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色香味形的烹饪

烹饪是服务行业里的膳食的艺术。我国烹饪历史悠久,“色、香、味、形”则是我国烹饪特色的基本蕴涵。一个好的料理,色香味形俱佳,不但让人在食用时感到满足,而且能让食物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我国的烹饪艺术是在烹饪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在历代厨师的调理下,人们的食物越来越好看、好闻、好吃,具有实用与审美紧密相连的特点。

我国烹饪技术肇始于新石器时代。这个时代的烹饪好似初出娘胎的婴儿,既虚弱、幼稚,又充满生命活力,为夏商周三代饮食文明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夏商周时期,烹调原料显著增加,又革新炊饮器皿,使菜品质量得到提高,在饮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树。

这一时期,烹调原料比以前大有增多,如稷、黍、麦、菽、麻籽“五谷”,葵、藿、头、葱、韭“五菜”,牛、羊、猪、犬、鸡“五畜”,枣、李、栗、杏、桃“五果”,米醋、米酒、饴糖、姜、盐“五味”,说明了食物资源已比较丰富。

烹饪中的动植物原料很多都是人工驯养和栽培的,并已成为主要来源,选料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这一时期,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有4000余件,其中多为炊餐具。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烹饪舞台,不仅提高了烹饪工效和菜品质量,还显示礼仪,装饰筵席,展现出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

这一时期,菜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一方面,出现了饭、粥、糕、点等饭食品种,肉酱制品和羹汤菜品多达百种,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较好运用烘、煨、烤、烧、煮、蒸等烹饪方法,烹调出熊掌、乳猪、大龟、天鹅之类高档菜式,产生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宫廷宴“周代八珍”。

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专为周天子准备的宴饮美食。

它由两饭六菜组成,具体名称是:肉酱油浇大米饭,称为“淳熬”;肉酱油浇黍米饭,称为“淳母”;煨烤炸炖乳猪,称为“炮豚”;煨烤炸炖母羊羔,称为“炮牂”;合烧牛、羊、鹿的里脊肉,称为“捣珍”;酒糟牛羊肉,称为“渍”;类似五香牛肉干,称为“熬”;烧烤肉油包狗肝,称为“肝”。

周代八珍推出后,历代争相仿效。元代的塞北八珍和天厨八珍,明清时期的参翅八珍和烧烤八珍,还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真、琼林八珍、如意八珍等,都由此而来。

这一时期还建立了新的饮食制度。如从夏王朝开始,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食医结合的第一步,重视帝后的饮食保健,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末期。再如筵宴,也按尊卑分级划类。

此外,在民间,屠宰、酿造、炊制相结合的早期饮食业也应运而生,华夏大地许多重要城市酒肆兴盛。

因此,夏商周时期,在我国烹饪史上开了一个好头,后人有“百世相传三代艺,烹坛奠基开新篇”的评语。

从春秋战国开始,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各个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局面长,分裂时间短,政局较稳定,经济发展快,饮食中的烹饪技艺成绩斐然。

至明清时期,烹饪迅猛发展,宫廷菜和官府菜大盛。以清代“满汉全席”为标志的超级大宴活跃在南北,我国烹饪技术达到了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

满汉全席是我国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古典宴席,主要由满族烧烤、茶点和汉族经典菜肴组成,菜品达100道以上。如果按照每天三餐进餐,通常要三天才能吃一遍。

再加上奢华的制作原料、精湛的烹饪技艺、开席时宏大的场面及隆重的礼仪,使满汉全席成为我国古典宴席之冠。

满汉全席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不仅赋予满汉全席一种独特的魅力,更使满汉全席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瑰宝。

说到烹饪就不能不说说厨师,因为厨师是以烹饪为职业,以烹制菜点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

在我国历史上,伊尹是第一个以厨师身份辅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他一生辅弼商王朝五代帝王,教民调和五味,创中华烹饪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在我国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我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

伊尹自小聪明好学,不仅学得能做一手好菜,而且善于总结创新,创制出食疗方和汤剂,为人防病医病。

伊尹长期做厨师,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烹饪理论。他对食物的特性、产地、选用,到火候的掌握、调料的搭配,均有独特的见解。例如哪里的鱼味美,哪里的肉味美,哪里的菜味美,哪里的水果味美等,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按照伊尹的说法,水中的动物气味腥,食肉的动物气味臊,食草的动物气味膻。要想把这三类气味各异的动物做出美味佳肴,主要依靠水、火、味的调控,进而达到消除腥味、膻味、臊味的目的。

首先要正确掌握火候,宜猛则猛,宜温则温;其次要正确用水。需要“焯”的不同的食材,“焯”的时候水温是不同的,具体操作方法也是不同的,只有正确掌握,才能去除食材的杂味;此外,还要正确选用调料,即甘、酸、苦、辛、咸等五味俱全。

只有根据锅中水的变化正确掌握火候,准确把握调料搁放的先后顺序和比例,才能做出大多数人普遍能够认可并接受的美味佳肴。

伊尹虽然是个厨师,但他没有整天围绕锅碗瓢盆转,还从烹调的技术要领,引申出治国的大道理,并讲给商王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听。

伊尹作出结论:

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佐料要放得适中;治国就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弄清主次先后顺序,掌握好分寸,才能够政通人和,国家才能治理好。

伊尹结合各地美食特点,对商汤说:“你要吃到这些美食,就要有良马;要成为天子,就要实行仁政,让你的百姓生活过得好,能够信任你。”

伊尹这些亲民、行仁政的建言,商汤听了之后心悦诚服。商国大臣们听了,也无不佩服。于是,商汤任命伊尹为相。

由于伊尹出身于厨师之家,而且是个有治国见解的厨师,后世的厨师们便称他为厨师的鼻祖,有“中华厨祖”之誉。

总之,我国烹饪技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炉火纯青,不仅形成了色香味俱佳的烹饪特色,也出现了像伊尹这样声名鹊起的厨师。在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展现了独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