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遗韵——古都城楼

北京钟鼓楼,位于北京东城地安门外大街,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代。北京的钟楼在北,鼓楼在南,两楼同时坐落在古城中轴线的北端,是元、明、清三代京城的击鼓报时之处。

西便门城楼位于北京外城西南角,为明清时期的北京外城七门之一,属北京外城简单便门之一,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其中,“八瞪眼箭楼”为清代初期增建。

紫禁城角楼于1420年建成于北京紫禁城的4个城角,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东南角楼在北京建国门南大街和崇文门东大街相交处的内侧,建成于1439年,是我国唯一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箭楼。

元明清京城的报时中心

在古代,古人将黑夜划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并以钟鼓报时。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都极有规律,所以“五更”又称“五鼓”或“五夜”。

清代初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敲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敲钟不击鼓。后来,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和亮更先击鼓后撞钟。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晨钟暮鼓”。

过去,钟鼓楼的报时之职由清宫銮仪卫承担,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晨钟暮鼓”为度。

在古代,古人计时器有碑漏和铜刻漏。碑漏内部设12根铜管,最后一根铜管下置铙片。碑漏上方设一投球孔,铜球通过所有铜管的时间为24秒,然后击铙报时。两个金属球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4秒,36个球用时14.4分,即古时一刻,3600个球滚动完毕正好24小时。

铜刻漏计时,鼓手们听到铙响后击鼓定更,钟楼听到鼓声后撞钟报时。这一科学的铜刻漏计时、更鼓定时和铜钟报时程序,系统地为文武百官的上朝和百姓的生息劳作和生活起居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

后来,清代改用时辰香计时,严格定制的时辰香为盘旋状,均匀燃烧,在经过精确计算的刻度上悬挂小球,下接金属盘。当香烧到该刻度,球掉入盘中报时,提醒鼓手击鼓。

北京钟鼓楼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始建于1272年。钟楼和鼓楼相距百米,前后纵置,一改钟鼓楼左右对峙的传统,并且都处在北京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

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的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元朝时的北京钟鼓楼,位于元大都城,就是后来的北京中心,后毁于火,1297年重建之后不久又毁于火。1420年,明朝重建宫室的同时,又重建了钟鼓楼,并确立了其位于都城南北中轴线北端的地位。

后来,两楼又相继毁于火。1539年,鼓楼遭雷击起火,第三次重修。1654年,钟鼓二楼毁于火灾,于1745年奉诏再次重建,两年后竣工。

后来,北京钟鼓楼又历经了多次损毁与修复,后来的钟楼是清代时的建筑,而鼓楼则是明代时的建筑。

钟楼占地约6000平方米,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共两层,通高47多米,楼身为正方形平面,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

钟楼正南为一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大门,中门内立有1745年重建钟楼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题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阳为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碑文,碑阴为京兆尹薛笃弼书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碑文。

钟楼下部为砖砌城台,城台上四面有城垛,周围环绕着汉白玉石护栏。城台台身的四面各有一座拱门,其内部结构采用复合式拱券,呈十字券结构。

除主体拱券之外,还于围护墙体中设有环路通道。在底层的东北角开有一蹬楼小拱门,内设75级石阶可达二层的主楼。

主楼面阔三间,屋顶为黑琉璃瓦绿剪边,正脊两端安背兽,两层屋檐的戗脊上均安狮子为首的五跑小兽。上层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层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

主楼四面各有一座拱门,其左右各有一座石雕窗,当心开一拱券门,左右对称开券窗,窗上安设石刻仿木菱花窗。

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我国钟鼓楼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在二楼的正中位置,立有八角形的木框钟架,用以悬挂报时用的大钟。在钟架两侧吊一根两米长的圆木,供撞钟使用。

据史料记载,钟架上原来悬挂有明永乐年间铸造的铁钟一口,但因音质不佳,后来才改用了“大明永乐吉日”铸造的铜制巨钟,铁钟则被置放在了钟楼外的平地上。

铜钟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最大直径3.40米,钟壁厚12至24.5厘米,重约63吨,是我国体积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有“钟王”之称。

据文献记载,铜钟采用传统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型群炉熔铸。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圆润洪亮,京城内外方圆数千米均可听到。

北京鼓楼在元朝时名叫“齐政楼”,其位置在明清鼓楼以西,就是后来旧鼓楼大街的南口。在1800年和1894年,曾先后对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

鼓楼是一座单体木结构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通高46.7米。楼身坐落在高约4米的砖石台基上,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

鼓楼有上下两个功能层和中间的一个结构暗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带周围廊,四周围以宇墙,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非常雄伟壮丽。

鼓楼下层为城台,城台外显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内部为拱券结构,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南北各有三座券门,东西各一券门,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高约1.25米。

楼台东北隅有一门,内有蹬楼石阶梯,南北向倾斜45度,共60级,然后拐弯向西,东西向倾斜45度,也有9级,经69级石阶梯可达二楼。

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四周有廊,宽约1.3米,带木护栏,望柱高1.55米,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楼内有木制鼓座,鼓座为红油漆上雕云纹,高1.8米,长2米,宽1.9米。

鼓楼的25面更鼓便置于此处,其中:“大鼓”又称“主鼓”一面,代表一年;“小鼓”又称“群鼓”24面,代表一年24节气。

据史料记载,在清朝末年,北京鼓楼曾经使用的一面大鼓鼓高2.22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约1.5米,用整张特大牛皮蒙制而成。

此外,楼内安放有古代计时器碑漏和铜刻漏。鼓楼上的铜刻漏为宋朝年间制造并相传下来的,分为四级漏壶,由上至下分别是:天池、平水、万分和收水。

收水壶设箭尺于水中,水涨箭浮,依刻显时,旁边的铙神每隔15分钟击铙8次报时,每天误差仅在20秒左右。

鼓楼的第三层是暗层。鼓楼屋顶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正脊两端安背兽,平坐周围以木制滴珠板封护,上层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层檐为四坡屋顶,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平坐下施重翘五踩斗拱。

各层屋顶戗脊上曾置狮子为首的五跑小兽,后来改为仙人为首的七跑小兽。

西便门城楼与八瞪眼箭楼

相传,有一年,鲁班爷带着他的儿子和徒弟赵喜去北京云游。一天,他们看见有人正在修建城墙,亟待竣工,城门下脚所需的白玉石以及城门里用的豆渣石,还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材料。

眼看工程完不了,工头心急如焚。见此情形,好心的鲁班爷便带着儿子和徒弟赵喜在北京周围四下寻找。

又有一天,当3人走到离北京不远的、北京西南的琉璃河时,鲁班爷看到河边有许多豆渣石,河底有许多白玉石。

于是,他就对着河面大声地喊道:“河底下有白家哥儿们吗?你们醒醒!”

说来也怪,果然有来自水底的声音回应道:“有,有,有!”

接下来,3人就商量如何搬运石头。豆渣石黄黄的,似牛皮,赵喜决定把豆渣石变成牛往北京赶;白玉石白白的像羊毛,所以鲁班爷的儿子打算把白玉石变成羊往北京赶。

商量好了运石头的法子后,鲁班爷又对儿子和徒弟说:“必须一夜运到北京,如果天明鸡叫,石头可就要露了原形,再也走不动了!”

鲁班爷的儿子答应了,赵喜也答应了。

天交定更后,鲁班爷不慌不忙地来到河边,冲河岸边上的豆渣石、河底下的白玉石,大声地吩咐着说:“老豆、老白,你们辛苦辛苦,到北京去吧!你们到了那里,帮助把北京城修成了,你们可就是一千年、一万年都有名啦!”

不知道老豆、老白是否听到,总之他们都没应声,鲁班爷的儿子直皱起了眉头,赵喜也禁不住地笑了起来。

这下子,鲁班就急了,不由得勃然大怒,厉声地大声吼道:“老豆、老白,你们给我快快地走!”

老豆、老白本来故土难离,但经不住鲁班爷的麻烦与纠缠,一块块豆渣石变成了一头头健壮老黄牛,跑了过来;一块块白玉石变成了一只只温顺大绵羊,跳出水来。

鲁班爷心里高兴极了,赵喜师兄弟两个人,分别赶着牛和羊,经长辛店,过卢沟桥,直奔东北走而去。

当时,素来诡计多端的赵喜心里暗算:牛比羊走得快,我这回可不能让鲁班爷的儿子抢了头功,要是能让鲁班丢人现眼就最好了。

于是,两人才一过卢沟桥,赵喜就“叭,叭”两鞭子,转眼的功夫,赵喜跟那群黄牛就没影了。鲁班爷的儿子走得也不慢,刚到四更天,就看见北京城了,心想:这回真没违背父亲吩咐的限期!

眼看羊就到城边了,忽然“咯儿咯儿”一声鸡叫,近村远村的鸡都就叫起来了。其实,这是赵喜的豆渣石运到了以后,怕师哥抢头功,学了一声鸡叫。

听到鸡叫,鲁班爷儿子赶的那些石头变的绵羊,忽然间就全倒下又变成石头了。这些石头,远远看去,就仿佛还像一群绵羊似的。

后来,明朝在这里修建了西便门,人们就管这群汉白玉石羊叫“西便群羊”。

明朝初期,北京城建成后,西便门仍在北京城墙西南端角楼旁边,为北京外城西南角的城门,在当时的形势下,最强烈的愿望是安宁,安宁压倒一切。

西便门是明、清时期京师外城七门之一,主要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西便门与东便门,是北京修建较晚的两个城门。

1553年,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保障北京城的安全,明朝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但因当时低估了建筑的规模,受财力限制,就只修了环抱南郊的一段,修建了永定门等5门,从而使京师城垣呈“凸”字形。

后来,外城城墙东西两端与内城城墙相连接处附近修有两座朝北向的城门,分别就是东便门和西便门。

东便门是北京外城东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北京城墙东南端角楼旁边,是北京外城的城门之一,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西便门初建规模很小,规制较为简陋,其城楼通高仅11米,其他形制、尺寸与东便门相同。

后来,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越来越频繁,明朝也日渐富庶,北京城内城外的居民也日渐增多,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强北京城的防卫,明朝又在北京城四周补修外城,从而形成了以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为主的外城七门的格局。

1564年,西便门扩建城楼时,增筑了约长31米的半圆形瓮城,同时加固了西便门城楼东侧内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垛口,疏浚城门外的护城河道,在城门以东修筑一座3孔水门,使玉泉山水在附近顺利分流注入通惠河。

经过这次扩建后,西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1.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30米,南北长7.5米。

在这以后,直至建立清朝,出于外城防御的需要,清朝才对西便门城楼进行了扩建,在瓮城上增筑了宽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楼。

箭楼上设有两排箭窗,每排4个箭孔。8个箭孔,宛如8只睁得大大的眼睛,神情警惕而专注地俯视着城外,简直有来敌生畏的感觉,因而人们又称西便门箭楼为“八瞪眼箭楼”。

八瞪眼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北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北半侧为其外侧,属于拱券顶,南半侧为其内侧,为过木方门连城台通高10.5米。

在清代以后,西便门城楼、箭楼和瓮城及附近城墙均被拆除。后来,紧靠西便门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予以整修,并在外城相接原址复建了“八瞪眼箭楼”,同时保留了7处断面遗迹,并立碑以示纪念。

紫禁城角楼与东南角楼

在古代,我国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

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居于中天,而且位置永恒不变,因此有“紫微正中”之说,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

为天帝所居的天宫,称“紫宫”,所以,天人对应,因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称皇帝所居的皇宫为“紫禁城”。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在取得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随即于1406年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1420年才终于落成。

在紫禁城城墙的4个城角上,各矗立着一座九脊的角楼。四座角楼统称为紫禁城角楼,不仅构成严密的保护线,同时也形成了紫禁城内封闭的生活模式。

角楼造型优美,玲珑俏丽,金光闪闪的宝顶,三层飞檐上的金黄色琉璃瓦,朱红色的明柱和窗扉,蓝绿色的彩画,相互辉映,交织在一起,增加了绮丽神奇之感。

令人称奇的是,角楼的结构复杂迷离,它有成千上万个构件,卯榫相连,严丝合缝,确实是巧夺天工的杰作。建造得十分引人注目。

紫禁城角楼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采用木架斗拱形式结构。角楼内干净利落,没有一根落地的柱子,更没有楼梯、楼层。

角楼建在城墙上,偌大的一个建筑没用一根钉子或是其他的金属作为支撑,它采用三种斜牵的建筑屋顶,屋顶有8个股9个脊,就是说屋顶由八九七十二个脊组合而成。

翘起的檐角层层叠叠,蔚为壮观。这一建筑在我国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它们在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仍然安然无损。

角楼复杂而华丽的建筑构造,相传在明代建造的时候,着实为难了一番木匠师傅。在角楼的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明朝的燕王朱棣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到北京建皇宫。

朱棣告诉这个大臣:要在皇宫外墙,也就是紫禁城的4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能“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并且命他做这个管工大臣。

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后,心里非常发愁,不知如何盖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

他到北京以后,就把81家大包工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个月,叫他们一定要按期盖成这四座怪样子的角楼。

工头和木匠们对这样的工程都没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儿琢磨法子。

3个月的期限一转眼就要到了,工头和木匠们木匠师们冥思苦想,却仍然没有想出一点头绪来。他们做了许多样式,也都不合适,因此大家都非常着急。

恰当时,正是三伏天,热得人都喘不上气来,加上心里烦闷,工头和木匠们坐卧难安。其中,有一位木匠师傅,实在难受,就上大街闲遛去了。

他走着走着,就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卖蝈蝈的一声声地吆喝:“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

他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高粱杆编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其中,有一个用细高粱杆编制的蝈蝈笼子,精巧得跟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

木匠师傅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死的活不了,买个好看的笼子,看着也有趣儿,于是就买下了。

木匠提着蝈蝈笼子,才回到工地,大伙儿就过来指责木匠,说他不该买这不停叫地玩意,打扰大家休息。本来,木匠想请大家过来玩玩、解解闷,可他话还没出嘴边,就觉得笼子有些特别。

于是,他就仔细地端详笼子,并好奇地把蝈蝈笼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这一数,也吸引得留了神,静静地直着眼睛看着,一点声音也没有。

木匠数完了蝈蝈笼子,蹦起来一拍大腿说:“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么?”

大伙一听都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楼阁啊!”

原来,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木匠的祖师爷鲁班,于是,鲁班手持高粱杆做的蝈蝈笼子从天而降,出现在木匠师傅面前。

木匠师傅受这个笼子的启发,顿时恍然大悟,终于仿照着笼子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楼的样子,烫出纸浆做出样型,最后建成了构造精美的紫禁城角搂。

紫禁城角楼是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多角建筑,屋顶有三层,上层是纵横搭交的欧山顶,由两坡流水的悬山顶与四面坡的庞殿组合而成,因这种屋顶上有九条主要屋脊,所以称作九脊殿。

中层采用“勾连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厦的歇山顶环拱中心的屋顶,犹如众星拱月。

下层檐为一环半坡顶的腰檐,使上两层的5个屋顶形成一个复合式的整体。由于角楼的各部分比例谐调,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成为紫禁城的标志,使人惊奇,赞叹与敬仰。

紫禁城角楼作为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紫禁城皇宫的防卫设施,建成于1420年,后来的清代进行过重修。

角楼坐落在须弥座之上,周边绕以石栏。中为方亭式,面阔进深各三间,每面8.73米,四面明间各加抱厦一间,靠近城垣外侧两面地势局促,故抱厦进深仅为1.60米,而城垣内侧的两面地势较开阔,抱厦进深加大为3.98米,平面成为中点交叉的十字形屋脊,蕴含着曲尺楼的意匠,使得角楼与城垣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建筑形体,取得了有机的联系。

角楼由墩台下地面至角楼宝顶高27.50米,由多个歇山式组成复合式屋顶,覆黄琉璃瓦,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上层檐为纵横相交四面显山的歇山顶,正脊交叉处置铜鎏金宝顶。

檐下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二层檐四面各加一歇山式抱厦,四角各出一条垂脊,多角搭接相互勾连,檐下单翘单昂五踩斗栱。

下层檐四面采用半坡腰檐,四角出垂脊,用围脊连贯,檐下重昂五踩斗栱。下层檐和二层檐实际上四面各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加垂脊集合在一起的屋顶形式。

角楼梁枋饰以龙锦枋心墨线大点金旋纹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和槛窗极为精致。角楼采用减柱造做法,室内减去四根立柱扩大了利用空间。在房屋构架上采用扒梁式做法,檐下梁头不外露,使外观上更加突出装饰效果。

到了正统年间,明朝除在北京城九门兴建城楼、瓮城和箭楼外,为了加强城垣的防卫,还于1436年开始在北京各个城墙的四角城台上建造了箭楼,其名为城角箭楼,简称“角楼”。

此后,历代虽均有修缮。但唯一保存下来却只有北京城东南城角的箭楼,俗称“东南角楼”。

东南角楼位于北京建国门南大街和崇文门东大街相交处的内侧,始建于1436年,建成于1439年,是我国唯一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楼。

筑在一座高达12米的拐角城台上,底边长39.45米,上边长15米,楼高17米,平面呈曲尺形,通高29米。

角楼沿城台外缘建起,四面砖垣,重檐歇山顶,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形,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绿琉璃列脊饰兽头,四面开箭窗孔144个,是古代军事防御建筑,因坐落在北京内城东南角而得名。

角楼内侧,其背面随主楼各抱厦,也相连成转角房,辟二门,一西向、一北向。门上设直棂窗。楼内立金柱20根,支撑梁架,设射箭孔,铺设楼板三层。整座楼的建筑面积有7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