顶的外侧是雉堞,呈锯齿状,以保护守卫者。其作用状如盾牌。

城顶的内侧是女儿墙,其作用在于保护守卫者免于摔下城去。

此外,每隔一段距离在城墙外侧便筑有一个墩台。它三面突出在外,一面与城墙连接,其作用是为增强城市的防御力量。

清时没有改变城墙的基本结构,只是对城墙进行了个别改建、重建和维修。

民国时期,城墙已多有毁坏和改变。1917年先后拆除了东安门南段皇城城墙和西皇城根灵清宫一带皇城城墙。1923年后,又陆续拆除了除中南海南岸经天安门至太庙以外的其余东、西、北三面皇城城墙。当时的北京,城内有“卖黄土”一行,他们的货源来自古城墙的内芯,这也一定程度地破坏了古城。但从总体上说,北京的城墙基本上还是完整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城墙成了阻挡新城市建设的障碍,由此引发了50年代的“毁城之争”。

1950年,关于城墙的“拆”与“留”,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派是拆除,一派是保留。最终是拆除派占居上风。

从1954年开始,首先拆除地安门,接着是广安门、广渠门、西便门、崇文门。1967年,被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梁思成力保下来的西直门,还是被拆除了,随后拆除了安定门、朝阳门、永定门……

1969年的冬春之际,在“深挖洞”的号召下,拆毁城墙达到了高潮。成群结队的干部、职工、学生,争先恐后地拆下城砖,运回单位,构筑防空洞。

就这样,仅十多年的时间,就把一座建元明时期的环绕北京内城周长46里,外城周长28里,皇城周长18里的城墙毁的只剩下两个小段;一段在西便门,另一段在崇文门东大街。

1988年,北京市政府修复峻工了西便门一段的老城墙。这段城墙长195米,高11.6米,顶宽15米。但修复后的城墙,自然没有古旧的外观和相应的历史感。而崇文门的明城墙则斑驳破败,满目苍桑。

这两段残存的城墙,虽然已无法恢复当年的原貌,但它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标志,也是我们非常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