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大师随机应变的传说

1952年,慰问团到朝鲜战场上,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演出。演出经常是在露天搭起的舞台上,条件非常艰苦。

一天,梅先生演出《贵妃醉酒》,由姜妙香、萧长华二位助演裴力士、高力士。恰巧那天有风,演到后半部,杨贵妃在百花亭醉酒,已有醉意,但唐玄宗还是没有来。

杨贵妃心生怒气,便拿伺候她的两个力士耍笑。

戏里有杨贵妃把高力士的帽子戴在自己凤冠上的情节,称为“冠(官)上加冠(官)”。

梅先生刚把帽子戴在自己凤冠上,帽子竟掉在舞台上。

这时,如果是一般演员,要么紧张地去捡帽子,要么干脆不捡了,这势必会让观众看出破绽。梅先生却不慌不忙地继续做出醉态,向扮高力士的萧长华先生指了指舞台上的帽子,示意他把帽子捡起来,再由自己戴上。

萧先生领会其意,把帽子捡起来,递在梅先生手里,梅先生重新把帽子戴上,戏继续演下去。

台下观众,台上演职员,都认为梅先生在这儿加了戏,为的是突出表现杨贵妃的醉态。

还有一次,在政协礼堂演《凤还巢》。演到程雪娥遵照父亲的意思,在帘子里偷偷相看书生穆居易的相貌时,有“遵父命在帘内偷觑才郎”等几句唱,唱中有个“回龙”腔。

那天梅先生一时失神,竟然把这个“回龙”腔忘了。他只好做了几个点头、羞涩的动作,用动作把这个没唱出来的腔遮盖过去。

前台懂戏的观众以及后台的演职人员,全认为是梅先生是加强表现程雪娥相中即将成为自己夫君的人而改的戏,就连电台录音的人也都认为梅先生在这里表演得相当细腻。

戏演完了,梅先生告诉后台的录音人不要播这出戏,说刚才那个“回龙”腔,因想不出来,才使动作遮掩过去。不能让学这出戏的人这么学了去,以免谬传。

作为一代艺术大师,他的随机应变功夫让人叹服,而他那种严肃治艺,不留漏洞的艺德和品质更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