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山的追溯
颐和园是北京的著名游览胜地,颐和园里有一座山叫万寿山,"万寿山"这个名字是后来清朝皇族给起的,当万寿山还没有归入皇家园林时,叫"瓮山",为什么叫瓮山呢,这里有一段来历。
多年以前,万寿山,昆明湖边都住着贫穷老百姓,他们中有种田的,有打鱼的,有打长工的等等。其中有一个给地主老财扛活的老汉叫王老石,他为人诚实肯干,乡亲们就顺口叫他王老实了。
王老实住家在瓮山西北,每天要走过青龙桥,顺着山的南边、湖的北边,到瓮山西南的地主老财家去干活。他从二十几岁开始就为地主老财家扛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干了三十多年。
这一年,王老实整整六十岁了,他寻思着扛了一辈子活,打这山前,也走了三十多年了,我给这山上留个遗念吧!
他决定在他生日这天,要在山坡上种一棵松树。
这一天到了,王老实高高兴兴地跟老婆子说:"咱们没儿、没女、没钱今天我过生日,就给山坡上种上一棵万古长青的松树,也就算给乡亲们留下一点遗念吧。"老婆子点点头说:"你这个穷欢乐,还有点想法儿呢,我支持你。"
王老实扛起了铁锨,挟起来早就预备好的小松树,大踏步走过了青龙桥,走到他常常歇脚的东南山坡下,找了一块没有石头的山坡,拿起铁锨来,就往下挖,挖下去也就有一尺多深吧,忽然"嚓"的一声,王老实想:坏了,挖到石头上了,这怎么种树呢?
他又挖了几铁锨,俯下身一瞧:原来是一小块石板,石板盖着一个瓷瓮,他心里一惊,弯腰将石板拿起,顿时傻了!原来,瓮里装的全是金银珠宝。他一样一样地拿出来,端详着,地上摆了一大片。
王老实瞅着光闪闪的金银珠宝发愁了,他想:我要这么多金银珠宝有什么用呢?天降横财,兴许因财惹祸呢!
于是,他打定了主意:不要这一瓮金银珠宝!而是把这些金银珠宝,按原样给装进了瓮里,盖上石板,埋进了土里,他在这埋瓮的东边,种上了那棵小松树,他笑着对松树说:"松儿,你快快长吧,长大了,好给乡亲们歇凉。"说完,王老实扛着铁锨回家了。
在家里,他一五一十地把怎么刨出一瓮金银珠宝,怎么又给照旧埋上的事,告诉了老婆子,老婆子说:"你做的没错儿,俗话说:树大招风,那么多的钱财,对咱们并不一定是好事,咱们还是踏踏实实地过咱的安稳日子吧。"夫妻俩一笑,王老实就算过了六十岁生日了。
王老实依旧每天到地主老财家扛活,每次他路过瓮山,就给小松树浇点水,小松树越长越壮,越长越绿。王老实心里甭提多乐呵了。日子长了,他就把那一瓮金银珠宝的事抛在脑后了。
有一天,中午休息的时候,地主老财戴着一顶凉帽,走到场院里,看见扛活的正在大树下聊天,便疑心在说他的坏话,他走过来,与扛活的搭讪。
有一个短工瞧见老财的凉帽上有一颗珍珠,便说:"掌柜的,你帽子上这颗珠子真大呀,一定值不少钱吧!"老财得意地说:"是啊,像这么大的珍珠,你们扛活的哪见过!七分为珠,八分为宝嘛。"大伙儿都说没见过,唯独王老实没说话,还微微笑了一下,老财看见老王老实不羡慕他,就不高兴地说:"王老实,你笑什么?这辈子你恐怕是第一次见这第有价值的珠宝吧!"
王老实是个实在人,他说:"我见过。我瞧见的比这还大得多呢!"大伙儿问王老实在哪儿见过,王老实就把怎么种松树,怎么刨出一瓮金银珠宝,怎么又给照旧埋上的事,说了一遍。
大伙儿有说王老实太傻的,有说王老实没福气的。老财在旁边静静地听着,眼珠子骨碌碌地直转,听到大家议论纷纷,他咳嗽了一声,脸一绷说:"你们不要乱说!那是我们家埋的'镇山之宝',现在被大伙知道了,就不能再在那里埋着了,我要把挖回来。走,你们跟我刨去。"
扛活的长工短工一听,明明知道老财是为了得到金银珠宝而编出的鬼话,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老财有钱,心眼儿又不好,谁要惹着他,准会受到他的盘剥。
大家都敢怒不敢言,由王老实带路,拿着铁锨、镢头、绳子、杠子,跟在后面直奔瓮山。
到了瓮山,王老实指明了埋瓷瓮的地方,老财说:"你们要轻轻地挖,不要将宝瓮砸坏,挖出来放在平地上,我要亲手打开我家的'镇山之宝'。"
扛活的哪敢说什么,刨吧,刨了一尺多深,真瞧见一块小石板,老财乐得嘴都合不拢了,不一会儿,刨出一个三尺多高的大瓷瓮,抬到平地上两头略小,瓮肚向外凸出,外面有一层釉子,发着光。老财跟大伙儿说:"你们瞧,这就是我家祖上埋的'镇山之宝'。等我亲手打开,让你们开开眼。"
老财装做毕恭毕敬的样子,上前打开了石板,往里一瞧,只是黑漆漆,什么也没瞧见,哪有金银珠宝呢?他纳闷了,伸出手往里边摸到了一个软乎的东西,不知是什么东西,他刚撤出手来,就瞧见瓮口里嗖嗖蹿出几条大蛇来,把老财缠了个结实,瓮里又飞出好多蝎子、蜈蚣来,咬的咬,螫的螫,老财连声也没吭出来,就一命归西了。老财死了,那些蛇、蝎子、蜈蚣也飞的飞,跑的跑了。
那只大瓮静静地放在山上,人们都害怕丧命而匆匆地走开了,只有王老实一个人不怕,他叹了一口气,说:"瓮啊,你原来是有灵气的,可以辨别好人坏人呀!你是只神瓮啊,虽然你已不是满腹金银,只是一只空瓮,但也能做真正的'镇山之宝'。"于是王老实把空瓮仍旧给埋在原来的坑里,就回家去了。打这儿起,这座山就叫了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