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聚一堂——宴会喜庆
我国最早的礼和最普泛、最重要的礼,可以说就是食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用食来敬神,表明“礼”是极隆重的事,并且是起源很早的。礼是以个人的文化学识与心性修养为基础的。
而检验一个人修养的最好场合,莫过于集群宴会。因此,家庭启蒙礼教的第一课便是食礼。而我国宴会繁缛食礼的基础仪程和中心环节,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礼“安席”。便出现了诸多的宴席礼节。宴会礼仪,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之一。
宴会繁缛食礼基础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经过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了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座次在古时不仅仅是对尊卑有别反映,更是对我国“礼仪之邦”的一种诠释。因此,在家庭启蒙礼教中的第一课便是“食礼”。而我国宴会繁缛食礼的基础仪程和中心环节,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礼“安席”。
古代酒席一般是席地围坐的,据资料记载:古代宴席以坐西面东为尊位,坐北面南次之,坐南面北又次之,坐东面西为下座。史书《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鸿门宴中就有一段论述,原文为:
项王留沛公饮,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立。在这里,本来东向是尊位,因该是刘邦的,但项羽霸道,毫不客气的就抢了过来,当时正是项羽踌躇满志的时候。刘邦是个流氓,抢不过项羽,又不甘心,索性去坐了卑位,把局面搞搞乱。范增老实,规规矩矩的坐了从位,也就是陪客的位置。剩下了一个张良,自己的位置被自己的主公抢了去,剩了一个主位,实在没办法坐,也不敢坐,干脆站着了。
再比如段成式《剑侠传》中记载:“遂揖客入宴,升堂当席而坐,二少年列坐两旁。”这里所谓“当席而坐”者,应是主席的位置。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对酒席上座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水浒传》、《红楼梦》中对座次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
《水浒传》中,武大郎见到了多年不见的亲兄弟武松,高兴得不得了。当下把武松领到家里,又是打酒又是买肉,并请隔壁的王婆帮忙,做了满满当当一桌子菜,端到楼上客厅里,请兄弟喝酒。
这是一场小型的家庭宴会,席上总共就3人,两男一女。男的是武松和武大郎,女的就是武松的嫂子潘金莲。三个人的座次:潘金莲坐了主位,武松坐了对席,武大郎打横相陪。
在宋朝,主位只是指主人的席位,主人对面的席位是对席,对席一般是客人的位置,所以又叫“客位”。
宋朝是正方形的方桌或是长方形的条案,总之都是横平竖直的桌子,餐桌周围的座位都是两两相对的。主位跟客位常常位居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可能是南北走向,也可能是东西走向。假如不管主位和客位连成的直线是什么走向,我们都把这条线看成一条纵线,那么餐桌另外两侧的座位就能连成一条横线,宋朝人管那两侧的座位叫作“打横”。
宋朝安排座次的规矩用六个字就能概括,就是“看房门、定座次”。
在宋朝参加宴会,哪个座位是主位,哪个座位是客位,没有一定之规,关键看房门在哪儿。房门如果在南边,最北边的餐桌和每张餐桌北侧的座位一定是最尊贵的,俗称“首席”。房门如果在北边,最南边的餐桌和每张餐桌子的南侧座位反倒成了最尊贵的席位。房门如果在东边,最西边的餐桌和每张餐桌西侧的座位最尊贵。而房门要是设在西边,最东边的餐桌和每张餐桌东侧的座位反而最尊贵。
也就是说只要是正对房门的席面和座位,必然最尊贵。最尊贵的座位并不一定是主人的座位。如果主人的辈分最长、级别最高,当然可以坐最尊贵的座位。如果主人跟客人平辈或者平级,那就得把正对房门的座位让给客人。而如果客人比较谦虚,坚持不坐那个位置,那就得把那个座位空出来,任何人都不能坐,谁坐谁失礼。
早在北宋初年,吴越归顺了大宋,吴越国王钱俶成了大宋皇帝赵匡胤的臣子。赵匡胤派使臣去吴越慰问钱俶,钱俶在大殿里摆了一桌酒席,亲自陪使臣吃饭,可是使臣却坚持不就座。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钱俶老想着自己做过国王,级别比使臣高一等,所以坐了正对殿门的首席。而使臣却认为钱俶已经成了大宋的臣子,跟自己平级,应该把首席空出来,两人分别坐在相同级别的主位和客位上。后来使臣把拒绝就座的理由说了出来,钱俶只好乖乖地调整了座位。
首席很重要,就算它空着不坐人也很重要,因为它能决定主位和客位的具体位置。如果主人辈分很长、级别很高,他可以坐首席,这时候首席就成了主位。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主人是不会坐首席的,只能把其他座位当成主位。
由于古代的房子大多坐北朝南,餐厅或者客厅的大门自然开在南面,所以首席一般位于餐桌的北侧。首席右侧的座位一般在餐桌西侧,首席左侧的座位一般在餐桌东侧。而正是因为餐桌东侧的座位经常让主人坐,餐桌西侧的座位经常让客人去坐,所以人们习惯于把主人叫做“东家”,把私人幕僚和家庭教师之类受人尊重的宾客称为“西宾”。
当然,东家并不一定都坐在东边,西宾也不一定都坐在西边。请客吃饭安排座次的时候,关键还得看房门开在哪个方向。
直到明代时期,在正式宴饮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礼仪“安席”,其目的是要通过座位的排序不同,区分来宾的身份地位,显示对尊者、贵者、长者的尊崇,其仪式实行的程式不但严谨繁琐,而且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鲜明的政治意味。
明代流行八仙桌,八仙桌是一种正方形桌面下有四条桌脚的桌子,每方可坐两人,共可坐八人,故称“八仙桌”。这“八仙”是指“饮中八仙”,即李白、张旭、贺知章等八位饮中君子,并非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仙”。
八仙桌出现以后,家筵的座次尊卑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了,对门为上座,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在我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
清代康熙到乾隆年间,圆桌开始在家筵上出现,这种新型桌子比起正方的八仙桌来,更宜团聚宴饮,含有全家团圆之意。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宾在其右,副主宾居其左,其他与宴者依次按从右至左、从上向下排列。
如清代随缘下士编辑的长篇小说《林兰香》中的第一回写耿朗与燕梦卿订婚,耿家宴请诸亲:
过了一宿,至次日贺客皆到。燕玉以新亲坐在首席,其余蘄春候,信安侯,安陆侯等,俱依次而坐。……后堂中以郑夫人为首,其余蘄春夫人肤氏,信安夫人康氏,安陆夫人胥氏,俱依次而坐。
第五十六回写:
又遇棠夫人八十寿诞,遂在泗国府大设筵宴,普会亲属。前厅男客,序齿而坐。翰林燕子知坐了首席,其余小蘄春侯,小信安侯,小安陆侯及棠夫人之侄,俱依次而坐。……后堂女眷郑夫人为首,其余依次而坐。
由此可以得知,安席时,一般是前厅为男客,后堂为女客,座位有以序齿而坐和依次而坐两种,但为了表示对尊者和贵者的尊崇,他们一般坐在首席,其余人或序齿而坐或依次而坐。
潮人筵席继承了我国古代“饮和食德”的思想,食桌时注重主客幼尊,而这种讲究在食桌的座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潮人正式的食桌都采用我国传统的红漆的八仙桌,即大四方桌,并且桌上的木质纹理要横向对着内墙,每一边可坐两人,按规矩男眷和女眷分开,年长的和年轻的分开,各桌又按辈分年龄大小来安排座位。
有的人家宴请客人机会不多,怕排座位出错得罪客人,所以宴请客人时候一般都请附近有名气的厨师做厨,厨师一般会带同一二个徒弟把一切办得整整有条,其中包括指点主人怎样安排客人的座位。
潮人宴客时席中的德高望重者或辈分高者坐上首位、大位。大位的区分很严格,一般而言,潮人宴客时座次分上、下、左、右,食桌时通常以面对着大门、靠着内墙的这一边为大位,其中又以这一边的左侧为最大位,名为“东一位”,必定留给本桌的最长辈。
其次是“正位”的左一,左二,再次是右一,右二,辈分最小者坐在最长辈的对面。主人方则谦坐最小位或第六位置。
如果仅摆一桌,则以面向正门的一方即上方东一位为主座。如果同时并排二桌,大位略有变更,即左桌的西一位为大位,右桌的东一位为第二位。如排品字形三桌,则合并而位置不变,三桌以最上桌的东一位为最尊。至于什么人有资格可以坐大位,其讲究更多,一般以官位,或年龄,或辈份等等确定的。
每桌坐于最次位者为伴客位,负责筛酒、上菜。正式开宴前由主人示意入席,而后大位坐定之后,全席之人都听他指挥,主人再没有发言权,什么时候举杯下箸,何时离席,一切都井井有序。
在孔孟之乡的山东邹县,房屋坐北朝南,酒宴座次的安排是这样的:八仙桌靠后墙摆设,客人少时坐三面,东为上,南为次,打横坐的为下。客人多时,把桌子移出来四面坐人,则座次顺序为北、东、西、横。这两种座次安排中,表现了东向为尊和西向为尊的两种传统宴席座次的礼俗。但这种传统的礼俗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些变化。许多地方将面向东方为尊变为东座,即坐东朝西为尊。
如胶东的莱阳民间,就是以此为礼的。正房以进门的东中间者为首席,西中间者为次位,北又次之,南为末席。
参加宴会用餐礼仪
史书《礼记·曲礼》中关于主客之间的礼节有更为详细规定: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还有“膝席”、“避席”、“避席伏”等礼节,可谓繁琐而细致。宴会的成功有赖于主人的热情好客,慷慨招待和细致周到的组织安排。从礼节上讲,主人的职责是使每一位来宾都感到主人对自己的欢迎之意。
主人举办宴请,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都应提前对客人发出口头或书面邀请,并依照客人的习惯、特点安排好请客时间、地点等事宜。
礼仪性宴请礼节更隆重讲究。在宴会开始前,主人应该站立门前笑迎宾客,晚辈在前,长辈居后。对每一位来宾,要依次招呼,待客人大部分到齐之后,再回到宴会场所中来,分头跟客人招呼。主人对宾客必须热诚恳切,一视同仁,不可只注意应酬一两个忽略别的客人。
入席前,茶不可全部假借他人代劳递送,主人应尽可能地亲自倒茶。上菜后,主人要先向客人敬酒,说一些感谢光临的客气话。此后每一道菜上来,都要先举杯邀饮,然后请客人“起筷”。
主人要照顾到客人的用餐方便,及时调换菜点。遇到有特殊口味的客人要及时调换菜点。席散后,主人要到门口,恭送客人离去。对那些在宴请中照顾不多的客人,应说几句抱歉和感谢之类的话。对走在后面的客人,可略为寒暄几句。
对于客人来说,如果要参加宴会,那么就需要注意,首先必须把自己打扮得整齐大方,这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还要按主人邀请的时间准时赴宴。当走进主人家或宴会厅时,应首先跟主人打招呼。同时。对其他客人,不管认不认识,都要问好;对长者要主动起立,让座问安;对女宾举止庄重,彬彬有礼。
入席时,客人座位应听从主人的安排,因为有的宴会主人早就安排好了。如果座位没定,应注意正对门口的座位是上座,背对门的座位是下座。应让身份高者、年长者以及女士先入座,自己再找适当的座位坐下。
入座后坐姿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要任意伸直或两腿不停摇晃,手肘不得靠桌沿,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入座后,不要旁若无人,可以和同席客人简单交谈。
史书《礼记·曲礼》中有关于用餐的规定: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大意是说:大家一起聚餐的时候,不能只顾自己吃饱;一同在饭盘里用手抓饭的时候,不能搓手,不能多拿,不能把粘在手上的饭拂放回盘中;吃菜的时候,嘴里不能漏汤,不能咂嘴出声,不能嚼骨头,不能把已经夹取的鱼肉再放回盘中,不能扔骨头给狗。
按中餐习惯,每一道菜上桌,主人应举筷请各位客人品尝。宴会中,主客双方应交谈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如果宴会没有结束,不要随意离席,要等主人和主宾餐毕先起身离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离席。
史书《礼记·曲礼》中记载了古代上菜置食的总体次序:
凡进食之礼,左肴右;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处末,酒浆处右。
意思就是说大凡上菜的礼节,炒菜,指小块的鱼肉,放在右边,煮熟的大块肉放在左边;干菜放在左边,汤菜放在右边;切细和烧烤的鱼肉放的远些,醋、酱等调味品放在近处;生葱和蒸葱等佐料放在远处,酒水等饮料则放在右手方便触及的地方。
单独一道菜的摆放也有讲究,据《礼记·少仪》记载,进献红烧或清蒸等带汤汁的鱼肴时,要将鱼尾朝向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客人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客人的右方。
正规的宴席上菜顺序应该是手碟——冷碟——热炒——大菜——饭点——茶果。
手碟其实是为早到的客人准备的,主要供宾主谈心和等人用。传统上有蜜饯和糕点。
冷碟实际上不是给人吃的,而是给人看的,或者是在一道道的热炒大菜之间为了不停筷子而准备的。
首汤,这主要是广东人的规矩,一上来就是一道例汤。据说主要是为了开胃提神,刺激食欲。
热炒和大菜其实不是一回事情,多数以煎、炒、爆为主,汤汁也比较的少。作用就是在大菜间调味,上菜的顺序应该是先上冷碟,次上大菜,而将热炒穿插在大菜中入席。从传统上讲,热炒应该是从味淡开始,然后味道越来越浓才是。
大菜分头菜、二汤、荤素大菜、甜点与座汤是宴席的主角。
头菜顾名思义是指排在所有大菜最前面,是一桌菜中最贵的一道。按传统,宴席是根据头菜来命名的,比如说鱼翅席,其实就是头菜是鱼翅,而不是道道菜都是鱼翅。
正规宴席,热荤的用料应尽量和头菜有一定的差距,避免喧宾夺主。头菜以后一般应上炸烤类的大菜,以后的规矩就比较的随便,但切忌重复。
鱼菜特别是整鱼应该放在后面。中式传统宴席中,点心和甜菜是穿插热荤中上的,主要是为了调剂口味。之后素菜,然后上点心,然后上甜品。
头菜上完后,二菜是炸烤类,然后就要上汤,多半是清汤,为的是清爽喉咙。座汤是最后一道大菜,规格一般都高,有时会用整只的鸡鸭,比如清炖全鸡、鲫鱼汤等,味道要比较浓,给人回味。但现在更倾向于上清汤,甚至不放盐,去出油腻用。
我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视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了文化传统,宴会中贯穿这样的礼仪、礼节,并非是对吃的情趣的束缚,而是表现人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体现一种形式美、伦理美和人情美。
宴会饮酒进食礼俗
古代在举行宴会时,座位要分尊卑主次,敬酒也要依照宾客的身份地位区别先后。
在古代,最为盛行的宴会礼仪是乡饮酒礼。据儒家经典《周礼》载,周代的乡饮酒有3类。一是古之乡学三年业后进行大比,考察其德艺,将贤能者举荐给君主。在确定人选后,由乡大夫设宴以宾礼相待,并请本乡年高德劭者作陪,称乡饮酒。二是党正在每年腊祭时宴请乡民,以正齿位。三是州官于每年春秋两季的学校习射前,宴请乡邻。
唐代以后,乡饮酒逐步演变成了地方官欢送进京赴考的乡贡或款待乡试中试举人的宴席。
举行乡饮酒时的座位,据《仪礼》记载,主宾设于西北,介宾设于西南。因为古人认为,“天地之尊严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这种安排表示对宾客的尊重。主人则坐于东南面作陪。
开宴时,先由主人向宾敬酒,宾还敬主人,主人再敬宾;然后主人敬介宾,介宾还敬主人;最后主人向众宾敬酒。在行酒时一般还要有音乐相伴。
乡饮酒一直延续到清代,且比之周代又增加了许多程序,但基本仪节未变。
至于其他宴会,虽然不像乡饮酒那样有固定的程式,但也都要分上座、陪座、下座,或分主座、客座,互相以礼让坐。当然,上述座位的划分是同一阶层之人在礼节上的区别,而主仆之间是不可同桌进食的,即使主奴之间关系非常亲密也不敢僭越。
如《红楼梦》第十六回,写贾琏与凤姐在房中吃酒,贾琏乳母赵嬷嬷进来,让她上炕吃酒,“赵嬷嬷执意不肯”。平儿就在炕沿设了一几,赵嬷嬷在脚踏上坐了,贾琏拣肴馔给她,让她放在几上自己单独吃用。
无酒不成席,在宴会上主人与宾客之间互相敬酒是必不可少的。据《仪礼》载,周代敬酒已有了一整套礼节程序,并有专用名词。如主人首先向宾敬酒谓之“献”,宾作为回报向主人敬酒叫做“酢”,主人先饮酒并以此向宾劝酒叫做“酬”,以上称为“正献”。
正献礼节之后,宾依礼可以表示要离去,主人则派人举起斟上酒的觯挽留。随即众宾以酒交错相酬,叫做“旅酬”。旅酬之后,“宾主燕饮,爵行无数,醉而止也”,叫作“无算爵”。
敬酒的酒器也有区别,“献”酒与“酢”酒用爵,“酬”酒用觯,而“旅酬”酒则只能用尊。为区分尊卑、男女,还规定“凡饮酒,君臣不相袭爵,男女不相袭爵”,即君臣、男女的酒器不可混用。
在饮食方面,古人也有讲究清洁的礼俗。据《仪礼》等文献载,每逢举行饮酒礼时,主人向宾客敬酒前都要先进行“盥洗”,即洗手、洗爵等酒器,而且是作为敬酒礼仪中的一个程序,当面进行。
另外,先秦虽已有了筷子,但只是在特定的场合使用。如《礼记·曲礼上》所说,“羹之有菜者用”,这是因为“其菜交横,非梜不可”。而平时人们吃饭时主要是用手捏,不用筷子和勺子等辅助工具。
所以《礼记·曲礼上》要求:“共饭不泽手。”对此孔颖达疏解释说:“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洁净,不得临食始捼莎手乃食,恐为人秽也。”
这里所说的“捼莎”是解释“泽”,即指两手相搓以除去汗污,有此动作说明手不干净,与别人一起吃饭手不洁净也是失礼的行为。
在用饭时,还有许多具体的礼俗规矩。如《礼记·曲礼上》要求进餐时“毋放饭”,这是说用手从食器中取饭,即使捏得多了或沾在手上,也不能再将剩余的饭放回原食器中,以免别人嫌脏。
赴宴吃饭时,则要求“毋咤食”,即吃东西时舌头和嘴不要弄出声音,因古人认为口舌作声是嫌主人食品不好的一种表示。吃鱼、肉时,要求“毋反鱼肉”,即已被自己咬食过的鱼段肉块,就是没有吃完也不应再放回原食器中,否则便被视为非礼。
宴饮过程中,还要求“毋歠醢”。歠饮或食用的意思。醢是一种精细加工的肉酱,为款待宾客和祭祀常备的佳肴,用豆单独盛装上席,一般用其他食物蘸着吃,或配合其他食品吃用,具有调味的作用,故味道宜咸。如果宾客端起盛醢的豆歠之,则说明醢味道太淡,有怪罪主人饭菜无味的嫌疑,是对主人不恭敬的表现,亦为失礼。
古时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4卷。
酒令分雅令和通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
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
例如,唐朝使节出使高丽,宴饮中,高丽一人行酒令即应对曰:“许由与晃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错葫芦’”。名对名,物对物,唐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熟识中国文化。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到鸳鸯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鸳鸯吃了一盅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描写出了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风貌。
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像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掷骰子、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
在民间,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是“同数”,或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
还有文雅些的击鼓传花,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的罚酒方式。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示公正。
开始击鼓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则该人就得罚酒。因此花束的传递很快,每个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击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时紧,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更加剧了场上的紧张程度。
一旦鼓声停止,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饮酒。
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他方式决定负者。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于女客。如《红楼梦》中也曾生动描述过这一场景。
饮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兴,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谜行拳之举,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采和才华。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上述这些宴筵进食的礼俗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大多为后世沿用。
古代饮食风俗还与节令有关。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了“四时八节”的观念。所谓四时,即指春、夏、秋、冬;所谓八节,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孟春之月“食麦与羊”;孟夏之月“食菽与鸡”,孟秋之月“食麻与犬”;孟冬之月“食黍与彘”的说法。
饮食讲究节令,这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如夏季饮食人喜清爽,冬令饮食人喜醇香。但什么节令吃什么食品,并形成一定的礼俗习惯,则与历代宫廷的赐食制度有关。在执政者看来,任何事物的统一步调都有利于维护管理秩序,食俗当然也不例外。于是就通过赐食的形式,促成了节令食俗的流行。如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载:
赐百官食……立春则吃春饼,正月元夕吃元宵圆子,四月八日吃不落夹,五月端午吃粽子,九月重阳吃糕,腊月八日吃腊面,俱光禄先期上闻。凡朝参官,例得厌饫天恩。
由于古代执政者把节令食品纳入了礼制的轨道,因此,这些应节食品便也带上了礼仪的色彩。如果在一定的节令不吃相应的食品,也会为人所耻笑。
此外,人们还根据食品的形状和名称的谐音,把吃某种食品与美好的祝愿联系了起来,成为一种风俗。如每当除夕,各家各户都要在餐桌上摆一两条鱼,图个“岁岁有余”;过年总要吃年糕,表达“年年高升”的意愿;而上元节则必定要以元宵为食,以求全家“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