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骡车
骡车是老北京的“轿车”
辛亥革命以前,北京的一种主要载人工具便是骡车。由于长江以南没有这种车,北京的骡车又冠乎北方各省,所以被誉为“京车”。
骡车的由来,已无从考证。但明代人的诗中,有“门前一阵骡车过”之句,由此可以证明,此时已经用骡驾车。在嘉庆、道光以后,是骡车的鼎盛时代,不过,此时的骡车是达官贵人的专利,相当于现在的高级轿车,穷人是无缘享受的。
从驴车到骡车的变迁
北京昔年都以驴、马驾车,骡车仅为商民试用。
乾隆帝执政期间,国泰民安,市场繁荣,商业发展,骡车逐渐兴起和盛行,取代了早先的驴车和马车。
骡车像蓬车一样高大,装饰也比驴、马车讲究。骡车一般都是用榆木、柳木、桦木制造的,高级的骡车是用红木做的。
普通的骡车在车底下铺木板,上面儿放毡和棉垫,然后坐人;高级的骡车是密棕或细藤绷底,铺厚垫子,罩绒套。
车篷为花格木架,顶部用竹笺编成篷状,糊上布或棉纸,使桐油里外浸透,防雨、雪渗漏。
车篷外罩围子,前帘子两侧开窗,夏蒙沙、冬镶玻璃,外面看起来像轿子,所以人们又称轿车。这是最古老的轿车。
由于车轱辘是木制的又外镶铁箍,民国以后,柏油路多了,硬轮车被禁止通行。
拉车的骡子不但力气大,而且通人性,经训练拉起车来一路小跑,且又快又稳。那时候有权有钱有势的家有专车,雇佣专门的车把式。街上也有供普遍人乘坐的骡车,这些骡车一般都停放在固定的地点儿。骡车分为营业和自用的两种。营业骡车成本较高,因此分为自赶及雇人代赶。起初多为自赶,等赚到钱有能力再买一辆车后便雇人执鞭,亏盈均由车主担负。
大鞍车和小鞍车
骡车有大鞍车与小鞍车之别,比普通车大的称为大鞍车,是王公贵人、满族命妇等少数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乘坐的;小鞍车叫普通轿车,用途较广,人人皆可乘坐。
大鞍车的御者要用三个人,并且都需步行,两人扶车杆(俗呼“拿辕”),一人牵骡。虽有缰绳,但备而不用,三人步伐须一致,另用小绳把骡的下颏系起来,然后把小绳举起来,让骡子的头昂起来。
御者皆着深蓝色布大褂,长与膝齐,腰系搭包,内着白色小布褂,把两个袖子翻在外面。
夏日头戴凉帽,缀极少而长的羽缨。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而上身却纹丝不动,只看见衫袖、帽缨随步伐而飘扬。
清末海关初创时期,英人赫德任总税备司数十年,清廷给其以“太子太保”、“尚书”衔,他也完全遵照中国传统,出入乘坐轿车。因其不能盘腿而坐,则于车底开一洞,下嵌木箱,使腿下垂其中。一时间,京城有很多人对此进行效仿,但一些讲究的并没有这么做。
骡车的制作技术
骡车的车身是木制的。前面为辕,俗叫车杆;后面坐人的地方叫车厢;车厢与车杆之间叫车前盘,供御者坐;车厢后面有二横梁,叫车后尾。车厢有穹形顶棚,前有门柱,门柱后即为开窗处,再向后又有两柱,柱后为方形窗棂。
车轴和车轮
车轴和车轮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官车车轮多用十钉瓦,俗名“陕西脚”,车轮较高,辐条稍细,毂为凸形,轴稍长。普通坐车以平瓦为车轮,俗呼“笨脚”,毂作平面形。跑车车轮则特别重,以防止翻车。
轴承部分
轴承俗称车箭。京匠装置轴承有特殊技能。他们装的车在行动之时,发出一种极清脆的声音, 人们听到这种悦耳的声音便知道是京车。
当车在急行之时,远远听去仿佛是京剧鼓板“单皮”在“放丝鞭”(京剧舞台鼓板所用的鼓,俗呼单皮。“放丝鞭”是单皮的一种打法,即用两鼓槌连续作较长时间的打击,亦名“放穗子”)。这种技能,外省无人掌握。往往一辆响得很好的车,到了外省一“翻箭”,便不那样响了。
车围
车围有内外两个部分。外围用蓝布,在距车底盘约半尺的地方向上翻卷,卷起的部分,采用杂色缎,并以黑缎沿边,名为挽手。
车窗用玻璃,亦镶以黑缎或黑平绒。车的内围,栏板部分用杂色缎,黑缎沿边,名为卧厢。
卧厢与车顶之间称为里围,车顶和里围在春、秋、冬多装饰成淡蓝色或白色。但夏天则另换一套。
夏天,外围两侧各开两大小不同的纱窗,比例为“四六”。车后面亦开纱窗,车帘亦用满纱。两侧纱窗之上加蓝布遮阳,车辕用竹竿架上,以覆骡身,名为大帐子。夕阳西下或晚间出门时则撤去。
雨天,车外加油布;道路泥泞时,用拖泥布加于挽手之上。那时只有三品以上的官才能用红色拖泥布。
冬天,车上罩以雪顶,雪顶以灰色或黄色氆氇制成,黑色绒缎镶边,颇为美观。
套具
套具也是车上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营这些物品的鞍鞯铺与车铺(制车的铺店)、车围铺都有关系,而鞍鞯铺又与制各种套具的木工、皮件工、绳工、制毯工、铜铁工等关系密切。
所谓有套具,不外乎骡身上用的鞍、夹板、笼头、缰绳,以及车上用的皮件、金属什件等等,与一般车马使用的套具差不多。
当年多用白色或蓝色的缰绳,而王公贵人则用紫色的,然必须“上赏”始得用,且多施于大鞍车。
京车御手的赶车技术
京中所用骡子,多来自陕西。陕西骡驹能预先订购,毛色以“缎子黑”、“野鸡红”、“菊花青”、“墨里藏针”、“香青”等为上色;而“兔鹘”则须黑脊线、黑丝缠腿者(但须只缠单圈,全缠则不贵)为上乘。其余“茄皮”、“栗色”则为下色。
北京的御者赶车技术是全国最有名的。清末年间,大栅栏这条街为最繁华之区,车马终日络绎不绝,街窄人多,仅容两车摩肩击毂而过。
在此赶车,既需避人,又需避车。为了避免“叉车”,过此地时必须急行。两车交会的一刹那,稍不慎便有碰断轴头之虞。还有脾气大的骡子,不易驯顺,如果驾驭不好,惊车伤人之事则会发生。所以要在北京赶车必须有熟练的技术才行。
北京的御者,一般称之为“号头”。他们只负责驯练骡驹和出门赶车,至于饲喂、遛牲口等工作,则由助手担任。他们平时爱惜牲口,悉心观察牲口,掌握了骡子的一切习性,所以,驾驭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链接】大车和“轿车”
清末民初的时候,大车和“轿车”是北京市内的主要交通工具。
“轿车”也叫骡车,因为大多是用骡子拉的。
雇用“轿车”,要先讲好价钱。若办红白喜事、接送亲友等雇轿车的,一般都是包天儿。
清末时,一些在京的大官富商全有“轿车”,有的还非常讲究。以车围子为例,夏天是单的,官纱镶在围子的两边,连车帘儿镶的也是宫纱。
两个车辕子上安着铜槽口,用来撑竿,以支撑布篷子。
天冷了,车围子改用毡的或棉的,外面都镶边包角,安玻璃。最讲究的车围子和门帘名为“十三太保”,因为一共镶着十三块玻璃。
当时,“车口儿”一般位于热闹的地方。每天等主候客、拉买卖的轿车和敞篷大车停都在那儿。
大车就是敞篷大车。敞篷大车一般都停在固定的地点,走固定的路线。如鼓楼附近的大车,专走鼓楼到天桥儿这条道。进后门,经过南北池子到前门大街。
鼓楼是起点站,坐满十几个座儿才走。中途随时可以上下,只是不进胡同。也有的大车,专拉散买卖,哪儿都去,没有固定的路线。
大车和“轿车”随着北京四轮马车与人力车的发展,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