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侠巧遇名师

以前,戏曲演员拜师学艺,要么是把自己“写”给师傅,学徒期间任打任罚家长都无权干涉,歇业后还得为师傅挣钱;要么设宴请社会名流、有关官员都来参加,以大造声势,显示“名师收高徒”的排场。

这两条对赵燕侠来说都是难以做到的。“写”给师傅吧,她是女孩子,家长不放心;设宴请客呢,又家境贫困,负担不起。可她偏偏又对唱戏情有独钟,为此事曾使她长期苦于不得其门而入之。

赵燕侠13岁那年,家住北平菜市口附近的西砖胡同,父亲是京剧武生演员,她每天下午跟父亲去珠市口开明戏院唱戏,步行路经虎仿桥时,总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坐在卖烤白薯的炉桶边上,等日落西山烤白薯收摊时,卖主就把未售完而剩余下的几块白薯送给他吃。

每当此时,他总是很高兴,吃完白薯便自我陶醉地唱几句京剧,而且唱得有板有眼,韵味儿十足。这让赵燕侠觉得很奇怪。

一天,赵燕侠上前跟老人打招呼,说他戏唱得好,想跟他学戏。老人很惆怅地说:“唱戏有什么好,我以前与梅兰芳同台当配角多年,也曾是很有名气的,如今老了落得这个地步,还学戏干什么呢?”

可赵燕侠偏偏就爱这一行,她问老伯尊姓大名,老人告诉她,自己名叫诸茹香,是唱旦角的。

燕侠一听喜出望外,回家后立即将此事告诉了父母;父母一听原来是久享盛名的诸先生,既同情又欣喜。

第二天,经父亲与诸茹香恳商后,诸慨然应允收赵燕侠为徒,并约定“穷师受穷徒”,既不写“字据”也不宴宾朋,在赵燕侠家中吃顿便饭就和了。

这样,诸茹香就成了赵燕侠的第一位恩师(开蒙老师)。

拜师后,诸先生爱徒如子,倾情相教,赵燕侠尊师如父,终日勤学苦练,终使诸茹香老人后继有人,也使赵燕侠得到真传,从而为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