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缸的美丽传说
在紫禁城的庭院里,陈放着许多大小不等的铜缸、铁缸,其中在太和殿和保和殿两侧陈放的是鎏金铜缸,金光闪闪,使宫殿显得更加威严、肃穆而壮观。
据传,紫禁城刚峻工时,宫院内并没有这些铜缸、铁缸,有一次宫中的一座大殿失火,总管大臣用各种办法灭火,都不见效,等水送到时,火也着的差不多了。就这样眼看着一座好端端的大殿,化成了灰烬。
宣德皇帝朱瞻得知此事,立即下旨,务必要想个法子就近取水,就近灭火。
圣旨一下,这可急坏了内务大臣,有的说在宫中建几个大水池子,他觉得这会影响整个皇城格局的协调。有人说在宫中打几十口井,他又怕伤了地气,坏了宫里的风水。无奈之下,他只好在紫禁城外张榜招贤,言明谁只要能完成此事,必有重赏。
招贤榜贴出去没三天,就叫人给揭了。那人拿着招贤榜来到宫门之外,看城门的护军禀报之后,内务大臣召其入内。
揭榜之人姓杨名玉甫,因有点儿水蛇腰,人送外号“锣锅子”,祖上五代都是铁匠出身,在当地很有名气,人称“钢铁佛爷”。
内务大臣见他其貌不扬,随口问道:“你有办法?”
杨玉甫回答道:“铸大铜缸、铁缸置于宫中蓄水而备,灭火时便可就近取水。”内务大臣一听,给气得半死,大吼道:“满宫中放些铜缸、铁缸,成何体统,有碍观瞻,简直是胡说八道!”说着就要派人将他赶出去。
杨玉甫从容地向内务大臣深施一礼,说道:“满宫中放些钢缸、铁缸是不雅观,但可以在铜缸、铁缸外面雕上花纹,镀上鎏金,这还能将那黄瓦红墙的宫殿衬托的更加威严、肃穆。”
内务大臣点了点头,沉思片刻后问道:“那冬天缸里的水冻成了冰,怎么救火呀?”
杨玉甫说,到了冬天,在每个缸上设盖,并在缸盖里安设铁屉,铁屉上贮火保暧,这种便可防缸内结冰。等来年惊蛰一过,天气转暖时,再将缸盖铁屉撤去。如此轮回,保准无事。
内务大臣觉得他说得有一定道理,于是就答应先试一试。他先让他铸十二大缸,铜的、铁的各六个。
杨玉甫带着十几个小工,仅用了二十多天,就铸好了十二个大缸,六个铜的、六个铁的。又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包金、雕饰之后,就将其放置在奉大殿(太和殿)和谨身殿(保和殿)的两侧。
这十二个大缸摆上的第二天,宣德皇帝上朝时,发现这大殿前一左一右陈放的鎏金铜缸,金光闪闪,便细问其由来,内务大臣便如实禀报。
皇上听了连声称好,并说道:“既然这大缸有灭火消灾之意,为了图个平安,就叫它‘太平缸’吧!”内务大臣见皇上给赐名了,在一旁连声称好,并让杨铁匠再多铸一些,陈放在宫里。
过了一段时间,杨铁匠又铸成一百来个大小不一的“太平缸”陈放在宫殿,这些铜缸、铁缸在此后的几次宫中失火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据说后来皇帝一高兴,还给那杨铁匠封了一个九品官儿,因此人们都称他为“九品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