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晴天三尺土,下雨一街泥:

老北京的道路

元代的街道宽阔而整洁

元大都时,北京的街道是有一定规制的,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胡同宽6步,当时的一步为5尺,约合1.5米,由此估算当时的大街宽度为36米,小街宽度为18米,当时大概是人口较少的原因吧,街面异常干净和整洁。

到了明代,街道的规制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从正阳门到永定门的这条中轴线上的主干道的宽度是25~28米。元、明时期的地安门大街,到了清末只有15.7米宽了。

前门大街西侧的珠宝市街、粮食店街原来是前门大街的一部分,由于摊贩到街头摆摊,时间一久,竟被隔成了两道街,街道的宽度自然比不上从前了。前门大街东侧与大街平行的果子胡同等大概也是这样形成的。

元大都时期北京的街道的宽阔、整洁曾使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赞不绝口:“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可由街道远望彼门也。”由此可知,如果街道环境条件不好,在远处是难以由此门望见彼门的。

明清时的街道黄土弥漫

到了明代,大街宽度约为25~28米,小街约为12~15米宽,胡同约为5~6米宽。到了清末,一般的街道只有9~12米宽了。

在东城铁狮子胡同西口,联接着一条很短的街道,名叫宽街,其实这条街也很窄小,之所以叫宽街,可能是与其它街道相比,它是那一地区最宽的一条街。当时一般的胡同也就是3~5米宽,最窄的胡同只剩下55~65厘米宽。

明、清两代北京城里的街道,多数是黄土路,只有王府井大街,东单、西单、鼓楼大街是石渣路,前门、打磨厂、西河沿地区是缸砖或石板路。

马路中间是走车马的甬道,两侧除了摆有各种杂货摊外,还要有行人通过。

那时的马路是中间高,两侧低,像一道缓坡。两侧的人行道约占三分之一,甬道占三分之二。铺路用的黄土既松散又干燥,马路上面常有很厚的一层浮土,刮风时尘土飞扬,过往行人被刮得满身满脸都是土。

北京地区干旱少雨,可是一旦下起雨来,土路便成了泥路,泥浆堵塞了暗沟,泥沙随雨水进入护城河,使河底抬高,甬道两侧潴留的雨水,甚至灌进居民院内,淤泥进入暗沟,使得暗沟年年掏,年年堵。

黄土铺就的道路本来强度就不够,加上沉重的车辆反复碾压,使其更加难走。有的市民将铺路的黄土挖走,用来做煤球,贫民在路边的小摊上吃完饭后随手将残汤剩菜倒在路上,卖菜的小贩也会把菜根、菜叶顺手扔掉。更有市民随地大小便,以致街道胡同的环境极为低劣。

年久失修、坑洼不平的街道,还会使坐在驴车、骡车上的乘客遭受颠簸之苦,因而,每当有皇帝经过某段街道之前,一定要先用黄土垫地,净水泼街。

老北京城的街道状况之所以如此之差,一方面属于技术上的原因,另一方面与朝廷财政经费不足也有一定的关系。在清朝雍正年间,修一条6.6米宽的普遍街道,平均每尺道路的费用为5.3两白银,但据资料显示,其时,修建某条5000米长的道路,竟然耗费白银8万两,这种巨额消耗自然使朝廷承受不起,但我们从其中也窥见了当时各级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

当时的北京人,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对京城道路的恶劣状况表示不满,但是政府要征收交通税用来修路,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又都坚决反对。清政府对此也无计可施。

直到1904年,王府井、东华门、东长安街等十几条路被清政府铺成石砖路,才在民间留下了“清末修道”的口碑。这一举措大概是清末新政的一部分。

民国才修建了第一条沥青马路

民国时期,一些通往市区的马路和通往外省市的公路在北京城内开通。

1917年修建了京通公路,这条路西起朝阳门外大黄庄,东至通县新城南门,道路宽6米,长10千米。

后来又陆续新建、改建了北京通往天津的公路,北京通往山海关的公路,北京通往承德、保定、张家口的公路。

这是一些低质量、低标准的公路,不但路面狭窄,凹凸不平,而且遇上下雨,常会翻浆。

从民国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北京的公路总长还不到215千米。

从1913年起,由市政公所主持,逐步拆除了皇城,开辟了多条贯通南北、东西的大道,填筑了明壕,改修了暗沟,到1918年已修筑道路120余段,大多是土路,1915年修筑了第一条沥青马路。

自1949年起,北京的街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街道两旁堆积多年的垃圾被清理的干干净净,全城的街道都铺上沥青,新铺的柏油路还扩宽了路面,如东、西长安街就扩至80米宽,从而彻底改变了老北京交通状况落后的面貌。

老北京的道路是京师一大弊端

老北京的道路以明清朝道路为基础,呈棋盘格局。由于皇城位于内城中心,阻隔了东城与西城间的交通,一般人从东城到西城或从西城到东城,都需绕行地安门北的皇城根和正阳门内的棋盘街。

城内南北向的道路较多、较长,东西向的道路较少、较短。除外城广安门到广渠门之间有道路直通外,内城东西各城门之间均不能直接相通。城内胡同多达3000余条,宽度仅4~6米,胡同之间距离较近,平均约90米。内城胡同要比外城胡同规范、整齐。

城内道路质地皆系土路和石子路,尤以土路为多。到了清朝末年,京城道路越来越糟。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社会原因。各城门主要大街两旁虽设有沟渠以备消纳各胡同小沟积水之用,但是由于街道没有公共厕所,使多人养成了在路途大小便的不良习惯,有些妇女虽不在当街大小便,但她们的尿盆、脏水一般都直接倒在大街上。

加上牛马粪便,各种垃圾,使大街每天都弥漫臭气,沟渠也由此而淤塞。

二是吏治腐败。这一点清朝异曲同工。由于负责修理沟渠的街道厅御史和工部官员,或侵蚀工款,或偷工减料,名义上虽有每年春季二月开设沟渠(即掏沟)的定例,但是,渠道越修越坏。

到最后,城内沟渠有一半都损坏坍塌,有的甚至壅积滞塞不能通达。

行路难,成为京师一大弊端,“天晴时则沙深埋足,尘细扑面,阴雨则污泥满道,臭气蒸天”。

【链接】护城河里行船忙

北京自古就是南来北往交通要塞,元、明、清成为都城之后,交通就更为发达了。

那时,出入京城的水旱路都有。陆路自东直门往东北、出德胜门往北或西北、过芦沟桥往南,主要靠骡马和车辆。其余,就是靠舟楫运载的水路了。

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在出朝阳门陆行或乘船沿通惠河往东行40里的通县张家湾码头,自此可顺河南行。城内外以及城西北分布着大小的河道,人们可以乘舟游览或通行。

京郊昌平县白浮、一亩、神仙、马眼诸泉是北京护城河的水源,当时有11个大泉眼,水势都很旺。

泉水汇为河流,又与京西玉泉山诸泉水汇合南流,称长河。经广济闸、高亮闸等,流至城西北角则分为二支:

一支为北护城河,循城向东再折向南。一支为西护城河,循城向南再折向东,最后均汇于城东南角处的通惠河,东流汇入大运河。

北护城河至德胜门西水关处,又分为二小支:

一支入水关注入积水潭、什刹海、北中南三海、玉河等城内水系后,出正阳门东水关流入南护城河,再东行汇入通惠河。

另一支沿城墙继续东行,经德胜门、安定门,绕东北角楼折而南行,经东直门、朝阳门,至东便门外,汇合南护城河及外城护城等水流入通惠河。

西护城河则沿城墙南行,经西直门、阜成门,至西便门外,汇合城西望海楼一带诸水,又分为二小支:

一支穿墙(水关)通内城南护城河,经宣武、正阳、崇文三门,至东便门外,与东护城河、外城护城河水汇合,注入通惠河。

另一支沿外城南行,经广安门,汇合莲花池之水,折而沿外城城墙东行,经右安、永定、左安三门,再折而北行,过广渠门,至东便门外,汇合内城东、南护城河后,流入通惠河。

旧京的护城河由于地势地形的不同,深浅宽窄也不尽相同。如德胜门西一段,有的地段深达3米以上,有的则不足1米深;正阳门西侧一段则宽达30米甚至达50余米,东直门至朝阳门一段则仅10余米宽。

在这些河道上,只要是能通舟楫的地方,都有河船摆渡或顺河行载。那时,北京的水路交通相当便利,由于水深、水宽,河道相当畅通。

元朝时,积水潭成为沿大运河南来的漕船停泊的地方,一时这里船货云集,极大地促进了大都城的经济发展。

护城河在春、夏、秋三季可以行船楫,到了冬季,千里雪飘,万里冰封,舟楫只好退出历史舞台,“冰床”则取而代之,继续在护城河上畅游。

“冰床”在冰面运载,运费只需几个铜板。如果去大栅栏等商业区游逛或购货,走崇文门到宣武门护城河段冰面,可以直接到正阳门,交通极为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