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火车、汽车、电车

北京的火车起源于慈禧的皇城

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是由英国人乔治·斯蒂芬逊于1814年发明的,当时是中国的嘉庆十九年。半个世纪后的同治四年(1865年),一个英国人在宣武门外的空地上修了一条仅有500米的小铁路,有辆小火车头呜呜开动。当时,清廷不知何物,认为不祥,竟勒令拆除了。

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清廷的统治者逐渐领悟了先进科技的巨大作用。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首先令人在皇城西苑铺设了一段窄轨轻便铁路,并进口了6辆特制的轻便小火车。

当然,这样的铁路与火车,并没有实际的交通价值,它仅是供慈禧及其皇族游乐的一种工具而已。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津卢铁路修至北京永定门外的马家堡以后,北京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火车。

那时,天津到北京间的火车每天往返二次。北京内城的人去坐火车,若乘头班车须天不亮就出发;若从天津回北京坐末班车的话,车要晚点,城门就关闭,人们便只好在城外过夜。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将马家堡车站转到了城内的天坛,铁路也由马家堡延修到前门,并修筑了从东便门到通州车站的路线。

汽车的发展与营运

北京城内最早出现的汽车是外国人使用的。慈禧太后是北京拥有汽车的第一人。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德国驻华使团将一辆奔驰小汽车赠送给了当时权势熏天的慈禧,但这辆车没被使用过,至今仍放在颐和园内的德和园。

到了民国三、四年(1915年~1916年)间,北京又有了福特、雪弗兰、别克、奥斯汀等品牌的汽车。

20世纪20年代,北京开始有了出租汽车,30年代有了公共汽车,但那时还不是主要交通工具。

后来,清朝的一些大臣们也纷纷开始购置汽车。如当时执掌铁路交通大权的盛宣怀就购置了一辆福特牌汽车,曾任清政府邮传部尚书、后来任民国初交通总长的梁敦彦于1909年进口了一辆美国制造的“卡迪拉克”汽车等。

20世纪初的汽车,外形极像马车。车身是有棱角的四方形,车轮较大。从1932年开始,车的外形才改进为较圆滑的流线形状。改装后的汽车,空气的阻力相对减小,车的行驶速度也加快了。

解放前的北京还没有汽车制造厂,中国人所买的汽车均是外国的进口货,他们通过各洋行购买,洋行都设有服务部,来做汽车的保养和修理等售后服务工作。

1935年,北京市政府筹金30万元,订购大客车30辆筹建了北京第一家公共汽车公司,并先后开辟了5条运营路线。

“卢沟桥”事变后,公汽曾暂停营运,但不久又恢复了。在沦陷期间,北京市的公共汽车增加到67辆。

日本投降后,部分日伪汽车被纳入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使汽车总数达到了133辆,每日参加运营的汽车达30~40辆。这个公司在1948年停运。

北京的长途汽车站成立于1919年,当时经营长途客运业务的是燕京汽车行,共有2辆客车,路线是从市区到顺义县高丽营。

同年,这样的汽车行增加到6家,有跑通县的,有跑三河、玉田的等等。

1931年,长途汽车行发展到37家,共有汽车60辆。

“七·七”事变以后,由于日本人征用了一些长途客车,严重影响了正常运营。日伪投降后,营运虽陆续恢复,但景况已大不如前。

电车的创办历程

1913年,北洋政府拟议组织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但因为技术、资金等方面有所欠缺,没有成功。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以向法国所借款项为官股,吸收民间资金为商股,由官商合资开始筹办。同年6月,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诞生了。

公司总部设在当时的西总布胡同11号。公司成立后即着手购车、铺轨等项筹建工作,各工程项目均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电车公司的全部机械设备均以法国进口,或由法国转向日本、英国、瑞士等国购进。

除此之外,电车公司还筹建了一系列的配套工程,如:修造厂、发电厂、存车厂、变压变流厂等。

1924年12月17日,电车公司在前门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仪式后,于次日正式通车。其线路共有5条,运营总长度达30余公里。

有轨电车的运营线路到1930年发展到6条,第一条是西线,由天桥至西直门;第二条是东线,由天桥到北新桥;第三条由东四到西四;第四条自北平桥到太平仓;第五条由崇文门至宣武门;第六条由崇文门至和和平门。

在以后的时间里,电车公司增铺新轨,调整行车路线,到1943年,全城的电车行驶路达到七条,运营线路总长43.04公里,达到最大规模。

到1949年北京的有轨电车线路就固定在这7条线路上。除了运营线路进行过多次调整,再未增铺新轨。

有轨电车实施的票制,除了普通月票、单一票、分段票以外,还有本票、换车票(持此票可换乘他路车)、季票、半价票、免费票证等。

有轨电车噪声大、运营速度慢、轨道的铺设严重影响城市的改造,也造成行车安全等诸多问题。但有轨电车作为新兴的进步事业,对旧北京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950年10月17日,北京的第一辆无轨电车首次试车成功,1957年2月26日无轨电车正式通车。至此在北京有42年历史的有轨电车,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北京拥有飞机的年代较早

北京现代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1913年9月1日,这一天,仅有62名学员的南苑航空学校正式开学。

半年后,1914年3月11日,南苑航空学校三架飞机首次试航,由南苑机场起飞,飞往保定。

1919年,北洋政府交通部设立筹办航空事宜处。1920年2月成立北京航空署。同年5月至次年6月,先后自北京试航天津、济南获得成功。

1922年,开辟北京至上海航线;1933年北平至洛阳通航,以后又开辟了北平至太原、汉口、广州的航线,并新修了西苑机场。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美合资的中国航空公司和国民政府交通部属的中央航空运输公司,又恢复或新辟了由北平至济南、南京、上海、汉口、西安、重庆等地的民用航线。但由于某些原因,这些航线都不能正常飞行。

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南苑机场、西苑机场均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

【链接】漫话老北京的有轨电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的交通要道,都铺上了长长的铁轨,随即,北京人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有轨电车诞生了。这种电车行进时,笨重的木质车身,夹杂着叮叮当当的车铃声,铁轮驶过铁轨还会发出巨大的噪音。

那时,除自行车外,人力车和电车便是一般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电车具有行驶快而收费低的优点。其缺点是行车时间不固定,有时乘客等候许久也碰不上一趟车,有时好几辆连续行至,人们要想坐电车去办急事,恐怕会耽误事。

之后电车公司根据季节和客流量的变化,规定了每辆车的起始时间,以及经过客站的时刻,并且向乘客明示,司机和乘客都要遵守行车时刻表的规定,过时则不候。

电车当时是新生事物,由于是营业性质,当然要卖票维持运营,可有一些军警和恶客,总是无票乘车,有时还会行凶殴打售票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电车公司招考了一批年龄在18~25岁之间,体格魁伟的青年担任售票工作。这样才扼制了一些恶客滋事的行为发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尽管电车公司规定人人都要购票坐车,但也有例外发生。

当时四路电车是从北新桥到太平仓的,交道口是中间的必经一站。那时中央警官学校在此,电车公司对警官学校的学生有优待,只要是着警官学校制服的,按军人例,不论远近,买6个铜元的车票即可。

但不肯买票而滋事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天,有四个学员从太平仓上车,不仅不照章购票,售票员好言相劝,竟然恃强殴打售票员。

售票员也是血气方刚,双方大打出手,最终司机将车开到了总站,电车公司对警校学员加以惩罚,学员回校又纠结了一帮人寻衅报复。双方之间的矛盾一时闹得满城风雨。最终警校以失败告终。

电车公司由此也得到了教训,自此之后,所有乘客必须按规定买票,再无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