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窝脖儿

“窝脖儿”的身体素质

窝脖是老北京的一种苦力,即头上顶着货物的一种送货方式,是穷人谋生的一种职业。由于在搬运货物时,人的头总是歪向一边,脖子缩着,所以人们称其为“窝脖儿”,也叫“扛肩儿”。

“窝脖儿”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得了的。它对人的肩膀要求特别严,不但肌肉要有耐久力和承受力,另外塌下腰时必须显出你肩膀的平实和稳重。还要善于行走,有健步如飞的本领。

“窝脖儿”在干活时,不管大街上的行人有多少,都不能把雇主要求搬运的东西碰翻或者滑落。

他们凭着自己健壮的体魄平衡的肩膀,在偌大的北京城行走,其工具只有一根软绳和一块木板。他们的技艺很高,既使雇主故意在木板上放些易碎品,或是涮羊肉火锅他们都能原封不动地完成搬送任务。干这种活若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是办不到的。

“窝脖儿”的工作范围

过去,北京中上人家嫁女,多将嫁妆交与喜轿铺,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由“窝脖儿”抬着(几抬、几十抬不等)穿街越巷,以示阔气。可穷人家闺女嫁妆最多也就是几个小箱、脸盆、油灯等,到时只须雇个“窝脖儿”一“窝”了事。

“窝脖儿”有的归在喜轿铺的组织内,喜轿铺会从他们的收入中抽出二成入帐。

代人搬家的“窝脖”一般归入脚业行,收入的一部分须交给包运人。

清末,还有些“窝脖儿”是专为慈禧太后扛运贵重陈设的,归皇室懋勤殿绳子库管。如夏天西太后到万寿山去避暑,“窝脖儿”的就得把她的心爱之物“窝”到那里去。每次窝运的官价是一两二钱银子,可经过克扣,“窝脖儿”最终收到的只有八钱银子。

“窝脖儿”的技术要求

“窝脖儿”搬运的物品以易碎品为主,如瓷器、玻璃器、陶器、钟表、古玩等,形状有圆有方,也有多边形的,都非常贵重。

“窝脖儿”搬运物品的方法是:将物品摆在木板上,用棉线绳捆绑牢,由同伴将木板连同货物放到搬运人的颈背上。因为肩的面积为限,所以用一块木板可扩大载物面积,木板长宽都在二尺至二尺五寸左右。

窝脖儿行走时,一只手扶着木板边,一手自如地甩动以保持平衡。

干“窝脖儿”这一行是需要一定技能与经验的,否则就“窝”不走那些又高、又长、又重的物件。比如“窝”夹几案,一条案有一丈多长,一般人是没有办法把它扛走的。还有的东西太大,必须拆开搬送,如“罗汉床”,不拆像个小房子似的,是无法搬运的。

这种搬运工作负重虽不大,但却必须避免磕碰、震动。这就要求“窝脖儿”在行走时,不能抬头、歇脚,只能低着脑袋看脚下的路,而且不管目的地有多远都得一口气到达。

“窝脖儿”的身体危害

干“窝脖儿”这个行业的人,因为长年累月低着头走路,后颈部承担着重物的压力,脖子上都会起一个大包,看起来就是歪脖子。

“窝脖儿”这一行,由于干活时总也直不起腰,加之头顶重物,气喘吁吁,对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长年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晚年还会变成驼背。

【链接】娶媳妇嫁女必不可少的“窝脖儿”

窝脖儿,就是窝着脖子扛东西,是特殊的搬运工种之一,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被外国人称为是中国手工业的一项绝活,可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窝脖儿”究竟是怎么个样子。

过去姑娘出嫁,娘家都要陪嫁一些服装和装饰物,家境好的还要陪送一些金银首饰,就是一般人家也要陪送两只装四季衣服的木箱,另外还有装有料器盆景、一个帽镜、两只帽筒、掸瓶的玻璃罩子。

这些嫁妆在出嫁前都要整齐对称地码到箱子上,然后用红绒绳捆扎好,当时有排子车可以运送这些东西,可是新嫁妆有一些玻璃瓷器,碰破或打碎都不吉利,怎么办呢?“窝脖儿”这个行当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之下应运而生了。

窝脖儿接活时,双方先讲好价钱,验明物品,问清楚姓名地址,然后,“窝脖儿”就可以起程了。

通常,他们要用一根长约二尺、厚一寸多的木方子作工具,在本方中间固定一个垫脖子用的长长的软的布包。另外,两人将嫁妆放在窝脖儿后脖颈子的木方子上,扛活的找到平衡重心,手拿一根拐杖便可以出发。

在路上,不论路近或路远,也不能撂肩。中途如果要休息,只能找一片平净的墙,将嫁妆稳稳地靠在墙面上,手拄着拐杖,稍微休息片刻,又得接着赶路。旧时的北京街巷中经常可以看到窝脖儿的身影。

扛窝脖儿的,一般都是壮劳力,但也干不了几年,背后就会隆起鼓鼓的一片,日子久了,还会落下腰背疾病。这些扛窝脖儿由于讲究信誉,不损坏家具,能及时、准确地将“窝”活送到目的地,在北京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老北京的“窝脖儿”干活,一般都有如下特点。

一是稳。扛窝脖儿的一旦将物品扛上脖子,至交活儿地点之前,绝对会保证物品完整无缺,万无一失。

二是准。“窝脖儿”接活后,一定会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将“窝”活准时、准点地送到交货地点。

三是信。扛活儿的接了东西,只要讲好价钱,送到付钱,从来没有遇到窝脖儿把东西扛丢了。干窝脖儿这行有行会,有自己的行规,只有讲信义的人才能干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