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钟的故事
距西直门四五里地的地方有个大钟寺,寺里有个大钟,北京人称它为“钟王”。
大钟寺正名叫“觉生寺”,钟楼高大雄伟,钟也是奇大无比。说起这口钟的重量,一般人听了会吓一跳,它足足有八万七千斤,因为有了这口大钟,“觉生寺”渐渐被“大钟寺”的称呼替代了。
此钟是明永乐年间铸成的。永乐皇帝登基之后,为了消灭反抗力量,维护自己的统治,下旨将缴获的刀、枪等武器,铸成了一口重达八万七千斤的大钟,并将“华严经”刻在了钟身上,目的是为了警世反抗他的人。
这口大钟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被沉到了西直门外万寿寺前的长河底了。过了好多年,也没人打捞。
直到清朝入关以后,有一个渔民在河里打鱼时,发现了这口钟。这消息不胫而走,清朝皇帝得知以后,马上派人前去打捞,并下旨要将打捞上来的钟安置在觉生寺,挂在大钟楼上。
工部大臣领了圣旨,就派了一个监工,几个管工,然后带着工匠前去打捞这口大钟。打捞没费多大的事,可是钟打捞上来了,怎样才能把它挪到觉生寺呢?这个问题一时间难倒了所有的人。
这时正是九月的天气,天上下着雨,工头与一帮工匠看着河边的大钟一筹莫展。雨越下越大,大伙儿凑了钱,买了酒,也顾不得棚顶漏雨,就坐在棚内喝起闷酒。
工头心里不耐烦,越喝越气。他对桌那头的一个工匠说:“你替我干一盅”。那工匠接过酒盅,可惜没拿稳,满满的一盅酒洒了。其他工匠都说可惜。这时一个工匠说道:“盅儿太滑,推过去就行啦。”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旁边一个工匠即刻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说:“酒盅太滑,可以从桌上直接推过去。如果从万寿寺到觉生寺开避一条河道,放上水,等河道结冰了,不就可以把大钟推过去了吗?”
众工匠一听,觉得在理。于是上报了工部,工部请示了皇上以后,马上就开始动工了。
就这样,八万七千斤重的大钟终于被移到了觉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