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午门斩首”的来历
午门位于宫城南墙正中,修建于明永乐时期。午门建筑得高大而雄伟,是皇权至高无上的标志之一。
明清时期,每年腊月初一都要在午门前举行颁布来年历书的“颁朔之礼”,遇凯旋献俘等,皇帝还要亲临午门行受俘礼。
相传自明代之后,如有忤逆之臣,惹得龙颜大怒,就要被推出午门外斩首。
那么,皇帝为何要在如此神圣的地方杀人呢?
这还要从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说起。当年一些前朝的老臣对永乐皇帝此举甚是不满,朱棣怕他们谋反,于是就想找个法子威吓一下文武大臣。他苦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妙招。
一日,永乐皇帝把他最信任的两位大臣叫到了寝宫,一位姓蔡,一位姓刘,他们跟了他多年,都已年过六旬,他们也曾几次求永乐皇帝恩准他们告老还乡,但都未被批准。
此时,永乐皇帝寒暄了几句,便恩准他们还乡颐养天年,并说有一事请二臣帮忙。
两位大臣连忙谢恩并问何事。
永乐皇帝说:“朕为了在殿上威震一下群臣,想在五天之后上朝时,让蔡爱卿奏刘爱卿一本,说你贪赃枉法,朕佯装下令将你推出午门斩首,到了门外,自有人将你送回府中,并有重赏。”
刘大臣闻此,心里直犯嘀咕,这万岁爷打发我回家就算了,怎么还来这么一招儿。
皇上自然明白他在想什么,便说道:“刘爱卿,不必多虑,那午门乃皇宫禁地,怎能成为杀人之市,一来不吉利,二来国法家法也不容,朕只是在众臣面前弄个样子给他们看看。”听完皇上一番解释,两位大臣才知道了皇上的“良苦用心”。
五天之后上早朝时,刘大臣在将要下早朝时才慢悠悠地走进殿来。永乐皇帝问他为何来迟,刘大臣说家中有事。此时,永乐皇帝脸色陡变,厉声问道:“你另有所忙吧!”
刘大臣吱唔了半天,故意装出很诧异的样子。众大臣更是面面相觑,不知所为何事。“刘爱卿,近日朕已接到三本奏折,均是奏你有贪赃枉法之事,还不如实招来?”说着他斜眼看了一下蔡大臣。
“万岁,实属冤枉,臣怎敢做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呀?”
“你还敢狡辩,蔡爱卿,把你的奏折当着众大臣念上一念!”蔡大臣从皇上手里接过奏折,念了起来。
“刘爱卿,你还有话可说?”
“臣有罪,还请皇上开恩,给老臣一条生路吧!”
永乐皇帝用眼睛扫视了一下殿下大臣,突然大怒道:“朕刚刚迁都北京,江山尚未稳固,你竟敢如此贪赃枉法,我有心饶你,但国法难容。来人,推出午门斩首!”
早已在殿门外守候的四个太监,应声而人,架起刘大臣就奔午门外走,众大臣见了一个个胆颤心惊,为臣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见皇上发这么大脾气,说斩就推出午门斩了。一个个大臣呆立庭下,心里直哆嗦。
那刘大臣被架出午门后,一声“斩!”字,大臣们都以为真得给斩了,其实不然。太监们将刘大臣架出午门后就直接送他回到家中。第二天得到皇上密赏后,他就回四川老家去了。半月之后,姓秦的大臣,也得到皇上的重赏,回山东老家去了。
从此“推出午门斩首”,这句话就广为流传了。明清两代确实斩过不少的王公大臣,但没有一个是在午门外斩的,倒是有些大臣因触犯了天条,惹怒了皇上,被拉到午门外“廷杖”致死的,但其与“斩首”有本质的区别。所以说“推出午门斩首”只是皇上玩的一个小把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