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京城面食

馄饨

馄饨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家常早餐,因其配料中有荤有素,加之汤味鲜美,受到老北京人民的欢迎。老北京的馄饨摊和馄饨店很多,但最出名的是一字号叫“馄饨候”的。

从开张起,“馄饨侯”就以经营馄饨和芝麻烧饼为主。皮薄、馅细、汤好、作料全是“馄饨侯”馄饨的特色。

“馄饨侯”的馄饨皮薄如纸,据说把皮放在报纸上,能看到报纸上面的字。馅细,指的是菜和肉馅的比例颇有讲究,肉选用前臀尖,七分瘦三分肥,这样做出的馅才够均匀。而且“馄饨侯”的馄饨都是手工现场制作的。

“馄饨侯”煮馄饨的汤是选用猪的大棒骨,费时6个小时精心熬成的。

该汤味浓而不油腻,由于棒骨汤钙质含量高,尤其适合老人食用。

“馄饨侯”的作料有紫菜、香菜、冬菜、虾皮、蛋皮等,非常齐全。20世纪中期。“馄饨候”已经享誉京城。

刀切面

轧面机轧出的面条儿口感比较硬,不如用菜刀切得面条适合大家的口味。“千好万好,机器轧面不如手切面条儿好。”老北京的方言俚语,道出了老百姓喜欢吃刀切面条儿的心声。

做刀切面要先用水将小麦白面和好,注意“软面(做)饽饽,硬面(做)面(条)”的道理,即把面和得硬些,饧好以后,再在案子上把面团擀成薄薄的圆饼状,撒上白面或玉米面当薄面,将面片儿一层层折好,再以切菜刀横切成细条儿,抖落开就成了面条儿。

下开水锅去煮熟,盛起来后再浇上浇头儿和面码子就可吃了。

热汤面

老北京人对热汤面有种说法:要出汗,就吃热汤面,生病时吃素面,病好了吃肉丝面。以前,家中有谁感受风寒,有个头痛脑热的,就做碗素热汤面。趁热儿吃,出点汗就好了。

热汤面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坐锅,下底油,油热后,下入葱花、姜片、酱和食盐等炝锅,再放汤;汤烧开后,再揪白面片儿入锅;面片儿熟后,即可连汤带面片地吃了。

另一种是用白水煮面片儿。事先先在碗内备好“倒炝锅”的作料——葱花、姜丝、香油、食盐;然后,把熟后的面片儿盛在碗内,即可吃了。

两者均可在食前于碗内加上点醋和香菜(芫荽)末儿。

荤热汤面,也可在锅中加些羊肉丝,在煮面条快熟时下入,这样肉味会更鲜、更浓。猪肉丝,一般在炝锅时放,葱花、姜片等煸出香味之后,即下入肉丝煸炒,再放汤,下面丝。这样做出来的肉丝热汤面汤鲜肉美。

倒炝锅挂面

倒炝锅挂面的做法是:把葱花、鲜姜末、食盐、胡椒粉、香油、味精(没有时可不放)等调味品放在一个碗内,拌匀,在开水锅内将挂面煮熟后,再放入备好的入味调料,即可出锅供食。

因挂面易于存放,不但城中人常煮挂面吃,就是郊野农家也家家必备。为了方便,大人、孩子遇有伤风感冒或身体不舒服时,也会煮碗热腾腾的挂面,既快,又不油腻。

擀条儿

擀条儿是一种四郊农家常常食用的短面条儿。各种面几乎都能做擀条儿,它不像面条儿似的有劲,可以拉长。但因其方便,快捷,深受人们喜爱。

这里以细箩面加榆皮面的切条儿为例,简述擀面条的做法。

白玉米面磨面,过细箩成细箩面,掺入适量的榆皮面儿,白中发红,颜色很好看。

用温水和好面之后,擀成薄圆片,再用刀划成长二寸左右的长方形片儿,中间洒薄面,两三张一摞,用刀切成细条,下开水锅煮熟,撒上菜码子,然后浇卤、浇氽子,或浇三合油、穷人乐、炸酱,均能食之。

擀条儿有许多种,如,荞麦面擀条儿、白面加玉米面擀条儿等。

羊肉杂面

煮羊肉杂面需用羊肉或羊油,或用炖羊腔骨汤来煮才有味儿。

杂面是用各种杂豆子碾压而制成的,最好的杂面是“绿豆面杂面”,用水将纯绿豆面和好,制成面条儿。其色微绿,而豆香味儿十足,若用好羊肉丝合煮,捞出来再浇各种浇头、菜码儿,则其味更浓。

老北京城中只有东城东安市场内,有家饭庄所卖的羊肉煮杂面好吃又便宜,它的特点是羊肉多,汤肥、料正,味儿好,吃时再加上些香菜(芫荽)当码子,浇上些炸辣椒油调味,味道会理好。

香椿面

人说:“家有一棵香椿树,没菜不发愁。”用香椿拌面条儿,更是别具风味。不过香椿最美、最好吃的还是春天首发的嫩芽,叫作“香椿芽儿”。

春椿之芽可常掰常长,秋夏之日也会如此。

在冬季,农家菜棚的暖房子里,香椿也能生出芽儿来,一般人们都不会自己吃,而是采去,包在蒲包内,送到城内去卖钱。

吃面时,将香椿的嫩芽切碎、加细盐,用开水沏透,浇在面条儿上吃,不放任何菜码,其美味也是无可比拟的。山乡尤多此物,每值春季,山民们即以此待客,远远就能闻到其香味。

糖馒头

糖馒头不难做,但要做好,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有的人将馒头面(发好的面),擀成圆饼状,在上面放些糖,再包起放蒸窝里,就算作是糖馒头了。

其实,这仅仅是一种甜味儿的“馅馒头”而已。

真正糖馒头的做法是把糖揉进馒头面里去,再揉捏成多半圆形的馒头,放进笼屉去蒸。

京北十三陵中“紫竹禅林”庙中的火济道人(做饭的僧人)做的糖馒头非常有名。该禅林用本地好小麦磨面,用好绵糖揉进小麦面(发面)去,揉好馒头后再蒸。

这样做好的馒头形儿好,颜色好,口味更好。后来,游十三陵的人也少了,紫竹寺的大白馒头也失传了。

蒸花卷

“花椒盐儿辣又咸,不蒸馒头蒸花卷儿。”这是北京乡郊的一句俚语。

蒸花卷儿时放些油椒盐、或者芝麻酱,确实比干吃馒头好吃多了。

蒸花卷的制法是:将小麦面用水和好,经发酵后,放合适的碱,在案子上揉匀,先擀成长圆形,放上花椒盐或涂满芝麻酱,再撒些黑糖,然后用手卷起面片做成花卷形状,上笼屉去蒸熟,即可吃了。

这样蒸熟的花卷既有馒头的发面味儿,又有花椒盐的淡淡辛咸。用芝麻酱和黑糖者,则麻酱味和黑糖的甜味,既不像糖三角那么甜,也没有芝麻酱饼那么大的酱味,适合所有人的口味。

豆包

每当春节来临时,老北京人家家都会忙着蒸豆包、馒头和发面饽饽……

真正的豆包儿,豆馅儿是用红小豆加水熬糗成的。红豆熬烂后,要用勺子压成碎泥,然后,把红豆皮用箩去掉,再加上黑糖,讲究点的人家,再放入些蜜渍桂花。

外面是发好的小麦面,放适量的碱,用这种面擀成长圆皮子,把豆馅儿包好,包成椭圆形,其捏缝儿朝下,放入笼屉中去蒸熟。

揭锅后,再在每个豆包顶上盖上个形似五瓣儿梅花的红戳子。

那红戳子是用五根细高粱顶杆儿用线捆在一起,用剪子或刀切成的五瓣梅花形状;那粉红颜色,则是在一个小碟里放块红胭脂加点开水做成的。

这种豆包儿,不管是看起来,还是吃起来,都让人回味无穷。

猪肉韭菜饺子

猪肉韭菜饺子的外皮可以用白面、荞面、细箩面等,饺子是否好吃,取决于馅儿的好坏。

饺子馅儿多种多样,鲜嫩韭菜和猪肉搭配,其味儿比别的馅儿都要来得香。

切成末儿的猪肉、韭菜中加上香油、好黄酱及适量的细盐,外加上一些姜末、葱末儿等,共拌匀就成了上好的猪肉韭菜馅子了。

馅做好后,用面皮一包,成饺子后,下入开水锅中去一煮,满屋子的韭菜香味,就让人垂涎三尺,煮熟后吃起来,更是叫人赞不绝口。

北京城中就有几家很有名的小饺子馆儿,很受人们欢迎,生意红红火火。可想而知,做出来的饺子一定有独特之处。

榆钱儿烙饼

适量的鲜榆树钱儿掺入干小麦白面,加水,共和成烙饼面。将面团擀开,抹上花生油或豆油,再撒上适当的细盐,将其横卷起,盘成圆盘儿擀开成饼,放于锅内,加火烙熟,即成。

这样做成的烙饼还能隐约看见饼内的榆钱,加之兼有油盐之香,完全可以与鸡油饼、千层饼等相媲美,昔日京郊就有一家餐馆专门卖榆钱儿烙饼,风味独特,很受人们的青睐。

【链接】京城小吃与诗谚

老北京风味小吃种类繁多,且物美价廉,加之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许多与这些风味小吃相关的诗歌、谚语也在京城人们之间流传开来。

比如卖茶汤的,谚语中说道:“翰林院文章,太医院药方,光禄寺茶汤,武库司刀枪”。据传茶汤始于明宫御膳,而光禄寺是掌管典礼筵席和饮食的署衙。

另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歇后语:“马蹄烧饼——两层皮”,则非常形象地概括了马蹄烧饼的特征,说明其软活易消化。

糖人是老北京的传统食品,是用饴糖吹捏加工而成的。有句歇后语:吹糖人儿的儿子——口气大,一语双关,既说明吹糖人时需要张大嘴,又借指不尊重长者或爱吹牛的行为。

“卖羊头肉的回家——不过细盐(言)”。羊头肉又称“白水羊头”,是用白水煮制而成的,只有切好的羊头肉才加盐,而加盐是将大盐粒子研成粉状,故称细盐,引申为二者之间话不投机。

“卖羊肚儿的说睡语——还留着汤活命呢!”羊肚子是羊杂碎中的一种,酱熟切碎之后,可做下酒菜,也可就饭食用。卖羊杂碎的肉汤讲究用陈汤,甚至视作命根,所以有此之说。

老北京的风味中最具特色的数豆汁儿,有人写诗赞道:“糟粕居然可做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甜各一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