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祥和——盛情聚会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属于我国独有的灿烂文明,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高尚情怀。

在我国的古代,热情好客的人们与友人相聚时都会举行盛情的宴会,文人骚客更是不甘于寂寞,用吟诗作赋寄托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并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群贤毕至曲水流觞

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上巳节亦名元巳、三巳、除巳、上除等。

远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注意到三月时令,每逢此时,人们成群结队去水边祭祀,并用浸泡过药草的水沐浴,认为这样做可祓除疾病和不祥。至水边祭祀,与上古的水崇拜有关系,古人认为,水和火是至洁之物,可以清除一切疾病灾难。

史书《周礼·春官》上说:

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意思是说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为人们衅浴除灾。这说明周代也沿袭了这种习俗。后来人们把这种习俗称之为“祓禊”。

周王朝建立后,周公便营建洛邑,同时制礼作乐,在完成这两项浩大的政治工程后,他决定好好庆祝一下。

当时正值春日,阳光和煦。周公将庆功宴摆在了洛水河边,让群臣在水边席地而坐,并设计了庆功酒的独特喝法:将盛酒的羽觞放入水中,任其顺流而下,漂到离谁最近的地方,谁便可取来饮用,“滥觞”一词便起源于此。同时也可推断那时洛水蜿蜒,水流较小。周公的洛水流觞,开启了后世曲水流觞的先河。

随着时代更易,上巳习俗也逐渐衍化,变成了男女到野外踏青郊游,林下水滨,欣赏大自然的风光,即所谓“三月三,踏青节”。

到了汉时,三月上已,才确定为节,使古老的祓禊活动有了确定的时间。每逢这天,官民都去水边洗濯。不仅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来,此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出现了流觞曲水等活动。史书《荆楚岁时记》记载:

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达官贵人或文人骚客还在弯曲环绕的小水渠里,让装饰着羽毛的酒杯随波逐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喝掉杯中的酒,称之为“曲水流觞”。或者将煮熟的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放入水中,叫“曲水浮素卵”,用红枣则叫“曲水浮绛枣”。

魏晋以后,才将上已正式定为农历三月初三,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所有临水祓楔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

东晋永和九年,即353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在浙江绍兴会稽当太守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了朝廷官员谢安、谢万、孙绰等人及亲友41人,来到了会稽的兰亭。

王羲之一行在兰溪岸边,尽情地享受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自然风光,大家放眼远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大自然是何等的美丽啊!

王羲之一行人乘着雅兴,聚集在兰亭下的兰溪旁,目睹秀水青山,耳闻微澜轻风,心情是那么怡然舒适。他们围坐在弯弯曲曲的兰溪之畔,将盛有酒的觞置于水中,任其顺水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便要饮酒作诗,做不出诗者罚酒。

这简直是一幅绝佳的图景,一群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列坐茂林修竹掩映的兰溪之侧,流觞饮酒,好不快乐!因为这样特别的形式,这样的活动也被大家赋予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那就是叫“曲水流觞”。

酒杯被放入流水之中,第一个在名士恒伟的面前停下了。恒伟看着面前的酒杯,哈哈一笑,开口吟道:

愿与达人游,解结遨濠梁。

狂吟任所适,浪流无何乡。

恒伟吟完之后,顺手将酒杯向前一推,酒杯向不远处的名士曹茂之漂去。曹茂之看到酒杯向自己漂来,抬头看看身边的朋友,轻轻抖了抖衣袖吟道:

时来谁不怀,寄散山林间。

尚想方外宾,迢迢有余闲。

曹茂之吟完之后,笑着向周围人问道:“可过否?”

“可过,可过。”在一片称赞声中,曹茂之将酒杯向水流中央推去。

酒杯在水流的推动下,晃晃悠悠漂动着,来到了华茂与曹华两位名士之间。华茂轻轻抖动手中短剑,将酒杯引到自己面前,对着曹华歉意地说道:“曹兄,小弟先来了。”随即吟道:

林荣其郁,浪激其隈。

泛泛轻觞,载欣载怀。

说完之后,华茂轻轻将短剑收回,酒杯顺着水流漂到曹华面前,华茂看向曹华,催促道:“曹兄,酒尚温。”

曹华哈哈大笑,开口道:“华兄,恐怕要让你失望了,听我的!”也开口吟道:

主人虽无怀,应物贵有尚。

宣尼遨沂津,萧然心神王。

数子各言志,曾生发清唱。

今我欣斯游,愠情亦暂畅。

曹华与华茂两人不远处,坐着另外一位才子,名叫孙绰。孙绰不甘落后,对两人说道:“且将觞交予小弟。”

酒杯在流水中被曹华轻轻一拨,飘飘荡荡地来到孙绰面前。孙绰不等酒杯临近,笑眯眯地看着王献之,口中吟道:

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

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

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毫。

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

转瞬之间,酒杯划过孙琸面前,向王献之而去。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此时年仅10岁,他看着忽忽悠悠飘过来的酒杯,心情变得慌乱起来,绞尽脑汁也无法做出诗词来。王献之在众人的笑声中抬头看着父亲,他发现父亲王羲之脸上也带着微笑,与其他人完全一样。

王献之红着脸在众人的笑声中,被满满的罚酒三大杯。王献之喝完之后,游戏重新开始。由王献之重新开局,酒杯再一次进入流水之中,缓缓向下游流去。

王彬之、王丰之、王涣之、王徽之、王凝之、王肃之、王玄之、王蕴之等王家子弟纷纷献诗助兴,引得众人一阵羡慕,赞叹“琅琊王家”真是人才辈出。

酒杯终于漂出了王家子弟的范围,来到了名士魏滂的面前。魏滂看着酒杯刚刚漂过的地方,伸手将身边的酒杯端起,满饮一杯后抬头仰天吟道:

三春陶和气,万物齐一欢。

明后欣时丰,驾言映清澜。

亹亹德音畅,萧萧遗世难。

望岩愧脱屣,临川谢揭竿。

酒杯尚未离开,魏滂身边的郗昙也满饮一杯,开口吟道:

温风起东谷,和气振柔条。

端坐兴远想,薄言游近郊。

此时,一位温文儒雅的男子手指两个犯规的同伴,口中嬉笑道:“汝二人,犯规。罚汝等今日不可饮酒。”在众人哈哈大笑中,酒杯流到此人面前。郗昙看向此人,说道:“谢安石可是有绝句。请讲便罢,何必打趣我等二人。”

谢安石就是东晋宰相谢安。谢安听到郗昙的话后开口吟道: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接着,谢万、谢绎、徐丰之、虞说、庾友、庾蕴、袁峤之等名士也纷纷吟诗了,最后,大家把目光同时聚集在王羲之的身上,纷纷说道:“逸少,今日诗赋尚缺一序,不如由你来做,如何?”

王羲之端起身边酒杯,满饮3杯而后站起身来,他在溪水旁边感受着河面上微风的吹拂,感觉到心中一阵激动,于是铺好纸张,挥毫泼墨,提笔疾书,在纸张上作了一序。

王羲之在兰亭举行的修禊活动是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他在《兰亭集序》中这样记载:

又有清流激荡,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次兰亭之会,在我国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不仅在于宴会中产生了《兰亭集序》的美文和“天下第一行书”的法书,还在于这次宴会突出了上巳节咏诗赋文,饮酒赏景的内容。

这种“曲水流觞”的聚会从此广泛流传,并产生了一大批宴会诗和诗序骈文,如梁简文帝、陈颜延年、齐王元长等皆有铺陈华丽、开阖动宕、情文相生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中榜学子宴请集会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它始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即公元607年,一直沿袭到清光绪31年,即1905年,历时1300多年。为了笼络天下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踏上仕途为统治者效劳,古代科举制度还组织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士子参加由官方、朝廷主办的盛大庆祝宴会,以示恩典。

唐代烧尾宴是唯一有文字记载详细菜式的中国盛宴,在烧尾宴之前,我国历史还流行过很多科举庆典豪宴,曲江宴可以说是规模最为宏大的一个。

二月初一的中和节、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和九月九的重阳节,这3个狂欢节唐朝皇帝都要赐宴群臣以及外国使节,真正体现盛唐气象。

每年春二月,从2000多名举子里脱颖而出的30多位进士,他们中很多人在仕途上成为宰相、尚书、刺史和著名诗人。放榜之后,新科进士先是向主考官谢恩,光谢恩宴就要反复举办多次,直到主考官坚辞为止。

然后进士们找到“进士团”商议接下来的庆祝规模、形式和费用。进士团在和进士商议好之后,还要请进士选出自己的“主宴”、“主酒”、“探花”。然后进士们拜谒宰相,这也要举行盛大的宴会,之后就是参加吏部的“关试”,等待被吏部分配职务。

关试之后,进士们就开始了长达数月之久的一系列狂欢游宴,如“大相识”、“小相识”、“闻喜”、“樱桃”、“牡丹”、“月灯打球”等宴会,这些游宴多在曲江岸边举行,故称“曲江大会”。

“闻喜”是皇帝赐宴,“樱桃”是在杏园举办的以樱桃为主食的宴会,“月灯打球”是晚上在著名的马球场里宴会和打马球。

形式固定的宴会之外,进士们还有自己的宴会。比如“探花宴”,先请两名担任“探花”的进士到各个名园去采摘名花,以供赏花饮酒赋诗,如有人先于他们采摘到奇花异草,两位探花就要被罚几杯酒。

进士们还有一种集体探花活动,各拿一个袋子,里面装着钱绢和酒器等物,穿着新鲜的衣服,骑马探花,遇到好花就停下来赏花饮酒,孟郊中进士后曾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可见,他那天酒也没少饮。

在宴会上醉倒也无事,大臣之间可以互相开玩笑以助酒兴,君臣之间即兴赋诗唱和。大臣中的才俊和禁苑里的贵妃都在三节中云集曲江池畔,催发了宫廷内外花天酒地的风气。

届时,长安城里的名流、贵族、富豪等都会携儿带女地全家出动,集聚曲江观看进士,有一睹其风采的;有让儿子以进士为榜样立志的,还有为千金在进士中选婿的。那些待字闺中的名媛们盛装出行,手持名贵花卉,拿出浑身解数吸引令自己满意的新科进士。

进士中喜好风流者在此时也都会诗兴大发,频频向路边的豪门名媛递献情诗。据说有一位屡次落第名叫温定的举子为了报复那些考中的进士,曾在一次曲江大会上,身着女装,巧遮面目,雇了名贵的车马和一群丫鬟仆妇,装作豪门千金,引得几位进士在他跟前频频吟诗献媚,闹出笑话。

继曲江宴后,逐渐形成“科举四宴”,即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会武宴。

根据我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新唐书·选举志》中记载,“鹿鸣宴”是唐代地方官员为本地新科举人举办的一种宴请,时间一般放在放榜的次日。因宴会上演奏《诗经》中的《鹿鸣》篇助兴而得名。

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在《送杨少尹序》中也写道“杨君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

在宴会中,吹笙鼓簧,宴乐熙和,具备了序长幼、别尊卑、敦风励俗、教化天下等多种功能,因此鹿鸣宴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知识分子所看重。

到了宋代,鹿鸣宴也十分盛行,主要记载在各文人墨客的诗作中,北宋的鹿鸣宴诗作数目比较多,尤其是在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彭龟年在鹿鸣宴上,写下了“载赓宵雅推多士,宁许皇苓继大声。”的诗句,一句话说出了在鹿鸣宴席上众儒士风流倜傥、笔落惊风雨的典雅形象。到后来,菜肴中出现了鹿肉,因此,这个宴会成了名副其实的“鹿鸣宴”,一直盛行到清末。

而以学子为主角的宴会也十分盛行,备受重视并且规格更高,堪称国宴。在宋代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规定,学子在殿试后由自己亲自宣布登科进士名次,并赐宴庆贺。这种宴会,一般设在御花园琼林苑中,因此称作“琼林宴”。

其中,我国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天祥就曾参加过琼林宴,并且用诗作描写了当时的盛况,写下了《御赐琼林宴恭和诗》:

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

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

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

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

按照规定,进士于中式后满六十周年,重逢原科开考,由礼部奏准,需与新科进士同赴“恩荣宴”。后来到了元、明、清三代,“琼林宴”就叫作“恩荣宴”。

有文科宴会,自然也是少不了武科宴会。从隋朝开始,武科殿试发榜后,兵部都要为武科新进士举行宴会,以示庆贺,该宴排场宏大,雄伟壮观,群英聚会,盛况空前,故名“会武宴”。

在清代,武科生参加武科考乡试放榜之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都要参加宴会庆贺,这种宴会被叫作“鹰扬燕”,所谓“鹰扬”,来源于《诗经》的“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之句,是威武如鹰之飞扬的意思。所以鹰扬既包含了对新科武举人的勉励,又是考官们的自诩。而“燕”与“宴”恰好谐音,所以称之为“鹰扬宴”。

我国清代著名的诗人吴荣光在《吾学录·贡举》中记载:

武乡试揭晓翼日,燕监射主考执事各官及武举于顺天府,曰鹰扬燕,仪与鹿鸣燕同。

在我国清代著名学者梁章钜的《浪迹丛谈·武生武举》也有记载:

文称鹿鸣宴,武称鹰扬宴,人皆知之;文进士称恩荣宴,而武进士称会武宴,则罕有知者。

按照相关的规定,参加武科考乡试考中后满六十周年而尚健在的人,重逢原科开考,经奏准,与新科武举人一起赴鹰扬宴,这就是重宴鹰扬。

在我国清代陈康祺的《郎潜纪闻》卷十一中有相关记载:

文官重赋《鹿鸣》,重宴琼林者,屡见记载。武科虽亦有重赴鹰扬宴之典,而见之例案者,仅嘉庆十五年陕西巡抚奏朝邑武举蔺延荐,系乾隆午中式,现在重遇庚午科,奏乞恩施,奉旨赏千总衔,重赴鹰扬筵宴。

在清代,参加鹿鸣宴的还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中举六十周年后重返鹿鸣宴的老举人。因为在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中,六十年刚好是一个轮回,一生中能再逢中式科年的举人少之又少,因此能重赴鹿鸣,十分尊荣。

重赴鹿鸣宴的事迹最早出现于乾隆年间。乾隆十二年,即1747年,浙江钱塘人梁同书在鹿鸣宴上见到了重赴鹿鸣宴的周天相。新老举人齐集鹿鸣本属常事,但梁同书早已于一次因缘巧合在《乡试题名录》上见过周天相的名字。官方刊刻的各省每科《乡试题名录》仅有十一本,能见到它的人为数甚少,而能与其所载之中式举人共赴鹿鸣宴,更属千古奇事。

更让人称奇的是,60年后,《耐冷谭》一书的作者宋咸熙于嘉庆十二年,即1807年乡试中举,他竟在鹿鸣宴上见到了重赴鹿鸣宴的梁同书,当时“学士年八十四,亦重预鹿鸣,我等俱以是科后进修士相见礼。”周天相、梁同书、宋咸熙,三科三举人,两相次第共鹿鸣,成为科场佳话。

举办宴会庆祝似乎是人们取得成功后表达内心喜悦的一种方式。不管是寒窗苦读还是十年磨一剑的苦练,最终提升了自己在社会、学术上的地位。因此,他们将举办宴会的庆祝看作是对自己的肯定、鼓励。

浓厚情谊的离别饯行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平生非常喜爱游览名山大川,曾多次游览长江南北,黄河上下。

当时,在我国安徽青戈江桃花潭附近,住着一位好结交名士的隐士,名叫汪伦,他对大诗人李白仰慕已久,总想有机会见一面。

当汪伦得知李白第三次到安徽时便非常高兴地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信中称:

先生好游乎?此地千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看过信后,便欣然来到了桃花潭。当他来到桃花潭后,举目仰望,满目荒凉,都没有看到桃花,更别说是酒家了。当他见到汪伦后,禁不住好奇问道:“怎么不见‘千里桃花,万家酒店’?”

汪伦笑着回答说:“你来时经过的山叫千里边山,这里的潭水名‘桃花潭’,不就是‘千里桃花’吗?桃花潭边有一家酒店,主人姓万,不就是‘万家酒楼’吗?”

李白听完汪伦的解释后,不禁哈哈大笑连连点头。这时,汪伦向对李白倾诉了对他的仰慕之情,告诉李白很想找机会请他到自己家做客,又怕李白不肯光临,所以写了这样一封信,请李白原谅和宽恕。李白听了汪伦的一席话,顿时被汪伦的真情实意感动了。

接着,汪伦邀请李白到他家小住一段时日,并且叫妻子热情款待了这位尊贵的客人,拿出了酿造多年的好酒热。他们边吃边聊,无所不谈,就像是好久不见的老朋友。李白在桃花潭一连住了好几天,后来李白要远行,临走那天,汪伦和村里人手拉着手,踏地为拍节,歌唱了民间的《踏歌》相送。

李白的船渐渐远去,当他回过头来看时,只见汪伦仍站在岸边,向他不停地挥手。李白看到此情此景,又惊又喜,瞬间他只觉得心头一热,热泪盈眶,诗兴大发,吟出一首绝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说,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到了岸上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就算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李白写给汪伦的这首诗,抒发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与普通人之间纯真质朴的友情,也恰恰也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之间对于饯行礼仪的重视。

饯行,古代又称祖席、祖筵等。后来演变成大多在路旁亭舍或在野外临时设立帷帐,为某人送别时而特设的酒宴。根据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说,祖席、祖筵本是古代人祭祀祖神“恪”的仪式。由于祖神“恪”喜欢旅游,对水路旱路都非常熟悉。所以人们出远门时总要设酒宴祭祀他,以祈求一路平安。后来,此习逐渐演变发展,形成了饯行饮酒的习俗。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雅·韩奕》中记载:“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这是周朝时期人们用酒饯行的有力证据。

在我国战国时期,荆轲到秦国行刺的时候,燕太子丹在易水为他饯行,荆轲在酒宴上饮酒豪歌,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句。

我国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在《郑玄别传》中有记载:

袁绍辟玄,及去,饯之城东。欲玄必醉,会者三百馀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莫,度玄饮三百馀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

而临别饯酒,实际的意义并不在于酒,而在于彼此之间的情意交流。这就是古人把酒饯行的真谛。

这种以酒饯别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许多诗人都曾吟诵、感怀这种依依惜别的情谊,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唐代的诗人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别》中写道: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些诗表现了离别的不舍,然而它却表达了送行者的深厚情意,深刻地反映了古人送别挚友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