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北京城垣述古

金中都的城墙遗存在哪里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军攻破了金中都后,这座著名的都城已变成一片废墟。后来,忽必烈新建元大都时,曾考虑在金中都的故址上建新都,因考虑到故城已破败不堪,而且水源不足,最终将新都建在了故址东北方向的积水潭周边。

元大都建成之后,忽必烈下令破坏了故城城墙,以防战争时被敌军利用。当时金中都故城被称为“旧城”或“南城”,不少居民仍居住城中。至今,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由东北至西南走向的斜街,据说就是当年沿着连接元大都和旧城之间的斜道形成的。

历经800余年的岁月变迁,金中都这座周长36里的古城,现在只剩下了3座夯土堆。其中两处在丽泽路南侧,分别在凤凰嘴村旁的万泉公园和万泉寺水产冷冻厂院内,属于当年的南城墙西段。第三处是当年的西城墙南段,在高楼村。

高楼村,位于马连道茶叶街西南,西三环路丽泽桥东北。这是一座高度不足2米、长度不足10米的小土堆,四周围着铁护栏,遮盖着大屋顶。

金中都的城墙,东南角在洋桥以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西绒线胡同以南的翠花街,西北角在羊坊店的黄亭子,西南角在高楼村以南的凤凰嘴村,共开有13座城门。高楼村附近的丽泽桥和丽泽路,就是从金中都西南角的城门丽泽门的名称而来的。

金中都的水源是现今西客站侧畔的莲花池涌出的泉水。莲花池下游的莲花河,经现在广安门外的湾子向南折,沿皇宫西侧穿城而过,从南城墙下面的水关流出城外。这处水关的遗址在现今右安门外玉林小区中的辽金城垣博物馆中尚有保留。

北京有元大都的城墙遗址公园吗

现在北京已经建成了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这是与未来的奥运公园相连接的都市绿化带,也是北京最大的绿色工程。已建成的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全长10公里,其中海淀段4.2公里,朝阳段4.8公里,绿化带宽100米至160米,总占地约113.8万平方米。

元代大都城的城墙建于公元1267年,直到1276年完工,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高达10多米的城墙遗迹现在依然可见。因元大都城墙是用土夯筑的,俗称“土城”。城墙为梯形,底宽24米,顶宽8米,高约16米。公园1407年明永乐帝朱棣开始营造北京城时,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了5里,这样,昔日世界上最雄伟壮丽的城市就被遗留到了城外,遗存城外的“土城”原有4座城门,东有光熙门,西有肃清门,北有安贞门、健德门,北面两座门的名称都取自易经中的典故。

建成后的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在海淀段有8个景区,包括城垣怀古、蓟门烟树、蓟草芬菲、银波得月、大都建典、水关新意、鞍缰盛世、燕云牧歌等;朝阳段有9个景区,包括元城新象、大都鼎盛、龙泽鱼跃、两都巡幸、四海宾朋、海棠花溪、安定生辉、水街华灯、角楼古韵等。从这17个景区的名字,可以看出北京历史文化的历史渊源。

铺陈在奥运公园的南端的元大都城遗址公园,从地理上使2008北京奥运会与悠久的中华文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把历史与现代、文化与自然、绿色与休闲结合在一起,为新北京设计出了一幅可以漫步其中的真实历史图景。

北京老城门的多种称谓有哪些

北京旧时的模样在日新月益的变化中已难觅踪影。原来的城墙成了通衢大道,城门化作了地名。翻开历史的画卷,记忆的海洋里留下了城门变迁的痕迹,老北京苍凉厚重的暮鼓晨钟似乎仍响在耳畔,但那座座伟岸的身姿却已在时代变迁的腥风血雨中定格成永恒的画面。这一座座雄伟壮观的城门消逝了,但却无法从心中抹去那份记忆,或许它也像勇士一样,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北京旧城共有16座城门,九座内城门、七座外城门,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

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

外城的七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便门、广渠门;南城墙上的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西城墙上的广安门和西便门。

内九门

东直门,元代称崇仁门。镇门之宝外有铁塔、内有一座石雕的药王爷像。多走运木料的车。

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瓮城门洞上刻有一枝谷穗,是北京的粮门,多走粮车。

崇文门,元代称文明门,别称哈达门。标志是镇海的崇文铁龟,多走酒车。崇文门也称“景门”,寓意光明、昌盛。是北京城各城门中人流货流最频繁的城门。

正阳门,元代称丽正门,得名于离卦中的“日月丽乎天”,又称前门。标志是瓮城里的金身关帝庙。

宣武门,元代称顺承门。标志是报时的宣武午炮,多走囚车,所以又称为“死门”。

阜成门,元代称平则门。阜成门也叫“惊门”,有“公正”的意思。标志是瓮城墙壁上刻着的一朵梅花,多走煤车。

西直门,元代称和义门。标志是瓮城上一块刻着水纹的石头,多走水车。

德胜门,也叫“修门”,寓意品德高尚,此门出入的是仁义之师,因此此门多出入兵车。

安定门,也叫“生门”,有“丰裕”之意,军队出发从此门出城,镇门之宝是真武大帝,多走粪车。

外七门

广渠门,又称沙窝门。

广安门,明代叫广宁门,又叫彰仪门。

左安门,又称“江擦门”。

右安门,又称南西门、丰宣门、材门。

其余三门,永定门、东便门、西便门一直沿用明清时代的称呼。

废弃的城门

元大都共建有11座城门,其中东、南、西三面各三座,只有北面是两座,东面三门由北往南依次是: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南面西有顺承门,东有文明门,丽正门居中;西面三门由北向南依次是:肃清门、和义门、平则门;北面东有安贞门,西有健德门。

明朝建立之后,大将徐达主持重建新城,废弃了元大都的北城墙,另辟新址在南面5里处建起新城墙,原来北城墙上的安贞门和健德门,东、西城墙上最北边的光熙门、肃清门都因此而废弃了。

新建的城门

民国时期,为了方便交通,在城墙上加建了和平门、建国门和复兴门。这些新建的城门实际上只是在原来的城墙上开了两个拱形的券洞,没有城楼、箭楼和瓮城,与原来的城门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我们把北京城比作一个巨人的身躯,城门就好似巨人的嘴,呼吸和说话皆经由此道,全城的生活脉搏都集中的城门处。不管是大批车辆、行人和牲畜,还是人们的思想和愿望,希望和失望,以及象征死亡或崭新生活的丧礼和婚礼行列,都由此出入在城门处你可以感受到全城的脉搏,这种搏动,赋予了北京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北京城墙豁口的由来

明清时期北京城池的保护和修葺工作得到了很大重视。城墙上不得任意增开豁口,破损、塌陷和酥裂起鼓的城楼、箭楼、雉堞、墙面砖体,都要及时进行维修。

据明末史书记载,李自成撤离北京时,紫禁城外的城楼都被焚毁。但是1960年代拆除城楼时发现,东直门和崇文门都是明朝建筑。1900年,正阳门箭楼被义和团拳民焚毁,城楼被印度士兵焚毁;朝阳门箭楼、崇文门箭楼分别被日军和英军击毁;俄军击毁了内城西北角楼。同时,英国军队将京奉铁路(京沈铁路)的终点由城外马家堡延伸至天坛内(英军和美军司令部所在地)扒开永定门西侧的外城城墙和天坛坛墙。北京城墙上的第一个豁口自此形成。1901年,永定门东侧的外城城墙,将铁路终点东延至正阳门东侧,形成了后来的正阳门东火车站(前门火车站),以方便战乱时使馆人员的撤离。此外英军还扒开了东便门南的外城东城墙,东便门至通州的铁路支线至此建成。

1912年至1949年期间,北京城池相继进行了小规模的拆除和改动。1915年,修建北京环城铁路时,拆除了东北和东南角楼附近的敌台,为方便火车通行,角楼两边城墙上各辟券洞;德胜门、安定门、朝阳门、东直门的瓮城及闸楼也被拆除,以利于环城铁路从中穿过。此外,为改善前门地区的通行条件,正阳门瓮城也被拆除。另外,还在城墙上新开辟了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等通道。此后,南面和西南面一段的皇城城墙也被陆续拆除。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北京内外城破败不堪的城楼,箭楼和角楼陆续被拆除。但是总体而言,直到1949年,北京城池的大部分城楼、箭楼都保持完好,总体基本完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方便交通且利于城市规划,决定将老北京的城墙彻底拆除。这次的拆除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结束;内城城墙从1953年开始陆续拆除,至文化大革命期间修建北京地铁时彻底拆除。

到目前为止,北京城池遗存的只有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内城护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南和西便门两处内城城墙。古老的北京城几乎已经消失殆尽。

天安门城楼设计者之谜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成于1420年。当时该门只有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四面透风的五座木牌坊,其名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被视为皇朝承天命和敬天之首地。

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7月,承天门遭火焚。

明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要派工印尚书白圭重修承天门,由原来东西五间扩大为九间,牌坊式也改建成宫殿式,初具了现今的天安门的规模。

清顺治初年(1644年),清入主中原,承天门毁于兵火。只剩下光秃秃的五个门洞,清廷于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重修建承天门,竣工后正式命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的建筑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有成行排列的60根柱子,而且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天安门每间有四扇红色的油饰凌花窗,门下都是雕花裙板。占基四周有汉白玉栏杆,望柱上有莲瓣瓜头,柱身柱间的栏板为荷瓶雕刻。斗拱整齐得像龙爪菊一样,梁枋有华丽的缠枝莲和宝珠吉祥草彩绘。暗檐的颜色青、蓝、绿等冷色,与鲜艳的红柱、红墙相对映衬,十分美观。

天安门总高为33.7米,城楼上,东西各建有守护天安门城楼护军的住房。天安门的城台由汉白玉的须弥座和砖台组成。须弥座高1.59米,砖台高13米,它用每块24公斤重的大砖石砌成,砖缝内灌以糯米石灰汁,非常结实牢固。

天安门城楼的门洞共有五个,所谓“五阔”。这五个门洞均为券形,门洞大小不一,中间最宽,为皇帝出入之门,其高8.82米、宽5.25米,旁边的门洞依次为4.43米、3.38米。券门洞有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饰有99个大铜镀金钉和金包龙头铺首。

那么,如此雄伟壮观的天安门究竟是谁设计的呢?据考证是当年南京的蒯祥。

蒯祥生于明初洪武年间,其父亲是当时有名的大工匠。蒯祥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学到了一门好手艺。

永乐十五年(1418年),明成祖朱棣调集全国所有能工巧匠在北京大规模兴建宫殿,蒯祥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宫廷建筑师。

后来,他定居北京,先后参加修建了明英宗正统年间三大殿、明英宗天顺年建的十三陵之一的裕陵等,最后官至工部侍郎。

过去,人们认为蒯祥是故宫的设计者,据考证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明永乐十五年(1418年)紫禁城宫殿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高潮时,蒯祥才随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主持宫殿的施工,在此之前,蔡信已经总统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了,所以,故宫的设计人应该是蔡信,而非蒯祥。

“国门”正阳门的门字为什么没有钩

中国自古就讲究“避讳”。从秦始皇开始,因其名为“赢政”,所以避讳与“政”同音的字。所以秦代将“正月”称为“端月”。

据说,有位皇帝出入正阳门时,猛然抬头,发现城楼门匾上的“門”字有钩,心中感觉很不吉祥,回宫后,就下谕旨,命人重写了“正阳门”的门匾,把“門”字的钩去掉,表示出入“正阳门”是顺利吉祥的,以示避讳。

但明清两代帝王的名讳中没有涉及到“门”字。所以正阳门上“门”字去钩,与避讳无关。“门”字无钩,应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马朴的《谈误》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让詹希原给太学集贤门题词,词写好后,太祖见“集贤门”的“门”字带了钩。心中很不高兴,他说:“我是要招贤,门字带钩,不是阻挡了招贤之路吗?”于是将钩涂掉了。之后的“门”依旧例,自然都无钩。

前门瓮城中的关帝庙为何有名

正阳门元代称正门,明朝时改用现的名称,俗称前门,是内城九大城门之一。前门与同在中轴线北端的地安门、钟鼓楼前后呼应,成为北京城中一组最为引人注目的建筑物。而关帝庙也成为这内城九门中独具特色的历史遗迹。

关帝庙在北京多处都可见,明清两朝关帝庙多达百处以上,北京内城九门中有八门供有关帝,但正阳门关帝却居首位。原因何在?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皇帝出入正阳门都要下马祀祭关帝,以求关帝显圣保佑国泰民安。

正阳关帝庙,紧靠正阳门瓮城内西侧,与东侧的观音庙并守正阳门,形成了京都的中心。正阳关帝庙建筑虽小,但庙中藏有明代大内靖宫旧物,更有清嘉庆十五年所铸的重达120斤的青龙偃月刀,京城的五金杂商为求坐贾生利,纷纷前来祭拜。

《都门竹枝词》中写道:“灵签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洞里求”。可见人们对正阳关帝的信仰之深。

解放后,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许多老建筑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前门地区已经成为京都最著名的商业区,现在这里商店林立,市井繁荣。正阳门箭楼已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国内外许多游人前来观光。

正阳门城楼是怎样被改建的

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十一月。元大都时期的南面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一线。明永乐帝修建官殿时,重新修建了南城墙,向南推移了一里了,形成了今天的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一线。

新建城门的建制、名称沿袭元制,明正统元年十月初十日(公元1436年12月7日),内城九门城楼的修建工作开始,历时四年才修缮完毕。修建后将正门改名为正阳门。

正阳门屡遭火灾

正阳门自正统四年建成之后,屡遭火灾。据史书记载大的火灾有: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丁丑夜,正阳门箭楼失火。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己丑,正阳门城楼失火。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壬戌,正阳门箭楼起火。

清末,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期间,大栅栏的商业区大火,殃及箭楼失火。不久,正阳门城楼又失火被毁。

清末民国时期的改建工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清廷历时三年,用银43万两,对正阳楼进行了重建。形成了今天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

1915年6月16日,由民国初年的内务总长兼北京市政督办朱启钤主持,聘请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又进行了正阳门的改建工程。

这次改建拆除了瓮城(又叫月城),正阳门两侧添砌两幅厚三米的南北新墙;箭楼东西两面增加了两座悬空月台;箭楼下砌成磨光石梯,东西各82级,石梯衔接处建有平台;箭楼上油饰门窗,装有玻璃;正阳门两侧各开门洞两座,宽9米,高8米,还分别安装了带滑轨的钢门。在这次改建工程中,保留了关帝庙、观音大士庙及一对石狮。全部工程历时半年,用银元29.87万元。建国后,正阳门两旁的拱形门被改为豁口,以使交通便利。20世纪60年代兴建地铁时,又拆除了两座庙宇,向北移动了一对石狮。

土洋结合的混血产物

前门楼子之前没有自己的登城阶梯,需要通过西边的瓮城顶部,绕经北面的城楼上下。前门楼子成了孤立的建筑后,又在其背面增建了两条“之”字形的阶梯磴道。

前门楼子两侧的瓮城消失了,残存的断茬被罗斯凯格尔处理成城台的肩部,并在两肩各镶嵌一组西式的“绶带悬章”形装饰弧线。

城台的东、南、西三面被插入了32根石制挑梁,用石板铺设成悬空的阳台。1949年2月3日北京和平解放后,解放军入城式典礼就在此举行。

箭楼上原开设的4排箭窗是供瞭望和射箭用的,改造后上面两排保持原状,下面两排被装上白色的拱形窗檐,协调感大大降低。

在对前门的整个改造过程中,箭楼的改建让人尤其痛心。中西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形式柔合,大大降低了其原有的美感。

地安门在皇城中有何寓意

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与天安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

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明称地安门为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

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墙正中位置,南对景山,北对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重修,隆庆五年(1571年)七月修葺,清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重建,并更名为地安门。

地安门是砖木结构的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4.8米,总面阔38米,通高11.8米,进深12.5米。正中间开设朱红大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

地安门内左右两侧是燕翅楼各一座,为二层楼,原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民国十三年(1924年)末代皇帝被驱逐出宫时,部分太监曾在此楼暂时栖息。

地安门以前被列为禁地,不允许普通百姓出入。根据前朝后市的古制,地安门成为了商贸活动中心,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是,皇城之内为皇上宸居,诸王可以在内城居住,而汉官大臣是绝对禁止的。以前,地安门外立有一座石碑,上面写道“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如果有谁跃马扬鞭而过就会被视为欺君之罪。因此,地安门就成为皇家与民间俗世的分界线,普通百姓只能望门兴叹。

地安门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什么作用

地安门是皇城的北门,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或者前往地坛祭祀诸神都由地安门出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军在地安门与侵略军展开了激烈对抗。在紧急关头,慈禧太后带了光绪皇帝由皇城北门地安门,走避西安。

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时,也是从地安门灰溜溜地走向他的出生地摄政王府的。

早年,地安门内还设置有尚衣监、司设监、司礼监、酒醋局、织染局、针工局、巾帽局、火药局、司苑局,以及钟鼓司、供用库、蜡库、帘子库、兵器库、皮房、纸房、安乐堂等为皇家服务的衙门。

紫禁城的午门是干什么的

紫禁城的正门——午门,俗称五凤楼。五凤楼指宫城的正门。午门墩台平面为凹形,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建筑规模比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大得多。

午门城楼是个群体建筑,由正楼与东西廊庑相连的朵楼、阙楼所组合而成,屋顶为重檐庑殿式,由最高等级的黄琉璃瓦覆盖。

北面城台上正中的门楼,高37.95米,正楼两翼、四角各有一座重檐四角攒尖顶方亭,顶上安铜质错金宝顶。

正中门楼面阔9间,东西两面城台上各有庑房13间,有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午门整体看上去气势雄伟,轮廓多变而优美。

午门墩台下正面有三座门洞,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掖门,共五个出入通道。

按清朝制度规定:中间的门洞主要供皇帝出入。皇后在大婚时,可走一次大门洞,殿试前三甲的人走一次。文武大臣出入走东边门;宗室王公走西边门。

左右掖门有皇帝举行大朝会时开启,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殿试时贡士们按考试的名次,单数走左门,双数走右门。

紫禁城的午门不仅供出入,而且还是隆重大典举行的地方。

午门墩台上的五座崇楼,均有阁道相连。正楼中间设有宝座,左右两侧明廊内设有钟鼓。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午门楼上钟鼓齐鸣。

皇帝祭礼太庙出午门时则击鼓,其它祭祀或皇帝出巡出入午门时则鸣钟。

明清两代逢有较大规模战争取胜后,要在午门楼上举行献俘仪式;清代每年十月朔日(初一)还在午门举行颁发时宪书(即历书)的仪式,称为颁朔礼。

在明代,午门还是对王公大臣行刑的地方。

明清时代的神武门

神武门位于北京内皇城正北,明及清初名玄武门,后因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圣讳”更名。神武门是贯穿北京古城长约8公里中轴线上的一座有其独特作用的宫门。

神武门钟楼与地安门北的钟、鼓楼,都由銮仪卫掌管,还有专人在神武门指示更点。每到黄昏,神武门钟楼先鸣响108声。当时,一夜分为五更,亦称五夜或五鼓。一更约两小时。每个“更次”都有鼓手鸣鼓。

当五更已过,天快亮的时候,再鸣108声钟。地安门北的钟、鼓楼,同样如此,所以古有“晨钟暮鼓”之说。但皇帝住在宫中时,规定神武门不再鸣钟。

据《宸垣识略》载,按明朝制度,在内皇城周围,共设40铺,每铺有护军10名,昼夜进行守卫。

护军还备有铜铃28个,每夜起更时,即从午门前西侧的右阙门第一铺发铃,军提一铃,摇至第二铺,连续传递,至左阙门第一铺止,已自西北而东南绕皇城一周。

夜尽天明,将铃仍送右阙门第一铺收存,待次日再行传用。

清入关后,皇城守卫仍依明制,亦从右至左巡护,只是改“传铃”为“传筹”。宿卫大内的护军统领,在神武门内值夜,由其掌握神武门南顺贞门钥匙。

明清时代,帝王都城正中的前方是朝廷,后方是市场,称为“前朝后市”。

明代的“后市”除在地安门(明称北安门)北一带外,还于神武门前设有“内市”,每月逢四开市营业,各路商人纷纷前来,街上的奇珍异宝,琳琅满目,如宣德的铜器,成化的瓷器,永乐果园厂的髹器,景泰宫内监造的珐琅,无不应有尽有,王公贵族都来采购,据说慈禧太后还经常光顾呢!

清代,神武门是参加选秀的八旗秀女入宫与出宫的必经之门。嘉庆六年(1801年)规定,应选当日,进宫的大臣官员不准走神武门,皆须由东华门、西华门入内,就连王子也不准由神武门行走。顺治初年,还特别规定汉人女子不可由神武门入宫。

神武门虽然戒备森严,但也有疏漏之处。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回宫进入神武门时,一名叫陈德的男子,突然犯上,当场被擒。

光绪八年(1833年),一个叫刘振生的人由神武门窜入内宫。

嘉庆十年(1805年)上午,一个30多岁的农民,从神武门北的北上门西栅栏冲入神武门,与守门护军格斗起来,被擒获后,因伤势过重,未经审问就死去了。后来查明,此人叫刘士兴。嘉庆皇帝对此事极为重视,下令追查,最后将刘士兴父母妻儿,乡邻都统统治罪了。

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神武门正以其崭新的雄姿,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主要门户之一,迎接着广大朋友。

北京的“水准原点”在哪里

水准点是指某一水平面或一点,与相对照的海平面平均高度的高差,其高程,即海拔为多少米。水准原点则是某一地区计算水准点最原始的基准点。所以,北京的水准原点,是计算测量北京地区(实际上是华北地区)水准点最原始的基准点,所有地形图,各种建筑物、地下构筑物、管网以及各等高程控制点,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高程,而作为高程的起算,就是水准原点。

北京的水准原点位于西城区西安门大街1号,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医院院内。清朝末年军政府就设在这里。中华民国成立后,这里成为陆军部测地局。水准原点的建筑是1915年陆军部测地局聘请日本商人设计建造的。

北京水准原点具有特殊的功能,而且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近代建筑特征,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最早一处重要建筑物的代表。

水准原点是一个平面呈正方形的单层建筑,由花岗岩石砌筑而成。其正面朝南,入口设在北面,主体建筑面积为22.5平方米,高0.58米,正面是三角山花组成的门头,由两根花岗岩石柱支撑,内置“水准原点”石刻匾额及观察窗。匾额的上下款记述了1952年9月由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测验局重修时装嵌水晶表尺的经过。最下面的观察窗平时用铁窗门锁定,北京水准原点的水晶标尺就放置在里面。窗外台阶地面上东西两侧,刻有两个椭圆形半圆石包,作为东、西参考点,以供测量使用的。

1965年5月,国家测绘总局又建设了副点,位置在水准原点建筑的东南35米处地下。

北京水准原点建在房子内中央,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又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一块长形花岗岩台石,长2.81米,前宽0.45米,后宽0.90米,前端厚0.39米,后端厚0.43米,重约2.6吨。长台石的南侧面正对观察窗,上面镶嵌着水晶尺,注记为“0”的分划,表示原点高程位置,零分划上下各注记八个厘米16个分划,以利观测,在长台石下面是一块八边形的花岗岩石承台,厚0.40米,重约4.8吨;最下面接近地面部分为混凝土基台,外砌砖,圆柱体,直径0.60米,高2.28米。与地下基础相连,起着支撑台基石的作用。

地下基础部分从地面算起为10.5米深,是混凝土浇灌圆柱体,周围由砖和砂土衬砌而成。最下层是一块混凝土盘石,起承台作用,整个地下基础总重量约为39.9吨。

据资料说明:北京水准原点是当时专业人员利用精密水准仪及配套水准标尺,以我国黄海平均海平面导测至此的。水准原点高程,即北京的高度海拔,也就是水晶标尺“0”到变线的高程,为48.85688米。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建设发展等各方面的需要,1979年又在玉渊潭新建了一处水准原点并逐步建立水准原点基准网系统。尽管如此,旧的北京水准原点仍然具有原始对照参考价值功能,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北京古观象台

在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的一个高台建筑上,陈列着8架清代大型铜仪,这便是享有盛名的北京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六年(1442年)。当时除建台子、造仪器,台下还建了紫微殿庭院,明正统十一年(1447年)又造晏影堂,这时的观象台已初具规模。

北京古观象台的名字在不同的时期的名字也不同,明代称观星台,辛亥革命后称中央观象台,1929年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北京观象台除台顶因清代仪器增多曾东扩三米外,至今无大变化。

北京古观象台的仪器,体型巨大,造型美观,雕刻精湛。经过岁月的磨砺,台上仪器饱经苍桑。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法国曾抢走了赤道经纬仪、象限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及简仪,后迫于舆论才于1902年归还我国。

德国也将纪限仪、地平轻仪、天球仪、环卫扶使仪及浑仪都装上军舰,运往德国,直至一战后德国战败,才将古仪送还我国。仪器被劫后,为使观测不间断,观象台又自制了折半天球仪及折半地平经纬仪。

“九一八”事件后,华北形势紧张,部分古物南迁,因而将古观象台下的浑仪、简仪、圭表、漏壶等七件仪器运往南京,现分别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

解放后,古台长久不用,近乎荒废。1955年交由北京天文馆修复管理,1956年5月1日以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之名,向群众开放。但不久又暂停开放,直到1983年4月1日再度对外开放。开放后,展出了我国古代的天文成就。台下西侧的紫微殿油饰一新。东西殿各展出了我国各朝制造天文仪器的情况、古台的历史、古代的历法等,还陈列了古代测时的仪表。

【链接】老北京城门胜景掠影

老北京的城门特别多,有一句俗语叫“内九外七皇城四”,即指内城有九个城门,东边儿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儿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儿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

外城有七个城门:北边的东便门和西便门,东边的广渠门,西边的广安门,南边的左安门、右安门和永定门。

皇城四门指东边的东安门(东华门)、南边的天安门、西边的西安门,北有地安门。各个城门都有各自的独特景致。

外城的景致有“彰仪金人”、“西便群羊”、“右安花畦”、“永定石幢”、“左安架松”、“东便游船”、“沙窝黄木”。

“彰仪金人”是因广安门城楼上有一石雕,呈三人背面形状,传为金代遗物。

“西便群羊”的得名是因为早年在西便门外护城河旁有数十块白石,远远望去如羊群吃草。

“右安花畦”,赞美的是右安门外花乡,春秋之季百花盛开,春天的芍药,秋天的菊花最为驰名,景色十分优美。

“永定石幢”指的是永定门外路西的“燕墩”,又称“烟墩”,为清代所设的五方五镇实物之一的南方之镇,上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制碑,是著名石刻文物。因在“五行”中南方属火,所以用它镇之。“左安架松”的由来是左安门外东南方架松村的肃武亲王墓的碑楼与东西朝房之间有六棵古松。

“东便游船”描述的是夏天人们乘船在东便门至二闸处的通惠河上游玩的典故,端午节前后最为热闹。

“沙窝黄木”中的沙窝指沙窝门,即现在的广渠门,黄木是指广渠门外的皇木厂(现为北京钢琴厂),因有巨木“樟扁头”而名声远扬,此木粗二丈多,长四丈,传说可通神,一直用石栏杆围护,乾隆皇帝还为它立碑作诗呢!

老北京各门的胜景,虽然多已不存在了,但是作为老北京文化的重要篇章却将千古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