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县的历史追溯
北京地区流传着许多有关地理民俗的顺口溜,其中“京涿州,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就是过去流传最广的一句。意思是说河北省涿州距北京一百三十多里地,但口音却与北京基本相同,可良乡离北京虽然只有六七十里地,但方言却很浓,听起来有些“怯”,而房山县的人没见过世面,比较小气。
关于“不开眼的房山县”的来历源于两个民间故事。
房山城创建于金朝大定年间,城虽高大,但却是一座土城。
明朝隆庆年间,当时的知县李琮下令把县城建成一座坚固的石头城。负责工程的总监官为了缩短工期,讨好知县,每天在工地上催着工人加快修城速度。
工程在监官的督催下,本来两年的工程在一年半就完工了,可是,石头城建成的当年夏天,一场大雨暴露了匆忙造成的后果。只见县城里到处是水,雨水全部蓄积在了城内。原来,修城时竟然忘了在城墙上留出水口。
李琮知道了此事,罚了总监官一千两银子,打了五十大板。
后来人们就把这座没有泄水眼的石头城说成了是“不开眼的房山城”。以后传来传去,日子久了,就误传为“不开眼的房山县”。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在清朝的时候,有一次,乾隆皇帝到河北省易县泰宁山下的西陵祭奠其父雍正皇帝,路过房山城。当时的知县姓杨,为人正直,不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他听说乾隆皇帝要路过本县,只是在城门前摆了桌清茶,算是接驾。
乾隆皇帝很恼火,但又不好发作。过了房山城便对大臣和珅说道:“这个杨知县可真吝啬呀,连顿饭也不准备,真是不开宴的房山县呀!”
那和珅也对这杨知县不摆宴席接驾耿耿于怀,听皇上这么一说,也便连说了几遍“不开宴的房山县”,还故意把“不开宴的房山县”说成了“不开眼的房山县”,意在表示对那位杨知县的不满。
随行的大臣得知这句话都纷纷说起来,不久这句话便传开了。后来有人将这句“不开眼的房山县”与那早已流传的“京涿州,怯良乡”连在了一起,说成了“京涿州,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