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北京护城河

宫城护城河

护城河在辽南京、金中都时就已建成。宫城护城河建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明代的皇宫周围建有10米多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哨岗林立,戒备森严。

明正统年间于护城河进行了加深,两边都以砖砌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修外城时,又加固了护城河,四十一年(1562)又对东、西便门护城河进行了深挖;天启元年(1621)又大规模疏浚北京护城河。明清北京除皇城外的三重城墙,即宫城、内城、外城,均以护城河环绕。层层重重,枝脉庞杂,在城市内外连成了一个庞大的、整体的水系网。

宫城护城河,又称“筒子河”,环绕在长方形的宫城外,河道宽均为52米,较为规整。

内城护城河

明清北京护城河水都是从玉泉山等京西北的泉中流出的,经长河抵城西北高梁桥后,分为两支:一支环绕城由西而东而南,另一支环绕城由北而南而东。

前者即为内城北护城河,称为北支。至德胜门西水关处,又分为两小支:

一支由德胜门西水关灌入城中,经积水潭、什刹海,入三海、入宫城护城河、入宫中内金水河,最后归于玉河,出正阳门东水关,注入内城南护城河。

另一支沿北城墙继续东行,经德胜门、安定门,绕内城东北角楼折向南流,再经东直门、朝阳门,过东便门西水关,注入内城南护城河。

后者是内城西护城河,称为西支沿城南行,经过西直门、阜成门,也分为两小支:

一支经西便门东水关,注入内城南护城河。

另一支环绕循外城墙,经西便门折而向南,经广安门南行折而向东,经右安门、永定门、左安门折而向北,过广渠门,至东便门外,与内城东、南护城河汇合,注入通惠河。

外城护城河

根据地势地形的不同,内、外护城河的深度宽度也不相同。据资料记载,外城护城河普遍比内城护城河深度浅且窄。

【链接】北京护城河的河水来自哪里

在北京的西郊有一座风光秀丽的玉泉山,这里泉流遍山,泉水清澈似玉,被称作“玉泉”。老北京护城河的河水就来自这里。

公元1190年,金代的皇帝——章宗完颜璟,前后三次亲临玉泉山,他十分喜爱这里的泉水,曾在这里建造避暑之地“泉水院”。此山的“王泉垂虹”后来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后来,元世祖忽必烈,明英宗朱祁镇,都在玉泉山建造过规模不同的寺院。那时这里仍然是“山下泉流似玉虹,清冷不分众泉同”。

清朝时,康熙也对玉泉山情有独钟,从康熙十九年(1680年)到三十一年(1692年)前后用了12年时间在此山上修造了美丽宏大的静明园。

由于大规模的改建扩建,玉泉山的地形地貌遭到严重破坏,因而到清乾隆年间倒挂似垂虹的玉泉流水,已经变得“喷薄如珠”了,所以,乾隆将“玉泉垂虹”改为“玉泉趵突”。

据说,乾隆时代曾经发生过一次轰动朝野的事。相传玉泉山的水泉中有一座镇海宝塔,塔身在泉水中,水面仅露一个塔尖,这座宝塔的高低会随着水位的高低而伸缩变化。老百姓传闻说,塔底有一条驮塔墨龙,在保护北京城。

乾隆听说以后,就想看看到底有没有黑龙,传旨下去让人往下挖泉。河工们放水挖泥,当挖到第七层时,猛然见到塔壁上刻着一行字:“玉泉山下一泉眼,塔露原身天下反”。

乾隆见后,惊出一身冷汗,急令人刻上石碑,忙叫人在泉边立碑,亲笔写下了“天下第一泉”五个字,并匆忙放水又将宝塔淹没在水中。后来他又撰写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立于泉边,从此,清朝的宫廷中饮用的水都取之于玉泉,每天由宫中的水车运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