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饮料酒水

高梁酒

高粱酒是用纯高粱加酒曲酿制而成。在旧社会,高粱酒的优劣是以水质的好坏来区分的。

在京北,仅清河镇一处就有南烧锅(制酒作坊)涌泉,北烧锅永和泉和西烧锅润水三家制酒作坊。

清河至巩华城之间又有西三旗村的制酒作坊,其占地面积很大,规模也比较大,都是专门酿制高粮酒的,均以水质好为盛。

每逢京北大小庙会,各烧锅都资助“香资钱”,并设酒摊,供人廉价饮用,这也是今天所谓的“品牌广告”。

当地乡民则驮上一、二斗高粱去换酒,又顺便买回一些日常零用小物件。西三旗的大烧锅院中就设有卖百货的“绒线铺”(百货店),但还是以高粱酒为主。

杂粮酒

“杂粮酒”是以各种杂粮烧制而成的,虽不及高粱酒有浓厚的高粱味,也不如高达70多度的绿豆烧酒醇厚,但它价格比较便宜,度数也很高。

大酒缸及小酒馆儿等大众饮食处多出售此酒,贩运私酒者亦多以其洒走私。

以前的“私酿”和“村酿”等多指用杂粮自家浇制的酒饮。从北京德胜门外的马甸直至昌平县城的大道两旁,就有很多店制售杂粮酒。

大碗茶

大碗茶是北京特有的饮水。火车站等地常有小贩备有大暖壶,盛着沏好的茶水,用大饭碗卖,一碗也就毛八分钱,是个经济实惠的大众饮料。

后来曾有人以此“发财”,并称“大碗茶”实际上是能赚大钱的买卖。

后来,卖大碗茶的改用带盖的玻璃杯或瓶子,显得比较卫生,但价钱也涨到三、四毛钱一碗。不过,在公共场合出售的大碗茶也不失为是普通老百姓的一种好饮料。它以普通茶叶冲泡,价格低廉,方便路人,受到低层人民的极大欢迎。

满天星和高末儿

这两个名称全是对茶叶末儿的称呼。

满天星,是对茶叶末儿的贬称,因其被水沏泡,纷纷扬扬地漂在水中,稍候,才能下沉。

高末儿,则是指茶叶店中的碎茶。一般薰配上等茶叶剩下的碎末儿,就称“高末儿”。每一小包高末儿也就等于一般小包茶叶的一半儿。到茶馆内沏一壶高末儿,那是最便宜的了。

有些下层的劳苦群众,是不会喝昂贵的好茶的,他们只能沏壶高末儿解渴。

酸梅汤

在城中的街头巷尾,或乡村的庙会上,常有卖梅汤的小贩。

做酸梅汤是很有讲究的,在城中,早年至今,东琉璃厂西口路南信远斋制售的酸梅汤是最有名的。喝它所制售的酸梅汤,要比其它饮料好。

早年,在庙会上所售的酸梅汤,多以糖精加水兑成,实为次品。

夏日,家中自制此品要比庙会上所卖的好喝。有的家庭从干果店或中药店中买酸梅回家用开水沏泡,或用净水煮沸,加上白糖或冰糖,再加些从中药店里买来的“蜜桂花”自制而成。这种酸梅汤不但味道香甜,而且可以用来消暑。

杏干儿汤

杏干儿汤,也有人称其为“杏干水”,但它们的做法是不一样的。

杏干水,是用好杏干加凉开水泡成,是饮料;在乡镇或城中的小摊儿、那走街串巷的小贩那里都能买到,很便宜,是儿童的一种常用饮料。

杏干儿汤则是用干净的凉水熬好杏干儿,使杏干儿发开而成的,带有杏子味。每盛一小碗,再在碗中放些白糖,吃着香甜可口,是一种小吃类的食物。杏子儿汤不含“防腐剂”,属于有营养、低价格的好小吃。

心里美汤

心里美,是北京人对水萝卜的美称。其萝卜,皮儿上青下白,瓤儿则为红、粉、白、紫色,别说吃了,光看起来就觉得很美。此萝卜不仅色美,吃起来又脆又甜,而且在烹饪中,可将其刻成各种花样,衬托佳肴的美味。

“心里美汤儿”是农家自制以消渴的“饮料”。做法也很简单,把萝卜去皮,放在净布内绞取汁液,放些白糖,即可饮用。

豆汁

豆汁儿是老北京人喜爱的一种饮料,饮过之后,有一种微酸回甘的鲜味,和吃橄榄一样,颇为诱人。

过去,老北京有许多粉房,专门制作豆制食品,豆汁儿就是粉房的下脚料。当时并没有制冷条件,豆汁很快就会发酵,舍不得浪费的下层老百姓发现这东西还能吃,就逐渐改善加工方法,从而形成了北京一道既便宜又有特色的小食品。

老北京的豆汁儿有铺卖、肩挑两种。铺面也只是个棚子而已,条件很差。只有少数像点样的,也不过是小饭铺的档次。

豆汁儿铺配有辣咸菜或一些小食品,豆汁也因发酵时间的不同,可分为酣、酸甜、酸三种口味儿。

加工方法有三种,一是清熬,即纯豆汁儿;二是下米,多是加入碎米或是碾成小颗粒近于面状的粳米,使用碎米或碾好的粳米是为了好熟;三是勾面,就是加入一些干绿豆粉,这是因为北京人爱喝黏乎点儿的东西。

普通的棚子只售清熬一种豆汁儿,而且是越酸越好卖。

肩挑卖豆汁儿的,一头挑着一个小煤炉,炉上放着一锅豆汁儿。另一头是一个小方桌儿,两条小长凳儿,带一小筐,筐内装有焦圈儿、麻花儿、小菜儿等,生意好的还带着一只旧煤油桶,桶里盛满豆汁儿备用。

他们都是边走边吆喝着卖,胡同中的住户一般都是将豆汁儿“打”回家去喝;早晚在胡同口摊上喝豆汁儿的较多,一般都是当早点或是吃“夜宵儿”。

北京人春秋感冒、夏季中暑、胃口不好都爱喝口热豆汁儿。由于喝豆汁儿对嗓子有好处,一些戏剧界的人物也养成了喝豆汁儿的习惯。

直到今天,老北京人仍然爱喝豆汁,一碗豆汁儿,一碟小菜,外加一些小食品便是一顿早餐。

桂花蜜汤

桂花密汤的做法很简单,去中药店买“蜂蜜桂花”50克,回家放在干净的磁盆内,用开水沏开,并搅动;如不甜可再加入些白糖;凉凉后,即为解暑消热的好饮料——桂花蜜水儿。

在乡间,桂花蜜水可以自制。有些村民家中种有花卉,养有蜜蜂,还有些人家中有桂花树,秋后,自家蜜熟,新桂花上市。用此二物加白糖所制桂花蜜水既有桂花之清香,又有蜂蜜之香甜,可称之为饮中上品。然其水不宜多饮,因其只可解馋,不能解渴。

汽水

每到夏日,各种各样的饮料便纷纷上市,但很多人对过去老北京的汽水却难以忘怀。

20世纪五十六年代,国内经济开始复苏,人们生活水平相对提高,但当时的饮料市场还相当贫乏,人们消暑解渴大都还是大碗茶。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饮料——汽水上市了。汽水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用一只干净的汽水瓶,把冷开水倒入瓶中,不要太满,加一些砂糖和果汁,然后放入1.5克小苏打,最后放1.5克柠檬酸,立即用塞子塞紧瓶口,用细绳或铝丝把塞子扎紧,以免汽水冲出。轻轻摇动瓶子,瓶内产生大量气泡,不断上下翻滚,大约20分钟后便可饮用。不过那时自制汽水的还不多,大部分商店都是在饮料厂进货。

最早由于没有冰箱、冰柜一类的设备,小卖部、合作社一般都会用一个大桶盛满了凉水,往桶里扔进一两块冰,将汽水放进去泡着,也就是北京话里所说的“镇”。

一些地方比较宽裕的小卖部就在门口用水泥砌起了一个大池子,里面放凉水,用来泡汽水。

再到后来,可能是“镇”的效果不太明显,市面上开始出现了用“冰镇”给汽水降温的手法。

无论走在大街还是小巷,只要是看见门口摆着大冰坨子,那一定是卖汽水的。一般冰面上会凿出一个个的小凹槽,汽水、啤酒就被放在里面。

小卖部的老板守着大冰块,一边与街坊邻居谈笑,一边不住地用手翻转着饮料瓶子,偶尔还会往上面浇一些水使其均匀受凉,以给顾客提供更可口、更凉爽的汽水。

小叶白糖水

“小叶白糖水”,不但有去痰降火的功效,还能解渴治病,是老北京人常喝的饮品。

在茶馆或澡堂子里,不少顾客自带好白糖,叫柜上给沏一壶好小叶茶水来。柜上往往是每一小包茶叶沏一壶茶,沏好后,把写有价钱的包茶叶的纸,叠好,掖在茶壶嘴儿上,端上来之后,顾客也知道了价钱。

小叶儿,指的是从南方运来的叶小、味正的茶叶,例如:“毛尖”、“雨前”等,价钱比较贵。好小叶儿加好白糖,用干净的水沏开,既是好喝的饮品,又是一付好“平安药”。患有眼疾的人可外薰内服,见效甚快。

姜糖水

姜糖水深受老北京人的青睐。如家里有人患有风寒感冒,便沏碗姜糖水发汗驱寒。

老北京人说:“姜糖水治百病”,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就其用料和功效而言,确也有独到之处。

姜糖水的制法非常简便:将鲜姜洗净,切成细丝儿,放在碗内,并加上适量的黑糖,然后用沸水沏之,即成。或者把姜丝和黑糖同放入锅内加水煮沸,即可让患者趁热喝下;喝时,能出些汗,就更好了。

姜,辛辣,能祛邪气而开人胃口;黑糖,可补人血、气,以防姜蒸发过甚而造成人的虚脱;开水能溶和姜、糖二物,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且有热力,能引导姜、糖入内,并且以热力驱赶体中寒邪,入人脾胃,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此三味虽然简单,但完全符合中医的药用原理。

井巴凉水

井巴凉水是京郊人称从水井内新取出之水。这种水又凉又解渴。

夏日,人们常于菜园子或大井台上,去喝井巴凉水,水是透心的凉,但喝下去不会让人闹肚子或不舒服,而且能解暑热。

但在旧时,需选择喝甜水井中之水,因苦水井中之水虽凉,却难以下咽。

在北京城中即有此二种水井。至今犹存有“甘井儿胡同”、“三眼井”等地名。在郊野,也有此两种水。京北回龙观北庙台上,有两眼井,虽相距不过二十米,但水质却截然不同。西边的井水,终日有来汲水饮用者,夏日里更多是来喝其井中巴凉水的人;东边一眼为苦水,井沿石上虽有绢子磨的凹痕,并有一深凹的马蹄子印,但却不能饮用。

【链接】老北京的酒馆

北京城里的酒馆多不胜数,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前门外、鼓楼前等繁华商业区,甚至临近闹市的胡同口都有小酒店。

酒店是普通市民经常光顾的场所,顾客入店后,要上几两酒,再加两盘小菜,边品酒,边聊天。也有的叫上好友,谈谈梨园新事,社会奇闻,所以酒店也成为人们聚会经常光顾的场所。

经营酒店的大多是山西人,酒店里卖的酒主要是零打的白酒,也有卖黄酒的。

北京的“白干”是一种烧酒,用高粱制成,度数较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锅头”。

黄酒最有名的要数绍兴酒。绍兴酒又可分为花雕、加饭、状元红等几种。

此外黄酒也有山东、山西、北京当地产的,只是价钱便宜罢了。白酒还有山西汾酒、衡水老白干等多种。

酒店里也有出售用各种药材、花果在酒中泡制而成的药酒。常见的有莲花白,以白莲花泡在白酒中制成,有一股清香味。茵陈酒则具有利湿清热的功能和利肝明目的效果。另外,药酒还有五加皮酒、红白玫瑰露酒、木瓜酒,史国公酒、陈皮酒等。

至于葡萄酒、啤酒等洋酒在清末民初只有社会上层人士才饮用,在酒馆里难寻踪影,之后在一些大酒馆里才陆续出现。

老北京的酒馆也兼卖一些热菜和主食。酒馆中常见的菜是爆羊肉。用羊肉片加上大葱在油锅中快速翻炒,加上调料,装盒,就着火烧吃。还有一种炖鱼,用大铁锅炖着整条的黄花鱼,炉火一直燃烧,连汤带鱼上桌,顾客食用之后顿觉浑身暖和。

不少酒店因是山西人开设的,还兼卖山西刀削面。也有卖饺子的。

酒店门外还有一些卖熏鱼、白水羊头、驴肉之类下酒菜的。所谓“熏鱼”实际上是猪头肉、各种猪下水、熏鸡、熏鱼等的统称。

此外,酒馆外还有卖苏造肉、水爆羊肚的。老百姓来小酒馆,花不了几个钱,就可以吃饱喝好,小酒馆自然成了老百姓经常光顾的场所。