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力车
辛酸的北京“洋车”夫
“洋车”是人力车的一种,老北京人称之为“东洋车”,清朝光绪年间由日本传入中国,最初出现的是硬胶皮的车轮,又叫“胶轮东洋车”。1900年以后才有了充气轮胎的洋车。
拉洋车在清末及民国时期,成为北京地区劳动人民的一种谋生手段。
清末民初,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穷苦人为了生存,只有到专门出赁人力车的厂子,租上一辆人力车拉客人维持生计。
车夫想租车还得有熟人担保,车厂分黑白天两班出租,拉车的经人担保租到车后,要向车厂交份钱。在用车的过程中,如果车夫损坏了车或交不上份钱,则由保人负责。
幸运的车夫拉的是包月车。包月车是有钱人家自己买的专供自家乘坐的车,这种人家管车夫的吃住,每月另付给七八块的工钱。如果车夫自带车,收入就更高一些。有时主人在外有饭局,车夫还会得到主人赏赐的两毛钱饮钱。
拉散座的叫拉散儿。多半是车夫租赁车厂子的车,也有车夫自备的车。这些人都在马路边上,或在大胡同口上搁车等活。
车上夏天有帆布篷,冬天有棉布篷。坐车的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可拉车的夏天顶着炎炎烈日,汗流浃背,赶上大雨,还被淋个落汤鸡,冬天冰天雪地也得顶着呼呼地风雪穿着单薄的衣裳行走在大街上,有时还跑着上气不接下气,再苦再累,也不能歇着。
不管拉车的人怎样拼命地干,收入总是难以提高,有的人甚至连温饱都不能解决。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经常会受到坏警察的管制与盘剥。
在民国十八九年(1929年~1930年)时,人力车约有几万辆,警察局为了从中渔利,制作了专门的号坎,上印号码,卖给车夫们,成本才三毛,他们却向车夫收五毛,有的车夫根本穿不下,但不穿号坎不准上街,没有办法,只得购买。
当时,拉车的人早上六点出去,晚上六点回家,一整天才挣几毛钱,好一点的才能挣到两块钱。有的车夫干着觉得没希望干脆把车低价卖了。
解放后,取消了人力车,拉车的都当了新中国的工人,那苦难的生活从此一去不返了。
人力车的制售
自从人力车传入中国后,北京地区便有人着力模仿制造。第一个制造人力车的是东华门大街路南的懋顺车厂。当时,日本洋车轮子高、车把短,这可能于日本人个子矮胳膊短有关。改造以后的洋车,车把变长了,车轮放低了,车厢加高了,拉起来又快还省力。
后来,制造出售人力车的逐渐增多,当时的车厂只不过是约来木匠、铁匠攒车的作坊。除了木料、油漆、如靠垫、车簸箕、小地毯、篷套、雨布、雨衣、大帘等等,其它如内胎、外带、车条、滚珠、轴承、弓子、手铃、脚铃、喇叭以及打铜件的铜,都是从外国人那里成批定购的。
这类车行主要分布在崇文门外的打磨厂、东珠市口一带,比较有名的如“福兴轩”、“吉田车行”等。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西四北路东华馨车厂经理王芝兰,首创了一辆“铁皮车”。车厢是方形的,车厢的周边有三道白铜线。车厢后安有铜扶手,以便推车的手握之用。
车篷的竹条包着白铜,有专门的支子以支持车篷。车篷上面蒙着水笼布,前带一块布帘。
车垫、车靠均用镶红布边的白布,车脚垫是长方形的小地毯,上有花形图案。车把是白榆或白槐木的,车灯左右各一,车后有防止车后翘的三角支子。这样的一辆车售价47两白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东和顺车厂又制造出了比铁皮车还高档的洋车。车高近2米,车左右有挡泥板和扶手,还有车灯、东洋脚铃,外面包的铜活。每辆售价175元。
“打印子”与收“车份儿”
专门出租洋车的厂子,可以向洋车制造厂分期付款购车,这叫“打印子车”。拉车的车夫,也可自己直接向洋车行打印子车。就连买零件也可用打印子的方法。
拉包月车的车夫,打一辆实价80元的印子车,需交纳90元。分期付款,先交10元订金,以后每月交5元的印子,1年零4个月付清,每月利息6分多。
一副定价为13.5元的邓禄普老人头牌胶皮轮带,若打印子,即作价15元。第一个月拿带时,先付1.5元的上交利,每月打印子5角,这样,月息将近四分。
一副定价为30元的邓禄普公司的钢弓子。打印子时,作价33元,先交3元,每10天交2元,保五个月还清,这样,月息高达2角。
每辆车的租价即为“车份儿”。租车的有三种情况:有拉“黑白天”的,有“拉白天”的,有拉“拉晚儿”的。
“黑白天”即由上午五时出车,至夜十二时收车。收车份儿四吊铜钱(每五个铜制钱为100文,二个500文为一吊)。
“拉白天”的由早五时至晚五时,收3吊500文。
“拉晚儿”从下午五时至夜十二时,收车份2吊。
按以上收费标准计算,如果车行每辆车每天只收“拉白天”和“拉晚儿”两班的租金,即可得五吊五百文。
这样每辆铁皮车,每月就能收17两现银。若车价为四十七两五钱银。不到三个月车钱就赚回来了。
这时,车子足有七八成新可折合30两银子。如此算来,租车厂的辆车三个月就可净赚30两。
旧北京的坏警察
老北京的车夫们除了受到车主的盘剥外,还时常被当时的坏警察勒索。
当时,有个黑心的姓祝的区署长,就专门爱找车夫的茬罚钱。比如,车夫光着膀子拉车,他看见就罚5角,没穿警署发的号衣又罚一角,因此,人送外号“祝一块”。
车夫若反抗,他会不由分说地押回警署关起来。车夫为了不耽误事总是交给他罚金后快快躲开。
内二区还有个人称“净街侵”的巡查队员,见到车夫总想找点事,另有一个叫“瘟神”的交通警,他们专门向空车的车夫勒索,还经常抢扣车垫子。
老北京街头上这类坏警察并非一两个,坏的方式也不一而足。例如还有一个叫酒鬼恶太岁的警察,就经常逼迫车夫请他喝酒,若不应允,车夫便寸步难行了。
自行车和三轮车的诞生与发展
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北京城开始出现了自行车。那时的自行车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20世纪二三十年,北京的高档自行车主要有西洋车和东洋车两种。西洋车是由英、德两国所制造,比较有名的牌子有英国蓝牌、飞利浦、三枪等。
东洋车是日本产的,大部分用压边带,载重力强,左手后闸,骑起来较快,但车身很重。
此外,还有一种“攒车”,即从英、日进口零件,自己拼装而成的自行车。这种车质量一般,售价也便宜。
三轮车是在洋车和自行车的基础上改造而来。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交通工具以洋车为主,1937年日军侵占北京后,北京城里开始有了三轮车。据说,北京的第一辆三轮车是日本人送给汉奸北平治安维持会会长江朝宗的,后来,内城的一些自行车行开始仿制,不久,三轮车夫就代替了人力车夫,成为老北京街头的一景。
【链接】车的演变
车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黄帝时便开始制车,黄帝当时驾的是象车;少昊驾牛车;最早的马车是陶唐氏制的彤车,用白马驾车。之后虞氏制驾车,安装了车铃,成为最早的响器装置,夏侯氏制的钩车则在车上装上了带飘带的旗帜;商朝制的大络,车前加横木满足了加速的需要,周制木络时车辆已经普及了。
北京地区车的使用历史悠久。西周时期车辆实物在北京琉璃河考古时已被发现。辽、金以后,北京的车辆制造达到鼎盛时期。
北京造车、用车的发达,是源于这里是皇族居住的地方。皇室用车有严格的讲究。
其种类就有皇后络、安车、皇太子金络、亲王象络、公主车等数类。车的尺寸按等级也一级比一级小,车上的装饰区别也很大:
一二品可用银装饰,车厢可用描银彩绘;三至五品用银装饰,车厢用油画;九品用铝装饰,车厢全部为黑色。
清初沿袭了明朝的规制,乾隆时有所改革:大络改为金络,大马辇改为象络,小马辇改为革络,步辇改为木络,玉络照用,统称为“五络”。
不论文武官员,满汉大臣上朝一律骑马,60以上者才可以坐轿。
老百姓用的车,一律为黑油、齐头,平顶皂幔,云头彩绘装饰是严禁使用的。
清代的轿车,车台装饰布幌,形状像轿。而且多用马骡驾车,所以也称骡车。骡车可载二人,携数十斤重行李,日行达五十公里。
清代的马车,一般称为“洋马车”,是从外国买进的,有轿式和篷式两种,都是四轮,即称“四轮马车”。“四轮马车”在当时被看作是高档的交通工具,一般百姓是无权享用的。
清朝灭亡之后,北京逐渐兴起了马车,官僚、买办、豪门争先购置。而骡车则被贬到民间使用,这也促使了营业性车行的诞生。灯市口儿的升昌马车行就是最早的马车行。到1931年,入北京车行工会的马车行已有15家之多。
马车行的马车除供一般乘用之外,也有为办喜事专备的花车和办丧车专用的素车。这一时期马车达到了全盛。
1940年之后,营业性马车在新兴的汽车冲击下,只能到街头、火车站招揽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