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的教子佳话

李少春先生在台上台下总是给人超凡脱俗,高深莫测的印象。就连年长他的谭富英、马连良都对他赞誉有加。这从他对其子宝春的教诲中可以看出。

其实李少春先生是不希望儿子走他的艺术道路的,所以当宝春提出报考北京戏校时,李少春先生把儿子严厉地训斥了一番,后来宝春去找爷爷李桂春,又被爷爷狠狠地打了一个耳光。

宝春报考戏校的事,遭到了爷爷和父亲的反对,但宝春没有灰心,又去求奶奶,奶奶心疼孙子,于是陪着孙子到北京戏校报名。

当时,李少春的儿子并不会唱戏。考试时居然唱的是奶奶教他的河北梆子《辕门斩子》。

后来,宝春被戏校录取了,奶奶这才告诉李少春让他陪宝春去戏校报到。

木已成舟,李少春先生只好送儿子进了戏校,他嘱咐儿子,要听老师的话,要能吃苦,不怕疼,更不能炫耀自己是谁的儿子。说完话,李少春看着儿子自己进了学校大门。

儿子在学校的学戏情况,李少春先生每周都会询问,但是从不加评论。他也不管儿子唱哪个流派,唱什么戏,从不说老师教得好坏,只是给儿子纠正一些错误。在宝春学戏的8年中,李少春先生去过学校一次,主要是去拜访王少楼老师,顺便请王老师和京剧科负责人给儿子安排些武戏课。

李少春先生教育儿子很严厉,但有一件事,却令人特别费解。

那是宝春四年级的时候,在学校内部彩排杨菊芬老师亲授的《搜孤救孤》,宝春唱到西皮导板“虎”字时,怎么也唱不出来了,碰板“都只为,救孤儿,舍亲生……。”那怕使出浑身解数也唱不出来。

原来此时宝春到了“倒仓”的时候了,这是一个戏曲演员最难逾越的坎儿。

宝春羞愧难当,觉得无法面对父母。

星期日的早晨,他听见父亲拉起了京胡。这二黄原板的过门是给他拉的,是让他唱《搜孤》。他只好到父亲的房间去调嗓子。可他一句“娘子不必太烈性”还没唱完,李少春先生就发现了儿子的问题。

于是,他嘱咐儿子,以后要注意保护嗓子,每天早晨不用喊嗓子,更不能乱喊乱叫。学校如果规律每天都要喊嗓子,就让儿子请假回家。

宝春一时不明白平日严厉的父亲,今天怎么连批评都没有一句,还要自己注意保养。而且李少春先生还给学校写了一封信。宝春从这天开始每天晚上都可以回家。

李少春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发现,按父辈那种苦喊苦练的方法对练嗓子未必管用,他一直在摸索一个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

为此,他特意到中央音乐学院拜访了研究练声达四年之久的声乐专家郭淑珍,从而认识到科学的练声方法与嗓音生理卫生的关系,他懂得了变声期以保养为主,以逸待劳,循序渐进,不断增加训练量的科学方法。

所以在对待宝春倒仓的问题上,他一改往日戏曲学校的做法,尽量减轻儿子的精神负担,然后再实施他的与众不同的练声方法。

果然,宝春的嗓音变声期在最短时间里度过了,从此李少春先生对儿子的培养更用心了。

宝春当年喜欢模仿余叔岩,李少春先生却说儿子的噪音要唱出余叔岩的韵味是不可能的,教导他要听大师们唱得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能唱得这么有味,而且还拿自己当初演戏的经历教导他,当宝春说要学他时,他却不赞成儿子的说法,要儿子好好跟学校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

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艺术家,李少春先生对儿子宝春的教育,非常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