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烤鸭
京品名肴,享誉中外
北京烤鸭,被誉为“天下美味”,它以色彩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肥而不腻而誉满海内外。
据说,北京鸭是一种特制纯白京鸡,它是当今世界最优质的肉食鸭之一。相传,当年元代皇帝围猎时偶然获得此鸭种,经过特殊的填喂方法育肥后,食之味道特别鲜美,遂流传下来。
一百多年前,北京鸭曾传至欧美,因品种优质,被列为世界名贵鸭种。
在我国,烤鸭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的《食珍录》中就已有“炙鸭”。
元朝时北京地区开始出现“烧鸭子”的记载,烧鸭子就是“叉烧鸭”,这是近代和现代烤鸭的前身。
现在北京烤鸭的烹制方法始于明朝。明宫最早用来烤的鸭是南京江宁县湖熟镇的“苏北鸭”,俗称为“贡鸭”。
从永乐年间开始,明廷开始使用肥厚多肉的北京鸭,为了增加鸭菜的风味,使鸭子入口酥香,肥而不腻,又采用炭火烘烤,所以被皇宫取名为“烤鸭”。
明代著作《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北京“则烧鹅、鸡、鸭。”看来当时烤鹅、烤鸡、烤鸭已成为北京风味名菜。
到了清朝,烤鸭成为备受清宫皇室欢迎的一道御用菜,据清文献中记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在阴历三月初五到十七日的十三天中就吃了八次烤鸭。
有了皇帝的带头,达官显宦、商贾士绅,一时以吃烤鸭为时尚,君臣共同吃、宫内宫外一齐烤,使烤鸭制作技术愈来愈精,最终变成享誉中外的一道名菜。
从宋代开始,人们为了使鸭肥嫩好吃,就创造了“填鸭”的快速催肥法,到清代这种技艺更加完善。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本土鸭之肥大,胜于他处,有‘填鸭子’之法,取毛羽初成者,用麦面和硫磺拌之,张其口而填之;填满其嗉即驱之走,不使之息。一日三次,不数日而肥大矣。”
北京填鸭要求从蛋孵出到宰杀,必须100天之内填喂成25公斤以上。如果超过100天才养成,鸭肉就不会鲜嫩。
鸭坯的制作方法
将鸭子宰杀褪毛后,在鸭子的右膀下挖个小洞,从这个小洞伸进二指,把鸭子的内脏取出,然后用净水把鸭子里外洗净,用嘴把鸭皮吹鼓;找一节秫秸插进鸭屋里,再从鸭膀下的洞灌入清水,用丝线将洞口缝上。
一切停当后,用大锅烧开水淋浇鸭身,大约四次。
浇均匀后,趁热刷上饴糖水,大约两次,均匀为止。然后,放通风阴凉处晾一天左右,待鸭皮见干,即可备用。
以上步骤称为制作鸭坯。
老北京经营烤鸭的店以便宜坊、全聚德两家名气最大,至今兴盛不衰。
便宜坊开业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以经营焖炉烤鸭而驰名。
全聚德创立于同治三年(1864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以经营挂炉烤鸭而著称。
不论是焖炉还是挂炉,使用的鸭坯子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烤法有所区别。焖炉在前,挂炉在后,焖炉技术复杂;不易掌握,挂炉较简单,便于掌握,适合大众消费,故北京烤鸭挂炉多于焖炉。
焖炉烤鸭的制作方法
烤鸭的最早制作方法就是采用焖炉制作。在清朝时,挂炉是烤小猪的。
据清乾隆时成书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南炉鸭、烧小猪、挂炉肉。”文中的“南炉鸭”指的就是便宜坊式的焖炉烤鸭。“烧小猪,挂炉肉”,说的是挂炉烤的整小猪。
焖炉是地炉,它的炉身用砖砌成,大小约一立方米。当焖烤鸭子前,先用高粱秆的炭火将炉膛的温度焖烤合适。
焖炉用的是暗火,技术性强,掌炉人必须掌握好炉内的温度。如炉火大了,炉内温度过高,鸭子就会烤焦烤坏;炉火小了,温度过低,鸭子就烤不熟。
焖炉烤的鸭子,外皮油酥,肉鲜嫩,肥而不腻,并出肉多。
米市胡同的便宜坊、鲜鱼口的便宜坊和其他“坊”字号的烤鸭店,都是焖炉烤鸭。
挂炉烤鸭的制作方法
挂炉烤鸭出自于宫廷,后经过民间的不断改进,已发展成为京菜的代表。全聚德烤鸭店经营的是挂炉烤鸭,挂炉烤鸭的制法是:
在烤鸭炉内填果树枝点燃,待火焰温度达250℃,炉温升至180℃时,将晾好的鸭坯挑挂在炉内鸭杠上。
先烤右鸭身,依次烤左鸭身、脊部,最后烤鸭脯。待鸭皮呈枣红色时,将鸭用杆挑起,进行燎烤裆部,使鸭浑身颜色均匀。经45分钟后烤熟。
这时,用鸭杆挑起鸭子,使鸭背部向火,后手往后抽杆,前手左扭用力一拉,凭惯性荡平鸭身,悠出炉门,即可切片调味食用。
烤鸭的吃法
老北京人吃烤鸭有四大讲究,即讲究季节、讲究片法、讲究作料、讲究佐食。
讲究季节是指吃烤鸭必须在合适的季节里,季节不好则影响口味。
一般说来,吃烤鸭以在冬、春、秋三季其味最佳。原因是冬春二季的北京鸭肉质肥嫩;秋天天高气爽,温度和湿度都特别适宜制作烤鸭,而此时的鸭子也比较肥壮;夏季气候炎热,空气湿度较大;此时的北京鸭肉少膘薄,质量较差,烤制后的鸭皮不松脆,所以口味相对较差。
讲究片法是指烤鸭出炉后,要在鸭脯凹塌前及时片下皮肉装盒供食。此时的鸭肉吃在嘴里酥香味美。
片鸭的方法也有讲究,要每一片带皮、带肥肉、瘦肉,薄而不碎。
一只2.5公斤重的鸭子,能片出120~200片鸭肉片。
吃烤鸭的作料也非常讲究,作料一般有三种类型,它们各具不同风味,适应不同宾客的口味需要。
一种是甜面酱加葱段,再配黄瓜条或青萝卜条等,以清口解腻;一种是蒜泥加酱油,也可配黄瓜条或青萝卜条等,蒜泥口感清香又带一丝辣意,也可解油腻,它是早年很受欢迎的一种作料;还有一种是以白糖为作料的甜食法,较受不喜葱蒜的顾客偏爱,尤受年轻女性的欢迎。
第一种作料方式是现在最为常用的,其中所用甜面酱讲究用北京“六必居”出产的,不然口味就不能算作正宗。
常用的吃烤鸭的佐食品有两种,一为荷叶饼;一为空心芝麻烧饼。
荷叶饼可一揭两片,每片抹上甜面酱再放葱段、黄瓜条或青萝卜条、烤鸭片,或者抹上蒜泥,酱油、黄瓜条;再夹上烤鸭片卷起来吃。
北京烤鸭在清中期是以盒子菜的形式出现在民间的。清末,烤鸭店专供烤鸭,不经营炒菜,如客人要用炒菜,则到附近的菜馆去要。
后来,全聚德为了招徕顾客;丰富和提高炒菜质量,特从天津登瀛楼请名厨师吴兴裕来全聚德掌勺。他的烹调技艺高超;炒的菜色香味俱佳。三不粘、清蒸炉鸭、大酥丸子、核桃酪等菜是他的拿手好菜。如今的全聚德,还创办了“全鸭席”供各种口味的顾客品尝。
【链接】北京最早的烤鸭店
纵观饮食文化的历史,烤鸭成为我国人民喜爱的风味食品的时间比较早。一开始,烤鸭名为“炙鸭”、“烧鸭”。炙和“烧”都属于饮食生活中烹任方法的一种,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种烹饪方法,如古典名著《诗经·小雅·瓠叶》里就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的记载。
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了“炙鸭”。而“烧鸭”于元代才出现,时间相对比较晚。元杂剧《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明小说《金瓶梅》都有关于“烧鸭”的记载,可以称得上是现在烤鸭的前身。
关于北京烤鸭店出现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出现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另一种说法则是说出现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尽管所述时间不相同,但两种不同时期制作烤鸭却都是采用由南京(金陵)传过来的焖炉烤制法制作而成的。
当时叫做“南炉烤鸭”,这也说明了其制作特色。不仅如此,烤鸭店的店名,也没有体现“北京”二字,而是叫做“老便宜坊烤鸭店”,现在宣武门外的米市胡同就是最早的店址。
落户北京的烤鸭店取名叫做“老便宜坊烤鸭店”,完全是为了吸引顾客到店里用餐,因为“便宜”嘛。至于店名叫做“坊”,因为坊是封建社会中以从事手工业劳动生产为主的一种作坊,其意是指“烤鸭店”。
那时,只要提“便宜坊”,尽人皆知,因为这已经成为专门经营风味食品烤鸭的招牌。
据资料记载,便宜坊开设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骡马市的米市胡同和鲜鱼口内都开设有便宜坊。
现在位大前门外鲜鱼口的便宜坊烤鸭店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开业。后来居上,影响更大。
后来蜚声中外的全聚德烤鸭店开业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该店凭借其独特的挂烤技术以及良好的服务质量,拔得了北京烤鸭行业的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