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梁殿之考证

乾隆皇帝喜欢出游,这年秋天来到西山看红叶,住在卧佛寺。这时的香山,举目望去,满山红叶火红火红的,就像一片片彩霞。乾隆一高兴,就吩咐太监备辇,打算四处看看。

乾隆乘着辇,从卧佛寺起身,一路上前呼后拥,直奔香山而来。来到半山腰时,乾隆非要下辇看看。

太监急了,这里没有红叶,也没有松柏,只长着几丛杂草,扫了皇上的兴,谁也担待不起。可乾隆不听大家的劝,执意下辇。

乾隆兴致勃勃地走下辇来,一时也怔住了,只见四周尽是荒草、乱石,五谷不生,寸绿不长,满目凄凉,顿时游兴全无。他一气之下,召来太监,传旨命工部在此建个“无粮殿”,以示纪念。

皇上的圣旨一下,可急坏了大臣们。“无粮殿”自然是指在五谷不生的不毛之地修的大殿。可这殿要怎么修呢?大臣们合计了半天,也找不出办法。

后来,这事让刘墉知道了,他问诸位大臣,当日皇上下的是手谕还是口谕,得知皇上下的是口谕之后,足智多谋的刘墉使了个偷梁换柱的计谋,他让工部建一座“无梁殿”,这样就可以交差了。

工部按照刘墉的计谋,开始选派能工巧匠进京,为皇上修“无梁殿”。这些工匠来京后,听说要建一座“无梁殿”,也傻了眼,他们谁也没听过无梁的宫殿,更不用说修造了。

工部尚书下令按照常规建造宫殿的样式,不加房梁,可这宫殿还没建成,一上顶,就倒塌了。工部尚书找刘墉,刘墉一时也没办法。

这一天,刘墉在城里转悠。发现集市上好多人都围在一起看热闹,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个卖鸟笼子的老头,六十多岁,穿一件破衣裳。他身边堆着好多鸟笼子:圆的、方的、长方的,单层的、双层的,收边的、出边的……各式各样,制作精巧。

他一打听才知道,老人原是个名手艺人,前些年给宫里盖了不少宫殿,后来摔断了腿,不得已改行插鸟笼子了。

刘墉看得出这老人有些本事,于是问道:“老人家,您说盖座无梁的房子,可以吗?”

老人仔细打量了一番刘墉,“可以,有梁无梁一样的。”刘墉一听,心里非常高兴。

第二天早晨,刘墉派人去请卖鸟笼的老人。老人这才知道要盖无梁房的人是当朝丞相刘墉,老人先是推辞,不愿意帮忙。后听刘墉说,无梁殿盖不成,工匠们都要遭殃,这才答应。

老人来到香山工地,众人见他又跛又穷,打扮寒酸,都瞧不起他,也不听他指挥。老人心里清楚,这些工匠是不相信他有真本事。

歇工的时候,他从带来的包袱里取出一个鸟笼子摆弄着,还逗着笼子里的一只小麻雀儿。

好奇的工匠被鸟叫声吸引了过来,这些工匠看着这精致的鸟笼,直说可惜,笼子里的麻雀真的糟蹋了这鸟笼。

这时老人笑笑,“你们不会明白的。”老人家话中带话,这时一个老工匠仔细观察起鸟笼。

这鸟笼很像一座宫殿,气派雄伟,檩条、椽子一清二楚,就是没有大梁,突然间,老工匠恍然大悟。他一提醒,大家都明白了,老人家确实是高手。终于,“无梁殿”按期完工了。

现在这座“无梁殿”仍然矗立在半山坡上,也成为香山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