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取胜-德胜门城楼

德胜门位于北京城北垣西侧,是北京内城9座城门之一,原名“健得门”,始建于元朝,重建于1437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它城楼、箭楼、闸楼、瓮城、真武庙和护城河等建筑组成,为明清两代时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德胜门是明清时京师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是出兵征战之门,素有“军门”之称,寄语于“德胜”两字,取“以德取胜”之意。

明永乐皇帝北征、清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镇压大、小和卓叛乱都是出师德胜门。

明朝初年始建德胜门城楼

1368年8月,明朝大将军徐达率10万大军攻破了元朝的大都城,就是后来的北京。

为纪念明军“以德取胜”,徐达在元大都“健德门”的废墟上,重建了一座门洞,更名为“德胜门”,也叫“得胜门”,取“武将疆场奏绩,得胜回朝凯旋”之意,以彰军功之著。后来,“德胜门”也称“修门”,有“品德高尚”之意。

为防备元军反扑,守城明军在大都北城墙南面五里处又建一道土城墙,与原大都城东西城垣相接,作为防止元军反攻的第二道防线。

1371年,明朝废大都北垣,将南面新城垣加固,并于东西两侧各开一城门,东侧门叫“安定门”,西侧门仍叫“德胜门”,两城门遥相对望。与其他三德胜门瓮城真武庙与垣城门多有象征意义不同,北垣的“德胜门”和“安定门”都实实在在地担负着京城防御的重任。

明朝时,德胜门不仅是封建皇都北城的西门,更是通往是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素有“军门”之称。因德胜门在皇城北垣,北方属于玄武,而玄武主刀兵,所以,凡有重要战事,北京城用兵必走德胜门,寓意此次军队出征必然得胜。战争结束后,军队由安定门班师。凯旋之师从德胜门入城。

有史料记载,明成祖朱棣5次发兵征剿元军残部,后来的清代康熙皇帝几次出兵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之乱以及乾隆皇帝出征平定新疆、青海和四川等土司头人叛乱等战役都是从德胜门出兵,每次出征前,大军都要在德胜门举行盛大的出征仪式。

在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诏令改建元大都,并迁都北京。就是这次改建,北京皇城内的9门格局被确定下来。

这九座城门,各有各的用途:皇帝专门喝玉泉山的泉水,给皇帝运水的水车,从西直门出入;给宫廷运煤的煤车出入于阜成门;正阳门出入皇帝祭祀天地的车辇;朝阳门走粮车;东直门通柴车;崇文门进酒车;宣武门出刑车;安定门出战车。出兵打仗得胜还朝时,要进德胜门。

1436年10月,明英宗朱祁镇为加强北京都城防务,诏令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和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数万人加固北京城四面围墙,改土筑为砖石结构,并重建9门,该工程直至1439年4月才竣工。

在当时,北京四面的城墙以安定门和德胜门一线最为坚固,其墙基和顶部比其他三面城墙都厚,内外侧墙体的包砖也厚得多。不久,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就发生在德胜门。

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北部蒙古草原上的瓦剌部首领脱欢统一了蒙古诸部。脱欢死后,其子也先做了瓦剌部首领,继续扩充实力,准备南犯明朝。

在1449年7月,瓦剌军分兵四路南下,也先亲率兵士攻打大同,明朝北部边陲烽火绵延。当时,明英宗在王振的煽动下“御驾亲征”,并由王振监军。

明英宗一行到达大同后,得到了先头部队的战败消息,于是王振下令明军撤退至宣化,并绕路回京。明军终于在土木堡与瓦剌军相遇。

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获,王振死于乱军中。瓦剌军因得到了明英宗这张王牌,就企图用他要挟明朝作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

当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动,甚至有人主张迁都南逃。但当时,兵部侍郎于谦由于坚决反对南迁,得到了皇太后的支持,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北京。

针对当时的危急局面,于谦等人首先拥立了朱祁钰即位,他就是明景帝;同时,诛除宦党,平息民愤,初步稳定了明朝政局。

此外,于谦提拔了一些优秀的军事将领,注意日夜操练军队,迅速地提高战斗力,并着力调兵遣将,赶造武器,布置兵力,严把9门,准备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北京周围很快就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

也先挟明英宗要挟明朝廷的阴谋未能得逞,便于当年10月率大军进犯北京。10月11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

于谦派兵迎击瓦剌军于彰义门,打败也先部队先锋,夺回被俘者1000多人。同时,于谦又派人率兵夜袭,以疲惫敌军。

13日,瓦剌军乘风雨大作,进攻德胜门。于谦命大将石亨在城外民房内埋伏好军队,然后派遣小股骑兵佯败诱敌。也先率主力先锋进入埋伏圈后,明军前后夹击,瓦剌军受到重大打击。

也先的弟弟孛罗、号称“铁颈元帅”的平章卯那孩等将也在这次战役中中炮身死。在德胜门外与敌人激战七天七夜,于谦终于大获全胜,凯旋而归。

当也先发觉明军主力在德胜门后,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但也被明军击退。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佯装失利,瓦剌军追到土城,被潜伏在民居内的明军火枪手阻击,死伤无数,无法推进,加上天寒地冻,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

到11月8日,也先一路狂逃,退出塞外,并遣使进贡,来北京议和。至此,明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全面胜利。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加强了北京京师部队的战斗力,组成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机动兵力,而且使瓦剌军从此不敢窥视京师;同时,还促进了边防建设,收复了许多要塞和重镇,使明王朝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加强,而德胜门的箭楼就是在这次战争中发挥了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在北京保卫战之前,德胜门经大规模地重建后,已经成为了一个由城楼、箭楼、瓮城、护城河和石桥等建筑构成的完整体系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它也因此奠定了后来德胜门的规模。

德胜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6.8米;砖石结构的城台高12.5米,墙体有收分,东西宽约39.5米。城台北面筑有雉堞,俗称“垛口”。城台两侧有4门大炮。城楼连同城台通高36米。

一般而言,北京内城的9门都有城楼和箭楼。箭楼下都有门洞和城门,但德胜门箭楼是北京箭楼中唯一没有门洞和城门的箭楼,它实际上是一座内木外砖的高层建筑。

德胜门箭楼在城楼前沿,坐南朝北,雄居于高大的城台上,灰筒瓦绿剪边,九檩歇山转角、重檐起脊,屋面盖青色布瓦,镶绿色琉璃剪边。

平面呈“凸”字形,前楼后厦合为一体,三座过梁式门朝南开,箭楼北侧为正楼,面阔7间、东西宽通宽34米、南北宽12米。

箭楼正楼后接庑座五间,四檩单坡顶。外檐用五踩单翘单昂斗拱。大木、装修和楼板等都用松木制做,角梁和斗拱用柏木制作。

下架柱木、版门等髹饰红土油,上檐枋额、角梁和斗拱等绘青绿雅伍墨彩画,所有大木梁柱都采用缠箍包镶。南侧庑座5间、东西宽25米,南北宽7.6米,通进深为19.6米,楼身高19.3米。

箭楼的楼身上下分隔成四层。每层横架都施用承重梁六缝,每层的四周檐柱之间,都用粗巨的枋额串联起来,构成三道围箍的全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刚度和整体性。

整个木骨架外面用两米多厚的砖墙围护起来,封护得十分严密,每层都辟有箭窗,共设箭窗82个,其中北侧48个,东西两侧各17个,供弓弩手瞭望、射箭和藏身之用。

在德胜门箭楼南面,有一座规模更大的城门楼。城门楼和箭楼之间用城墙连起来,围出来一个宽70米,深118米的瓮城,其规模在内城各城门中仅次于正阳门。瓮城东侧墙上开一个券顶的大门,门上建闸楼。

城楼、箭楼和瓮城共同组成完整、严密、坚固的防御体系。敌人要想攻破城门,必须得先经过箭楼和瓮城两道防线,否则,就会被“瓮中捉鳖”。

德胜门瓮城真武庙与护城河

明代时,在德胜门箭楼的瓮城北边正中,曾建造了一座纯正的道家庙宇,名叫“真武庙”。这座庙有些与众不同,其他城楼的庙当时都是建在城楼的两侧,而这座真武庙却是建在德胜门箭楼底下的正中间。

“真武”又称“真武帝”,原本是道教所奉的神,而且他曾经在众神里的身份也极为一般。相传,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示他们当时建立的王朝是符合天意的,于是就把太上老君李耳奉祀为他们李氏的祖先,说太上老君是他们一家的始祖。

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曾经附会说,他们赵家的始祖是真武大帝,因为真武帝姓赵,叫赵宣朗,而宋王朝也姓赵。

所以,宋真宗赵恒后来也仿效唐代时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俩奉祀太上老君的做法,诏封真武帝为“真武灵应真君”,并开始全力推崇真武帝,从此,真武大帝的身份一下子就高了起来。

元朝时候,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又加封真武帝为“光圣仁威玄天上帝”。真武帝从此一跃而成为北方身份地位最高的天神了。

到了明朝时,明成祖朱棣也曾一度抬高真武帝,以借其美化自己。明成祖做皇帝之前是燕王,他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夺取的皇位。

据说,朱棣打了4年仗,几乎没打过败仗,一直打到南京夺取了帝位,所以他做了皇上之后,把真武神加封为“北极”、“镇天”、“真武”、“悬天”和“上地”等,并且在全国各地,包括在他的皇宫里边都修建了大大小小的真武庙。

在德胜门瓮城的真武庙中,奉祀有一位颏下三绺长髯、披发黑衣、腰佩宝剑、脚踏龟蛇的“真武大帝”神像。相传当时在德胜门瓮城和安定门瓮城建真武庙,是因为人们当时觉得让“真武大帝”看守京城北大门,比关老爷更可靠。

在当时,德胜门的这座真武庙,比多数城门庙宇都大,庙内的正门两侧各有钟、鼓楼一座,还有几间亭阁和道士的住房。

真武庙前的椿树俊秀挺拔,整个环境十分迷人。树丛灌木掩映着“之”字形台阶和瓮城的雉堞。德胜门瓮城景致秀丽、恬静宜人,是其他瓮城所不能企及的。

古代的城防体系有城墙就必有护城河。北京的护城河有上源,有流向,护城河水是流动的,是京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护城河上建有许多闸、坝,以调节水量,控制流速,所以有时护城河水的流速较大,相应的该段护城河水深面宽,河流往北侧通常还会连着一片大苇塘。

北京北面的护城河从西向东流经德胜门箭楼西侧的松林闸。河水流到箭楼下,冲击粗壮的桥桩,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松林闸下水平如镜,一到台阶,河水如脱缰野马急冲而下,形成德胜门箭楼下一道水景。

那时候,德胜门作为“军门”,守备器械的种类很多,所以城内外兵械商人云集。在后来的德胜门外冰窖口胡同内,曾经还有一个兵器行会所建的弓箭胡同,又称“弓箭会馆”,相传该会馆当时就是专营各类弓箭的。

在明朝嘉靖年间和万历年间,德胜门曾两度大修,其格局规模仍然保持了之前的原貌。1628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亲统大军征讨明朝。清太宗一行入洪山口,克遵化城,很快就由蓟州直抵北京,驻营城北土城关之东,直抵德胜门。

后来,清太宗率诸贝勒王子围绕北京城探视,许多贝勒王子当即积极请战攻城。但清太宗深思熟虑之后下诏说,“朕仰承天眷,攻城必克。但所虑者倘失我一二良将,即得百城亦不足喜”。

所以,鉴于北京皇城当时城防的严密,清军打消了立即攻城的念头,移驻南海子,许诺与明王朝议和,并由山海关班师。

1630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以为攻打北京城的条件已经相当成熟,便再次率兵前往,岂料他在与明军在德胜门经过一番激战后最终败走。

实际上,也有史书记载说,“德胜”两字的意思不是打胜仗的“得胜”,主要是说“道德超出别人,表明以德取胜,所以有了这个城门”。

在清朝时,德胜门有重兵把守,派章京2员,骁骑校4员,马军200名,由正黄旗管辖。清朝士兵们进德胜门时还要高唱“得胜歌”。传说后来的单弦“八角鼓”就是由当时的“得胜歌”演绎而来。

1679年,北京大地震,德胜门毁坏严重,曾落架重修。在乾隆年间,德胜门曾再度重修,并在瓮城内西侧立了一通“祈雪御制碑”,人称“德胜祈雪”。

此碑在北京的历史上非常有名,德胜门除去在历史上享有军事要塞的盛誉外,“祈雪御制碑”的碑文因乾隆皇帝亲笔书写,名声大震,更是与京城的其他八门争雄。

1778年,由于天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这一年末,乾隆皇帝北行祭明陵,到德胜门处喜逢大雪纷飞,龙颜大悦,于是作御诗立“祈雪”碑碣一通,以谢天公作美,并建有黄顶碑楼。碑之高大,令其他诸门的石刻难以比拟,故人称:“德胜祈雪”,或称“御碑亭”。

碑刻“祈雪诗”诗文道:

春祀还宫内,路径德胜门。

文皇缅高祖,渺已实无孙。

力取权弗取,德尊果是尊。

微尘郊外有,望雨复心存。

此外,碑刻还附有乾隆皇帝关于祈雪诗的部分原注,如“春祀还宫内”原注:

我朝定制二月朔日坤宁宫大祈,神先期自御园还宫,每年如此。

“望雨复心存”原注:

京师立冬,腊雪微沾,今岁上元前一日,得雪不成分寸。今日途间觉有轻尘,虽土脉尚润,而早已心存望雨矣。

御碑亭为重檐黄色琉璃瓦所覆,做工特别精细。乾隆皇帝御笔碑文,字迹宛然在目。当时,在北京皇城的各城瓮内只有德胜门有石碣,盖也奇异。

高大的“德胜祈雪”御碑亭、矮矮的花墙、浓密的椿树和错落有致的梯子墙,构成了当时德胜门瓮城内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另外,“德胜祈雪”碑紧靠当年的“同兴德”煤栈西侧,而当时,“同兴德”因生意日益兴隆,每到逢年过节必带头去“德胜祈雪”碑亭内摆放供品,以谢皇恩浩荡。

所以,“德胜祈雪”碑与“阜成梅花”、“崇文铁龟”、“西直水纹”和“朝阳谷穗”等镇门之物誉满京城。往来客商、行旅见此碑无不下马拜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