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兴隆——商业庆典
店铺是一种有固定营业场所的商业行为。大约在宋代时,商业制度有了重大改变,使市中有了固定的经营者,这就是后来常见的商店。
店铺一般都集中在居民区和大城镇,大都有自己的固定的消费者。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商业发展史上,凡是有新店开张或新年开业之时,老板都要置办酒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商业习俗,如店址选择、店铺取名、开张庆典、请财神等。
店铺选址有讲究
商业活动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公元前21世纪,夏朝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居住着一支弱小的部落群体,这就是商族。由于夏禹主张“茂迁有无”,重视贸易,因而使部落生气勃勃,终于在公元前16世纪,由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王朝。
后来,由于商纣王腐败于酒色,遭致周武王伐纣,灭了商王朝。周武王册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为原来商地的诸侯,所以称作“商邱”。
西周初年,武庚反周失败后,商地遗民大批被迁到洛阳一带。失去了故土封地的商民,只好赶着牛车四处奔走叫卖,周人把他们称作“商人”,他们所从事的买卖活动的东西就称作“商品”,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就称作“商业”。他们从东方来,把沿海的盐、鱼等货物运到西方叫卖,所以称为“卖东西”,商业活动从此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商品的人越来越多,至宋代城内店铺林立,生意兴隆,早市、夜市昼夜相连,酒楼、茶馆等错落有致,并且还有“番市”,专营外国物品。明清时在全国各地,还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在古代很多店铺都是自产自销的作坊式生产或夫妻店,所以构成了店铺布局的特殊性。
首先,前面三开间大屋不分割,成一横向整间,是为门面,大门开得比一般的家住门要宽一些,窗户奇大无比,如果要在窗下摆柜台,顾客只需要在屋外看货买东西即可,这样的屋檐会做得很宽,这是方便顾客防雨防晒。如果是要顾客进屋选商品的店,比如需要定做衣服的绸缎庄,那么屋檐就跟普通的住家一样,这是前店。
前店左右均开一门,两边有侧房连着后面作坊,后进中间是天井,天井和侧间后是储货间和主人住房,如果规模小的夫妻店,则此间作加工生产用。规模较大些的,后面再有一院,院子有点像四合院,房内用来加工生产,小院用来浆洗和晾晒,方便又保密。
对于经商者来说,开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店铺选址,要选择一个能够保证商家精力旺盛、招迎顾客、利于卖,能带来生意兴隆的好环境。选择经商的店址对经营的生意好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店铺位置的选择至关重要。
首先要选择繁华之地避偏僻之处,在人流穿往密集的地方就是繁华地段。选择经商的店址,民间俗称“选码头”。“码头”位置的好坏,对生意好坏,有很大影响。古话说有人就有生气,人愈多生气就愈旺,乘生气就能带来生意的兴隆。
市镇上的繁华地段,是商品交易最频繁的地方,人们聚集而来,就是为了选购商品,若将店铺选择在这样的地段开业,就可以将自己的商品主动迎向顾客,商品能招引顾客,就能起到促销作用,将生意做红火。
相反,如若将店铺开设在偏僻的街段,就等于回避顾客。商店开张经营,顾客很少光顾,就会使商店冷冷清清,甚至门可罗雀。古话说,人代表生气,没有人光顾商店,商店就缺少生气。生气少,就是阴气生。商店的生意不景气和萧条,就是阴气过盛。一个商店的阴气过盛,不仅是生意亏本,严重的还会损伤店主的元气,致使商店破产。
在我国的大多数城镇,繁华地段往往都是集中在“工”字型和“T”字型路口,如果在这里开店,民间说会有同住宅一样,受到来自大道的煞气冲击;如若不在此开店,又避开了有利于发财的生气。因此,在这样的地段开店的话,一是要在开设的店铺前加一个布的或者篾制的围屏,或者围障,或者将店铺门的入口改由侧进,以挡住和大路而来的风尘;
二是在店前栽种树木和花草,以增加店前的生气消除尘埃;
三是要注意多在门前洒水消尘,以使店前空气清新;还要勤于店前卫生的清扫和店面门窗的擦洗,以清除沉积的尘土。
其次选取开阔之地避免狭窄之地。选择店铺地址应考虑店铺正前方的开阔,要求不能有任何遮挡物,比如围墙和过大遮眼的树木等。讲求店铺门前的开阔,可以使店铺面向四方,不仅使店铺视野广阔,也使处在较远的顾客和行人都可看到铺面,这样利于将店铺经营的商品信息传播四方,传给顾客,传给行人。
顾客和行人接受到了店铺的商品信息,就可能前来选购。在商品经营的活动中,可以说,没有商品信息的传递,就没有顾客,没有顾客就没有生意。
再次要注意店铺方向应取南向避东北。民间住宅一般都是立求坐北朝南,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夏季的暴晒和冬季的寒风。经商地址的选择,也同样需要考虑避日晒和寒风。所以,店铺最好也是坐北朝南,即取南向。
作为经商使用的店铺,在进行经营活动时需要把门全部打开。如果店门是朝东西开,那么,在夏季,阳光就会从早晨到傍晚,通过店门照射到店内。店内工作人员在烈日的暴晒之下,口干舌燥,头冒金星,全身大汗,很难有良好的工作情绪,就势必对的顾客简单应付,甚至粗暴对待。要是这样也就谈不上做买卖了。
商品在烈日的暴晒之下,十分容易变质。对顾客来说,商店在烈日之下热气逼人,不是迫不得已就不会登门。商店没有了顾客,店铺就不行了。
如果店铺朝北方,冬季来临也是不堪设想。不管是刮东北风,还是刮西北风,都会朝着门户大开的店铺里钻。寒风袭来,店内工作人员又受到了另一种煎熬,身体好的还顶一顶,身体差的就可能得病。尽管店员是加衣烤火,但寒气过重,就使店员不愿走动,来达到商品销售的目的。店员因寒冷不愿走动,就会使商品的流动速度减慢,造成商品销售量减少。
然而,店铺选择坐北朝南,即取南向,就可避免少受朝东西向和面北方所带来的一切季节性的麻烦和不利,其生意就有可能要比前二者要好。
如果是迫不得已,店铺非要选在朝东西方和西北方的地址不可,就要采取措施造就一个适应人们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的环境。
选择经商地址,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有人考虑选择一个带有吉祥意义的街名,或者是选择一个认为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门牌号码等,作为店铺的地址。
第四,注意店铺外观造型。作为经商活动的店铺多密集于繁华热闹的街市,拥有众多商店繁华街市,是一个商品经营活动竞争十分激烈的区域。要想在这个区域里,取得商品销售活动的成功,首先就要从商店的外观造型上着手,要使商店的外观造型在商家角逐之地独树一帜,从而先声夺人。
一个商店外观造型的特色,最好是能围绕商店所经营的主要商品,或者是针对商品的营销特色去展开设计和构想,主要原则就是要使顾客从商店的外观,就能知道商店经营的范围,使之在商品的营销活动中,起到宣传商店和招揽顾客的作用。
商店房屋的外观造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代表了一个商店的形象。好的商店外观造型,能使商店在顾客中树立起良好形象,使顾客来到商店里购买物品里,感到踏实可靠可信,从而也就增加了在顾客心里的声望。
反之,如果一个商店的外观结构设计得不谐调,人们看过去感到十分别扭,不仅招人评头论足,而且使人产生反感,甚至厌恶,从而也就损坏商店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使顾客失去对商店的信任感,当然,顾客也就很少举足上门了。
第五,店铺宜宽敞。店铺的门是店铺的咽喉,是顾客与商品出入与流通的通道。店铺的门每日迎送顾客的多少,决定着商店的兴衰。因而,为了使店铺能提高对顾客的接待量,门不宜做得太小。店铺的朝向是商家所十分慎重的事情。
店铺的兴衰取决于顾客,顾客是店铺的财源所在。顾客盈门,商店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店铺就要倒闭。所以,店铺门的朝向,取决于顾客,应该是顾客在哪里,店铺的门就开向哪里,做到门迎顾客。
店铺的门向还跟商店的选址有很大的关系,如若商店的选址为坐南朝北,或是坐西朝东,而且顾客的聚集点也就在房屋所坐朝的方向,那么商店的门就只有朝北、朝东无疑了。
如果是这样,商店又犯了门不宜朝北,不宜朝东的忌讳,在夏季商店就要受到烈日的直晒,在冬季商店就要受到北风的侵袭。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在门前搭建设施进行补救。
在设计商店外观的造型时,除了考虑建筑本身结构比例的谐调性之外,还要注意使商店的外观造型与所处的区域的自然景致相谐调。
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色彩的建筑,我国古代的建筑对颜色的选择十分谨慎,如果是为希望富贵而设计的建设就用赤色,为祝愿和平和永久而设计的建筑就用青色;黄色为皇帝专用颜色,民间的建筑不能滥用,只能用于建筑某个小部分;白色不常用;黑色,除了用墨描绘某些建筑轮廓外,也不多用。
因此,我国古代的建筑以赤色为多,在给屋内的栋梁着色时,以青、绿、蓝三色用得较多,其他颜色很少用。人们对颜色所表现出来的习尚,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颜色欣赏,而是一种寓含着某种人类情感的凭托物,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信仰观念。
于是,在设计商店外观的颜色时,就要注意将之与人们对颜色的传统认识观念相谐调,要使人们接受所附于商店建筑外观的颜色。当然,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人们对颜色的需求也会有所变化。
那么,作为商店的经营者,就要主动地去满足人们对颜色的新需求,以颜色的清新、活力、美感来吸引顾客,达到促销商品的目的。
第六,注意门前要避不祥之物。从心理卫生和环境卫生的方面而论,店铺的门向还应避免正面对着一些被民间称为不吉祥的建筑物,如烟囱、厕所、牛栏、马厩、诊所等一些容易使人感到心理不适的建筑。
这些建筑,或是黑烟滚滚,或是臭气熏天,或是哭嚎,或是病吟。如果让店铺的门朝着不吉祥的建筑而开,那些臭气,哭嚎,病吟的凶气就会席卷而来。经营些日杂小百货尚可,如若经营饮食,开办旅店,必然是食客少至,旅客稀少,因为谁也不愿花钱去闻那些恶臭气,去听那些哭泣哀鸣。
而且,对于经营者来说,常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也会造成精神不正,心气不畅,甚至重者,还会染病成疾,商败人亡。
如果,因其他缘故要设店于有不吉祥之物的区域,开门时就一定要避开这些不祥之物,选择朝有上乘之气的方向开门,而且在大门之后处,最好再安放一架屏风,以对煞气做些阻隔。
店铺字号要吉祥
随之产品的交换贸易,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经营方式,也伴随着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经营习俗。经商的方式一般分为行商、坐商和中间商。
坐商也就是在固定地点开门营业的店铺,为招徕顾客,都十分讲究商品的宣传和门面装饰,不论生意多少,店面大小,店号、店招和幌子是必不可少的。
旧时店铺大的叫“号”、“行”,小的叫“铺”、“店”。每家店铺都要取一个名号,大商号一般会请书法名家和政要名人书写。招牌多用木板做成,悬于大门之上,讲究的要饰以金箔或金粉。
传统店号都很讲究取词用字,有的引经据典,有的注意口彩,有的追求别致。所用的字词多为吉利祥和之意,如:发、祥、盛、宝、和、长、永等,行业不同,选用的字号也有所不同。
如浴室多用“池”字;药店多用“堂”字;书店多用“斋”、“阁”、“房”一类的字;旅馆多用“栈、社、馆”一类的字;绸布店多用“祥”字。
传统的店铺十分讲究招牌,追求商品的形象和标志的醒目,有的会在店堂门前写上一个特大的字,如典当铺的“当”字,酱园的“酱”字,酒店的“酒”字,茶叶店的“茶”字,十分醒目,顾客很远处就可以看到。招牌不但店外有,店内也有,一般放在柜台尽头,俗称“青龙招牌”。多为黑底金字,字数多为4个,如酒店为“太白遗风”、药店为“天地同春”、米店为“粟裕太仓”等。
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是生意人的良好愿望,故而店铺的字号多款以吉利之义。以前店铺的字号,多半以姓为别,例如姓张的就叫张家老铺,姓李的就叫李家老铺。
据考证,宋朝的店铺大体就是这样。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给店铺作坊起名字最简便是用姓氏,有的还加上自己所从事的行当或售卖的商品,如“王家罗锦匹帛铺”、“万家馒头店”、“刘三叔精装字画”等。
南宋绍兴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一书中,共提到了的100多家店铺。其中有“张家酒店”、“郭厨”、“曹家从食”、“万家馒头店”、“丁家素茶店”、“郑家油饼店”等。
明清时的杭州,店铺字号则多用创办人的名字。如著名的“胡庆余堂国药号”、“张小泉剪刀铺”、“孔凤春香粉号”和“毛源昌眼镜店”等。
再有,就是借鉴和移植了名号斋号的命名方式,给店铺起个别致、雅致,有寓意耐人寻味的名字。《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清风楼”,因位于东京城内龙津桥西南,其楼高大,宜于乘凉,故名以“清风”。当时的人们确于夏月多在此把酒临风。宋代司马光在此曾有诗《和孙器这清风楼》,内容是:
贤侯宴枚马,歌鼓事繁华。
晚吹来千晨,清商落万家。
平原转疏雨,远树隔残霞。
宋玉虽能赋,还须念景差。
后人延续了这种文化传统,字号名称上的故事就更是不胜枚举了。我国第一家化妆品企业是扬州的“谢馥春”。“谢馥春”创建于道光十年,即1830年,创始人谢宏业取店名为“谢馥春”,以姓当头,“馥”字义为芬芳,与“春”字相连,有春来馥郁芬芳的意味,“馥”字又与“复”字谐音,“复春”又寓回春,有让人青春常在之意。
杭州的“楼外楼”,名字就起的更有诗情画意了。它一下子就让人想到南宋诗人林升的著名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楼外楼”始建于道光二十八年,即1848年。楼外楼的创始人洪瑞堂,是个落第文人,他与妻子陶氏秀英自双亲亡故后由绍兴东湖迁至钱塘,定居在孤山脚下的西泠桥畔,以划船捕鱼谋生。
因夫妻双双是从鱼米之乡的绍兴而来,在烹制鲜鱼活虾方面有一技之长。他们先是捕鱼虾选最好的烹制后出售,等略有积蓄之后,夫妻二人就在西泠桥一带开了个小菜馆。
据说当初仅是一处平房,地处六一泉旁,位于俞楼与西泠印社之间。关于菜馆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店主洪瑞堂从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诗句取为“楼外楼”。
另一说是因菜馆建在著名国学大家俞樾先生的俞楼前,洪瑞堂请先生命名,俞先生说:“既然你的菜馆在我俞楼外侧,那就借用南宋林升先生‘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名句,叫做‘楼外楼’吧!”一个“楼外楼”的名字,就有这两个故事流传。
清朝年间的店铺,大部分都有堂名,多用斋、堂、轩、居等雅称。如“一品斋饭店”、“同仁堂药铺”等。后来商店的字号越来越多,所用之字颠来倒去,大多是祥、和、宝、发、兴、盛、永、长之类。清代学者朱彭寿曾汇集字号的吉利字写成一首七律:
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历复丰祥。
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
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
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缘厚福长。
为店铺取字号能反映店家的品位和趣味。有些店铺的字号别具一格,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如北京的“都一处”,上海的“天晓得”,长春的“真不同”等。
北京的“都一处”创业于乾隆三年,即1738年,其字号的名称来历据说是这年大年三十,乾隆皇帝微服出宫,走到前门大街,夜色深沉,虽说鞭炮声震天动地,但街上人迹寥寥,人们都在家守岁。
这时一群恶少看到一个老头儿,只带了个书童,牵了匹大青骡子,便起意要抢那牲口。乾隆见势不妙,便和书童四处寻找可暂避之处,但店铺都关门了。最后,他们发现鲜鱼口附近,还有家小酒铺亮着灯,便躲了进去。把骡子拴到了酒铺后边的牲口棚里,两人要了些酒菜,边吃边寻思脱身之计。
等待多时,恶少们看夜更深了,便冲向酒铺。情急之际,乾隆骑上大青骡子,那骡子居然腾空而起,带着皇上和书童回宫去了。
在酒铺的地面上,留下了一个很大的蹄子印迹。几天后,宫里来人送了块虎头匾,上面有御书“都一处”3个大金字,是说酒铺是皇上在京城遇险脱身之一处。
后来,酒铺的老板把皇上坐过的凳子像“宝座”一样地供起来,还特别把骡子的蹄子印儿也保护起来。
同一种行业,因不是一个东家,又有地域的不同,店招往往加上一个方向字。如北京的“东来顺”、“西来顺”,吉林的“东春发”、“西春发”之类,表面上看好似联号,其实不然。不过也有用方向字表示联号的,如北京东、西、南、北庆仁堂。
合资店铺的字号,有的是从合资人的姓名中各取一字,拼合起来的,这种字号好像是盟约,也可以说是股东的简名。还有用数目字表示合资人的多寡再加上一两个吉利字,作为招牌的。如“双合”,是二人合作;“三义”是三人合作;“四美”是四人合作;五人以上用数目字的就少见了,一般都喜欢用“某记”二字为代表,如“公记”、“合记”等。
有些驰名的商业店铺的字号来自绰号,不过绰号不是随便可得的。多半是因为具有某种特征。例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铺,名义很费解,却远近闻名。北京的“沙锅居”,是因为用沙锅煮白肉得名。
给店铺取名号,首先考虑结合本店特色,也就是要名副其实,让顾客看一眼就知道是做什么的,便于顾客购买。比如:同仁堂,让人一看就明白。
其次考虑简单易记型的名字,吸引潜在顾客,复杂难记的名字顾客当然不愿意给你宣传了,心理上也会有一定的排斥,除非特别的有特色。
再则考虑用到艺术起名,显得店铺很有文化底蕴,店主脸上也有光。
最后要考虑与众不同型的名字,新颖才能吸引顾客,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人人皆知。
想使店铺有长远的发展,也可以借鉴一些金子招牌的名字是怎样取出来的,比如“全聚德”、“同仁堂”,他们的名字是采用了古朴、典雅、考究的起名方法,再加上经营有道,就成了百年品牌。
店铺起名意义非凡,起个好名的名字,不仅吸引顾客,也能无形之中更加财源。如果起的名字不好,不仅会使顾客反感,更会影响生意的发展,因此给店铺起名至关重要。
招财进宝请财神
在我国传统民间观念中,认为财神是掌管天下财富的神,倘若得到他的保佑,便可以财源广进,生意兴隆。尤其做生意,很多都喜爱供奉财神。而有些人更是朝夕上香供奉,所以请财神、拜财神都是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对于经商的人来讲,我国南方喜欢供奉关圣帝君,北方较多供奉赵公明。实际上,财神在民间还有很多,如招财童子、善财童子等。
安奉财神须用罗盘测出财位,找一个财星到位的吉日吉时安奉到财位,而且摆放文财神以及武财神的方向有异。
满面祥和的文财神,不论是财帛星君,或是福禄寿三星均应向着自己屋内,而不应向着屋外。至于威风凛凛的武财神则应面向屋外,或是面向大门,这样一方面既可招财入屋,同时又可镇守门户,不让外邪入侵。
财神像的大小应该和屋宅的大小匹配。财神一定要是金身,必须要求财神全身整体一块塑造;忌拼凑而成或裂痕。神龛一定坚实庄严,要在上面贴上“安龛大吉”、“招财进宝”、“佛光普照”的字样。香炉要用铜炉,还有准备一对烛台。
“请财神”是一种民间信仰,是商家用来祈求来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聚宝财源鸿运来,福旺财旺运气旺。
相传,那是在光绪年间,在浙江墨城有一个姓周的人,他经营一家叫“春兴永”布匹丝绸店,但是生意一直平平淡淡。农历七月二十二日这天夜里,周掌柜竟然一下子做了3个一模一样的梦。并且他记得十分清楚,在梦中,他像往常一样经营着自己的店铺,照顾生意。
这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披头散发的老者,说来也奇怪,这位老者一进门便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而且不停地对他念叨,“明天可是我的生日,好多年都没有人给我过忌辰了,今后要是谁给我过,我就能保证他生意亨通,万事发达……”
周掌柜是生意人,为了讨个吉利。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准备好了香纸、供品、鞭炮,一切都按照在梦中那位老者的嘱托行事,燃放鞭炮,祭奠先祖。
果然,那天前来看热闹的人不少,并且围观的人看完后都纷纷涌到店内购买绸布。从此之后,原本冷冷清清的生意马上就变得红火起来了。周掌柜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担心自己店铺的生意了。
后来,周掌柜迎财神的事儿很快就被好事者一传十,十传百,传便了墨城的家家店铺掌柜那里去了。所以,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二,做生意的人都会效仿周掌柜,供奉武财神、祭拜武财神。因此浙江墨城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二迎武财神的习俗也流传了下来。
在我国清代顾禄的《请嘉录》中记载,每年正月初五,商家都要搞迎五路财神的活动。这天天刚放亮,城乡四处都可听到一阵阵鞭炮声。为了抢先接到财神,商家多是初四晚举行迎神仪式,准备好果品、糕点及猪头等祭祀用品。
各商家五更早起,摆好香案,供奉三牲,点香燃烛。然后敞开大门,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在一片热闹声中,店主身着长袍马褂,手执神香,先拜天地,再拜财神堂,就算把财神从外面接来了。最后,烧香、洒酒,并和店员吃夜点、取吉利。这种迎接五路财神的活动,俗称“接路头”。
请财神这一天,所有的经商业户,都要大放鞭炮,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大吉大利、开开心心、欢欢喜喜,所有美好的语言一起开放。
鞭炮自清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午后。中午宴宾朋,晚上亲人聚,热热闹闹一整天。祭祀时,红烛高烧,鞭炮齐鸣,用面做成元宝、圣虫,或用钱做成钱龙,吃水饺谓之“元宝”,意谓招财进宝。
我国广州商家多数信奉关帝神,将关帝奉为财神。在店铺的正堂上供奉关圣帝像,在像的上方一般都配有横批“乾坤正气”4字,店家将其借用来讲正气,讲正义,童叟无欺。两侧对联多为“财源广进”、“四季平安”之类。
茶楼业,更奉关帝为本行业守护神。店铺的门楣上,一般都安挂上一面镜子或悬上一块画有“八卦”图的牌子以迎福消灾。饮食业通常要在门前的墙脚安上地神位或门脚神位,每月逢初二、十六祭祃,每遇关帝生日和土地生日,店主均要备办三牲、酒荤予以祭拜。
祭祃俗称“做祃”,即祭祀。广州商家非常重视祭祃,清末民国期间此风极盛。逢初二、十六为“祃期”。祭过关财神或土地神之后,店主要加些肉菜和酒水,与员工同餐共饮。正月初二开年称“头祃”,腊月十六为“神祃”。
年初一清早,在广州的大街小巷的商店门前,一个接一个的乞丐、穷老头子或贫家的孩子们,用红纸片写上“财神”二字,高声叫喊“财神到!”
商家听得喊声便立刻开门,接过财神纸片后,施给对方一角几分作为利市,送财神的人,接过利市后一个鞠躬并道声“恭喜发财”便转身离去。这时,没有一户商家听到“财神到”的喊声而不开门接纳财神的。
广州商家有的在年初四,有的在年初五开门营业。开业那天清晨,店家主人早早起来备好三牲祭拜财神,默祷神明保佑平安和发财,烧过纸钱宝烛之后,打开店门,燃放鞭炮。当第一个顾客入店购物时,店主认为财神到了,特别高兴,热情接待。第一个入店的顾客,无论如何都要成交一项买卖,否则店主会非常丧气,认为开年不利,今年会行倒霉运。
赣南客家人有客家商业习俗相传。赣南客家商贾人亦信奉赵公明元帅,凡是商号皆立财神赵公明神位,以求生意兴隆而早晚敬奉。
浙江宁波商民的宗教信仰和民俗崇拜主要为财神和行业神,旁及吉祥物鲤鱼。宁波商民多在店堂内设财神堂,供奉武财神。平日清香净茶,初一、月半供素食,端午供粽子,中秋供月饼,除夕在财神堂两边挂纸元宝,并在钱箱、橱柜、仓缸内各放一个年糕做的元宝,再在外面贴上红纸斗方,上写“招财进宝”、“一本万利”、“黄金万两”、“大吉大利”等吉祥字符。多数商店春节休假至正月初五“财神日”开市,是日店主五更即起,隆重祀神,称“接财神”。
鲤鱼是我国流传最广的能“跳龙门”的吉祥物,而且“鲤”谐音“利”、鱼谐音“余”,是商民心目中“利市”、“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的象征。鲤鱼还被商民称为“元宝鱼”,祀财神时一对活鲤鱼更是不可或缺之物,还要用红纸将其眼睛蒙上,祀毕即去放生,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彩头。
开张庆典送贺礼
店铺开张是大喜大庆之事,自然要选择吉期。即使一时找不到佳日,而又不得不先开张营业,也得贴一张“先行交易,择吉开张”的告白。
开张这天,店铺装饰一新,贴上“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内容的对联。供奉财神,把算盘放在财神像前,兆“招财进宝”。届时,鞭炮齐鸣,亲友赠送喜匾、喜帐。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只要店铺开张,亲朋好友总免不了都要携礼过来庆贺一番,预祝开业大吉,一帆风顺。
贺礼有送礼金封包的,有送家具用品的,还有赠送鲜花、花篮的,花篮上用鲜花拼缀成如“开业大吉”之类的祝贺文字。鲜花一般送月季、紫薇等,因为这类花花期长,花朵繁茂,且花色以越艳越好,以其预祝主人兴旺发达,财源茂盛;花枝数为“八”,因为“八”是“发”的谐音,寓意“开张大发”。此外,还可送一串爆竹,以示吉利之意。
在开业仪式上,最普遍也最具文化含量的就是送贺联、贺幛、贺匾,也有人将匾语、贺联写在镜屏上相送。
祝贺店铺开张的对联,除了采用一些各类商店都能用的通用对联外,内容一般要切合该店的实际,将美好祝愿与经营特色融为一体。兼具礼仪和实用特点的各类商业对联,会给商店的形象增添许多风雅气氛,并给顾客带来美好的享受,同时也起到了广告的效果。
相传乾隆皇帝有一年除夕夜,微服到大街巡视,他见一鞋店门上没贴春联,经打听,方知店主因生意不好,无心张贴。乾隆于是略加思考,提笔赠了一副趣联:
大楦头,小楦头,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引进财神来。
横批是:
鞋店兴隆
乾隆御赐趣联传开之后,人们纷纷前来观看,店主殷勤接待,鞋店生意果然兴隆起来。
开业贺联有四字联、五字联、七字联、八字联等,五字联如:
大业开鹏举,东风启壮图。
雄心创大业,壮志写春秋。
开张迎喜报,举步尽春光。
凌霄挥巨手,立地起高楼。
飞驰千里马,更上一层楼。
闭关非良策,开放架金桥。
清歌沧浪水,闲访武陵源。
“清歌沧浪水,闲访武陵源。”此联常作水产店用联。其中上联出自战国屈原的《楚辞·渔夫》,原文是: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是说屈原出身于楚国没落的贵族。他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主张对内改善政治,对外连齐抗秦,可由于怀王昏聩,小人当权,因而不断遭到诽谤、打击,之后被放逐。他流落到了江潭,常常在水边徘徊吟唱,神情十分憔悴,外形容貌异常枯萎。
有位渔夫看到了,就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屈原吗?您为什么跑到这儿来了呢?”
屈原说:“因为所有的世人都是浑浊之辈,而单单只有我是清白的啊;因为众人都喝醉了,而单单只有我是清醒的啊。所以我就被放逐到这儿来了。”
渔夫说:“圣人胸怀开阔,不会受外物牵绊,而且又能够随世俗变化而做自我调整。既然世人都浑浊了,你何不也一起扬泥荡波?既然众人都醉了,你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好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抖动抖动衣服,怎么能够让干干净净的身体,让污浊的外物弄脏呢!我宁愿跳进滔滔的湘水中,葬身在江鱼的肚子里,却怎能够让自己洁白的灵魂受到世俗尘埃的污染呢!”
渔夫微微地笑了笑,敲敲船边走了,还唱着歌:“沧浪的水啊,如果干干净净的话,那就拿来洗洗我的帽带子吧!沧浪的水啊,如果污污浊浊的话,那就拿来洗洗我的脚吧!”渔夫于是走了,不再和屈原多说了。最后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下联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是: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是说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有一次他沿着小溪前行,忘记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于是他又向前划去,想划完这片林子。
桃林在溪水源头就到头了,眼前出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跳下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极其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洞口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有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林之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互相通达,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村落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服饰和外面的人全都一样,老人和小孩,乐在其中。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就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样的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都一一详细地诉说了他所知道的事情,村中人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招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要对外面的人讲!”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到了武陵郡,他便立即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要去探访。没有实现,不久生病死了。此后再也没有人探访桃花源了。
此联用两个渔人的故事组联,十分恰切,与两个名人屈原及陶渊明有涉,更见高雅。
类似于这种由典故而来的对联还有很多,如肉店用联“屠将学樊哙,宰可效陈平。”典出《史记》。樊哙曾以屠狗为业,为人旷达;陈平曾在里中社为宰,做事公平;二人均拜相封侯。此联大气磅礴,用典高远。
江苏沛县有一条从北向南流的泗水河。传说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就住在河西。当时,河西有一个樊哙开的狗肉摊。刘邦经常吃樊哙摊的狗肉不给钱,说是赊账,常赊不还。
樊哙本小利短,日子一长,就有些吃不消了,不赊账又拉不下面子,只好悄悄由河西搬到了河东去卖狗肉。
刘邦一连三天,吃不到樊哙的狗肉,一打听,才知道樊哙搬到河对面去了。刘邦便急忙向河东赶去。那时,泗水河很宽,平时只有一条木船摆渡,刘邦没有摆渡钱,挤不上去,急得口水直淌。
正巧一只老鼋游来,刘邦贪嘴不顾性命,“噗”地一跳,跳到鼋背上,没到一刻,便到了河东。这时,樊哙正在集上摆狗肉摊,刘邦问樊哙:“生意怎样?”
樊哙说:“三天没有开张了,狗肉存了一挑子。”刘邦见狗肉就吃,说也奇怪,刘邦一吃,旁边的人都围上来了,你争我夺的,没一会儿工夫,就把三天存的狗肉统统卖光了。打这以后,每次赶集,刘邦总让老鼋驮他过河,到樊哈狗肉摊上去白吃狗肉。
樊哙躲来躲去,还是没有躲过刘邦。他怪来怪去,就怪这老鼋不该把刘邦驮过河来。他便偷偷地把这个老鼋杀了,放到锅里跟狗肉一齐煮。
不久刘邦当上了泗上亭长,想起当初樊哙杀老鼋不让他过河,太不够朋友,就借口樊哙脾气躁,身上不能带刀,派人把樊哙的刀给没收了。
樊哙没有刀,只好将狗肉煮得更加熟烂,用手撕着卖给人家吃,谁知撕的狗肉比用刀切的味道更香更美,生意更好了。
后来刘邦当了皇帝,樊哙也被封为舞阳侯。有一回,刘邦从徐州回沛县,想起家乡的狗肉好吃,便召来家乡父老,用大块狗肉下酒。酒过三巡,刘邦乘兴起舞,作《大风歌》。这样一来,沛县的狗肉就更加出名了,并且有传说说后来沛县卖的狗肉,还是当初樊哙煮鼋汤时的老卤煮的呢!
开业贺联七字联如:
财从薄利多销发,
店向春风晓日开。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财如晓日腾云起,
利似春潮带雨来。
八字联如:
百问不烦百挑不厌,
笑容常在笑口常开。
基业宏开蟠迁有术,
货财恒足悠久无疆。
文明经商购销两旺,
礼貌待客童叟无欺。
祝贺店铺开张的贺匾和贺幛,语言一般为四字句,讲究具有个性化,富有表现力。内容除了一些常用的吉利称颂之词外,一般是围绕该店经营的特点而作。贺匾、贺幛一般挂在店堂中引人注目的地方,使人过目不忘,从而给店家带来喜庆之色,并能招揽生意。如:
礼貌待客财运兴旺信誉神通
财源茂盛商纳千祥财聚四海
开张宏发开业大吉开张志喜
服务周到全心全意百货齐备
万商云集利路亨通门市吉庆
永暖大业四通八达恭喜发财
店铺开张营业之日,俗称“开市”。开业当天要供奉财神和求财纸马,门面多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内容的门联。早上鸣放鞭炮,因为放鞭炮寓意驱邪,而且鞭炮纸屑3日不扫。
店里挂的对联要醒目,有“宝马驮来千倍利,钱龙引进四方财”、“大财源百川汇流,新生意六合同春”等。除贴对联外,所有店铺的钱柜、账房一定要贴“招财进宝”、“黄金万两”或“日进斗金”大红组字斗方。
最后一步是开业庆典酒宴,宴请所有来宾对商店的支持,这也是另一种增加开业庆典喜庆的形式。
商店最讲究开业大吉,每天开张时,往往先把算盘珠子拨响,以示生意兴隆;并把水缸装满,寓意财水丰盈。对第一个上门的客户,会特别礼遇优待,第一笔交易必求尽量成交,即使不赚也要力促其成,讨个好彩头。
久而久之,这些规矩便成了商家所遵循的特定习俗。人们都希望借助这些旺财习俗、达到财源广进、金玉满堂的目的。这些习俗历久传承,蕴涵着我国丰富的民俗商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