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医的职业徽标

古时的国人是崇尚含蓄的典范,与其他民族外露张扬的个性迥异。这是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审美情趣所使然。

古代中医在行医过程中,会时常随身携带一个职业徽标,以确切地表明自己的职业身份。这种做法比较自然而含蓄,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职业意蕴。

我国古代的中医,是作为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氛围中成长的一种自由职业者。他们以浪迹江湖,四海为家,流动性大,漂泊不定为主要谋生方式和职业特点。

他们平素的行为非常低调,不愿大肆张扬,不肯做过分的宣传。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采用一种暗示的方式来准确无误地表明自己的职业身份,于是中医行医之职业徽标就应运而生了。

从中医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古代中医行医之职业徽标大致有3种:扁鹊针、葫芦和虎撑。它们与中医药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扁鹊针已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草原地区发现,是重要的医史文物。它经我国医史文物专家的认真细致的考证,一个喜鹊鸟和一根针组合而成的独特造型,表明是我国医人在战国时期的行医徽标。

扁鹊针与古代名医扁鹊行医活动的社会历史时代是相吻合的。

当年扁鹊所率领的东方医疗队,有子阳、子明、子同、子越、子豹、子仪、子容等亲炙弟子组成。在这支精干而高效的医疗团队里,是各有专长的。

如有擅长针刺、火灸、汤药、热熨、推拿按摩等诸多高手,他们不仅可以各显神通,而且能够相互配合。这样自然就会收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他们紧跟师父扁鹊北上西行的足迹,把医疗康复的福音传遍北国,并且还留下了综合疗法显神功,起死回生好传奇的佳话。扁鹊的这些具体医疗事迹,可以详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韩诗外传》、《战国策》等古籍。

葫芦是古代中医行医的另一种职业徽标。葫芦,我国先民早就培植,并且有广泛的应用,主要是食用。

因为葫芦轻便,古代中医就把它用来装盛药物,这就是古代最早的“药箱”。于是在我国民间才会有那句广为流传的谚语:“你葫芦里究竟装的是什么药?”

葫芦,常为古代中医斜背在背上,也作为中医行医的职业徽标出现在世人的视野里。

虎撑也是一种中医行医的职业徽标。这虎撑是一个用铜或铁做成的金属圈,中空,内置铁丸,摇动时会发出响声。乡民病家听到响声,知道有医生来了,需看病者即出户请医生进家看病。

虎撑能起到引起病家注意,招徕病人的作用,是行医者必备之物,也是我国古代民间医生的标志物之一。

虎撑的由来,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有“药王”之称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一天进山采药,忽然一阵风吹过,见面前跪着一只斑斓猛虎,虎口大张,并发出痛苦的呻吟,貌哀可怜。

孙思邈忙朝虎口里望,原来是喉中卡了一根长骨,孙思邈想,取这根骨头并不难,难的是取骨时老虎疼痛会合口,只要虎口一合,我的手就会被咬断。

于是孙思邈忙下山请铁匠打了一只铁环,撑住虎口,然后将手从铁环中伸进虎喉,把骨头取了出来。老虎获救后叩谢而去。

现在陕西耀县的药王庙中,孙思邈的神像下面是一只斑斓猛虎。

以后,民间游医为了显示自己也有药王孙思邈那样的本领,因而手里都拿着这样的铁环,取名“虎撑”,作为行医的标志。民间医生使用虎撑行医一直沿袭至清朝末年。

古时民间医生行医时,摇动虎撑有一定的规矩。一是放在胸前摇动,表示医术一般;二是平肩摇动,表示医术较好;三是高举过头摇动,象征医术高超。

在路过药店门口时,不能摇动虎撑,因为古代药店里都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的牌位,倘若摇动虎撑,便有欺师蔑祖之罪,开药店的人可以上前没收医生的虎撑和药篮,同时还要他向“药王”敬香赔礼,方可了结。

社会前进至今天,民间医生的行医标志虎撑已成为中医历史文物。

总之,古代中医,是带着自己的职业徽标活动于民间的。他们走村串户,浪迹四方,送医送药到病人身边,并以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良效而成为人们生命的守护神,由此而赢得了病家由衷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