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驼户

驼户的骆驼来自蒙古

清朝末年,京西石景山和门头沟一带,京南良乡和大红门一带,有很多养骆驼的“驼户”。那时,养骆驼是为了把山区的煤炭、石灰、木头驮进城。

一进入秋季,拉骆驼跑城儿的就开始多起来,冬季是最忙的时候,每天天刚亮,一队队的骆驼就来到北京城外。有的将煤或灰卸在城门附近的集市上,有的则直接送到用户家里。

最早,是蒙古人把骆驼带到北京的。蒙古人向清政府进贡或来北京做买卖,都是用骆驼把贡品或货物运到城北黄寺或外馆一带,有时卸完货就把多余的骆驼卖掉。

但大部分的骆驼是老辈子人从口外买回来的。每年春天,他们把钱交到做蒙古人生意的外馆那里,自己仅带点供路上食用的吃粮,就和外馆的人一道奔口外的骆驼市上牵骆驼。很多人就是靠去口外贩卖骆驼赚了大钱。

驮脚的和跑买卖的

养骆驼多的叫骆驼主,也叫掌柜的,他们不去拉骆驼跑城儿,而是雇用一些人专门负责。

拉骆驼按“把”计算,每把六只、七只、八只不等。六只一把的叫小把,八只一把的叫大把。一般一个人拉一把,人手不够时可以临时雇人。有的好几把一起走,几个人可以互相帮助。

早先装卸货物有人帮忙,一把骆驼甚至拉到过九只。

进入民国以后,随着交通的发展,对进城的骆驼有了新的规定,不准再有大把,只准三只为一把。因为六只一把前后得有六七丈长,影响城里的交通,所以六只一把的来到城外,就得分成两把,才能进城。

拉骆驼的有两类:一类专门运输,把别人的货物从一个地方驮到另一个地方,光挣脚钱,这叫驮脚的;另一类自己买来货物,驮到别处卖掉,既挣脚钱,又挣货钱,这叫跑买卖的。

骆驼驮货安全稳妥

骆驼背上有毡子做的“屉儿”(类似马鞍子),屉儿又分汗屉、里屉、外屉和大屉。

汗屉放在两个“鞍子”(驼峰叫“鞍子”)之间,围绕前后两个“鞍子”再裹上里屉和外屉,最后整个罩上大屉(把两个“鞍子”露在外面),再用绳子兜肚勒紧。

骆驼驮货用的口袋底小口大,口上有袢,是粗麻绳编成的。装好货以后,在袋子口上蒙块布,用绳子穿在袢上,收紧。这种特制的口袋在骆驼身上放得住,不易打滑。

两条口袋十字交叉斜搭在两个“鞍子”之间,叫一驮,有四五百斤重。骆驼的后腿特别有力气,所以要把口袋的小口放在前面。

“高驮”(即往骆驼背上搭口袋)时,主人嘴里发出“噻——噻——”的口令,骆驼先跪下前腿,再蹲下后腿,然后原地卧下。

起驮时,主人手拉缰绳或是用脚踢骆驼屁股一下,嘴里发出“啾——啾——”的声音,骆驼就先立起后腿,再伸直前腿,高高站起来。

拴骆驼也用缰绳,但只带穿鼻,不像马那样带笼头嚼子。人骑的时候拉着缰绳,按下骆驼脖子,腿往脖子上一跪,手抠着屉,一使劲就上去了。

骆驼背宽,人的两腿不好分开骑,只好偏一边坐着。有时走着走着人实在太困了,还可以抱着前边的“鞍子”睡上一觉。

骆驼的工作和放牧

拉骆驼的生意冬季最忙,春秋次之,夏天就要把骆驼送到口外去放牧。

夏天比较热,骆驼开始掉毛。这时,骆驼最容易生病,必须到口外去歇夏。从北京到张家口外,需要12天。

口外有事先选好的牧场,骆驼的主人要跟当地蒙古人联系好,由他们负责牧场的安全。把骆驼赶到口外放牧,行话叫“做场”。

做场一定要在夏至之前,再晚天气太热,骆驼行走不便;放牧结束,骆驼要在白露这一天离开牧场往回返,再晚骆驼丢失蒙古人就不负责了。经过一夏天的放牧,骆驼到起场时身上已经长出齐刷刷的一层绒毛,显得健壮丰满,这时就又可以干活了。

有些老骆驼夏天也走不了,只能留在家里驮点粮食或搞点短途驮脚,叫拉夏。

骆驼的逐渐消失

国民政府南迁以后,城里盖房的人家少了,骆驼跑城主要是驮煤。虽然城郊有些地方也通了铁路,但城里的民用煤主要还得靠骆驼驮。骆驼驮的多是煤块,火力大,城里的居民最爱用。

以后有了胶皮轱辘马车,也能上窑拉煤,使用骆驼相比之下就不合算了;等到出现了汽车、卡车,就更没有人再使用骆驼驮煤了。

解放以后,牲口都归了集体,就没有个人养骆驼的了。

【链接】旧京城里驼铃声

旧京时代,每天清晨刚刚打开城门,京城的上空就会传来一阵不紧不慢的驼铃声,不久,人们都能看到一队队负重的骆驼一个接一个地穿行于京城的人流之中。

当时,人们就是利用骆驼能负重、耐跋涉、性温驯的特点来补充运输能力的不足。

骆驼作为运输工具从元大都修建时就已开始,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可以说,它也算得上是北京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功臣之一。

当时,服役运输的骆驼多由京城西部或西南一带的“驼户”饲养,他们主要是为了靠骆驼运货拉脚挣钱,养家餬口。当然,也有官家养骆驼当脚力的,但它们只为官家及少数人服务。

那时的骆驼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里盖房用的砖、石灰、木材,做饭、取暖用的煤、炭、柴,还有城里人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甚至远郊果农收获的果子,都要由骆驼运进城,骆驼是连拉城乡的运输纽带。

旧京秋、冬、春三季是拉骆驼跑城最忙活的时候。三季中又以冬季为最,因为天冷,城里用煤用炭取暖的人家多,骆驼成了运煤的主要畜力。

驮队大多是从京西、京西南往城里驮运煤、灰,直奔外城西侧的广安门。那时,京城煤的集散市场在广安门外,广安门内则有石灰等建材的集散市场。

在这些市场里,驼户们只要有货,都能在此做成买卖、达成交易。有的通过掮客,有的直接找买主“捏价”。

“捏价”,就是买卖双方俩人手拉手,在袖口里用手说话。讲好价,或把货就地卸下,或按要求直接送到指定地点。

而一些老用户、老主顾,驼户则会按要求拉着骆驼直接送到家中或指定地点,货款按月、季、年结算,双方可以商定。

卸完货,用户一般要留驼户进来喝茶、吃饭。关系很好的,用户不用通知,驴户也会拉骆驼按时送货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