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贴“福”字的由来
我国民间过年过节,有贴“福”字的习俗,人们常常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关于倒贴“福”字的来历有三种传说。
第一种恭王府说。清咸丰年间的一个春节前夕,恭王府大管家为在恭王爷面前露脸儿,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到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可那个仆人却不识字,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大管家恭亲王的福晋为这事十分生气。
大管家怕福晋怪罪下来连累自身,慌忙跪倒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
恭亲王福晋一听,不仅怒气消了,而且喜上眉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倒(到)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这个管家这招还真是吉利呀!”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
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平常百姓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叨几句“福倒(到)了!福倒(到)了!”以图吉利。
第二种慈禧太后说。清光绪某年腊月二十四,慈禧太后传旨,叫翰林院的翰林们写些庆贺春节的对联。这些翰林们写好之后恭送太后过目。太后见尽是些华美词藻,没有一个“福”字,非常生气,说:“怎么连个‘福’字也不写呀?”翰林们忙回去写了一堆“福”字送上,太后从中挑了几张,让大总管李莲英带着太监到宫内各处去张贴。
有个太监不识字,把一个“福”字贴倒了。第二天,太后出来欣赏对联和“福”字,正巧看到,刚要发怒,脑子转得快的李莲英急忙解释说:“老佛爷请息怒,是奴才让下人倒贴的,您想‘福’倒了,不就是‘福’到了吗?多吉利呀?”慈禧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便不再追究了。后来这个习惯传到了民间,成为一种风俗。
第三种朱元璋、马皇后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为了除掉异已分子,便让手下在帮助和支持过自己的人家门口贴一个“福”字,以便作为不杀的标志,其它人家统统杀掉。好心的马皇后知道这件事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家家户户必须连夜在各自门上贴一个“福”字。
其中一些不识字的人家便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御林军执行命令的时候,发现家家户户都贴了“福”字,有的人家还贴倒了,真是没发下手,便回去,如实禀报朱元璋,朱元璋气得不知所措。有一个头目说:“有的‘福’字还是倒贴的。”朱元璋怒上加怒,便下令把那家人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陛下息怒,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一听,觉得有理,便消除了杀人的念头,一场大祸从而避免了。这事传出去,百姓们便常把“福”字倒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